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志勇 张怀志 +23 位作者 白斌 李俊 黄林 徐智斌 陈永兴 刘旭 曹廷杰 李淼淼 陆平 吴秋红 董玲丽 韩玉林 殷贵鸿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闫素红 杨兆生 畅志坚 王涛 杨武云 刘登才 李洪杰 杜久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1,共18页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毒性频率的不断变异,有必要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以期为广谱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西南、西北和黄淮主产区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进行系统的抗病鉴定、遗传分析和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定位和检测,总结了中国小麦育种中主要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对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小麦育种中利用的主要抗条锈病基因、新时期抗条锈病基因利用的策略、小麦育种中抗条锈病基因选择和鉴定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兴衰循环 持久抗性 基因聚合 种质创新
下载PDF
四川小麦新品种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布
2
作者 杨治 任小杰 +10 位作者 蒋云 王芳 冯丽华 郝明 袁中伟 甯顺腙 姜博 张连全 伍碧华 刘登才 黄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条锈病是四川小麦重要病害。为了解四川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利用情况,对2017年以来审定的63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抗病基因Yr5、Yr7、Yr15、Yr18、Yr27、Yr28、Yr36、Yr46、YrU1、YrSP的功能标... 条锈病是四川小麦重要病害。为了解四川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利用情况,对2017年以来审定的63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抗病基因Yr5、Yr7、Yr15、Yr18、Yr27、Yr28、Yr36、Yr46、YrU1、YrSP的功能标记和Yr17、Yr26、Yr29的紧密连锁标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7个品种在苗期对条锈菌小种CYR34的抗性水平达到中抗以上(IT=0~6)。所有品种的田间成株期抗性均达到中抗及以上(IT=1~4)。未检测到Yr5、Yr27、Yr46和YrU1的功能位点,其余9个基因均存在于四川小麦品种中。Yr7、Yr17、Yr26和Yr29在供试品种的分布频率超过50%。综上所述,四川小麦新品种条锈病抗性水平整体较高,条锈病抗性基因丰富;小麦祖先物种抗条锈病基因Yr15、Yr28和Yr36已成功应用于四川小麦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小麦品种 条锈病抗性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检测
下载PDF
四川山区63份马铃薯亲本材料的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李佩华 张伦 +4 位作者 罗杰 杜婷婷 董攀 彭正松 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2-799,共8页
【目的】针对近年筛选出的适宜在四川山区种植的63份马铃薯骨干亲本材料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从文献中找到208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提取供试材料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168对引物出现扩增条带,145对引物具有多态性,7对引物... 【目的】针对近年筛选出的适宜在四川山区种植的63份马铃薯骨干亲本材料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从文献中找到208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提取供试材料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168对引物出现扩增条带,145对引物具有多态性,7对引物可以完全区分供试材料。【结论】用这7对引物构建SSR指纹图谱,发现63份马铃薯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8~0.98。遗传相似系数为0.481处将供试材料分为A、B和C 3个类群,0.61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7个类群,表明供试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远,可为马铃薯的遗传育种杂交亲本组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DNA指纹图谱
下载PDF
小麦Glu-1D位点HMW-GS近等基因系创制及对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蒋云 张连全 +7 位作者 郝明 范超兰 甯顺腙 姜博 杨苗苗 张洁 吕季娟 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987,1007,共8页
