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威 盖延廷 +5 位作者 简新革 李彦江 檀书斌 彭方强 刘旻谛 宋冬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Onyx胶主导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Onyx胶栓塞84例AVM,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32例,Ⅲ级22例,Ⅳ级18例,Ⅴ级2例。单纯Onyx胶栓塞67例,... 目的探讨Onyx胶主导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7年10月我科应用Onyx胶栓塞84例AVM,其中Speztler-Martin(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32例,Ⅲ级22例,Ⅳ级18例,Ⅴ级2例。单纯Onyx胶栓塞67例,联合Glubran胶和(或)弹簧圈栓塞17例。结果S-MⅠ级完全栓塞治愈率60.0%(6/10),Ⅱ~Ⅲ级33.3%(18/54),Ⅳ~Ⅴ级25.0%(5/20),完全栓塞率34.5%(29/84)。术中微导管断管、留置各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出血4例((3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死亡),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8.3%(7/84)。83例随访3~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月,再次出血4例,其中死亡1例;完全栓塞的29例无一例复发或再生;栓塞导致出血的5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Onyx胶联合不同栓塞材料个体化治疗脑AVM,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治愈性栓塞 ONYX胶 可解脱微导管 高压锅技术
下载PDF
可解脱微导管结合增压技术栓塞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威 盖延廷 +5 位作者 檀书斌 彭方强 孙伟 刘旻谛 叶宇阳 宋冬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讨可解脱微导管结合近端血流阻断增压技术(PCT)栓塞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上海浦南医院采用Onyx胶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bAVM患者133例,其中Spetzler-Martin... 目的探讨可解脱微导管结合近端血流阻断增压技术(PCT)栓塞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上海浦南医院采用Onyx胶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bAVM患者133例,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0例,Ⅱ级54例,Ⅲ级49例,Ⅳ级18例,Ⅴ级2例。按时间段将患者分为A组(n=70,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结合非解脱微导管)、B组(n=63,2018年3月至12月结合Apollo可解脱微导管),对B组中30例采用PCT。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133例患者bAVM总栓塞率为33.8%(45/133);A组栓塞率为25.7%(18/70),B组为49.2%(31/6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PCT技术组栓塞率为66.7%(20/30),非PCT技术组为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在A组为5.7%(术中微导管粘管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出血2例,其中1例死亡),B组为4.8%(术后出血3例,其中1例转外科手术)(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3%,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32例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8个月),再发出血3例,其中1例死亡,完全栓塞患者无一例复发或再生血管畸形。131例患者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06例,2分25例。结论经动脉途径采用Apollo可解脱微导管结合PCT技术栓塞治疗bAVM,可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情况下提高栓塞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治愈性栓塞 Apollo可解脱微导管 近端血流阻断增压技术
下载PDF
炎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旻谛 罗良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57-160,共4页
脑血管痉挛是SAH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90%,常引起严重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是SAH病人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但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SAH后CVS的发生的机制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共同参与... 脑血管痉挛是SAH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90%,常引起严重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是SAH病人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但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SAH后CVS的发生的机制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共同参与的过程,炎性反应对SAH后CVS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脑血管痉挛 炎症细胞 蛛网膜下腔出血 VASOSPASM DETERIORATION 选择素家族 炎性反应 淋巴细胞功能 脑缺血患者 核转录因子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改良 被引量:3
4
作者 何骏驰 刘旻谛 +1 位作者 刘振 罗良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74-75,共2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其迟发性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人们对CVS的认识还不确切...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其迟发性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人们对CVS的认识还不确切,仍无有效改善预后的方法。近年来人们多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来制作SAH后CVS模型,本文对该模划成功进行了制作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骨桥蛋白缓解大鼠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抗炎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骏驰 刘旻谛 +1 位作者 刘振 罗良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的抗炎机制对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n=12)、SAH+安慰剂组(n=12)、SAH+r-OPN 0.03(0.03μg)组(n=12)和SAH+r-OPN 0.1(0.1μg)组(n=12)。...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的抗炎机制对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n=12)、SAH+安慰剂组(n=12)、SAH+r-OPN 0.03(0.03μg)组(n=12)和SAH+r-OPN 0.1(0.1μg)组(n=12)。