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鳖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恩勇 陈万芳 朱普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91-96,共6页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中华鳖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与组织化学的特性。 以瑞氏-姬姆萨混合液染色的血涂片,在光镜下可见到红细胞、单核细胞、嗜异性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血栓细胞和浆细胞;此外。还可以看到极少数成红...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中华鳖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与组织化学的特性。 以瑞氏-姬姆萨混合液染色的血涂片,在光镜下可见到红细胞、单核细胞、嗜异性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血栓细胞和浆细胞;此外。还可以看到极少数成红细胞、异形红细胞、嗜碱性点彩和无定形核物质。除红细胞、嗜酸性细胞与血栓细胞外,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基本上与人相应细胞的大同小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血细胞 形态学
下载PDF
6%吡喹酮注射剂的稳定性与刺激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恩勇 李克斌 +4 位作者 操继跃 赵俊龙 窦树龙 周煜 罗永香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8-59,共2页
抗血吸虫药 6%吡喹酮非水溶液注射剂在室内避光自然温度条件下保存 12个月 ,颜色稳定性好 ,没有加深变黄的现象 ,但在不避光条件下 ,药液放置 6个月后明显氧化变黄。加速试验表明 ,2 5℃时 ,其注射剂的降解速率常数logK2 5℃ 为 - 5 97... 抗血吸虫药 6%吡喹酮非水溶液注射剂在室内避光自然温度条件下保存 12个月 ,颜色稳定性好 ,没有加深变黄的现象 ,但在不避光条件下 ,药液放置 6个月后明显氧化变黄。加速试验表明 ,2 5℃时 ,其注射剂的降解速率常数logK2 5℃ 为 - 5 972 8h-1,T1/2 为 5 5年。肌注刺激性试验表明 ,兔和牛肌注部位没有炎症和坏死病理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注射剂 稳定性 刺激性 驱虫药物 血吸虫病
下载PDF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恩勇 胡腊英 +3 位作者 詹广慧 周煜 余兆新 郭东平 《湖北畜牧兽医》 2006年第9期9-10,共2页
关键词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防控 湖北省 武穴市 家禽 石首市 疫点 发病 扑疫 扑杀
下载PDF
湖北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探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恩勇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68-70,共3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湖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尤其是作为粮食的主产区,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湖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尤其是作为粮食的主产区,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效机制 农民增收 湖北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 国务院总理 农民问题 重中之重 农业大省 安全生产 战略问题 温家宝 主产区 作为 粮食 农村
下载PDF
耕牛四种寄生虫病的联合诊断技术应用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恩勇 罗永香 +3 位作者 周煜 梅岭南 李同旺 刘堂建 《湖北畜牧兽医》 1999年第4期37-38,共2页
血吸虫、肝片吸虫、伊氏锥虫及捻转血矛线虫是危害养牛业的几种重要寄生虫病,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往往同时有肝片吸虫、伊氏锥虫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加强对上述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一直是耕牛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 血吸虫、肝片吸虫、伊氏锥虫及捻转血矛线虫是危害养牛业的几种重要寄生虫病,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往往同时有肝片吸虫、伊氏锥虫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加强对上述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一直是耕牛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粪检法检查上述几种寄生虫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牛 寄生虫病 联合诊断
下载PDF
猪附红细胞体病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恩勇 何会时 《湖北畜牧兽医》 2002年第1期4-5,共2页
关键词 附红细胞体病 病原 流行病学 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
下载PDF
狂犬病的流行与控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恩勇 李巍 陈志权 《湖北畜牧兽医》 2007年第3期30-32,共3页
自1996年以来,人狂犬病流行逐年快速反弹,在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人传染病死亡率和病死数之首,重新成为严重危害国家公共卫生的重大疫病。第3次狂犬病流行高峰正在形成。卫生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9月,全国共报告狂犬病病例393例,与2... 自1996年以来,人狂犬病流行逐年快速反弹,在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人传染病死亡率和病死数之首,重新成为严重危害国家公共卫生的重大疫病。第3次狂犬病流行高峰正在形成。卫生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9月,全国共报告狂犬病病例393例,与2005年同期的287例相比上升了36.93%,死亡318人。2006年1~9月累计报告发病数2254例,与2005年同期的1738例相比上升了29.69%。狂犬病仍是此期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病种,而且已经连续5个月位居全国报告死亡数最高的传染病病种。一时间,全国上下“谈狗色变”。对狂犬病的基本知识及流行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希望对当前狂犬病的防控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流行 控制
下载PDF
耕牛四种寄生虫病的联合诊断技术应用报告
8
作者 刘恩勇 罗永香 +3 位作者 周煜 梅岭南 李同旺 刘堂建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999年第4期5-6,共2页