【目的】编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Glu-D1位点对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大。其中,5+10和2+12是Glu-D1位点最常见的2个等位基因。为了分析这2个亚基组合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方法】创制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近等基... 【目的】编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Glu-D1位点对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大。其中,5+10和2+12是Glu-D1位点最常见的2个等位基因。为了分析这2个亚基组合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方法】创制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近等基因系蜀麦1764A(具有5+10)和蜀麦1764B(具有2+12)。【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表明,二者主要的遗传差异位于1D染色体的403~414 MB区间,且该区间包含了Glu-D1位点。四川省多点试验和区域试验表明,二者的田间农艺性状和产量无显著差异,能够排除田间性状差异对品质分析带来的干扰。品质参数分析表明,5+10和2+12亚基差异不会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前者提高了面筋强度、降低了延伸性。对于面包和馒头品质,5+10亚基优于2+12亚基。但是,对于面条品质,2+12亚基优于5+10亚基。5+10和2+12亚基差异没有影响饺子和饼干的加工品质。【结论】在面包和馒头品质改良中应采用5+10亚基,但是在面条小麦育种中应优先采用2+12亚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剩余杂合体 近等基因系 加工品质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下载PDF
四川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品质参数演变分析
5
作者 蒋云 郝明 +8 位作者 刘登才 吕季娟 汤述尧 宣朴 郭元林 陈谦 王颖 肖俊 张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4-757,共14页
分析了1949—2018年间,四川省的184个小麦育成品种、1个引进品种和2个地方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和品质指标的演变。结果表明,Glu-1A位点有1、N、2^(*)等3种亚基类型;Glu-1B位点有7、20、22、7+8、7+9、6+8、14+15和23+1... 分析了1949—2018年间,四川省的184个小麦育成品种、1个引进品种和2个地方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和品质指标的演变。结果表明,Glu-1A位点有1、N、2^(*)等3种亚基类型;Glu-1B位点有7、20、22、7+8、7+9、6+8、14+15和23+18等8种亚基类型;Glu-1D位点有5+10、2+12和3.1^(t)+11^(*t)等3种亚基类型。共检测到23种亚基组合类型“,N/7+9/5+10”组合出现频率最高,为12.30%。随着育种进程的发展,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的HMW-GS组成多样性有所增加,优质强筋亚基1和5+10的比率逐渐上升。四川小麦品种整体上属于中、弱筋类型,除容重、沉降值上升外,其余品质指标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本研究可为四川小麦品质的进一步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小麦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品质 演变分析
原文传递
抗穗发芽合成小麦改良品系的筛选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藏天青 刘玉娥 +8 位作者 马春芳 李潇 王希友 郝明 张连全 袁中伟 姜博 刘登才 甯顺腙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8-1007,共10页
【目的】筛选抗穗发芽的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分析潜在的相关基因。【方法】6个环境(2年3点)下,对129份改良品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的鉴定及评价,同时利用Wheat 55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获得3份抗穗发芽品系(发芽指数GI≤0... 【目的】筛选抗穗发芽的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分析潜在的相关基因。【方法】6个环境(2年3点)下,对129份改良品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的鉴定及评价,同时利用Wheat 55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获得3份抗穗发芽品系(发芽指数GI≤0.2;发芽率GR≤40%),分别为红皮品系L2741、L3006、白皮品系L586,得到3个显著关联的位点。【结论】获得的3份抗穗发芽品系可在培育抗穗发芽品种中利用,获得46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其中4个基因主要与植物抗逆性有关,推测其在小麦抗穗发芽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 穗发芽 全基因型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基于原始种质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生科 郝明 +10 位作者 张连全 黄林 甯顺腙 袁中伟 姜博 陈雪 陈雪姣 颜泽洪 伍碧华 郑有良 刘登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972,共12页
