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专科医院静脉治疗疑难会诊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1
作者 王曼 李建平 +2 位作者 李凤 邹鋆 刘思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专科医院静脉治疗穿刺疑难会诊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建立以首席+护理骨干组成的静脉治疗小组,并依托医院疑难会诊平台开展院内外儿童疑难静脉治疗会诊。结果改进后,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由8人增加至33人,院内外会诊例次增... 目的探讨儿童专科医院静脉治疗穿刺疑难会诊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建立以首席+护理骨干组成的静脉治疗小组,并依托医院疑难会诊平台开展院内外儿童疑难静脉治疗会诊。结果改进后,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由8人增加至33人,院内外会诊例次增加,患儿家属对会诊满意度显著提升。结论儿童专科医院静脉治疗疑难会诊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有利于提高儿童静脉穿刺疑难会诊质量和效率,满足患儿个性化需求,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静脉治疗 疑难会诊 静脉穿刺 静脉置管 导管维护 护理管理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思景 郑臣校 +2 位作者 郑雨中 曾远 谭仁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3期54-55,共2页
目的探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行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手术术后骨折不愈合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更换更大直经髓内针的方式治... 目的探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行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手术术后骨折不愈合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更换更大直经髓内针的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钢板加骼骨植骨固定的方式治疗。对两组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Merchan为标准评定术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7.54±2.03)个月,明显长于观察组的(6.01±2.1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优17例,良7例,差1例;对照组中优12例、良7例、差6例;观察组优良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钢板加骼骨植骨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有明显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 钢板加骼骨植骨固定治疗 不愈合
下载PDF
3D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劳明武 刘思景 《智慧健康》 2024年第4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将3D打印模型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教学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本院及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外科专业的规范化培训的学员5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实验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其中,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 目的 探讨将3D打印模型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教学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本院及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外科专业的规范化培训的学员5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实验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其中,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教学方法,即通过普通的训练模型及真实手术案例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教学;实验教学组通过采集患者的MRI、CT数据,经数字医学技术设计、并由3D打印技术制作与患者个性化高精度、高仿真的脊柱模型。对比分析两组学员的教学课时、理论知晓率、操作正确率、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实验教学组的教学课时短于传统方法组,实验教学组的理论知晓率、操作正确率、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均高24于传统方法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3D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技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教学
下载PDF
腺病毒载体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思景 郭伟韬 王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0年第13期1669-1670,共2页
关键词 腺病毒 载体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思景 郭伟韬 王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14期1692-1695,共4页
关键词 骨髓基质系统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中医三期治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思景 郑臣校 +3 位作者 李绪松 郑雨中 黄志全 谭仁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6期221-222,共2页
目的探讨中医三期治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15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60只)和对照组(90只),其中一期治疗组、二期治疗组、三期治疗组分别为30、20、10只,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30... 目的探讨中医三期治则对骨折愈合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15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60只)和对照组(90只),其中一期治疗组、二期治疗组、三期治疗组分别为30、20、10只,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3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特制骨锯建立骨折模型,其中治疗各组均采用本院自制中成药行中医三期治疗,阳性对照组给予接骨七厘水溶液治疗,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采用蒸馏水灌胃治疗。比较各时间段每组见效情况。结果 (1)术后8 d,一期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见效情况(11只VS 9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见效情况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见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9 d,二期治疗组见效情况(14只)明显优于一期治疗组(12只)、阳性对照组(11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治疗组、阳性对照组见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治疗组见效情况优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见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57 d,三期治疗组见效情况优于二期治疗组,二期治疗组见效情况明显优于一期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治疗组见效情况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治疗组见效情况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见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对骨折端各类骨痴组织成纤维生长因子-2(FGF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利用中医三期治则对骨折愈合不同阶段的各种组织均有不同的应用效果,并且较其他形式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临床上对于骨折患者采取中医三期治则值得积极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三期治则 机制研究
