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与抗栓药物继续使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厦门国贸泰和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72 h影像学复诊结果,将患者划分为非出血转化组(n=11)、出血...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与抗栓药物继续使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厦门国贸泰和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72 h影像学复诊结果,将患者划分为非出血转化组(n=11)、出血转化组(n=29)。分析引发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抗栓药物继续使用的可行性。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入院24 h内的血压指标均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出血转化组皮质梗死、合并糖尿病史、存在心房颤动、使用抗凝药和溶栓药占比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面积(OR=2.456,95%CI:2.147~4.332)、NIHSS评分(OR=1.512,95%CI:1.072~1.983)、发生心房颤动(OR=2.557,95%CI:1.337~3.567)、使用抗栓药物(OR=3.471,95%CI:1.332~5.102)和抗凝药物(OR=3.479,95%CI:1.301~4.556)是引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两组患者抗栓药物继续使用的预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发生心房颤动、使用抗栓药物和抗凝药物是引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发病前后的抗栓药物、抗凝药物的使用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出血转化。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与抗栓药物继续使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厦门国贸泰和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72 h影像学复诊结果,将患者划分为非出血转化组(n=11)、出血转化组(n=29)。分析引发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抗栓药物继续使用的可行性。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入院24 h内的血压指标均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出血转化组皮质梗死、合并糖尿病史、存在心房颤动、使用抗凝药和溶栓药占比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面积(OR=2.456,95%CI:2.147~4.332)、NIHSS评分(OR=1.512,95%CI:1.072~1.983)、发生心房颤动(OR=2.557,95%CI:1.337~3.567)、使用抗栓药物(OR=3.471,95%CI:1.332~5.102)和抗凝药物(OR=3.479,95%CI:1.301~4.556)是引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两组患者抗栓药物继续使用的预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发生心房颤动、使用抗栓药物和抗凝药物是引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发病前后的抗栓药物、抗凝药物的使用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出血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