【目的】作物野生近缘物种、地方品种以及利用它们创制的育种原始种质,具有大量未被育种利用的遗传变异。但是,由于普遍具有明显缺陷、产量潜力低,育种家不愿意用,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育种原始种质的利用效率不高,仍然是亟待解决... 【目的】作物野生近缘物种、地方品种以及利用它们创制的育种原始种质,具有大量未被育种利用的遗传变异。但是,由于普遍具有明显缺陷、产量潜力低,育种家不愿意用,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育种原始种质的利用效率不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根据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和以地方品种为遗传背景的染色体工程材料的育种实践,总结建立原始种质的高效育种利用技术体系。【结果】建立了“育种原始种质-顶交-两段选择”育种体系,利用小群体选育出7个新品种,同时利用6RS.6AL易位系选育的含黑麦抗白粉病基因Pm56的新品系参加了四川省区域试验。【结论】顶交可以导入原始种质的有利位点、同时改良综合性状,有利于重组累积不同品种亲本中的有利位点、赶上育种家的遗传改良步伐,也有利于原始种质与其他亲本间不同遗传变异的协调匹配。两段选择降低了选择难度、提高了选择效率,尤其是第一段选择聚焦于淘汰遗传上相对简单的关键缺陷性状,选择标准简单、易操作,而且符合中选标准的植株少,从而选择难度小、工作量小。育种实践表明,基于原始种质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提高了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育种原始种质 顶交 两段选择 渗入育种
下载PDF
利用远缘杂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创制小麦加倍单倍体
8
作者 刘小娟 柳欣 +6 位作者 张明虎 郝明 甯顺腙 袁中伟 黄林 刘登才 张连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54-3161,共8页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中。本实验使用5份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优良小麦新品系与不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小麦推广品种的F1杂种作母本与3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远缘杂交,共授粉4610朵小花,结实1965粒,经幼胚拯救获得244个幼胚,其中50个幼胚发育正常生长为50个小麦单倍体植株。由于小麦单倍体植株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表达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对单倍体植株在相同光周期(18 h光照/6 h黑暗)下进行了不同温度25℃/18℃、25℃/15℃和25℃/10℃处理,结果表明,25℃/18℃和25℃/10℃条件下编号为H31单倍体植株能够结实,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35%和2.41%。该研究结果为建立“基于小麦-白茅杂交实现染色体消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的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育种 白茅 未减数配子 幼胚拯救
下载PDF
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群体的种子活力分析
9
作者 李阳 郭晓江 +7 位作者 唐华苹 雷越堃 张连全 刘登才 王际睿 魏育明 郑有良 蒲至恩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8-997,1014,共11页
【目的】种子活力是筛选优质(高发芽率,高出苗率等)品种及种质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种子活力遗传机制的探究,为选育高活力品种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利用具有不同种子活力的SHW-L1和川麦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对当年新... 【目的】种子活力是筛选优质(高发芽率,高出苗率等)品种及种质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种子活力遗传机制的探究,为选育高活力品种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利用具有不同种子活力的SHW-L1和川麦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对当年新收获的种子和3种不同老化处理(人工加速老化、自然老化1年和5年)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进行了QTL定位,与拟南芥、水稻和玉米已发表的种子活力相关的基因与主效QTL置信区间对应的小麦基因进行同源比较分析,同时对老化前后活力表现差异极端的材料进行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组成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老化1年的种子QTL位点分布在7D上,人工老化的种子QTL位点分布在1B、2D、3A和7D,自然老化5年的种子QTL位点分布于3B上,当年新收获材料未能定位到QTL。7D含自然老化与人工老化共同的位点。筛选得到与种子发芽密切相关候选基因27个。与未老化种子相比,人工老化72 h后的种子醇溶蛋白与麦谷蛋白降解显著,高活力种子醇溶蛋白降解更快。【结论】不同自然老化年份的QTL位点处于动态变化;候选基因主要与种子发育、萌发、能量代谢和响应逆境的信号传导相关;人工加速老化与自然老化1年条件下,发现染色体一致的QTL位点7D(QGpy.sicau-7D-1和QGra.sicau-7D-1、QGpy.sicau-7D-2和QGra.sicau-7D-3);控制种子活力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为进一步利用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资源改良小麦种子活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发芽率 人工老化 醇溶蛋白 HMW-GS
下载PDF
