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薹草属少花薹草组(莎草科)小坚果形态和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1
作者 何芳 鲁益飞 +2 位作者 刘永娣 褚文珂 金孝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少花薹草组(Carex sect.Paniceae)27种及4变种(东亚14种4变种,北美13种)小坚果形态与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所有材料小坚果的形状为倒卵球形和钝三棱状,组内很一致,长度为1.53~3.59 mm,同种不同居群个体... 利用扫描电镜对少花薹草组(Carex sect.Paniceae)27种及4变种(东亚14种4变种,北美13种)小坚果形态与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所有材料小坚果的形状为倒卵球形和钝三棱状,组内很一致,长度为1.53~3.59 mm,同种不同居群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2)表皮细胞一般为五至七边形,偶有四边形或八边形,丝柄薹草(C.rouyana)不同个体间有变异;垂周璧式样直或微波状;硅质台平,偶有凹或略凸,具1个中心体,C.filipes var.kuzakaiensis和C.filipes var.tremula中偶见2个中心体,无卫星体,这些性状种内稳定。(3)利用表皮细胞形状、硅质台凹凸情况和中心体个数对于区分近似种具有价值,如白马薹草(C.baimaensis)和线柄薹草(C.filipes),且可以区分一些种下等级,如线柄薹草及其变种var.kuzakaiensis、var.oligostachys和var.tremula。(4)sect.Paniceae s.s.和sect.Laxiflorae小坚果形态和微形态上具有较高一致性,具有重要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薹草属 少花薹草组 小坚果 微形态 分类学意义
下载PDF
薹草属少花薹草组(莎草科)的果囊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鲁益飞 刘永娣 +4 位作者 郑子洪 何芳 褚文珂 金水虎 金孝锋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0-766,共7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少花薹草组Carex sect. Paniceae (莎草科) 26种3变种的果囊形态和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果囊形状(喙除外)为倒卵球形、椭球形或卵球形,均为钝三棱状,果囊长度为1.99~7.27 mm,喙多弯曲(仅1种C. striatula果囊的喙直...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少花薹草组Carex sect. Paniceae (莎草科) 26种3变种的果囊形态和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果囊形状(喙除外)为倒卵球形、椭球形或卵球形,均为钝三棱状,果囊长度为1.99~7.27 mm,喙多弯曲(仅1种C. striatula果囊的喙直立),喙急缩或渐缩,喙长与果囊长度的比值为1/8~1/2,表皮细胞多明显隆起,极少数隆起不明显,且多数性状种内保持稳定;(2)喙口形态分斜截、平截、微二齿和二齿4类,且在种内有变异,如C. arakiana、线柄薹草C. filipes、丝柄薹草C. rouyana、C. purpurifera;(3)可根据果囊长度和喙的收缩情况区分部分近缘种,如线柄薹草与少囊薹草C. egena、浙江薹草C. zhejiangensis与显舌薹草C. macroglossa;(4)果囊长度、喙长与果囊长度的比值在sect. Paniceae s.s.与sect. Laxiflorae 2组间有显著差异,对两组的界定有一定价值;(5)被视为组或亚属重要分类性状的果囊横切形状(三棱状或双凸状)在界定少囊薹草组与相关组时无意义,果囊形态对界定少花薹草组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薹草属 少花薹草组 果囊 微形态 系统学意义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G基因和滴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慧 刘永娣 +5 位作者 罗姗 王春华 朱士茂 张佩 丁玉江 郭采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研究狂犬病病毒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的特性。方法利用RT-PCR反应扩增CTN-1株19个代次的G蛋白基因,获得cDNA进行序列测定;并以免疫荧光法测定各代次毒株在细胞中的滴度。结果序列测定显示: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G蛋... 目的研究狂犬病病毒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的特性。方法利用RT-PCR反应扩增CTN-1株19个代次的G蛋白基因,获得cDNA进行序列测定;并以免疫荧光法测定各代次毒株在细胞中的滴度。结果序列测定显示: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G蛋白基因序列发生不同程度变异且逐步积累,从第30代开始,G蛋白基因序列趋于稳定。与CTN-1株相比,CTN-1鸡胚细胞驯化株在G蛋白的第147、333、389、421和485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与此相对应,CTN-1株鸡胚细胞驯化株滴度逐渐趋于稳定,并于第33-58代滴度维持在10-101g细胞荧光转化灶单位/mL左右。G蛋白同源性分析表明,CTN-1株鸡胚细胞驯化株与我国近期不同区域分离得到的街毒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其G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89.3%-99.0%。结论 CTN-1株在鸡胚细胞驯化过程中G蛋白基因发生稳定变异,滴度在传代后33-58代达到较高水平,稳定性较好,适于我国狂犬病防治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CTN-1 G蛋白 序列测定 滴度