该文报告了在湖北省武穴、蕲春、浠水、团风、黄梅、黄州6 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采用斑点酶联技术(Dot-ELISA)检测耕牛的血吸虫、捻转血矛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并与病原学检查法比较,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7.8% ... 该文报告了在湖北省武穴、蕲春、浠水、团风、黄梅、黄州6 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采用斑点酶联技术(Dot-ELISA)检测耕牛的血吸虫、捻转血矛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并与病原学检查法比较,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7.8% 、95.5% 、94.3% 和97.3% 。说明Dot-ELISA 有实际应用意义和价值,且方法快速,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酶联技术 耕牛 血吸虫 捻转血矛线虫
下载PDF
由生猪“无名高热症”的暴发谈我省的动物防疫工作
9
作者 刘恩勇 胡腊英 +1 位作者 詹广慧 李巍 《湖北畜牧兽医》 2007年第1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无名高热症 动物防疫工作 生猪 暴发 附红细胞体病 圆环病毒病 大肠杆菌病 抗生素治疗
下载PDF
湖北省耕牛三种寄生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联合调查
10
作者 刘恩勇 罗永香 周煜 《湖北畜牧兽医》 1999年第6期29-30,共2页
在湖北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一血三检技术连续3年对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伊氏锥虫病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耕牛3种寄生虫病的总感染率为15.85%.1种、2种、3种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占感染牛总数的百分率分别为80.08%16.47%和3.45%.... 在湖北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一血三检技术连续3年对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伊氏锥虫病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耕牛3种寄生虫病的总感染率为15.85%.1种、2种、3种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占感染牛总数的百分率分别为80.08%16.47%和3.45%.血吸虫、肝片吸虫、伊氏锥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33%、6.22%和7.97%.不同地区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明显,不同年份间寄生虫的感染率变化不大.这一调查结果对上述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耕牛 寄生虫病 血清流行病学
下载PDF
探索南方血吸虫病控制的新途径——控制传染源 发展养牛业
11
作者 刘恩勇 李巍 《养殖与饲料》 2007年第3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湖北省 裂体吸虫病 地方病 传染源 感染源 疫区 奶水牛 病牛 钉螺面积 耕牛 役牛
下载PDF
湖区血吸虫病控制中农业血防的模式及其选择
12
作者 刘恩勇 李克斌 《湖北畜牧兽医》 2002年第5期6-8,共3页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湖区 血吸虫病 控制 农业血防 模式 选择
下载PDF
水稻穗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0
13
作者 黄世文 王玲 +4 位作者 刘连盟 刘恩勇 侯恩庆 肖丹凤 范锃岚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50,共10页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RSRD)是近年上升较快的一种水稻穗部重要病害,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从稻穗发病谷粒中,共分离到4种真菌,经形态学、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澳大利...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RSRD)是近年上升较快的一种水稻穗部重要病害,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从稻穗发病谷粒中,共分离到4种真菌,经形态学、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4种病原菌均能在温度4℃~40℃、pH 3~12条件下生长,最适的温度范围是25℃~30℃,不同菌最佳产孢的pH值差异较大。4种菌均能在供试的碳、氮源培养基上生长,不同的碳、氮源对各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不同。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水稻后期穗部褐变病害,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致病性分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穗腐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鉴定
下载PDF
药液量及施药方法对不同株型水稻生育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效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黄世文 刘连盟 +4 位作者 王玲 刘恩勇 范锃岚 肖丹凤 侯恩庆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7,共7页
设计不同药液量、喷雾方法(细雾、粗雾)防治水稻后期发生的重要病虫害。结果表明,在药剂有效成分用量相同时,对于发生在稻株上部的穗颈瘟、穗腐病和稻纵卷叶螟,同一品种和相同药液量下,细雾喷雾防效最好,粗雾喷雾防效最差;第1次喷细雾第... 设计不同药液量、喷雾方法(细雾、粗雾)防治水稻后期发生的重要病虫害。结果表明,在药剂有效成分用量相同时,对于发生在稻株上部的穗颈瘟、穗腐病和稻纵卷叶螟,同一品种和相同药液量下,细雾喷雾防效最好,粗雾喷雾防效最差;第1次喷细雾第2次喷粗雾,或第1次喷粗雾第2次细雾防效相当。同一品种相同喷雾方法,以用药量675 L/hm2或750L/hm2防效最好,其次是900 L/hm2、1200 L/hm2和450 L/hm2,最差的是225 L/hm2。对于发生在稻株中下部的纹枯病和稻飞虱,同一品种相同药液量时,2次粗雾喷雾防效最好,其次是第1次喷细雾第2次喷粗雾,再次是第1次喷粗雾第2次喷细雾,2次细雾喷雾防效最差。无论是发生在上部的病虫害,还是发生在中下部的病虫害,药液量和喷雾方法相同,对秀水09的防效均好于对甬优12。同一品种相同喷雾方法,以900 L/hm2药液量防效最好,其次是1200 L/hm2和750 L/hm2,药液量少于900 L/hm2时,防效随药液量减少而下降。225 L/hm2药液量且采用细雾喷雾,对纹枯病和稻飞虱的防效均低于50%,特别是对甬优12的防效更差。但在有效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并非药液量越多防效就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型 病虫害 施药方法 药液量 防效 水稻
下载PDF
黄牛静注、肌注和内服吡喹酮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 被引量:13
15
作者 操继跃 刘恩勇 +2 位作者 赵俊龙 李克斌 窦树龙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2-614,共3页
