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泉州地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及预后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林永年 黄亚兰 +5 位作者 邓金兰 邱燕燕 黄秋燕 刘江福 郭如意 高艺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通过对泉州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为AIDS机会性感染的科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72例AIDS合... 目的通过对泉州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为AIDS机会性感染的科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72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机会性感染情况,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将独立预测因素引入R软件,根据各因素回归系数绘制预后Nomogram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对该模型的区分度进行标定,利用校准图阐明Nomogram预测的预后与实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决策曲线(DCA)对Nomogram模型的临床效用进行验证。结果172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共有8种,其中细菌性肺炎占比最高,达54.65%,其次为口腔白斑,占51.74%,肺孢子菌肺炎占43.60%,带状疱疹占28.49%,肺结核占21.51%,感染性腹泻占19.7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占12.79%,巨细胞病毒感染最低,仅占10.4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9岁人群居多。年龄、感染种数、基因型耐药、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校准曲线及DCA显示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有效性,且精准区分度较好。结论年龄、感染种数、基因型耐药、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因素是影响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因子,而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能发挥较好的临床预测能力和有效性,为临床早识别、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预测模型 预后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研究
2
作者 何秀华 苏智军 +2 位作者 程嗣宇 邱燕燕 刘江福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5例AIDS合并TM感染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5例AIDS合并TM感染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死亡组影响预后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IDS合并TM感染患者病死率为18.8%。最常见症状体征为发热(94.1%)、咳嗽(54.1%)、消瘦(54.1%)、皮肤损害(34.1%)、肝脾肿大(38.8%)和淋巴结肿大(80.0%)。最常见的实验室指标异常是贫血(78.8%)、血小板减少(45.9%)和谷草转氨酶升高(70.6%)、乳酸脱氢酶升高(80.0%)。Logistic回归筛选出血红蛋白(OR=0.922;95%CI 0.858,0.991)、尿素氮(OR=1.612;95%CI 1.084,2.399)、呼吸衰竭(OR=348.538;95%CI 5.374,22606.322)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呼吸衰竭和血红蛋白减少、尿素氮升高是AIDS合并TM感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 真菌感染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下载PDF
110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江福 林成祖 +3 位作者 柯邵鹏 郭如意 林琪 苏智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2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肝脓肿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疾病转归,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综合分析110例患者的病原学特点、伴发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临床转归。结果对于细菌性肝脓... 目的分析肝脓肿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疾病转归,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综合分析110例患者的病原学特点、伴发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临床转归。结果对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表现上,以发热(92.70%)最为常见;实验室检查上,以CRP升高(98.55%)最为常见;影像学表现上,病灶主要位于肝右叶(78.22%);病原学检查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65.79%);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为糖尿病(43.64%)。结论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患者出现发热伴畏寒寒战、右上腹痛等不适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该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回顾性分析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江福 张琳 冯国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0-935,共6页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乙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以上.与其他原因所致肝功能衰竭不同,在治疗上除综合治疗外,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在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始动或...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乙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以上.与其他原因所致肝功能衰竭不同,在治疗上除综合治疗外,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在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始动或主导作用,因此,通过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缓解过强的免疫反应,从而缓解病情,是乙型重型肝炎治疗的新思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问世,使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成为可能.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重型肝炎 核苷类似物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致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江福 何秀华 +5 位作者 陈泰裕 杨鹏雅 赵芳芳 林志鹏 林孟新 郭如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第17期134-138,共5页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是化脓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的最主要病原体,临床上却鲜有报道合并脓毒症的资料。本研究旨在评估KP所导致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caused liver abscesses,KPLA)患者...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是化脓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的最主要病原体,临床上却鲜有报道合并脓毒症的资料。本研究旨在评估KP所导致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caused liver abscesses,KPLA)患者合并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早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调查了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住院的206例KPLA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及非脓毒症组,分析了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KPLA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脓毒症组相比,脓毒症组平均年龄更大[(64.5±13.6)岁vs.(59.8±10.3)岁,P=0.006)、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2.6±12.3)d vs.(16.3±9.4)d,P=0.000)],更容易继发KPLA侵袭性综合征(15.7%vs.1.5%,P=0.000)、感染性休克(11.4%vs.0.7%,P=0.001)和急性肾损伤(12.9%vs.3.2%,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3.46,P=0.003)、PCT>9.85 ng/mL(OR=4.65,P=0.001)、发生肝脓肿侵袭性综合征(OR=7.31,P=0.025)为KPLA致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PCT>9.85 ng/mL、发生肝脓肿侵袭性综合征为KPLA合并脓毒症的危险因素,进展为脓毒症后,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及病死率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肺炎克雷伯菌 脓毒症 危险因素 化脓性 糖尿病
