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李忠武 谭长银 +1 位作者 孙艳艳 刘窑军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本课题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探讨一流学科的深刻内涵和外延,阐明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之间联动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并从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研成果... 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本课题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探讨一流学科的深刻内涵和外延,阐明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之间联动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并从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来深入探究一流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和研究生教育高素质发展的基本目标密切符合,以此实现二者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学科 学科内涵 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发展 相互关系
下载PDF
氮氧同位素解析堤垸地表水硝酸盐来源
2
作者 杨忆凡 刘窑军 +3 位作者 田亮 聂小东 彭博 李忠武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26-335,共10页
堤垸是滨湖、滨江低洼地带的一种重要景观,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其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为解析堤垸地区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来源,以洞庭湖屈原垸平江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及水化学分析方法定性识别污染来源,并结合MixSIAR模型量化不... 堤垸是滨湖、滨江低洼地带的一种重要景观,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其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为解析堤垸地区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来源,以洞庭湖屈原垸平江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及水化学分析方法定性识别污染来源,并结合MixSIAR模型量化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硝态氮和氨氮是屈原垸平江河段地表水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态,时间上,硝态氮浓度在丰、枯水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丰水期氨氮浓度平均值高于枯水期;空间上,垸内硝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垸外(p<0.01),而氨氮浓度显著高于垸外(p<0.01).②MixSIAR模型结果表明,化肥、土壤有机氮、水产养殖废水、粪肥和污水是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对丰水期地表水中硝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33.0%、32.6%、19.4%和11.7%,对枯水期的贡献率分别为26.7%、31.2%、21.5%和16.9%,而大气沉降对地表水中硝酸盐来源贡献较小,仅为3.5%.③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转化过程主要以硝化作用为主,未发生明显的反硝化过程.研究显示,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污染主要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氮、化肥及水产养殖废水,硝酸盐污染防治应考虑化肥使用效率和水产养殖废水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堤垸 氮氧同位素 硝酸盐源解析 MixSIAR模型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三峡库区土质道路边坡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窑军 王天巍 +1 位作者 蔡崇法 翟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6-404,共9页
通过在道路边坡进行植物防护和原位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植被防护措施对边坡抗剪强度(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根系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0~10 cm)根系长度密度(Root length density,RLD)占总RLD的34%~78%;植被根系含量及盖度与土... 通过在道路边坡进行植物防护和原位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植被防护措施对边坡抗剪强度(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根系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0~10 cm)根系长度密度(Root length density,RLD)占总RLD的34%~78%;植被根系含量及盖度与土壤水分含量(Soil water content,SWC)呈指数正相关。表层(0~10 cm)土壤抗剪强度主要受植被根系及盖度影响,随着根系长度密度(RLD)、根系重量密度(Rootweight density,RWD)、植被盖度(Vegetation cover,VC)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大。30 cm深度土壤抗剪强度值显著低于10 cm值和50 cm值。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和水分对抗剪强度影响力增大,在50 cm处两者分别与抗剪强度呈线性正相关和指数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植被防护 土质道路 边坡稳定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植被措施与路面汇水对三峡库区土质道路边坡侵蚀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窑军 王天巍 +1 位作者 蔡崇法 李朝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5,共8页