6头成年健康黄牛按 10 mg/ kg剂量单次快速静注吡喹酮 ,另 6头成年健康黄牛根据交叉试验设计法按 10 mg/kg剂量单次肌注、30 mg/ kg剂量内服吡喹酮进行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吡喹酮原药的质量浓度 ,其... 6头成年健康黄牛按 10 mg/ kg剂量单次快速静注吡喹酮 ,另 6头成年健康黄牛根据交叉试验设计法按 10 mg/kg剂量单次肌注、30 mg/ kg剂量内服吡喹酮进行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吡喹酮原药的质量浓度 ,其检测限为 2 5μg/ L。房室模型分析表明 ,静注给药后的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 ,其分布半衰期 (t1 / 2α)、消除半衰期 (t1 / 2β)、表观分布容积 (Vd)、总体清除率 (Cl B)、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 (0 .2 5± 0 .0 3)h、(1.2 8± 0 .2 0 ) h、(2 .11± 0 .38) L/ kg、(1.14± 0 .10 ) L/ (kg·h)和 (8.79± 0 .74) m g/ (L· h)。肌注的药时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 ,主要药动学参数吸收半衰期 (t1 / 2 ka)、消除半衰期 (t1 / 2 ke)、药时曲线下面积 (AU C)、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 (Cmax)和生物利用度 (F)分别为 (0 .40± 0 .17) h、(4 .6 5± 0 .91) h、(6 .85± 1.0 2 ) mg/ (L· h)、(1.33±0 .5 2 ) h、(0 .83± 0 .0 8) mg/ L 和 77.93%。内服给药后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 ,吸收不规则 ,其药动学参数 t1 / 2 ka、t1 / 2 ke、AU C、tmax、Cmax和 F分别为 (1.0 8± 0 .13) h、(6 .81± 1.2 6 ) h、(8.5 1± 1.78) mg/ (L· h)、(4 .33± 1.36 )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牛 吡哇酮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 内服
下载PDF
水稻穗腐病病菌致病性、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侯恩庆 张佩胜 +3 位作者 王玲 刘恩勇 刘连盟 黄世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7,120,共8页
穗腐病是近年发生危害严重的水稻穗部病害。本研究对穗腐病的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分离了病原菌并测定了致病性,筛选了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紧穗型的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较穗型松散的籼稻及其杂交组... 穗腐病是近年发生危害严重的水稻穗部病害。本研究对穗腐病的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分离了病原菌并测定了致病性,筛选了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紧穗型的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较穗型松散的籼稻及其杂交组合更易感病。水稻孕穗后期-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高湿、温暖天气该病发生危害重。用分离到的4个菌(层出镰刀菌、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新月弯孢菌和细交链孢菌)进行人工接种,均能使稻粒感病,初步确定层出镰刀菌为主要初侵染菌。室内抑菌测试结果显示,5mg/L以上浓度的多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对层出镰刀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达到81.31%~100%。抑制中浓度为0.000 7~0.947 6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后期和抽穗扬花期用三唑酮、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喷雾防治一次,防效在7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穗腐病 发生流行 病菌致病性 药剂筛选 防效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菌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连盟 王玲 +2 位作者 黄雯雯 刘恩勇 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3-359,共7页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绿核真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后期穂部病害。G蛋白可能参与了稻曲病菌的致病过程。为了研究G蛋白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分离并分析了稻曲菌的G蛋白β亚基编码基因。根据丝状真菌G...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绿核真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后期穂部病害。G蛋白可能参与了稻曲病菌的致病过程。为了研究G蛋白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分离并分析了稻曲菌的G蛋白β亚基编码基因。根据丝状真菌G蛋白β亚基编码基因的同源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同源克隆和热不对称交错PCR的方法,分离得到了稻曲菌的G蛋白β亚基全编码基因序列。该序列的长度为2037bp,包含4个内含子,5个外显子和1个编码35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根据克隆到的UvGβ1设计引物,通过RT-PCR克隆到包含整个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该基因的DNA序列和cDNA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的登记号分别为GU014921和GU06574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片段与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G蛋白β亚基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将该基因的整个开放阅读框连接于pET-30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通过诱导获得了重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菌 异三聚体G蛋白 G蛋白β亚基基因 热不对称交错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核表达