下载PDF
NAs联合乙肝疫苗提高CHB经治患者HBsAg清除率的研究
6
作者 刘江福 林琪 +5 位作者 王星 郭如意 苏智军 余雪平 郑怡娟 张华堂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3期62-64,共3页
目的分析重组乙肝疫苗治疗提高慢乙肝经治患者HBsAg清除率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08例慢乙肝经治患者,分为联合乙肝疫苗组54例,原有抗病毒方案联合接种60μg重组乙肝疫苗每月1次,对照组54例继续原有抗病毒方案。结果治疗结束后联合乙肝疫苗... 目的分析重组乙肝疫苗治疗提高慢乙肝经治患者HBsAg清除率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08例慢乙肝经治患者,分为联合乙肝疫苗组54例,原有抗病毒方案联合接种60μg重组乙肝疫苗每月1次,对照组54例继续原有抗病毒方案。结果治疗结束后联合乙肝疫苗组HBsAg滴度下降幅度为44.46 IU/ml,联合乙肝疫苗组HBsAg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20.89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HBs Ab滴度上升弧度为26.04 m IU/ml,而对照组HBs Ab反而下降0.20 m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联合乙肝疫苗组HBsAg阴转联合乙肝疫苗组有18例(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2例(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09,P=0.000)。联合乙肝疫苗组HBsAg血清转化19例(35.19%)高于对照组1例(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82,P=0.000)。结论联合重组乙肝疫苗治疗慢乙肝经治患者可以有效提高HBsAg清除率及HBsAg血清转换率,价格低廉,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疫苗 干扰素 核苷类似药物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感染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麻海龙 张少平 +2 位作者 刘江福 林惠宇 朱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2-564,共3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感染的病例报道已常见,HIV感染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偶见报道,HIV感染者同时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感染的病例报道已常见,HIV感染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偶见报道,HIV感染者同时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于2018年7月29日收治1例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感染,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马尔尼菲篮状菌 结核分枝杆菌
下载PDF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林永年 刘江福 +5 位作者 何秀华 陈素梅 杨鹏雅 郭如意 邱燕燕 苏健斌 《中外医疗》 2017年第18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病毒药物方案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方便选取120例艾滋病患者,均为2013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并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应用含替诺福韦方案对研究1组患者实施治疗,应用含齐多夫定方案对研究两组患... 目的探讨不同抗病毒药物方案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方便选取120例艾滋病患者,均为2013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并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应用含替诺福韦方案对研究1组患者实施治疗,应用含齐多夫定方案对研究两组患者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300个/μL的占60.3%%,研究2组占38.7%,研究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幅度大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不良反应发生4例(6.8%),研究2组不良反应发生12例(19.3%),研究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替诺福韦方案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更可靠,不良反应更少,更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 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头孢唑林治疗产妇产褥期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鹏雅 刘江福 何秀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33期94-95,共2页
目的探究头孢唑林治疗产妇产褥期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提供相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150例产褥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头孢唑林... 目的探究头孢唑林治疗产妇产褥期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提供相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150例产褥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头孢唑林进行治疗。观察统计两组产妇不良反应以及疗效率。结果研究组产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 <0.05),研究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治疗产妇产褥期感染中加用头孢唑林可有效提高疗效和抗感染效果,显著改善产妇的血液指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唑林 产妇 产褥期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失衡在乙肝急性肝损伤中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志鹏 刘江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12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乙型肝炎(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分析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41例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后4周病情恢复程度分为病情改善组21例与病情恶化组20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凝血... 目的探讨分析乙型肝炎(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分析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41例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后4周病情恢复程度分为病情改善组21例与病情恶化组20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功能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入院时病情恶化组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显著高于病情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情恶化组的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显著低于病情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与入院时相比,病情恶化组患者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改善组患者促炎因子TNF-α、IFN-γ及IL-17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患者肝组织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急性肝损伤 抗炎因子 促炎因子 失衡