研究土质道路边坡在自然恢复、草本、草灌结合及植生带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降雨侵蚀特征,同时将模拟降雨试验和冲刷试验相结合,研究路面汇水的介入对路堤边坡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降雨试验下,草灌结合控制路堑边坡侵... 研究土质道路边坡在自然恢复、草本、草灌结合及植生带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降雨侵蚀特征,同时将模拟降雨试验和冲刷试验相结合,研究路面汇水的介入对路堤边坡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降雨试验下,草灌结合控制路堑边坡侵蚀效果最佳,产流量和产沙量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模式;草本和草灌结合在路堤边坡降雨和冲刷下,都有显著的截流拦沙能力,且两种措施防护效果相当;路面来水的介入对路堤边坡侵蚀有显著促进作用,加速产流,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山区道路侵蚀的治理,不但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防护措施,更应该对路面产流和路面汇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减少其对路面及路堤的冲刷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汇水 植被防护 道路边坡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三峡库区低等级土质道路侵蚀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窑军 王天巍 +2 位作者 蔡崇法 李朝霞 李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以三峡库区界垭小流域内不同交通荷载土质道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降雨观测研究其侵蚀规律和污染物流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荷载大的干道产流率和侵蚀率均高于交通荷载低的支道,对产流率影响显著的因子主要为降雨量,对产沙率影响显... 以三峡库区界垭小流域内不同交通荷载土质道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降雨观测研究其侵蚀规律和污染物流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荷载大的干道产流率和侵蚀率均高于交通荷载低的支道,对产流率影响显著的因子主要为降雨量,对产沙率影响显著的因子为降雨量、雨强。雨型对污染物的流失特征影响显著,前期集中型降雨下,污染物流失过程线与降雨过程线同步性较好,泥沙、总氮、铵态氮、泥沙结合态磷和溶解态磷均发生了较强的初始冲刷效应;中期集中型降雨下,污染物流失浓度峰值优先于雨强峰值,且氮和磷等初始冲刷强度低于前期集中型降雨,泥沙无初始冲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道路侵蚀 初始冲刷 面源污染物
下载PDF
模拟降雨试验下3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质道路边坡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窑军 王天巍 +2 位作者 华忠光 蔡崇法 李朝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8,共6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自然恢复、草本措施、草灌结合措施对三峡库区土质道路边坡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堑边坡侵蚀发生发展程度高于路堤边坡。自然恢复措施产流和产沙都高于草本措施和草灌。路堑边坡草灌结合防治土壤侵蚀效果最...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自然恢复、草本措施、草灌结合措施对三峡库区土质道路边坡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堑边坡侵蚀发生发展程度高于路堤边坡。自然恢复措施产流和产沙都高于草本措施和草灌。路堑边坡草灌结合防治土壤侵蚀效果最好,截流效率为84%,拦沙效率为98%。草本措施和草灌措施可显著降低路堤边坡产流和产沙,且两者相当,截流效率分别为97%和96%,拦沙效率均为99%。植被盖度、容重及渗透性对产流和产沙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壤侵蚀 植被恢复 土质道路边坡
下载PDF
科研素养提升是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纽带——以地理学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忠武 肖涛 +4 位作者 聂小东 刘窑军 廖文飞 杨长溶 姚瑶 《高教学刊》 2023年第32期86-90,共5页
科研素养是科研意识、方法和精神的三位一体,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内容。然而,教师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大学教学还面临网络的片面信息、传统的知识复现、中学的新课改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等众多挑战,因此,地... 科研素养是科研意识、方法和精神的三位一体,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内容。然而,教师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大学教学还面临网络的片面信息、传统的知识复现、中学的新课改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等众多挑战,因此,地理学的科教融合效果不尽如人意。该文以地理学的实践普适性作为切入点,基于国内高校地理师生课堂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国内外地理名校主干课程的对比,指出传统地理教学方式阻碍地理学的科教融合,强调加强科研素养的培养是科教融合的有效途径。最后,该文建议开展研究型教学、推进项目制教学、以毕业论文为方向的多元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课程,以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素养 科教融合 地理学 教学水平
下载PDF
农村土质道路路面形态对道路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天巍 余冰 +1 位作者 刘窑军 李朝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62-168,共7页