影响小麦赤霉病抗性的Lophopyrumelongatum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登才 郑有良 +3 位作者 王志容 侯永翠 兰秀锦 魏育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禾谷镰刀菌 (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穗腐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几年 ,国际上许多研究者把赤霉病问题作为重点项目进行了研究 ,对赤霉病抗性遗传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本研究中 ,我们利用Lophopyrumelongatum染色体附... 禾谷镰刀菌 (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穗腐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几年 ,国际上许多研究者把赤霉病问题作为重点项目进行了研究 ,对赤霉病抗性遗传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本研究中 ,我们利用Lophopyrumelongatum染色体附加系为材料研究发现 ,Lophopyrumelongatum的赤霉病抗性在小麦背景中得到充分表达 ,其赤霉病抗性主要归功于 1Ee 染色体的作用 ,同时 3Ee,4Ee,6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 抗性遗传 外源基因转移 染色体 小麦病害
下载PDF
小麦中国春遗传背景的育种改良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登才 郑有良 兰秀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83-1389,共7页
利用中国春与推广品种 (系 )杂交、回交进行小麦育种研究发现 :在与中国春的来源地有类似生态的育种条件下 ,中国春的适应性强、分蘖多、落黄好、多小花等优点能够用于小麦遗传改良 ,特别是在引入推广品种遗传背景时 ,中国春的“多小花... 利用中国春与推广品种 (系 )杂交、回交进行小麦育种研究发现 :在与中国春的来源地有类似生态的育种条件下 ,中国春的适应性强、分蘖多、落黄好、多小花等优点能够用于小麦遗传改良 ,特别是在引入推广品种遗传背景时 ,中国春的“多小花”得到更好发育 ,导致穗粒数增多 ,可能是“增产资源”。而不利的遗传性状 ,如植株高、抽穗晚、易倒伏、株型差、千粒重低等能够被改进 ;单交组合的 1次回交和三交的方式 (中国春的血缘占 2 5 % )是育种效率最高的方式 ,其次是三交组合的 1次回交和单交组合的 2次回交 (中国春的血缘占 12 .5 % ) ,而单交 (中国春的血缘占 5 0 % )几乎不能获得理想的后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国春” 遗传背景 育种改良 遗传改良
下载PDF
A Unique Aegilops tauschii Genotype Needless to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in Cross with Wheat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登才 兰秀锦 +3 位作者 杨足君 郑有良 魏育明 周永红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6期708-713,共6页
Common or bread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 2n=42) originated ca. 8 000 years ago from hybridization of tetraploid wheat ( Triticum turgidum L., AABB, 2n=28) and diploid Aegilops tauschii Coss. (DD... Common or bread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 2n=42) originated ca. 8 000 years ago from hybridization of tetraploid wheat ( Triticum turgidum L., AABB, 2n=28) and diploid Aegilops tauschii Coss. (DD, 2n=14).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is evolutionary step is that the natural hybrids between tetraploid wheat and diploid Aegilops tauschii can produce relatively many filled seeds which germinated well. In this study, without special techniques, e.g.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out of 22 Ae. tauschii accessions, the genotype AS60 produced relatively many filled seeds which germinated well. The seed germination percentages in the crosses of Ae. tauschii ×tetraploid wheat, tetraploid wheat× Ae. tauschii and Ae. tauschii ×common wheat were, respectively, 50.0%, 57.1% and 45.5%. It seems that Ae. tauschii accession AS60 has a unique genotype which facilitate hybrid seed development and viability, and which meets with the prerequisite for wheat evolutionary. Furtherm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inding for common wheat improvement and evolution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gilops tauschii common wheat Triticum turgidum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evolution wheat improvement
下载PDF