下载PDF
拟诺卡菌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林志强 刘江福 +1 位作者 朱焱 陈婷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了解拟诺卡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案。方法对1例拟诺卡菌所致皮肤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拟诺卡菌"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Nocardiops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文献报道... 目的了解拟诺卡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案。方法对1例拟诺卡菌所致皮肤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拟诺卡菌"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Nocardiops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文献报道的拟诺卡菌所致感染的病例,筛选并总结分析病例资料。结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报道的1例病例因鱼刺刺伤左手指出现左臂多发性肿物,诊断为拟诺卡菌所致皮肤感染,经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治疗5个月后基本痊愈。文献检索到7例拟诺卡菌感染患者,包括该院病例共8例,其中皮肤感染4例、播散性感染2例、肺部及鼻感染各1例。4例皮肤感染患者中,3例患者分别被土豆叉、牙签、鱼刺刺伤所致感染。另外4例患者可能因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3例皮肤感染患者采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治疗,最终均治愈;其余5例患者治疗方案不一,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结论拟诺卡菌可在多种环境中定植,皮肤被刺伤后可致感染。临床诊断需要依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不宜经验性选用头孢菌素进行治疗,建议将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作为拟诺卡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诺卡菌 鱼刺伤 皮肤软组织损伤 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播散性结核1例
12
作者 许白兰 刘江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20期179-181,共3页
患者,男,43岁,公司职员。主因"消瘦、低热3个月,气喘1周"于2016年12月7日首次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前3个月出现无明显诱因消瘦,3个月内体质量下降约8 kg,伴低热,体温36℃~38℃,无多饮、多尿、消瘦、乏力,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患者,男,43岁,公司职员。主因"消瘦、低热3个月,气喘1周"于2016年12月7日首次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前3个月出现无明显诱因消瘦,3个月内体质量下降约8 kg,伴低热,体温36℃~38℃,无多饮、多尿、消瘦、乏力,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腹胀、腹痛、腹泻,无手足麻木,易饥、易怒等症状出现。入院1周前渐出现气喘,登3层楼梯或平地步行50 m左右即感气喘,稍感胸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 播散
原文传递
粗针穿刺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金玲 仇以利 +5 位作者 王婉玲 朱焱 蔡雪玉 刘江福 张宏图 陈一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45,共6页
目的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 目的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包括13例艾滋病和2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粗针穿刺的条索状淋巴结组织,其结构全部或部分被炎性病变所取代,8例显微镜下形态以吞噬病原体的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为主;5例以广泛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散在少量病原体及核碎屑;2例以成纤维细胞小结节状增生,形成肉芽肿结构的改变为主,多核巨细胞少、散在分布。病原体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团聚成簇,如桑葚样,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希夫及六胺银染色可见包含横隔的菌体结构。15例患者血液、肺泡灌洗液、痰液或者淋巴结抽出液真菌培养均查见TM生长。临床及时抗真菌治疗,15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结论TM感染性淋巴结炎往往是全身侵袭性TM病晚期阶段的突出表现之一,容易被临床误诊,通过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及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结 病理学 影像诊断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14
作者 曲思麦 刘江福 +1 位作者 狄佳 娄宪芝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8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与分析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0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试验组采用替比夫定+常规... 目的:观察与分析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0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试验组采用替比夫定+常规干预。比较两组孕妇治疗前及分娩前、分娩后4周、24周的HBV-DNA、ALT及CK-MB水平、不良妊娠发生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同时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及Apgar评分。结果:分娩前和分娩后4、24周,试验组孕妇的HBV-DNA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LT、CK-MB水平、不良妊娠发生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及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因此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阻断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2018—2020年泉州市第一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秀华 朱焱 +4 位作者 杨鹏雅 马翠苹 郑怡娟 王星 刘江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62,共9页
目的了解2018年1月—2020年1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采用自动化仪器法、纸片扩散法及E试验法按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CLSI 2020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2018-2020年该院共... 目的了解2018年1月—2020年1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采用自动化仪器法、纸片扩散法及E试验法按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CLSI 2020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2018-2020年该院共收集临床分离菌1439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260株,占29.6%,革兰阴性菌10131株,占70.4%。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和MRCN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9.9%、58.2%。MRSA和MRCNS对所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和MSCNS),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除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外,粪肠球菌对绝大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株成人株和儿童株中青霉素不敏感株(PNSP)的检出率有所下降。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耐药率低于7.5%。