路面形态作为道路微结构的表现形式,改变道路降雨侵蚀特征,对调节道路系统水沙传递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拱形、侧向形、平直形、凹形等4种常见路面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度(5°、10°、15°)及路形... 路面形态作为道路微结构的表现形式,改变道路降雨侵蚀特征,对调节道路系统水沙传递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拱形、侧向形、平直形、凹形等4种常见路面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度(5°、10°、15°)及路形差异下,道路侵蚀特点。结果表明:路形对产沙的影响高于产流,路形通过改变路面径流的水力学特征来改变产沙特性;在坡度10°和15°时,凹形路面径流流态为急流,流速最大,土壤侵蚀率显著高于其他路形,且侵蚀泥沙颗粒粒径较大;在坡度5°和10°时,拱形和平直形路面水流流态为缓流,拱形路面产流产沙能力最弱,抵抗降雨侵蚀的能力最好。凹形和平直形路面对坡度的敏感性较高,随着坡度提升,产沙量和水流能量均有大幅提高,坡度对拱形和侧向形影响较弱。路形差异导致侵蚀特征迥异,在道路设计建设过程中,科学的路形搭配和"路-渠"组合能有效防治道路侵蚀,降低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农村低等级道路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产流 产沙 土质道路 路面形态 模拟降雨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地区苏打盐渍化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冯君 赵兰坡 +2 位作者 孙芸芸 刘窑军 王彦鹏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0-194,共5页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化草原5种不同利用方式:放牧草原、围栏草原、旱田、新开水田、老水田,分析测定了土壤的主要养分,并利用土壤质量指数法(QI)和土壤退化指数法(DI)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化草原5种不同利用方式:放牧草原、围栏草原、旱田、新开水田、老水田,分析测定了土壤的主要养分,并利用土壤质量指数法(QI)和土壤退化指数法(DI)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这5种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肥力退化指数。结果表明:放牧草原QI值为22.56%、围栏草原66.56%、旱田11.90%、新水田77.11%、老水田82.34%;以放牧草原为基准其退化指数显示:旱田为负值,其他利用方式均为正值,水田和围栏草原值较高。结果均揭示水田和围栏草原土壤肥力质量较高,而放牧草原和旱田土壤肥力质量较低,呈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渍化 草原土壤 土壤肥力质量 土壤退化 吉林省西部地区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油茶园梯壁土壤团聚体及赋存有机碳的影响
10
作者 吴瑾 刘窑军 +6 位作者 郑涵 王茜 李奇 谢文斌 覃玥 段剑 李忠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0-297,共8页
为研究梯壁稳定性与植被演替之间的关系,选取不同植被恢复年限(2年、5年、10年、30年)和不同植被演替阶段(裸地、苔藓、苔草、苔草灌)的梯壁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5 cm)和亚表层(5—20 cm)土壤样品,分析恢复年限和演替阶段对梯壁土壤... 为研究梯壁稳定性与植被演替之间的关系,选取不同植被恢复年限(2年、5年、10年、30年)和不同植被演替阶段(裸地、苔藓、苔草、苔草灌)的梯壁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5 cm)和亚表层(5—20 cm)土壤样品,分析恢复年限和演替阶段对梯壁土壤团聚体及其赋存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随演替阶段增加不断提高,相同演替阶段恢复年限越久大团聚体占比越高,30年苔草灌阶段大团聚体占比达91.63%;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在0—5,5—20 cm土层均表现出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渐增加趋势,30年土壤MWD和GMD分别为1.07~1.41,0.88~1.17 mm,在不同演替阶段表现为苔草灌>苔草>苔藓>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大团聚体显著相关(r=0.83,p<0.001),表明植被演替与种植年限对于梯壁土壤固碳有积极影响。植被演替和植被恢复时长可以改善梯壁土壤结构,提高梯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梯田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梯壁 油茶园
下载PDF
三峡库区高砾石含量紫色土优先流形态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戴翠婷 刘窑军 +2 位作者 王天巍 李朝霞 谭学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08,115,共7页
以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林地、耕地和园地为研究对象,结合染色示踪技术,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技术,通过计算优先流形态特征参数,分析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高砾石含量紫色土的优先流形态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砾石平均含量表现为园地>林地>... 以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林地、耕地和园地为研究对象,结合染色示踪技术,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技术,通过计算优先流形态特征参数,分析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高砾石含量紫色土的优先流形态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砾石平均含量表现为园地>林地>耕地,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林地优先流运动深度可达60cm,剖面染色区域呈现明显的不规则性,耕地染色深度集中在0—15cm土层,染色区域分布均匀,但染色面积小,且存在大量的侧向流,园地染色范围广,优先路径连通性好。染色路径数表现为园地>林地>耕地,说明园地优先流发育较活跃,优先路径分化程度较高,染色路径宽度<20mm的染色路径数量分布特征与染色路径总数分布特征相近,是紫色土壤中流染色路径的主要组成部分,壤中流类型主要为低相互作用大孔隙流。砾石和大孔隙特征共同影响土壤水分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 土壤大孔隙 土地利用类型 优先流 优先路径
