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凝治疗对重症监护室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于璐 周秀霞 刘敏星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7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重症监护室(ICU)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MIMIC-Ⅲ数据库中筛选入住ICU第一诊断为AECOPD的患者200例,提取患者抗凝治疗、性别、年龄、合并症、血常规、生化、生命体征、病死率...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重症监护室(ICU)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MIMIC-Ⅲ数据库中筛选入住ICU第一诊断为AECOPD的患者200例,提取患者抗凝治疗、性别、年龄、合并症、血常规、生化、生命体征、病死率、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在ICU内使用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的差异;依据是否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以是否院内死亡为因变量,将是否接受抗凝治疗以及其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抗凝治疗对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依据同样的方法分析抗凝治疗对患者28天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抗凝组院内病死率和28天病死率(6.6%、10.2%)均明显低于非抗凝组(21.2%、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凝治疗是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243,95%CI:0.081-0.727,P=0.011)。同样,抗凝治疗也是28天死亡的保护因素(OR=0.281,95%CI:0.099-0.803,P=0.018)。结论:抗凝治疗可降低ICU内AECOPD患者院内病死率和28天病死率,降低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抗凝治疗 MIMIC-Ⅲ数据库 预后
下载PDF
血必净对肺血栓栓塞大鼠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敏星 张铮 +3 位作者 秦海东 徐英 宋希 范晓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1-374,415,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中血清、肺血管内皮细胞上P-选择素(P-selectin,Ps)的变化,并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颈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制备动物模型。将105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栓塞组和血必净组。每...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中血清、肺血管内皮细胞上P-选择素(P-selectin,Ps)的变化,并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颈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制备动物模型。将105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栓塞组和血必净组。每组又分为术后1h、3h、1天、3天、7天5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7只。留取肺组织和血清,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上Ps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测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sPs)含量。结果:肺栓塞后病理可见肺动脉中血栓栓塞,炎症反应明显。肺血管内皮上Ps的蛋白表达水平及血清中sPs含量在栓塞后1h开始显著增高(P<0.01)。血必净组经治疗后,病理损伤减轻,肺血管内皮上Ps的蛋白表达水平于1h后下降,与栓塞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sPs含量也下降,与栓塞组比较,1天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肺血栓栓塞时Ps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和凝血纤溶失衡对肺组织的损害,对肺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 P-选择素 血必净注射液
原文传递
关于法人犯罪的几个问题之浅见
3
作者 刘敏星 《江淮论坛》 CSSCI 1993年第5期70-76,共7页
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国外法学界争论已逾一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刑法学界对此问题也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在此,笔者亦想就法人犯罪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法学界各位同仁。
关键词 法人犯罪 犯罪主体 法学界 刑法 80年代 犯罪主观方面 刑罚 自然人犯罪 罪责自负 权利能力
下载PDF
奥美拉唑及乌司他丁联合大剂量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评价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敏星 陆士奇 +1 位作者 陈国林 吴云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22期46-49,共4页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乌司他丁联合大剂量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医院收治的83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联用组(42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常规剂量奥曲肽,联...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乌司他丁联合大剂量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医院收治的83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联用组(42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常规剂量奥曲肽,联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乌司他丁联合大剂量奥曲肽,两组患者均治疗7 d。结果联用组患者治疗后的常规生化指标[血清淀粉酶(AMY)、尿淀粉酶(UAMY)、白细胞计数(WBC)、前白蛋白(PA)及白蛋白(ALB)]、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血清生物标志物[中期因子(MK)、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 TRAM-1)及和肽素(copeptin)]水平,以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改良Marshall评分、CT严重度指数(CTSI)评分、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及床旁严重度指数(BISAP)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联用组患者的腹痛、腹胀、体温异常、恶心呕吐及首次排便的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联用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 24%比80. 49%,P <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9. 05%比17. 07%,P> 0. 05)。结论奥美拉唑、乌司他丁联合大剂量奥曲肽治疗SAP,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且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乌司他丁 大剂量 奥曲肽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深基坑环形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敏星 李海兵 +1 位作者 王庆忠 杨剑南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31-134,共4页