四倍体小麦“简阳矮兰麦”与黑麦可杂交性及其在六倍体水平上的遗传特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登才 彭正松 +2 位作者 颜济 杨俊良 郑有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6-29,共4页
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地方品种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特征———存在丰富的高亲和性材料。因此,研究中国四倍体小麦的亲和性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简阳矮兰麦”是来源于四川省的一个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它与黑麦有高的可杂交性,其杂交结实... 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地方品种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特征———存在丰富的高亲和性材料。因此,研究中国四倍体小麦的亲和性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简阳矮兰麦”是来源于四川省的一个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它与黑麦有高的可杂交性,其杂交结实率达60%。遗传分析表明,“简阳矮兰麦”与黑麦的高可杂交性是受2~3对隐性基因所控制,但3对基因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这些隐性基因的作用在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仍能比较完全的表达。通过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相比较,结果表明四倍体小麦的可杂交性系统与六倍体小麦的可杂交性系统的作用方式是类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小麦 可杂交性 遗传分析 黑麦 小麦
下载PDF
将秦岭黑麦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登才 郑有良 +3 位作者 魏育明 兰秀锦 颜泽洪 周永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75-77,83,共4页
用 39个小麦与秦岭黑麦杂交 ,从杂交成功的 16个组合后代中发现“中国春×秦岭黑麦”与“新中长×秦岭黑麦”的F1能够自然结实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其中植株 (中国春×黑麦 )F2 - 2和 (新中长×黑麦 )F2 - 2进一步自交... 用 39个小麦与秦岭黑麦杂交 ,从杂交成功的 16个组合后代中发现“中国春×秦岭黑麦”与“新中长×秦岭黑麦”的F1能够自然结实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其中植株 (中国春×黑麦 )F2 - 2和 (新中长×黑麦 )F2 - 2进一步自交、回交结实性较好。并从后者获得了遗传上稳定的染色体数为 42的纯合小麦新材料 99L2。秦岭黑麦的抗条锈特性已被转移到 99L2遗传背景中并得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黑麦 遗传物质导入 普通小麦 遗传转移 自然结实
下载PDF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在远缘杂交中的遗传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登才 颜济 +2 位作者 杨俊良 罗明诚 杨武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77-780,共4页
普通小麦(Triiticum aestivum L.)是由 A、B、D染色体组组成的六倍体物种.虽然这 3个染色体组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但是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配对只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这是由于普通小麦存在Ph(即 Pairing homoeologous)配对调控系统.... 普通小麦(Triiticum aestivum L.)是由 A、B、D染色体组组成的六倍体物种.虽然这 3个染色体组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但是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配对只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这是由于普通小麦存在Ph(即 Pairing homoeologous)配对调控系统.这个配对控制系统也同样抑制普通小麦与其外源属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间的配对,这也就阻碍了外源遗传物质向小麦染色体的转移工作.在这个控制系统中,位于小麦 SB染色体上的 Ph基因对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抑制作用最强.以小麦品种“中国春”为材料,Sears在Phl位点上产生了一个突变体,被称之为phlb.这个突变体相对于Phl为隐性,它允许小麦及其与外源物种的杂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同时,在3D染色体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抑制者Ph2,它的作用强度约为Phl的一半.在PhZ位点,已产生了两个不同的隐性突变体ph2a和ph2b.此外,小麦的2,3,4,5,6部分同源群上的一些染色体对小麦与外源物种的杂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也有较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开县罗汉麦 远缘杂交 遗传评价
下载PDF
节节麦5D染色体上随体多态性的一个证据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登才 颜济 杨俊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7,共3页