下载PDF
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谵妄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思景 郑臣校 +3 位作者 曾远 郭柱能 黄志全 谭仁斌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543-54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谵妄状态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1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析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单因... 目的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谵妄状态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1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析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者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44例发生谵妄,发生率为27.85%,均在术后3 d内发生,最长持续时间为7 d,最短时间为3 h,谵妄、非谵妄组患者性别、BMI、术前血红蛋白、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术前白蛋白、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低氧血症、合并基础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麻醉方式、年龄、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麻醉方式、年龄、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术前临床医生要积极纠正患者的低白蛋白血症,提高患者的代偿能力,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选择椎管内麻醉,缩短手术时间,术前积极治疗患者的内科疾病,从而降低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内固定术 谵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思景 卢妙莲 +3 位作者 梁铮 卢燕君 高云龙 周厚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8期1176-1177,共2页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2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方法查阅血库输血系统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和病人临床资料,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693例输血中,出现输血反应3...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2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方法查阅血库输血系统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和病人临床资料,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693例输血中,出现输血反应30例,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最高21例(0.52%),其次为血浆6例(0.48%)和血小板3例(0.22%),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有妊娠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发生反应较多。消化科、血液科等内科发生输血反应比率比外科高。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环节质量的监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血库与临床充分沟通合作,定期会诊,制定合理的输血诊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反应 血液成分 回顾分析
下载PDF
T-SPOT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思景 丁邦显 游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60-1064,共5页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SPOT)在儿童结核病(T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某院收治并确诊的TB患儿43例作为结核组,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排除结核感染的患儿及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SPOT)在儿童结核病(T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某院收治并确诊的TB患儿43例作为结核组,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排除结核感染的患儿及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T-SPOT﹑PPD﹑结核抗体(MTB-Ab)及涂片抗酸染色等四种方法检测和对比分析,并对T-SPOT法在结核组不同感染部位、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阳性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T-SPOT在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方面高于其余三种方法(P<0.05),特异度也高于PPD法(P<0.05);T-SPOT在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中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8.9%和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岁和>5岁儿童两组之间的检出率分别为70.6%和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SPOT法和PPD法两种方法进行并联模式的结核检测时的灵敏度为95.3%,特异度为98.0%,相比于单一方法检测均有提高(P<0.05)。结论 T-SPOT法在儿童TB检测方面相对于传统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度上均有优势,也适用于肺外结核的检测,可作为儿童结核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在5岁以下儿童存在不确定性,应合理联合PPD法检测,才能更好发挥在儿童TB诊断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结核 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 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 T-SPOT
下载PDF
双钢板固定植骨术结合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在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思景 黎建义 +3 位作者 曾远 郭柱能 黄志全 谭仁斌 《青岛医药卫生》 2018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究双钢板固定植骨术结合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科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视患者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分别进行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和双钢... 目的探究双钢板固定植骨术结合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科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视患者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分别进行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和双钢板固定植骨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膝关节功能评分、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Rasmussen评分优良率达92%,5例出现张力水疱,1例出现浅表感染,1例出现排斥反应,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导致恢复较差,采取对症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患者均愈合良好,无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创口溃烂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双钢板固定植骨术结合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能够减少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对膝关节起到生物学固定的作用,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固定植骨术 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