下载PDF
TLR7激动剂作为狂犬病疫苗佐剂免疫效果的研究
4
作者 李慧 胡云龙 +5 位作者 朱士茂 梁琳琳 刘永娣 罗姗 郭采平 靳广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3-527,共5页
为提高狂犬病疫苗对机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Toll样受体7小分子激动剂(T7)作为佐剂加入到rabies vaccine中记为rabies vaccine+T7,分别将其与小鼠脾淋巴细胞一起培养,检测不同T7浓度对其细胞因子IFN-γ和IL-12的刺激,筛选适合... 为提高狂犬病疫苗对机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Toll样受体7小分子激动剂(T7)作为佐剂加入到rabies vaccine中记为rabies vaccine+T7,分别将其与小鼠脾淋巴细胞一起培养,检测不同T7浓度对其细胞因子IFN-γ和IL-12的刺激,筛选适合的T7浓度;制备该浓度的rabies vaccine+T7溶液,通过对小鼠细胞免疫能力、中和抗体水平以及保护效果等方面评价T7对rabies vaccine的免疫佐剂效应,并以含铝佐剂的rabies vaccine(rabies vaccine+Al)为对照。结果显示,5.6μmol/L^11.3μmol/L的T7在体外可诱导良好的IFN-γ和IL-12反应;在体内,rabies vaccine+T7免疫小鼠诱生的特异性IFN-γ斑点形成细胞(SFC)数均高于其它组,产生中和抗体水平的速度比rabies vaccine+Al组快,保护效果与rabies vaccine+Al组相当。本研究结果表明T7作为佐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rabies vaccine的效果,有望开发为新型人用rabies vaccine的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7激动剂 狂犬病疫苗 佐剂 细胞因子 中和抗体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CVS-11株培养工艺的优化
5
作者 周兰贞 刘永娣 +2 位作者 戴美兰 郑芳如 张剑平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6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通过优化培养工艺提高狂犬病病毒CVS-11株的滴度。方法 BSR细胞(1.5×106个细胞/孔)以不同感染复数(MOI 0.100、0.050、0.010、0.005和0.001)接种CVS-11,培养72 h收获,测定病毒滴度;以0.005和0.001 MOI,分别接种不同密度的BSR细... 目的通过优化培养工艺提高狂犬病病毒CVS-11株的滴度。方法 BSR细胞(1.5×106个细胞/孔)以不同感染复数(MOI 0.100、0.050、0.010、0.005和0.001)接种CVS-11,培养72 h收获,测定病毒滴度;以0.005和0.001 MOI,分别接种不同密度的BSR细胞(1×105、2×105、3×105、4×105、5×105、6×105、8×105和10×105个细胞/孔)培养CVS-11,于72 h收获,测定病毒滴度;以5×105个细胞/9.6 cm2和0.001 MOI,分别在48、72、96、120和144 h收获病毒,测定病毒滴度;并通过正交实验获得最佳培养条件;由6孔板(9.6 cm2/孔)放大到T75 cm2瓶培养,验证正交实验结果。结果细胞密度对CVS-11病毒滴度有一定的影响,以4×105细胞/9.6 cm2获得的CVS-11病毒滴度最高。以相同的细胞数量和收获时间,CVS-11病毒的滴度随着MOI的减小而增大。固定细胞数和MOI,病毒滴度在培养早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直至96 h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滴度下降。正交实验的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滴度的影响顺序是MOI>细胞数量>收获时间,放大培养验证了正交试验的结果。结论以4×105个细胞/9.6 cm2,0.001 MOI,培养96 h获得的CVS-11滴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CVS-11株 培养 正交实验 优化 病毒滴度
下载PDF
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的感染力和致病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春华 罗姗 +6 位作者 容伟华 刘永娣 李慧 朱士茂 田华 周维 郭采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1-487,共7页
研究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的增殖能力、病毒的感染力及致病力等表型特征,为将该毒株应用于疫苗生产提供基础信息。将CTNCEC25株及其母株CTN-1株分别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Primary chicken embryo cell,CEC... 研究狂犬病病毒CTNCEC25株的增殖能力、病毒的感染力及致病力等表型特征,为将该毒株应用于疫苗生产提供基础信息。将CTNCEC25株及其母株CTN-1株分别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Primary chicken embryo cell,CEC)和小鼠神经瘤母细胞(Mouse neuroblastoma N2acells,N2a),观察其细胞病变特性及其复制规律;以脑内注射的方式接种动物,观察其对乳鼠、小鼠、豚鼠及家兔等动物的致病力;同时还将CTNCEC25株在CEC上连续传20代,在乳鼠脑内传3代,观察其增殖能力、病毒感染力及致病力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母株CTN-1株相比,CTNCEC25株在Vero细胞和N2a细胞上的增殖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CEC上,CTNCEC25株具有明显优势,其72h滴度可达10^(7.5^7.6) FFU/mL,而CTN-1株滴度只有10^(5.8) FFU/mL;此外CTNCEC25株在N2a细胞、Vero细胞及CEC上均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脑内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CTNCEC25株虽然对1~3日龄的乳鼠仍然具有较强的脑内致病性,但对成年小鼠的脑内致病力大大减弱,对豚鼠和家兔不致病。经细胞和乳鼠脑内连续传代,CTNCEC25株在CEC上增殖稳定,其减弱的毒力并未回升,无弱毒返祖现象。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CTNCEC25株是一株高度减毒、不易返祖的弱毒株,其在CEC上可稳定、快速增殖,病毒滴度高(>10^(7.0) FFU/mL),是一株安全性较高的狂犬病疫苗候选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CTNCEC25株 鸡胚细胞 表型特性 致病力