5D染色体是节节麦整个染色体组中唯一的1对随体染色体,其随体位于5D短臂的末端。对来源于中国的9个不同的节节麦居群的吉姆萨C带分析表明:同一份节节麦居群内不同植株或不同细胞,这个端部随体在整个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间期... 5D染色体是节节麦整个染色体组中唯一的1对随体染色体,其随体位于5D短臂的末端。对来源于中国的9个不同的节节麦居群的吉姆萨C带分析表明:同一份节节麦居群内不同植株或不同细胞,这个端部随体在整个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间期都很稳定,表现为大小、强弱一致的端部特征带。但是不同节节麦居群间5D染色体上的这个随体C带存在多态性。5D染色体上的随体区域可以作为小麦遗传分析和遗传操作的标记性状。同时本文还对这种多态性与普通小麦5D染色体短臂上随体的消失的关系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小麦 随体 染色体 多态性
下载PDF
小麦族的基因组显性及其育种学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登才 张连全 +7 位作者 郝明 黄林 甯顺腙 袁中伟 姜博 颜泽洪 伍碧华 郑有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65-1473,共9页
小麦族包含大量由不同基因组组成的异源多倍体物种。同一个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不同基因组可能对表型性状产生非对称性贡献,例如小麦属多倍体物种的形态分类特性,更像其A基因组供体物种,这种现象称为A基因组显性。由于基因组显性,小麦族形... 小麦族包含大量由不同基因组组成的异源多倍体物种。同一个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不同基因组可能对表型性状产生非对称性贡献,例如小麦属多倍体物种的形态分类特性,更像其A基因组供体物种,这种现象称为A基因组显性。由于基因组显性,小麦族形成了以A、D、U、St为轴心(显性)基因组的异源多倍体物种簇。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显性可能与其进化适应优势的形成有关。在育种方面,基因组显性影响多倍体新作物开发及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非对称 异源多倍体 轴心基因组
下载PDF
小麦自然群体中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促进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登才 罗明诚 +3 位作者 杨俊良 颜济 兰秀锦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15,共6页
“开县罗汉麦”是来源于四川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这个品种的自然群体中含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因子。通过染色体单体分析发现,这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促进作用是由位于“开县罗汉麦”6A染色体上的基因造成的。它不同于以前所... “开县罗汉麦”是来源于四川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这个品种的自然群体中含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因子。通过染色体单体分析发现,这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促进作用是由位于“开县罗汉麦”6A染色体上的基因造成的。它不同于以前所报道的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人工突变体,是一个地方品种自然群体中天然分布的新的配对促进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染色体定位 配对基因
下载PDF
Lophopyrum elongatum (Host) A.Lve染色体对小麦小穗数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登才 郑有良 +1 位作者 兰秀锦 魏育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15-116,121,共3页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为遗传背景的中国春Ee 染色体二体附加系或二体代换系为材料 ,研究了Lophopyrume longatumEe 染色体对小麦小穗数的影响。发现Lophopyrumelongatum的 4Ee 染色体对增加小穗数有很强的效应 ,5Ee 染色体、1Ee
关键词 小麦 小穗数 外源基因转移 染色体
下载PDF
西藏小麦地方品种“棒型小麦”并列小穗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登才 颜济 +2 位作者 郑有良 魏育明 兰秀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8-721,共4页
三联小穗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concv .tripletum)是一种特殊穗型的普通小麦 ,是混生在西藏小麦地方品种中的一种特殊小麦类型 ,遗传性稳定。它是连接大麦亚族与小麦亚族的例证标本。西藏小麦地方品种“棒型小麦”就是典型的三联小... 三联小穗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concv .tripletum)是一种特殊穗型的普通小麦 ,是混生在西藏小麦地方品种中的一种特殊小麦类型 ,遗传性稳定。它是连接大麦亚族与小麦亚族的例证标本。西藏小麦地方品种“棒型小麦”就是典型的三联小穗小麦 ,有稳定的三联小穗特征。对三联小穗小麦“棒型小麦”并列小穗基因进行染色体臂定位研究 ,发现 :(1)正常穗型与并列小穗相比遗传呈显性。小麦中国春遗传背景中存在抑制并列小穗表达的基因 ;(2 )控制并列小穗的基因定位在 5AL、4BL、6BS、7BL、7DL染色体臂上 ;(3)分枝麦与正常小麦杂交后代出现并列小穗这一现象可能受 5AL和 4BL染色体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小麦 地方品种 “棒型小麦” 小穗基因 染色体臂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