下载PDF
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治疗骨科感染创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思景 郑臣校 +1 位作者 李绪松 曾远 《内蒙古中医药》 2016年第14期106-107,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治疗骨科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临床选择90例骨科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A组为复方四黄液联合VSD冲洗,B组为复方四黄液外敷,C组为VSD引流。比较三组创面肉芽生长情况,疼痛VAS评分,细... 目的:通过研究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治疗骨科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临床选择90例骨科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A组为复方四黄液联合VSD冲洗,B组为复方四黄液外敷,C组为VSD引流。比较三组创面肉芽生长情况,疼痛VAS评分,细菌转阴数,感染控制时间、总住院时间。结果:A、B、C3组两两比较,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d7、d14的创面外观评分,A组>B组、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7,d14,A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转阴数、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比较A组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四黄液联合VSD能有效促进骨科感染创面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四黄液 骨科感染创面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
下载PDF
一种新贴壁细胞冻存液的研发与评价
12
作者 刘思景 李雪 +5 位作者 张咏怡 李柳郡 邱峰 梅晓雯 余佳蓓 秦笙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6期677-681,共5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贴壁细胞冻存液。方法使用含7.5%二甲基亚砜(DMSO)(V/V%)、17.5%丙二醇(V/V%)、2.5%聚乙二醇(V/V%)、10%胎牛血清(FBS)(V/V%)的达氏修正依氏培养液(DMEM)作为新型冻存液,对MDCK、LLC-MK2、HEp-2等3种贴壁细胞进行冻存...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贴壁细胞冻存液。方法使用含7.5%二甲基亚砜(DMSO)(V/V%)、17.5%丙二醇(V/V%)、2.5%聚乙二醇(V/V%)、10%胎牛血清(FBS)(V/V%)的达氏修正依氏培养液(DMEM)作为新型冻存液,对MDCK、LLC-MK2、HEp-2等3种贴壁细胞进行冻存实验。实验分常规冻存组、贴壁细胞冻存对照组和贴壁细胞冻存组,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并以HEp-2细胞为典型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利用细胞病变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复苏的贴壁细胞对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3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敏感性变化。结果3种贴壁细胞冻存组复温后细胞保持完整的单层贴壁状态,与常规冻存组细胞复苏培养3 d后的新鲜贴壁细胞形态一致;3种贴壁冻存对照组细胞复苏后其细胞大量死亡,数量急剧减少,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呈破碎样。生长曲线结果显示HEp-2贴壁细胞冻存组一直保持5×10^(5)/mL水平。对上述病毒的敏感性检测中,贴壁细胞冻存组呈现出典型的细胞病变;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MDCK贴壁冻存细胞荧光呈胞浆颗粒型或细胞核均质型;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HEp-2贴壁冻存细胞荧光呈胞浆颗粒型,合胞体中亦可见小块包涵物染荧光;感染副流感3型病毒的LLC-MK3贴壁冻存细胞荧光呈胞浆颗粒型强绿色荧光。结论新研发的贴壁细胞冻存液可用于多种贴壁细胞的原位冻存,能保持细胞活力和对病毒的敏感性,为大批量即用型细胞产品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壁细胞 冻存液 病毒感染 冻存实验 MDCK细胞 LLC-MK2细胞 HEP-2细胞
原文传递
输血相容性试验室内质控品的研制
13
作者 刘思景 邹敏 +3 位作者 周华友 梁铮 高云龙 晁艳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21-1224,共4页
目的研制出简易可行,可在一般实验室使用的质控品。方法选择10人份健康献血者的浓缩红细胞(O/AB型RhD阳性)制备红细胞质控品,取新鲜血浆(O/AB型RhD阳性)和抗-D(IgG)人血清配制血浆质控品。对制备好的质控品进行性能评价,包括重复性、稳... 目的研制出简易可行,可在一般实验室使用的质控品。方法选择10人份健康献血者的浓缩红细胞(O/AB型RhD阳性)制备红细胞质控品,取新鲜血浆(O/AB型RhD阳性)和抗-D(IgG)人血清配制血浆质控品。对制备好的质控品进行性能评价,包括重复性、稳定性、最佳条件与常规条件下测定比较以及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测定比较。结果质控品的批内重复性CV均<10%,批间重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保存时间,条件及方法的条件下,质控品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变化(P>0.05)。统计分析6个月的室内质控结果,在控率为100%。结论成功研制出输血相容性试验室内质控品,该质控品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质控品 输血相容性试验 性能评价
原文传递
4570例0~7岁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丁邦显 刘思景 鲍连生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4-734,736,共2页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它在人体生理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微量元素尤为重要。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能直接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低下、佝偻病等[1]。
关键词 微量元素检测 儿童身心健康 智力低下 生理代谢过程 生长发育阶段 微量元素水平 儿保科 微量元素缺乏 儿童保健医生 小儿生长发育
下载PDF
复方四黄液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感染创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臣校 梁武胜 +2 位作者 刘思景 李绪松 苏培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18期1939-1941,1944,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四黄液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感染创面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家兔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改良全层皮肤切除感染法造模。造模成功后,A组给予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治疗,B组给予复方四黄液治疗,C组给予VSD治疗。在治... 目的研究复方四黄液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感染创面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家兔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改良全层皮肤切除感染法造模。造模成功后,A组给予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治疗,B组给予复方四黄液治疗,C组给予VSD治疗。