下载PDF
耕作措施及雨强对南方红壤坡耕地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怡雯 戴翠婷 +4 位作者 刘窑军 王天巍 邓俊 李朝霞 胡宇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4,共6页
选择典型南方红壤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小区进行天然降雨观测,对横坡耕作、顺坡耕作、顺坡耕作+植物篱、稻草覆盖4种耕作措施在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径流深和泥沙流失量基本随雨强... 选择典型南方红壤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小区进行天然降雨观测,对横坡耕作、顺坡耕作、顺坡耕作+植物篱、稻草覆盖4种耕作措施在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径流深和泥沙流失量基本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随着耕作措施由顺坡耕作向顺坡耕作+植物篱、横坡耕作、稻草覆盖的转换,减流效益、减氮效益和减磷效益依次增大。稻草覆盖措施减流效益最佳,为91.77%;横坡耕作措施减沙效益最佳,为98.91%;稻草覆盖、横坡耕作和植物篱3种措施在防治高强度降雨引发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具有较高的效益。耕作措施对泥沙粒径分布有影响。与顺坡耕作、横坡耕作相比,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拦截径流中的粗颗粒。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坡耕地选择合适的耕作措施和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耕作措施 产流产沙 氮、磷流失 泥沙粒径分布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综合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量:12
13
作者 蔡旭东 周怡雯 +4 位作者 刘窑军 李朝霞 戴翠婷 王天巍 邓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1-287,共7页
合理评价南方红壤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综合生态效益是进一步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可为该地区耕作方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已有研究对南方红壤坡耕地区耕作方式评价存在评价指标片面和评价系统粗略等问题,以裸露措施(... 合理评价南方红壤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综合生态效益是进一步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可为该地区耕作方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已有研究对南方红壤坡耕地区耕作方式评价存在评价指标片面和评价系统粗略等问题,以裸露措施(CK)为对照,以顺坡耕作(DT)、顺坡+植物篱(DT+HR)、横坡耕作(CT)和稻草覆盖措施(SM)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效益评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确立了保持水土效益(B1)、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效益(B2)和提高土地生产力(B3)3个效益指标类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8个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以农民普通耕作(主要是顺坡耕作)为主的南方红壤区,稻草覆盖措施能明显地减少土壤侵蚀量、控制养分流失,各措施效益大小为顺坡耕作<顺坡+植物篱<横坡耕作<稻草覆盖;不同耕作措施的综合生态效益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效益均较顺坡耕作明显提升,其中稻草覆盖措施最高;不同措施效益指标较顺坡耕作增幅也不同,其中保持水土效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效益分别增加66.3%~87.7%,36.2%~45.4%。评价结果表明在南方红壤区坡耕地提倡稻草覆盖的耕作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当地农用地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耕作措施 生态效益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下载PDF
砾石覆盖对紫色土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晨雷 戴翠婷 +5 位作者 刘窑军 周怡雯 王天巍 李朝霞 占顺 胡宇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155,161,共7页
地表砾石覆盖可以促进降雨入渗,减少土壤侵蚀。然而,砾石覆盖对紫色土坡面流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冲刷试验,在3个冲刷流量(2,4,6 L/min)下,研究不同砾石覆盖度(0,10%,20%,30%和40%)对紫色土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 地表砾石覆盖可以促进降雨入渗,减少土壤侵蚀。然而,砾石覆盖对紫色土坡面流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冲刷试验,在3个冲刷流量(2,4,6 L/min)下,研究不同砾石覆盖度(0,10%,20%,30%和40%)对紫色土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砾石覆盖度的增大,流速和弗劳德数呈减小趋势;径流深、水流剪切力、阻力系数和曼宁糙率系数呈增大趋势,雷诺数变化不明显。(2)坡面总侵蚀量随着砾石覆盖度的增加呈负指数减少,且砾石覆盖在冲刷流量较小的情况下,对坡面侵蚀量的减少效果越明显。(3)冲刷流量的大小并不影响砾石覆盖度和坡面总侵蚀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为探究紫色土坡面流侵蚀过程及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面流 砾石覆盖 水动力学参数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利超 葛佩琳 +2 位作者 李朝霞 刘窑军 喻荣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1,共7页
