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宣肺败毒方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及验证研究
1
作者 郝婷 马英 +3 位作者 焦扬 宋佑坤 刘树业 朱彧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92-301,共10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宣肺败毒方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作用机制并进行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分析平台,对宣肺败毒方的组成药物麻黄、苍术、藿香、青蒿、虎杖、马鞭草、薏苡仁、芦根、葶苈子...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宣肺败毒方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作用机制并进行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分析平台,对宣肺败毒方的组成药物麻黄、苍术、藿香、青蒿、虎杖、马鞭草、薏苡仁、芦根、葶苈子、苦杏仁、化橘红、甘草分别进行活性成分筛选,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采用Genecards、SwissTarget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获取ARDS疾病靶点,筛选ARDS核心靶点,构建靶点间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图,采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分析,采用Schr?dinger软件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分子对接并计算结合能。通过脂多糖构建ARDS小鼠模型,造模1 d后经宣肺败毒方连续灌胃28 d,通过流式细胞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分析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肺组织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磷脂过氧化氢GSH过氧化物酶(GPX4)的变化,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得到宣肺败毒方治疗ARDS的活性成分205个,度值前8位的化合物分别是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木犀草素、异鼠李素、柚皮苷和光甘草定。筛选得到核心靶点107个,度值排名前10位的核心靶点为Jun、IL-6、TP53、AKT1、ALB、VEGFA、STAT3、CASP3、IL-1β和PTGS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宣肺败毒方治疗ARDS与IL-7、TNF和Toll样受体等炎性反应相关信号通路有关,与PTGS2等铁死亡相关蛋白具有较低结合能。小鼠模型证实,宣肺败毒方可以显著降低脂多糖诱发的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异常升高和肺组织氧化还原失衡。[结论]宣肺败毒方治疗ARDS的机制与缓解氧化损伤与细胞凋亡、调控炎症信号通路、减少炎症细胞募集浸润和细胞因子分泌有关,干预铁死亡途径可能是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肺败毒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网络药理学 铁死亡
下载PDF
ILF2通过调控线粒体内稳态促进非小细胞肺癌体内外细胞增殖
2
作者 贺丽华 赵猛 +1 位作者 刘树业 朱彧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387-1392,共6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2(interleukin enhancer binding factor 2,ILF2)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来自某医院2016年3月至2022年6月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各15例,采用shRNA方法抑制非小... 目的:探讨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2(interleukin enhancer binding factor 2,ILF2)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来自某医院2016年3月至2022年6月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各15例,采用shRNA方法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H1299细胞系中ILF2表达,通过q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组织和细胞中ILF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克隆形成和BrdU方法分析A549和H1299细胞体外增殖,无胸腺小鼠经皮下注射A549细胞后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Ki67和活化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通过分析A549和H1299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线粒体质量和线粒体膜电位观察线粒内稳态。结果:与癌旁组相比,肺癌组织中ILF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均<0.05);抑制ILF2表达可降低A549和H1299细胞体外克隆形成和增殖能力以及A549细胞在小鼠体内肺癌细胞生长能力(P均<0.05),小鼠肺组织中Ki67表达显著降低(P<0.05),A549和H1299细胞中mtDNA和线粒体质量均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上调(P均<0.05);过表达ILF2可促进A549和H1299细胞中体外克隆形成和增殖能力以及mtDNA和线粒体质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均<0.05)。结论:ILF2在非小细胞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破坏线粒体内稳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2 非小细胞肺癌 线粒体内稳态
下载PDF
DNA损伤应答通路在高钙磷环境诱导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志娟 刘树业 +1 位作者 田亚琼 刘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6-42,共7页