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 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Western 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r-OPN 0.1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基底动脉p-JNK表达明显降低,脑脊液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结论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JNK的表达,从而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抑制SAH后的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骨桥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炎症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盖延廷 彭方强 +5 位作者 檀书斌 李彦江 刘旻谛 王威 简新革 宋冬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0,39,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连续纳入采用PED治疗的36例36个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资料。瘤径为12~33 mm... 目的探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连续纳入采用PED治疗的36例36个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资料。瘤径为12~33 mm,平均(16.6±4.5)mm;瘤颈为4~10 mm,平均(6.1±1.5)mm。动脉瘤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8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单纯PED治疗7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双枚PED治疗1例。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1)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6~33个月,DSA随访2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23例(92%),近全闭塞(RaymondⅡ级)2例(8%)。(2)7例接受单纯PED治疗者,6个月随访完全治愈4例,1例次全闭塞,2例未愈;到最后一次随访(33个月)治愈6例,1例动脉瘤逐步缩小;28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者,17例接受DSA随访,随访6~8个月,动脉瘤均已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双枚PED治疗1例术后8个月DSA访可见微小动脉瘤样显影,15个月随访动脉瘤基本闭塞。(3)手术后经MRI证实,发生无症状性散在斑点状缺血灶10例,脑实质出血4例,其中1例死亡,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mRS 1分),另外2例为无症状脑出血。24例患者的占位效应消失,8例有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闭塞率高,中期随访结果显示PED结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闭塞率高于单纯PED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PED(包括单枚或多枚)治疗者闭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手术的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型和巨大型 Pipeline栓塞装置 闭塞率 随访
下载PDF
西门子双大平板DSA机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彭方强 檀书斌 +4 位作者 刘旻谛 李彦江 盖延廷 王威 宋冬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15-1218,共4页
神经介入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介入材料的进步和DSA机功能的改进。西门子Artis Q系列双大平板DSA机除了具有可同时多角度显示病变、节省造影时间和减少对比剂剂量等优势外,还有一些新开发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可帮助术者更好地判断脑血管病变... 神经介入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介入材料的进步和DSA机功能的改进。西门子Artis Q系列双大平板DSA机除了具有可同时多角度显示病变、节省造影时间和减少对比剂剂量等优势外,还有一些新开发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可帮助术者更好地判断脑血管病变结构和特征、介入治疗效果及识别并发症,有利于提高神经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该文结合临床实践中实际病例,就DSA机影像后处理功能作一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影像后处理 神经介入治疗 应用
下载PDF
Will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3
8
作者 盖延廷 檀书斌 +7 位作者 龚木花 彭方强 王威 李彦江 刘旻谛 张学军 曾冉 宋冬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52-656,共5页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上海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3~12个月进行临...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上海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8例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后交通段1例,海绵窦段3例,椎动脉V4段2例;血泡样动脉瘤1例,梭形动脉瘤1例,假性动脉瘤1例,囊性动脉瘤5例;动脉瘤直径4~18 (9±4) mm,瘤颈4~6 (4. 9±1. 0) mm;破裂动脉瘤2例。结果 8例患者共使用8枚支架,6例患者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动脉瘤不显影; 2例患者存在内漏,予以再次球囊扩张后1例内漏完全消失,1例内漏明显减少,未再进一步处理。无患者发生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大动脉瘤伴有内漏患者术后3 d动脉瘤再出血,予以闭塞载瘤血管,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例DSA随访患者动脉瘤完全治愈,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无支架移位。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较满意,内漏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动脉瘤术后出血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Willis覆膜支架 内漏
下载PDF
骨桥蛋白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9
作者 何骏驰 刘旻谛 +1 位作者 刘振 罗良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SAH+安慰剂组、SAH+低剂量rOPN组和SAH+高剂量r-OPN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SAH+安慰剂组、SAH+低剂量rOPN组和SAH+高剂量r-OPN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 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通过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水平,Western 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 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高剂量r-OPN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脑脊液ET-1水平明显降低,基底动脉pe NOS表达明显升高,i NOS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T-1的产生、降低i NOS的表达,提高p-e NOS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骨桥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内皮素-1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误认为胶质瘤的原发性小脑T细胞淋巴瘤1例分析
10