原文传递
鸡胚细胞培养狂犬病病毒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郭采平 王春华 +4 位作者 周兰贞 刘永娣 罗姗 张剑平 周维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636-640,共5页
目的优化鸡胚细胞(chick embryo cells,CECs)培养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的工艺。方法以M199为基础培养基,向其分别加入人血白蛋白、胎牛血清及HEPES缓冲液,并均加入碳酸氢钠,配制培养基M1、M2和M3。将驯化获得的CTNCEC25株按1... 目的优化鸡胚细胞(chick embryo cells,CECs)培养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的工艺。方法以M199为基础培养基,向其分别加入人血白蛋白、胎牛血清及HEPES缓冲液,并均加入碳酸氢钠,配制培养基M1、M2和M3。将驯化获得的CTNCEC25株按1∶5 000的比例接种于CECs悬液中,在不同培养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培养基配方、培养温度、接种MOI及培养时间4大工艺参数范围,再以正交试验确定上述条件的最佳组合。结果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的工艺参数:采用M2或M3,培养温度为33~36℃,MOI=0.01~0.001 FFU/细胞,培养时间为72~120 h,可获得较高的病毒滴度(7.0 lg FFU/ml以上)。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M3,培养温度为33℃,MOI=0.01 FFU/细胞,培养时间为120 h,该工艺参数获得病毒滴度可达7.5 lg FFU/ml。结论本实验优化了CECs培养RV的工艺,CTNCEC25株的病毒滴度由约6.0 lg FFU/ml提高至7.0 lg FFU/ml以上,为疫苗生产获得理想抗原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胚细胞 狂犬病病毒 工艺优化 病毒滴度
原文传递
细胞荧光转化灶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滴度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兰贞 刘永娣 +4 位作者 戴美兰 容伟华 王红冰 田华 张剑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应用细胞荧光转化灶(fluorescence focus units assay,FFU)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滴度。方法将狂犬病病毒稀释后接种BSR细胞,培养22~24 h,用FITC标记的抗狂犬病病毒特异性抗体进行染色,计数病毒感染细胞的荧光灶数,计算病毒滴度。采用... 目的应用细胞荧光转化灶(fluorescence focus units assay,FFU)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滴度。方法将狂犬病病毒稀释后接种BSR细胞,培养22~24 h,用FITC标记的抗狂犬病病毒特异性抗体进行染色,计数病毒感染细胞的荧光灶数,计算病毒滴度。采用乳鼠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法和建立的方法分别测定14批狂犬病病毒滴度,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取同一份病毒液,于不同时间点检测3次,每个时间点重复检测6次,验证方法的重复性;取3份滴度不同的病毒液,由2个操作者在不同时间重复测定3次,验证方法的中间精密性;将同一份病毒液按2倍梯度稀释,共9个稀释度,分别检测病毒滴度,重复测定3次,确定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38批CTNCEC株狂犬病病毒滴度。结果乳鼠LD50法测定14批狂犬病病毒的-Lg LD50值范围为4.20~8.19,FFU法Lg FFU值范围为3.76~7.69,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趋势相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R-Sq(调整)=96.1%,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同一个时间点检测6次及不同时间点检测3次的CV值均小于2.00%;两个操作者在不同时间重复测定3次的CV值均小于8.00%,两个操作者之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品浓度与Lg FFU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Sq(调整)=99.3%,线性范围为2.26~6.12。38批CTNCEC株狂犬病病毒滴度平均Lg FFU在3.63~7.69之间,SD值在0.021~0.57之间,CV值小于10.00%。结论建立的细胞FFU法准确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好,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狂犬病病毒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滴度 细胞荧光转化灶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