目的 明确DNA损伤应答通路在高钙磷环境诱导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VSMC)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HVSMC培养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激酶(iATM)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iPARP)组,培养12 d。茜素红-S染... 目的 明确DNA损伤应答通路在高钙磷环境诱导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VSMC)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HVSMC培养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激酶(iATM)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iPARP)组,培养12 d。茜素红-S染色法定性和邻-甲酚酞法定量检测4组细胞钙化情况,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组蛋白γH2AX磷酸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水平,NucleoCounterNC-3000^(TM)高级细胞分析仪分析4组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光学显微镜和茜素红S染色发现第9天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出现细胞内钙质沉积,第12天钙质沉积明显。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在第3、6、9、12天培养状态下Ca^(2+)/蛋白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Ca^(2+)/蛋白有差异(F=168.970,P=0.000);(2)模型组与对照组Ca^(2+)/蛋白有差异(F=203.040,P=0.000),模型组Ca^(2+)/蛋白较高,钙化明显;(3)两组Ca^(2+)/蛋白变化趋势有差异(F=13.213,P=0.000)。培养12 d时,茜素红S染色发现模型组比对照组钙化程度高,iATM组和iPARP组比模型组钙化程度低。σ-甲酚酞试验发现,iATM组和iPARP组Ca^(2+)/蛋白低于模型组(P <0.05)。彗星试验发现,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第9天开始出现更多数量的DNA受损细胞。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在第3、6、9、12天培养状态下“彗星细胞”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彗星细胞”有差异(F=13.141,P=0.000);(2)模型组与对照组“彗星细胞”有差异(F=121.521,P=0.000),模型组“彗星细胞”百分比较高,DNA损伤明显;(3)模型组与对照组“彗星细胞”变化趋势有差异(F=89.290,P=0.000)。模型组γH2A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模型组分别在第3和12天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3个γH2AX病灶百分比,结果:(1)不同时间点> 3个γH2AX病灶百分比有差异(F=168.970,P=0.000);(2)模型组与对照组> 3个γH2AX病灶百分比有差异(F=203.040,P=0.000),模型组> 3个γH2AX病灶百分比较高,DNA损伤明显;(3)模型组与对照组> 3个γH2AX病灶百分比变化趋势有差异(F=153.410,P=0.000)。模型组8-OHDG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iATM组、iPARP组(P <0.05);iATM组、iPARP组与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Ca^(2+)/P环境激活DNA损伤应答信号通路,诱导HVSMC坏死,进而形成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应答 钙磷失衡 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钙化
下载PDF
高钙磷激活DNA损伤应答诱导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早衰
4
作者 范志娟 武玉晶 +3 位作者 田亚琼 刘爽 张蝶 刘树业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8期1234-1240,共7页
目的探讨DNA损伤应答(DDR)通路调控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钙化机制。方法将HASMCs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TM干预组、PARP干预组,培养12 d。茜素红-S染色法定性和邻-甲酚酞法定量检测细胞钙化;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γH2AX磷酸化、... 目的探讨DNA损伤应答(DDR)通路调控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钙化机制。方法将HASMCs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TM干预组、PARP干预组,培养12 d。茜素红-S染色法定性和邻-甲酚酞法定量检测细胞钙化;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γH2AX磷酸化、p16和p21、ATM上Ser1981的磷酸化水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早衰;qPCR检测p16和p21 mRNA水平。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检测氧化应激水平,ELISA方法检测IL-6、IL-8水平。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8-OHDG、组蛋白γH2AX磷酸化、β-半乳糖苷酶染色、p16的mRNA和蛋白、p21 mRNA、IL6和IL8、ATM磷酸化等指标有显著变化(P<0.05),ATM和PARP干预组可以缓解模型组的变化。结论高钙磷环境刺激HASMCs产生持续DNA损伤,触发ATM磷酸化并激活p16蛋白表达,诱导细胞早衰导致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P DNA损伤应答 细胞早衰 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血管钙化
下载PDF
三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武玉晶 刘爽 +3 位作者 田亚琼 范志娟 张磊 刘树业 《医疗装备》 202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临床微生物室鉴定病原体物种与耐药性结果对治疗感染性疾病有重要指导作用,但传统培养耗时长、阳性率低,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三代测序(TGS)技术采用不依赖于培养的鉴定方法,直接对DNA或RNA进行测序,耗...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临床微生物室鉴定病原体物种与耐药性结果对治疗感染性疾病有重要指导作用,但传统培养耗时长、阳性率低,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三代测序(TGS)技术采用不依赖于培养的鉴定方法,直接对DNA或RNA进行测序,耗时短、读长较长、体积袖珍,在临床微生物鉴定、耐药性判断和传染性疾病监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未来微生物室内与床旁检测病原体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测序 病原微生物 耐药性
下载PDF
高尔基体蛋白73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树业 杜智 +2 位作者 邵新华 刘兆明 杜振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9-311,共3页