以第四纪红黏土母质红壤和泥质页岩母质红壤等典型南方红壤为例,选取典型红壤坡耕地的野外原位试验小区,控制土表相同初始条件,分别在两种雨强下进行连续三场降雨,同时采用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以第四纪红黏土母质红壤和泥质页岩母质红壤等典型南方红壤为例,选取典型红壤坡耕地的野外原位试验小区,控制土表相同初始条件,分别在两种雨强下进行连续三场降雨,同时采用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地表糙度、洼地蓄积量相关规律。结果表明:(1)连续降雨的进行,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的联合作用导致地表糙度降低。第一场降雨带来糙度的迅速下降,第二、三场降雨对糙度的影响较小。在2mm/min雨强下,第二、三场降雨过程中,3种红壤糙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少量提高,结皮倾向于降低糙度,细沟倾向于提高糙度,地表糙度的变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糙度下降幅度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团聚体水稳性低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高的土壤;(2)洼地蓄积量在连续降雨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mm/min雨强下,红壤团聚体和结皮越稳定,洼地蓄积量下降幅度越小。在2mm/min雨强下,雨强是影响洼地蓄积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红壤的差异不明显;(3)洼地蓄积量与地表糙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所有处理的R2均达到了0.9以上。1mm/min雨强下洼地蓄积量对地表糙度的敏感性比2mm/min雨强大。对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坡面水蚀过程地表微地貌研究、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微地貌 激光扫描 糙度 红壤
下载PDF
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汇流网络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利超 刘窑军 +2 位作者 李朝霞 葛佩琳 杨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研究降雨侵蚀过程中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地表汇流网络特征,应用亚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原位研究了南方几个典型母质发育的红壤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汇流网络特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雨侵蚀... 为研究降雨侵蚀过程中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地表汇流网络特征,应用亚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原位研究了南方几个典型母质发育的红壤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汇流网络特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雨侵蚀过程中,汇流密度和径流频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第一场降雨过程中最为明显;(2)在第二、三场降雨侵蚀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因土壤性质和雨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3)在坡面侵蚀研究中,分形维数Ds可以较好的区别降雨前后整体汇流网络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对南方红壤区坡耕地降雨侵蚀过程模拟与预测模型的研究、水土流失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貌 激光扫描 汇流网络 坡面水蚀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前 李忠武 +5 位作者 聂小东 刘窑军 童迪 肖林辉 申志高 石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9-832,共14页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以提高侵蚀退化林地的土壤质量。为了探究典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在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建立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小区,设置3种不同处理,分别为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挖设鱼鳞坑加种植...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以提高侵蚀退化林地的土壤质量。为了探究典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在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建立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小区,设置3种不同处理,分别为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与灌木,以及对坡面土壤不设置任何措施的对照。利用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3种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基于随机矩阵的方法构建微生物网络。结果表明,措施实施后,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总节点数、总连接数、平均连通度以及模块性均较高,微生物网络的规模增大,微生物间互相作用更复杂。3个微生物网络均以负互相作用(60.59%~67.49%)为主,措施实施后物种间竞争作用进一步加强。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中的部分菌群在本研究区的微生物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此外,3个微生物网络的部分关键节点所属的菌群相对丰度较低(<1%),对于构建微生物网络也具有关键作用。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平均路径距离较长,微生物作用的响应速度慢,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其中挖设鱼鳞坑并种植草本与灌木的措施较挖设鱼鳞坑并只种植草本的措施效果更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容重(R^(2)=0.465,P<0.05)、pH(R^(2)=0.377,P<0.05)、有机质(R^(2)=0.383,P<0.05)、全氮(R^(2)=0.545,P<0.01)、对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R^(2)=0.485,P<0.05)对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网络规模增大、物种间互作强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马尾松 微生物群落结构 分子生态网络 微生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3种典型母质发育红壤溅蚀特征