南京某工程位于深厚的长江漫滩软土层中,土质条件差,根据周边环境及开挖深度,采用钻孔灌注桩加2层环形钢筋混凝土支撑、双轴深搅桩止水的支护形式。工程实践与监测资料表明:环形内支撑系统具有结构合理稳固、支撑形式新颖安全、施工空... 南京某工程位于深厚的长江漫滩软土层中,土质条件差,根据周边环境及开挖深度,采用钻孔灌注桩加2层环形钢筋混凝土支撑、双轴深搅桩止水的支护形式。工程实践与监测资料表明:环形内支撑系统具有结构合理稳固、支撑形式新颖安全、施工空间大、便于挖运土、节省工程造价等诸多优点,是一种在深大不规则基坑中值得选用的支撑体系,值得总结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钻孔灌注桩 环形支撑 施工技术
下载PDF
探讨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敏星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B12期277-277,共1页
目的对多项指标联舍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我院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3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以同期与我院接受治疗的53例未合并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作... 目的对多项指标联舍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我院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3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以同期与我院接受治疗的53例未合并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同时以同期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3例志愿者作为空白对照组,对所有参与者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分析上述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CK-MB、NT-proBNP、cTn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高于空白对照组参与者,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阳性率方面,空白对照组参与者各指标阳性率均为0;观察组CK—MB、NT-proBNP、cTnT阳性率分别为86.79%、84.91%、81.1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55%、9.43%、7.5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检测有效率方面,联合检测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均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CK—MB、NT—proBNP、cTnT联合检测是诊断急性0肌梗死的有效途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MB NT—proBNP CTNT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肺血栓栓塞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沈华 徐英 +3 位作者 秦海东 刘敏星 鲍磊 张铮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23-925,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后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探讨血必净注射液的治疗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10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栓塞组和血必净组,每组35只。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制备肺血栓栓塞症(... 目的 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后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探讨血必净注射液的治疗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10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栓塞组和血必净组,每组35只。采用自体血栓回输法制备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对照组注射2 mL生理盐水;血必净组于制模后每日腹腔注射血必净注射液8 mL/kg,对照组和栓塞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1 h、3 h及1、3、7 d取7只大鼠,留取股动脉血和肺组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PaO2;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蛋白表达。并对PaO2与P-选择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肺组织无明显改变,PaO2基本正常,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蛋白表达较低。栓塞组光镜下可见肺动脉血栓栓塞,炎症反应明显;血必净组病变程度有所减轻。栓塞组和血必净组术后1 h时PaO2(mmHg,1 mmHg=0.133 kPa)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62.7±8.1、71.6±6.5比82.2±7.9,P<0.01和P<0.05),随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 d达谷值(46.8±6.5、56.4±6.8),之后逐渐升高,至术后7 d时仍明显低于对照组(64.5±5.0、73.4±6.3比89.3±4.9,均P<0.01);而血必净组PaO2均较栓塞组明显升高(均P<0.05)。栓塞组和血必净组术后1 h时P-选择素蛋白表达(灰度值)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280±0.013、1.120±0.010比0.760±0.011,均P<0.01),之后逐渐升高,至术后1 d达峰值(1.870±0.025、1.340±0.017),随后逐渐降低,至术后7 d时仍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0.012、0.990±0.013比0.690±0.014,均P<0.01);而血必净组P-选择素蛋白表达均较栓塞组明显降低(均P<0.01)。肺血栓栓塞后1 h、3 h时,PaO2与P-选择素蛋白表达无相关性;1、3、7 d时,PaO2与P-选择素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1 d:r=-0.942,P=0.002;3 d:r=-0.944,P=0.001;7 d:r=-0.958,P=0.001)。结论 在PTE早期,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从而改善组织器官氧供,起到保护肺组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肺血栓栓塞症 内皮细胞 P-选择素 动脉血氧分压 大鼠
原文传递
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院内死亡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于璐 周秀霞 +1 位作者 李应辉 刘敏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5-869,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急性胰腺炎(AP)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因子,构建死亡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能。方法:使用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中的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数据库中ICU收治的285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急性胰腺炎(AP)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因子,构建死亡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能。