目的通过定量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含量,并对比甲胎蛋白(AFP)含量,探讨GP73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肝癌患者、肝炎肝硬化以及正常健康人员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定量和电化学发光... 目的通过定量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含量,并对比甲胎蛋白(AFP)含量,探讨GP73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肝癌患者、肝炎肝硬化以及正常健康人员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定量和电化学发光法来检测GP73和AFP。结果(1)在120例肝癌标本中,GP73的阳性率为70.00%,AFP的阳性率35.8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2=28.18,P<0.01);(2)在非肝癌患者人员中,GP73的诊断特异性为93.14%(190/204),AFP的诊断特异性为85.27%(176/204);(3)ROC曲线分析显示,GP73和AF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 5和0.682。结论GP73用于诊断肝癌效果明显,可以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GP73受炎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高尔基体蛋白73 甲胎蛋白
下载PDF
血液和组织中抗癌药物阿霉素的紫外-HPLC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树业 陈秀琴 张志友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57-59,68,共4页
为时刻监控治疗肝癌时的抗癌药物剂量即血中的药物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副作用 ,采用紫外 - HPLC法对血中和组织中的阿霉素浓度进行分析 .用 UV- 2 4 0紫外分光光度计 ,BECKMAN332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采用反向色谱法 .结果表明 ,阿霉素在... 为时刻监控治疗肝癌时的抗癌药物剂量即血中的药物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副作用 ,采用紫外 - HPLC法对血中和组织中的阿霉素浓度进行分析 .用 UV- 2 4 0紫外分光光度计 ,BECKMAN332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采用反向色谱法 .结果表明 ,阿霉素在 2 33nm、2 5 4 nm、2 90 nm出现最大吸收峰 ,在 2 4 3nm、2 80 nm处出现最小吸收峰 ,标准品在 ( 2~ 2 0 )μg/m L呈直线关系 ,阿霉素和内标色谱保留时间分别为 5 min和 7min.血浆阿霉素浓度在 ( 5 0~ 1 0 0 ) 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血浆阿霉素平均回收率为 96.2 % ,并得出肝、肾、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组织 抗癌药物 阿霉素 紫外-HPLC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 血浆药浓度 组织药浓度
下载PDF
不同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树业 杜智 +2 位作者 舒桂明 庄建彬 王素梅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3-286,296,共5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近交系成年雄性BN、LEW大鼠,改良"二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模型31例。术前随机分为3组:排斥组(LEW→BN,...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近交系成年雄性BN、LEW大鼠,改良"二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模型31例。术前随机分为3组:排斥组(LEW→BN,n=9),耐受组(BN→LEW,n=11),同基因组(BN→BN,n=11)。存活的受体分别于术后5 d、10 d、30 d取外周血,分离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由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比例。并于相应时间点每组随机各处死2只,取肝脏标本观察病理学变化。每组选取5例来观察生存期,存活>100 d时各处死2只,取肝脏标本。结果中位生存期:排斥组14 d,耐受组112 d,同基因组129 d。耐受组与同基因组术后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术后7 d,排斥组肝脏病理Banff评分Ⅲ级。肝移植早期,排斥组和自发耐受组的外周血中CD4+CD25+Treg比例均增加,术后10 d耐受组CD4+CD25+Treg比例明显高于同基因组(P<0.01)。术后30 d,耐受组CD4+CD25+Treg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BN与LEW大鼠组合可建立稳定可靠的急性排斥模型与自发耐受模型。CD4+CD25+Treg可能参与自发免疫耐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移植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原文传递
吸附树脂降低胆酸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树业 宋继昌 +1 位作者 李涛 杜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2-235,共4页
关键词 树脂吸附 胆酸 动物实验 高胆汁酸血症
下载PDF
肝癌患者血清氨基酸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树业 李娴 王素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氨基酸代谢模式,进一步提高肝癌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生理体液法检测68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和4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15种氨基酸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血清天门冬氨酸、胱硫醚、异亮氨酸、精氨酸、亮氨酸、...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氨基酸代谢模式,进一步提高肝癌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生理体液法检测68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和4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15种氨基酸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血清天门冬氨酸、胱硫醚、异亮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水平下降;蛋氨酸、β-丙氨酸、β-氨基乙丁酸、γ-氨基乙丁酸、α-氨基己二酸、酪氨酸、苯丙氨酸、3-甲基组氨酸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肝癌患者血清氨基酸代谢水平变化规律可为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氨基酸
下载PDF
血清七种结合胆汁酸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树业 崔岚 《天津医药》 CAS 1996年第3期161-163,共3页