在治疗后第5,10,15天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创面外观并行组织学观察,计算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及新生毛细血管数。结果治疗后第5天开始,A组WBC、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B组和C组(P均<0.05),并持续降低。治疗后第5天,A组PCT明显低于B组和C组(P均<0.05),治疗后第10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C组(P均<0.05)。创面外观评分各个时间段A组均优于B组和C组(P均<0.05);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新生毛细血管数A组>B组>C组,且各组内在第10天时测得值最高。结论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治疗感染创面疗效更优,其机制可能在于二者联用能抑制病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降低IL-6、TNF-α水平,刺激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创面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 -6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骨科感染创面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郑臣校 吴治森 +2 位作者 刘思景 李绪松 苏培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16期1815-1818,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临床中所遇见的高能量损伤如车祸伤、高空坠落伤、重物挤压伤或机械绞榨伤等也随之增加,诸如大面积软组织剥脱伤、开放骨折合并肌腱、神经、血管挫伤或断裂等情况在急诊经常见到。由于大面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临床中所遇见的高能量损伤如车祸伤、高空坠落伤、重物挤压伤或机械绞榨伤等也随之增加,诸如大面积软组织剥脱伤、开放骨折合并肌腱、神经、血管挫伤或断裂等情况在急诊经常见到。由于大面积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后,创面污染严重,或者外伤后治疗的不及时等而合并严重感染的情况在临床中常有发生,由此也给创伤骨科的医护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对骨科感染创面进行修复和治疗,是每一个骨科医生都应该掌握和熟知的一项专业技能,现就目前对骨科感染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感染创面 修复
下载PDF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伟韬 祝葆华 +4 位作者 曾荣 孙欣 刘思景 肖启贤 陈子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57-1559,共3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3例外伤所致寰枢椎脱位成年患者,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17~64岁,平均36.8岁;其中横韧带断裂5例,Anderson Ⅰ型齿状突骨折1例,Anderson Ⅱ型骨折11例,...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3例外伤所致寰枢椎脱位成年患者,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17~64岁,平均36.8岁;其中横韧带断裂5例,Anderson Ⅰ型齿状突骨折1例,Anderson Ⅱ型骨折11例,Anderson Ⅲ型骨折6例,均合并脊髓功能障碍。首先行颅骨牵引术力争寰枢椎复位,然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并自体髂骨植骨术。植骨面去皮质后,两块自体髂骨半板骨松质面铺于植骨床植骨。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术后随访8~25个月,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影像资料显示寰枢椎解剖关系恢复良好,螺钉位置好,术后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椎体间达到稳定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寰枢椎不稳 融合
原文传递
汉族、维族和藏族D_(el)型检测及Rh表型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明明 闫清雅 +8 位作者 卢旭玲 李慧 刘思景 刘持翔 晁艳 陈蓉 张印则 徐华 周华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87-1289,共3页
目的使用吸收放散微柱凝胶法对Del型个体D抗原相对定量;研究部分汉族、维族和藏族RhD(-)人群Rh表型分布特征;研究部分汉族Del型个体Rh表型分布特征。方法采用Ig M单克隆抗体鉴定Rh表型,改良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确认RhD(-)标本,吸收放... 目的使用吸收放散微柱凝胶法对Del型个体D抗原相对定量;研究部分汉族、维族和藏族RhD(-)人群Rh表型分布特征;研究部分汉族Del型个体Rh表型分布特征。方法采用Ig M单克隆抗体鉴定Rh表型,改良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确认RhD(-)标本,吸收放散微柱凝胶法检测Del型。结果汉族、维族和藏族RhD(-)个体Rh表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4,P<0.05);维族和汉族、维族和藏族RhD(-)标本Rh表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1,P'<0.05;χ2=21.761,P'<0.05),但汉族和藏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7,P'>0.05)。汉族和维族RhD(-)个体在Cc表型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57,P<0.05)。222例随机非血缘关系汉族RhD(-)标本检出Del型43例(19.37%),55例随机非血缘关系维族RhD(-)标本检出1例Del型(1.82%),7例藏族RhD(-)标本未检出Del型。汉族Del型阳性个体中携带Rh C抗原比例(93.02%)远远高于Del型阴性个体中携带Rh C抗原比例(25.14%),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18,P<0.05)。结论吸收放散微柱凝胶法可以检测Del型及对D抗原进行相对定量;中国汉族、维族和藏族RhD(-)人群Rh表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Del型与Rh C抗原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放散试验 Rh表型 Del型 汉族 维族 藏族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伟韬 祝葆华 +4 位作者 曾荣 孙欣 刘思景 肖启贤 陈子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9期45-47,共3页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 半椎体 脊柱侧后突 椎弓根内固定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辉 刘思景 郭伟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792-2796,共5页
背景:1995年Crane GM系统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后,骨组织工程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的:通过对1995年以来骨组织工程研究的进展的检索,探寻BMP-2和FGF-2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q... 背景:1995年Crane GM系统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后,骨组织工程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的:通过对1995年以来骨组织工程研究的进展的检索,探寻BMP-2和FGF-2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bone tissue engineering,BMP,FGF,cytokine"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36篇文章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种子细胞。②能引导组织再生的生物活性因子。③能够支持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以及释放生物活性因子的支架材料。细胞因子在骨组织工程中也拥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主要有有骨形态发生蛋白、骨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在骨组织工程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形态发生蛋白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文献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