18
作者 刘窑军 杨广勇 +2 位作者 徐铭泽 汤崇 杨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59,67,共6页
为了研究鄱阳湖流域3种典型母质对土壤溅蚀的影响,设计一种可收集过程样的溅蚀盘,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30,60,90,120,150 mm/h)和母质(第四纪沉积物母质、花岗岩母质、红砂岩母质)条件下红壤溅蚀特征。结果表明:第四... 为了研究鄱阳湖流域3种典型母质对土壤溅蚀的影响,设计一种可收集过程样的溅蚀盘,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30,60,90,120,150 mm/h)和母质(第四纪沉积物母质、花岗岩母质、红砂岩母质)条件下红壤溅蚀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纪沉积物母质红壤总溅蚀量最低,其次是花岗岩母质红壤,红砂岩母质红壤总溅蚀量最高,土壤质地、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等指标对总溅蚀量影响较大;随着雨强的增大,总溅蚀量呈对数函数关系增加;总溅蚀量80%以上分布在0—15 cm范围内,随着雨强增大,溅蚀颗粒分布越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母质 红壤 溅蚀 模拟降雨
下载PDF
初始含水率及容重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规律 被引量:23
19
作者 康金林 杨洁 +1 位作者 刘窑军 涂安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6,共5页
运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初始含水率为7%,11%和15%这3个梯度及容重为1.2,1.3,1.4,1.5g/cm^3这4个梯度对均质红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根据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入渗模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均质红... 运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初始含水率为7%,11%和15%这3个梯度及容重为1.2,1.3,1.4,1.5g/cm^3这4个梯度对均质红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根据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入渗模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均质红壤水分入渗,入渗率、湿润锋运移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递减关系,Philip入渗模型较适用;随着时间的推进,土壤逐渐达到饱和,入渗率、湿润锋运移速率的变化也越来越小;入渗率与初始含水率成反比关系,初始含水率越高,入渗率越低;湿润锋运移速率随初始含水率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越大,入渗率越低,湿润锋运移越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水分入渗 初始含水率 容重
下载PDF
不同母质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特征比较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铭泽 杨洁 +1 位作者 刘窑军 杨广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39,共6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花岗岩、第四纪红黏土、红砂岩3种母质发育的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地表产流方面,3种母质红壤地表产流时间为花岗岩红壤<红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壤,总径流量和场均产流速率均为花岗岩红...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花岗岩、第四纪红黏土、红砂岩3种母质发育的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地表产流方面,3种母质红壤地表产流时间为花岗岩红壤<红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壤,总径流量和场均产流速率均为花岗岩红壤>红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壤,其中45mm/h条件下花岗岩红壤的地表径流量为红砂岩和第四纪红壤的1.79~2.47倍,场均产流速率为后者的1.58~2.32倍。(2)地表产沙方面,在45mm/h条件下,场均泥沙浓度为第四纪红壤>花岗岩红壤>红砂岩红壤;135mm/h条件下,场均泥沙浓度为花岗岩红壤>红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壤。雨强对红壤坡面产沙的影响较大,135mm/h条件下的泥沙浓度为45mm/h条件下的8.31~11.32倍。(3)径流组成方面,3种母质红壤中壤中流所占径流比最高为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在2种雨强条件下为8%~44%。雨强越大,地表汇流越明显;135mm/h条件下,红壤坡面地表径流量可达到总径流的79%~90%。(4)壤中流产流方面,壤中流产流时间顺序与地表产流一致,均为花岗岩红壤<红砂岩红壤<第四纪红壤,花岗岩红壤的壤中流量最小,仅为第四纪红壤的53%~67%,峰值为后者的42%~52%;对于红壤而言,停雨后的壤中流消退过程可以用指数函数方程进行预测,在所有试验条件下,其决定系数均在0.82以上,表明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土母质 红壤 壤中流 产流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