人体液胆汁酸水平异常能灵敏地反映消化系统病变,血清胆汁酸测定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故近年胆汁酸测定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28例正常献血者、22例肝硬化患者、14例慢性肝炎及15例急性肝... 人体液胆汁酸水平异常能灵敏地反映消化系统病变,血清胆汁酸测定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故近年胆汁酸测定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28例正常献血者、22例肝硬化患者、14例慢性肝炎及15例急性肝炎患者空腹血清的7种结合胆汁酸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肝脏疾病患者7种结合胆汁酸的含量均表现异常,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结合胆汁酸 血清 诊断
下载PDF
实验性肝衰与重症肝炎血液中的中分子物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树业 郑芳 钱绍诚 《天津医药》 CAS 1992年第4期224-226,共3页
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中分子量物质(MMS)(823.6×10^(-27)~8 236×10^(-27)kg)在伴有肝性脑病的暴发性肝衰(FHF)的发病中起作用。FHF患者血清可抑制白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其抑制成分主要在中等分子量范围。
关键词 肝衰 重症肝炎 血液 中分子物质
下载PDF
代谢组学的进展及肝脏代谢组学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树业 段樱 李娴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年第3期197-202,共6页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最早来源于代谢轮廓分析,随着基因组学的提出和迅速发展,代谢组学将基因产物和基因关联起来,实现基因功能的鉴定,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受外部刺激所...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最早来源于代谢轮廓分析,随着基因组学的提出和迅速发展,代谢组学将基因产物和基因关联起来,实现基因功能的鉴定,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受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的科学,关注的对象是分子量1000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在临床上,它是以组群特征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分离、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主要应用包括发现疾病机理,开发新的更加准确的疾病诊断方法,发现跟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等。代谢组学有以下优点:①检测更容易;②不需要特征化的数据库;③种类少;④代谢产物具有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进展 功能基因组学
下载PDF
肝胆肿瘤患者血清七种胆汁酸的HPLC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树业 聂福华 张明利 《天津医药》 CAS 1994年第4期227-229,共3页
人体液中胆汁酸水平能灵敏地反映出消化系统病变,对于肝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医学研究有重要价值。近年来中外学者普遍注意到肝、胆肿瘤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的异常,所以人们采用多种方法对血清中的胆汁酸含量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反相... 人体液中胆汁酸水平能灵敏地反映出消化系统病变,对于肝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医学研究有重要价值。近年来中外学者普遍注意到肝、胆肿瘤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的异常,所以人们采用多种方法对血清中的胆汁酸含量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分析30例正常对照、11例肝癌患者、3例胆囊癌和7例胆道癌患者空腹血清的胆汁酸含量。分别得到血清的甘氨胆酸(GCA)、牛磺胆酸(TCA)、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牛磺去氧胆酸(TD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胆道肿瘤 胆汁酸 HPLC
下载PDF
非编码RNA调节异常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树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18期1107-1113,共7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预后较差、侵袭性较强的肿瘤.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是从基因组中转录出来但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RNA.近年来,因其具有调节多种靶点、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发育的能力,ncR...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预后较差、侵袭性较强的肿瘤.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是从基因组中转录出来但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RNA.近年来,因其具有调节多种靶点、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发育的能力,ncRNAs成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ncRNAs(micro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及在HCC发生和发展中的病理意义,探讨ncRNA对HCC的诊断和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MICRORNA 长链非编码RNA
下载PDF
外泌体在肝细胞癌发生进展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树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30-335,共6页