下载PDF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玲 黄雯雯 +2 位作者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439-5447,共9页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病原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多,知之甚少,了解其种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增加对其进化历程的了解,以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水稻纹枯病菌通常被认为是以无性克隆繁殖为主,但有研究报道它具有混...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病原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多,知之甚少,了解其种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增加对其进化历程的了解,以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水稻纹枯病菌通常被认为是以无性克隆繁殖为主,但有研究报道它具有混合繁殖方式。有关我国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解该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的遗传变异、基因流、繁育方式及其遗传背景,采用ITS-5.8SrDNA测序技术,分析了分离自浙江富阳(FY)、安徽绩溪(JX)和巢湖(CH)以及湖北荆州(JZ)和孝感(XG)的5个水稻纹枯病菌种群75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RhizoctoniasolaniAG-1IA是采集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优势类群。ITS-5.8SrDNA序列经测定共检测到78个多态位点,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4%、33.6%、21.0%和20.0%。序列的平均转换与颠换比(Ti/Tv)为1.65,其中密码子第3位点的变异最高。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定义了29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5个种群的共享单倍型,占样本数的61.33%。5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27和0.482%,显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固定化指数Fst为-0.0253-0.0170,基因流Nm为5.56-11.12,说明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抑制了由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分化,菌丝或菌核短距离扩散和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增加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9.03%,而80.9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很低。Mantel检验发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r=-0.241,P=0.499)。采用UPGMA法构建的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不同地点的单倍型分支混合分布,这进一步验证了Mantel检验的结果。单倍型的网状分析显示,水稻纹枯病菌种群曾经发生过种群暴发而不断扩散,因还未能获得足够的时间建立更加复杂的结构故而呈非典型"星状"。采用中性检验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种群间存在很强的自然选择作用,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说明水稻纹枯病菌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具有以担孢子进行有性繁殖和以菌丝或菌核进行无性繁殖的混合繁殖方式。这种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导致其在较小生态范围内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较低的种群遗传分化的原因。另外,水稻纹枯病菌经有性繁殖产生新的基因型,并通过无性繁殖在群体内固定繁殖,这种遗传模式极有可能导致其进化潜能提高,极易对杀菌剂产生抗性。因此,对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除了施用化学药剂和种植抗性品种外,还需要防治农田灌水引起的病原菌(菌丝和菌核)在地区间的流动传播,减少带菌种子迁移或农用机械的交叉污染,对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寄主作物的种子进行播前处理等等,这些对于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也是极为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ITS-5.8SrDNA序列 单倍型 种群遗传分化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玲 黄雯雯 +2 位作者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3-629,共7页
采用温室苗期接种鉴定法,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从安徽省和湖北省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感病标样上分离的200个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在鉴别品种上的病情指数呈正态分布... 采用温室苗期接种鉴定法,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从安徽省和湖北省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感病标样上分离的200个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在鉴别品种上的病情指数呈正态分布。基于5个鉴别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的动态聚类分析,将200个菌株划分为弱、中、强3种致病型,分别占供试菌株的29.5%、60.5%和10.0%,其中中等致病型菌株占优势。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呈随机分布,表明自然条件下水稻纹枯病菌为混合致病群。Mantel测验表明,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采用Bayes法建立了各致病型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达95.00%,说明采用聚类判别分析能够对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分化进行合理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致病力分化 聚类分析 贝叶斯判别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雯雯 王玲 +2 位作者 刘连盟 刘恩勇 黄世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对分离自安徽省7个县(市)的32株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各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中大多数为中等致病力。对这些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 对分离自安徽省7个县(市)的32株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各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中大多数为中等致病力。对这些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DNA多态率达98.2%,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2~0.84之间,表明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分化较大,群体结构多样性较丰富。在相似系数为0.653时,所有菌株可聚合为4类,聚合类型与菌株的地理来源相一致,菌株的致病力与RAPD聚类分析结果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稻纹枯病菌 致病力 遗传多样性 RAP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