方法:使用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中的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数据库中ICU收治的285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合并症、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Ⅲ(SAPSⅢ)及院内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存活与死亡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AP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构建死亡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检验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并比较该预测模型与SAPSⅢ评分对AP患者院内死亡的区分能力;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能力,并绘制校准图,展示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285例AP患者中,院内死亡29例,存活25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70±17比58±16),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比例及SAPSⅢ评分更高〔WBC(×109/L):18.5(13.9,24.3)比13.2(9.3,17.9),TBil(μmol/L):29.1(15.4,66.7)比16.2(10.3,29.1),SCr(μmol/L):114.9(88.4,300.6)比79.6(53.0,114.9),BUN(mmol/L):13.9(9.3,17.8)比6.1(3.7,9.6),RDW:0.152(0.141,0.165)比0.141(0.134,0.150),充血性心力衰竭:34.5%比14.8%,SAPSⅢ评分(分):66(52,90)比39(3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038,95%可信区间(95%CI)为1.005~1.073〕、WBC(OR=1.103,95%CI为1.038~1.172)、TBil(OR=1.247,95%CI为1.066~1.459)、BUN(OR=1.034,95%CI为1.014~1.055)和RDW(OR=1.344,95%CI为1.024~1.764)是AP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0.037×年龄+0.098×WBC+0.221×TBil+0.033×BUN+0.296×RDW-12.133。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P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0.870(95%CI为0.794~0.946),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78.5%,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且优于SAPSⅢ评分〔AUC为0.831(95%CI为0.754~0.907),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75.4%〕。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校准图显示,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非常接近,拟合优度检验:χ2=6.986,P=0.538,说明列线图模型预测死亡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的一致性较高。结论:AP患者年龄越大,WBC、TBil、BUN、RDW越高,院内死亡风险就越大;以上述指标构建的死亡预测Logistic回归模型及列线图模型对院内死亡高风险患者的区分能力较好,准确性较高,可以较准确地预测AP患者的死亡概率,为AP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死亡预测模型 MIMIC-Ⅲ数据库 列线图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钾及炎症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敏星 陆士奇 +1 位作者 韩良富 李静 《现代医学》 2017年第10期1450-145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钾及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等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冠脉造影患者198例为前瞻性研究对象,其中AMI患者71例、稳定性心...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钾及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等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冠脉造影患者198例为前瞻性研究对象,其中AMI患者71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62例及正常冠脉患者65例,分别记为AMI组、SA组及正常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4等炎症因子水平,并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钾浓度检测。根据血钾结果将AMI组患者分为低血钾(血钾浓度≤3.5 mmol·L-1)组和非低血钾(血钾浓度>3.5 mmol·L-1)组,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基线资料。结果:AMI组患者的血钾水平明显低于SA组及正常组患者(P<0.05);AMI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4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组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AMI患者血钾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呈负相关(r=-0.15,P=0.041),与发病至入院时间呈正相关(r=0.23,P=0.000)。结论:AMI患者早期可出现低血钾及血清CRP、TNF-α、IL-4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可作为AMI的辅助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钾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围绕中心,加强研究,改进创新,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0
作者 刘敏星 《石油政工研究》 1999年第4期11-11+10,10,共2页
做好政研会工作需要坚持的几条基本经验第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研究为中心。第二,必须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第三,必须坚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第四,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群众性特点。石油政研会当前和今后一个... 做好政研会工作需要坚持的几条基本经验第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研究为中心。第二,必须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第三,必须坚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第四,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群众性特点。石油政研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意见今后一个时期,石油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改进创新 政研会 邓小平理论 围绕中心 加强研究 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重组改制
原文传递
分段流水施工方法在超大基坑支撑梁拆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进 孙中昕 +3 位作者 季文君 李欧 张永乐 刘敏星 《建筑科技情报》 2014年第3期5-11,共7页
大型基坑工程的支撑梁分段分批拆除.以期能够在保障基坑安全的情况下缩短工期。以实际工程为例。拆撑前.对基坑支撑主要的参数,如深层水平位移、圈梁水平位移、轴力,将其监测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判断基坑外土体变形情况,依此来确定... 大型基坑工程的支撑梁分段分批拆除.以期能够在保障基坑安全的情况下缩短工期。以实际工程为例。拆撑前.对基坑支撑主要的参数,如深层水平位移、圈梁水平位移、轴力,将其监测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判断基坑外土体变形情况,依此来确定支撑梁是否能够提前分段拆除。同时在支撑梁拆除过程及拆除后要加强对基坑支撑主要参数的监测,察其变化情况,同时要求在拆除对撑过程中,要给予基坑支撑以应力释放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防止基坑变形突变。通过详细的数据、曲线分析,基坑支撑梁拆除整体提前约20天的工期,为类似工程的支撑梁拆除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梁 基坑监测 数据分析 分段拆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