外泌体是一种介导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载体,通过传递功能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RNA分子、循环DNA等)在细胞间发挥作用,主要集中在免疫监测和肿瘤发生进展中方面.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外泌体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 外泌体是一种介导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载体,通过传递功能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RNA分子、循环DNA等)在细胞间发挥作用,主要集中在免疫监测和肿瘤发生进展中方面.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外泌体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作用,除了诊断HCC外,还与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等密切相关.因此,我对外泌体在HCC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的最新实验和临床研究数据做一综述.外泌体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的耐受状态来调节免疫反应和肿瘤抑制,说明其在治疗HCC中具有作为靶点和药物载体的实用性和潜在可行性.未来将进一步阐明外泌体作为肝癌患者筛查、诊断和治疗靶点的确切作用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肝细胞肝癌 生物标记物 MIRNA 治疗
下载PDF
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使用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树业 陈娜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1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目的 对日本Sysmex公司KX - 2 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主要指标进行评价。方法 按照美国临床标准化委员会有关文件的要求 ,对KX - 2 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精密度、线性、携带污染率、可比性等内容进行评价。结果 重复测定正常值和高值质... 目的 对日本Sysmex公司KX - 2 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主要指标进行评价。方法 按照美国临床标准化委员会有关文件的要求 ,对KX - 2 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精密度、线性、携带污染率、可比性等内容进行评价。结果 重复测定正常值和高值质控品的Hb、RBC、WBC、PLT的批内精密度在 1.93 %~ 4 .68%和 1.90 %~ 4 0 3 %之间 ,批间精密度在 1 97%~ 4 88%和 1 96%~ 4 64%范围内 ;KX - 2 1测定Hb、RBC、WBC、HCT、PLT线性试验的相关系数均为0 999;测定Hb、RBC、HCT、WBC、PLT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 0 5 8%、0 19%、0 196%、0 71%、0 4 9% ;与SF - 3 0 0 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Hb、RBC、HCT、WBC、PLT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r值分别为 0 9995、0 9897、0 9970、0 9996、0 9998。结论 KX - 2 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正常值和高值质控品均能获得良好的重复性、线性和携带污染率 ,与同类仪器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仪器评价 KX-2l
下载PDF
大鼠肝脏F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18
作者 刘树业 俞新大 +3 位作者 宋春娟 张健东 石欣荣 张琚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获得大鼠肝脏F蛋白基因克隆(F-protein’s cDNA);利用原核(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大鼠肝脏F蛋白。方法提取大鼠肝脏总RNA,对其进行反转录和PCR(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F-protein’s cDNA),然后将其与pUCm-T载体进行连接获得克隆质粒... 目的获得大鼠肝脏F蛋白基因克隆(F-protein’s cDNA);利用原核(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大鼠肝脏F蛋白。方法提取大鼠肝脏总RNA,对其进行反转录和PCR(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F-protein’s cDNA),然后将其与pUCm-T载体进行连接获得克隆质粒pUCm-T-F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将测序结果正确的克隆片断重新与表达载体pET-15b连接,获得F抗原表达质粒pET15b-F并将其转化到表达菌株BL21(DE3)pLysS中,用1mmol/L IPTG诱导其表达。结果RT-PCR扩增出的目的基因(F-protein’s cDNA),经测序证明与Gene-bank上提供的F蛋白cDNA序列完全一致;表达后的全菌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目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43 kD,与预期值相符,表达量可达全菌总蛋白量的40%。结论表达的目的蛋白经His-tag柱进行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检测得到了不含其他杂蛋白的单一F蛋白条带,与豚鼠抗人F蛋白抗血清反应成阳性,说明我们经基因工程方法得到的纯化的F蛋白有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F抗原 大肠杆菌 基因克隆 蛋白表达 大鼠
下载PDF
肝癌诊断相关标志物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树业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4年第4期195-198,共4页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存活率低,早期诊断面临挑战。随着对肝癌生物学的了解和检验技术的进步,从病理学、基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发现大量的潜在标志物,这些标志物有利于早期诊断、最佳治疗、降低...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存活率低,早期诊断面临挑战。随着对肝癌生物学的了解和检验技术的进步,从病理学、基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发现大量的潜在标志物,这些标志物有利于早期诊断、最佳治疗、降低肿瘤复发及外科手术或者肝移植后的肿瘤转移。本文将相关标志物做一个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细胞因子 MIRNA 早期诊断 侵袭转移 预后
下载PDF
质谱技术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树业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6年第2期65-66,共2页
肝细胞肝癌是一世界性难题,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其在肝细胞肝癌标志物中的研究也广泛展开。目前发现脂类、氨基酸和胆汁酸等物质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仅限于研究,尚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质谱技术 筛查 肝细胞肝癌 代谢组学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