作者 曾冉 张学军 +7 位作者 秦智勇 李彦江 刘旻谛 檀书斌 彭方强 王威 盖延廷 宋冬雷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占颅内肿瘤的0.3%~ 1.5%,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约95%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T细胞淋巴瘤极罕见。大部分位于幕...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占颅内肿瘤的0.3%~ 1.5%,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约95%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T细胞淋巴瘤极罕见。大部分位于幕上,小部分位于幕下。我院2018年9月份收治1例原发于小脑的T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T细胞淋巴瘤 小脑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胶质瘤 LYMPHOMA LYMPHOMA 误认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0
11
作者 盖延廷 王威 +2 位作者 刘旻谛 李东波 宋冬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1-695,共5页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技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5例,多发动...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技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5例,多发动脉瘤5例,共28个动脉瘤;直径为2~ 33 mm,平均(15.2±9.9)mm.所有患者均用1枚PED覆盖瘤颈,其中8例结合动脉瘤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Pipeline栓塞装置的释放,瘤颈覆盖满意,PED贴壁良好,术后即刻显示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明显滞留.3例患者术后出现脑出血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1例出院时有轻偏瘫.6个月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8例,其中6例完全治愈,1例动脉瘤近全闭塞,1例大型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2例出现无症状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狭窄.头颅MRI随访提示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占位效应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余11例有待随访.结论 PE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串联多发小动脉瘤、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疗效满意.该装置在国内尚刚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发症和远期疗效还需大样本病例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Pipeline栓塞装置
原文传递
根据LYS分级结果栓基后即刻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威 盖延廷 +4 位作者 李彦江 檀书斌 彭方强 刘旻谛 宋冬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讨根据Lawton-Young Supplementary(LYS)分级评估结果行介入栓塞后即刻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冬雷脑科医生集团收治的9例AVM患者(占同期收治的... 目的探讨根据Lawton-Young Supplementary(LYS)分级评估结果行介入栓塞后即刻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冬雷脑科医生集团收治的9例AVM患者(占同期收治的AVM患者的10.6%)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采用LYS分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手术计划。LYS分级4级2例、5级3例、6级3例、7级1例。所有患者均予血管内栓塞后即刻手术切除AVM。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影像学评估,临床疗效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结果9例患者术中的畸形团均顺利切除。行计划内部分栓塞后手术切除7例,栓塞后发现静脉郁滞即刻行开颅手术1例,栓塞后即刻发生出血转开颅手术1例。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为栓塞后出血患者发生偏盲,另2例发生颅内感染。9例患者随访6?15个月冲位时间为7个月。行DSA复查显示畸形团均完全消失,治愈率达100%。mRS 0?1分8例、2分1例。结论术前采用LYS分级进行风险评估,选择性采取血管内栓塞后即刻显微手术的方式为AVM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治疗性 治疗结果 LYS分级 开颅手术
原文传递
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7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盖延廷 檀书斌 +7 位作者 龚木花 彭方强 王威 李彦江 刘旻谛 张学军 曾冉 宋冬雷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908-911,共4页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上海市浦南医院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7例tCC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上海市浦南医院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7例tCC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共使用7枚Willis支架。其中6例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消失;1例存在少量内漏,予以再次球囊扩张后仍有少量内漏,未做进一步处理。无手术操作并发症。3~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2例患者血管造影随访显示瘘口完全消失,未复发,颈内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支架移位。结论Willis覆膜支架可作为tCCF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颅脑损伤 支架 颈内动脉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脑动静脉畸形的处理: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发布的科学声明 被引量:15
14
作者 Colin P. Derdeyn Gregory J. Zipfel +12 位作者 Felipe C. Albuquerque Daniel L. Cooke Edward Feldmann Jason P. Sheehan James C. Tomer 盖延廷 王威 简新革 檀书斌 李彦江 彭方强 刘旻谛 宋冬雷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8期684-708,共25页
背景本声明旨在复习目前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s)的临床资料,为破裂或未破裂bAVM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建议。方法写作组通过面谈和电话会议的方式确定搜索关键词,讨论描述性文字和制定建议。作者通过Pu... 背景本声明旨在复习目前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bAVMs)的临床资料,为破裂或未破裂bAVM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建议。方法写作组通过面谈和电话会议的方式确定搜索关键词,讨论描述性文字和制定建议。作者通过PubMed、Medline或Embase完成各自相关章节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5年1月底。声明草稿由同行评议专家以及卒中委员会科学监督委员会和卒中委员会领导委员会进行预先审查。结果本科学声明的重点细分为流行病学、诊断、自然史、治疗方案(包括开颅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栓塞治疗的作用)以及破裂和未破裂bAVMs的处理,并且确定了需要更多证据支持的领域。结论bAVMs是一种相对少见但非常重要的出血性卒中病因,尤其是在年轻成人中。本声明描述了目前关于破裂和未破裂bAVMs的自然史和治疗方法的知识现状,同时提供了处理建议以及对将来研究的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A科学声明 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诊断 栓塞治疗 颅内出血 神经外科 放射外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