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0.6%(39/6606)。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外的大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有所下降。鲍曼不动杆菌株数明显下降,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耐药率有所上升,对其他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有下降,但耐药率仍在40%以上。结论细菌耐药性监测三年间,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呈缓慢上升趋势,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药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伏立康唑致结膜水肿不良反应1例报道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婷婷 刘江福 +1 位作者 陈素梅 吴水发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1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致结膜水肿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处置措施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伏立康唑致结膜水肿的不良反应,并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伏立康唑致水肿不良反应的文献,提取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处置措施及预后等信息进...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致结膜水肿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处置措施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伏立康唑致结膜水肿的不良反应,并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伏立康唑致水肿不良反应的文献,提取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处置措施及预后等信息进行总结。结果中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到文献110篇,逐一进行筛选,共收集到伏立康唑引起水肿不良反应的文献7篇,包括3篇案例报道及4篇临床研究,总计病例8例。水肿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嘴唇和舌头肿胀、胸腔腹腔积液、体重增加、踝部水肿等,大部分病例停用伏立康唑后水肿消退,预后良好。结论临床使用伏立康唑时需注意其致水肿的不良反应,症状出现后及时停药,以确保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水肿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秀华 王星 +2 位作者 刘江福 李由 杨鹏雅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6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98例,分为非肝硬化组28例,健康恢复组27例,肝硬化组43例。分析患者病史、病理及肝功能指标。结果98例乙型肝...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98例,分为非肝硬化组28例,健康恢复组27例,肝硬化组43例。分析患者病史、病理及肝功能指标。结果98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其中感染途径明确患者78例,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恢复组垂直感染率依次为93.6%(44/47)、54.8%(17/31),慢性乙型肝炎组垂直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恢复组,且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与健康恢复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FP、Tbil、Glb、ALT、AST、ALP水平更高,Alb、GGT水平更低(P<0.05),可将病程、AFP及肝功能指标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危险因素。结论垂直感染、AFP及肝功能指标是引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主要因素,若临床具备以上因素应及时干预,减缓肝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 危险因素 垂直感染
下载PDF
从临床案例看临床药师在药物相互作用中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婷婷 刘江福 +1 位作者 黄晓威 蔡艺峰 《海峡药学》 2021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相互作用中实施药学监护的切入点。方法通过对华法林、环孢素和伏立康唑3个典型药物相互作用实例的分析与干预,探讨临床药师实施药物相互作用药学监护的方法。结果临床药师成功干预了3例不同形式的药物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相互作用中实施药学监护的切入点。方法通过对华法林、环孢素和伏立康唑3个典型药物相互作用实例的分析与干预,探讨临床药师实施药物相互作用药学监护的方法。结果临床药师成功干预了3例不同形式的药物相互作用,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在实施药物相互作用药学监护时应重点关注严重的、高风险的药物相互作用,善用查询工具并利用TDM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环孢素A 伏立康唑 药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161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回顾性研究
19
作者 何秀华 马翠苹 +5 位作者 刘江福 朱焱 杨鹏雅 王星 余雪平 陈素梅 《中外医疗》 2021年第33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泉州市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83例细菌性肝脓肿的医学资料。依据细菌学结果展开临床分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组(KP,n=161)和非肺炎克雷伯菌组(nKP,n=222)...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泉州市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83例细菌性肝脓肿的医学资料。依据细菌学结果展开临床分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组(KP,n=161)和非肺炎克雷伯菌组(nKP,n=222)。对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161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57.43±14.20)岁,中老年人多见;常见基础疾病为糖尿病97例,脂肪肝54例;与nKP组相比,糖尿病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09,P<0.001)。KP组并发72例肺炎,51例胸腔积液,9例胆道感染,2例尿路感染,11例休克,8例多脏器损伤;与nKP组相比,胆道感染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2,P=0.006)。KP组并发9例肝外迁移感染,与nK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肝脓肿主要的致病菌,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感染性迁徙发生率高,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特点 病原菌 糖尿病 高毒力
下载PDF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荟萃分析 被引量:31
20
作者 柯邵鹏 刘江福 +3 位作者 苏智军 郭如意 陈素梅 林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1284,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2013年6月前发表关于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 目的系统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2013年6月前发表关于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应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合计5 567例患者,MRSA所致肺炎者利奈唑胺组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万古霉素组(P<0.05);MRSA所致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TTI)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万古霉素组(P<0.05);利奈唑胺的肾功能不全、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万古霉素(P<0.0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高于万古霉素(P<0.01)。结论对于MRSA所致的肺炎、cSTTI感染,利奈唑胺的临床及微生物疗效优于万古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