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在MRI图像脑肿瘤分割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包星星 赵璨 饶家声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9年第11期90-96,共7页
介绍了MRI图像脑肿瘤分割的意义与困难,阐述了机器学习在非侵入性鉴别脑肿瘤中的优势,分析了模糊C聚类、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3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以及新兴的深度学习方法在MRI图像脑肿瘤分割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比较了这... 介绍了MRI图像脑肿瘤分割的意义与困难,阐述了机器学习在非侵入性鉴别脑肿瘤中的优势,分析了模糊C聚类、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3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以及新兴的深度学习方法在MRI图像脑肿瘤分割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比较了这4种方法各自的优势、缺点和适用情况。指出了未来应用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脑肿瘤识别与分割应向更加多模态、高自动度、低复杂度、高鲁棒性和自适应性以及深度挖掘图像信息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分割 磁共振成像 传统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病理“金标准”标记脊髓损伤慢性期MRI图像坏死区域的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包星星 赵璨 +3 位作者 包书圣 饶家声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11期1373-1379,共7页
脊髓损伤慢性期胶质瘢痕及其所包绕的囊腔所构成的脊髓坏死区域在磁共振成像(MRI)中形态各异,边界模糊。针对单纯根据图像无法准确识别脊髓坏死区域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病理切片"金标准"来标记MRI图像实际坏死区域的方法。... 脊髓损伤慢性期胶质瘢痕及其所包绕的囊腔所构成的脊髓坏死区域在磁共振成像(MRI)中形态各异,边界模糊。针对单纯根据图像无法准确识别脊髓坏死区域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病理切片"金标准"来标记MRI图像实际坏死区域的方法。双边滤波去噪并刚体配准脊髓损伤慢性期的多模态MRI图像,使用Snake模型进行脊髓的分离,并利用双三次插值法对脊髓进行拉直。采用双树复小波变换融合不同模态的图像后,基于病理切片的胶质瘢痕及囊腔区域与MRI图像的脊髓坏死区域具有空间相对位置一致性的特点,建立从脊髓病理切片到MRI图像的空间映射关系,最终实现MRI图像中实际坏死区域的标记。以圆度和偏心率作为形状评价指标,对本方法标记的MRI坏死区域与病理切片"金标准"结果进行对比,相似度分别达到了0.93±0.03和0.97±0.02。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构建的映射关系能较为准确、客观地标记MRI图像的实际坏死区域,为后期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分割MRI坏死区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慢性期 磁共振成像 病理切片 坏死区域 标记
下载PDF
桔黄假单胞菌JD37与LaCl_3联用对菠菜生长和土壤生物活性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磊 李颂硕 +3 位作者 金清 卞雪坤 包星星 肖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06-611,共6页
为了探讨根际促生菌与稀土元素联用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改良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一株兼具植物促生和生物防治作用的桔黄假单胞菌JD37与常见的农用稀土元素LaCl_3联合处理对菠菜生长和土壤生物活性的效果.结果表明:联合处理显著促进... 为了探讨根际促生菌与稀土元素联用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改良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一株兼具植物促生和生物防治作用的桔黄假单胞菌JD37与常见的农用稀土元素LaCl_3联合处理对菠菜生长和土壤生物活性的效果.结果表明:联合处理显著促进了菠菜的生长,增强菌体在菠菜根际土壤和菠菜根内的定殖能力.同时土壤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提高.联合处理显著提高菠菜总叶绿素含量,比单独接种JD37或浇灌LaCl_3分别提高了7.06%和3.80%.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单独接种JD37或浇灌LaCl_3相比也有显著上升.上述结论表明稀土元素在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生产与研制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黄假单胞菌 LACL3 促生 定殖 土壤生物活性
下载PDF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包书圣 赵璨 +1 位作者 包星星 饶家声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9期1072-1076,共5页
创伤性脊髓损伤(SCI)通常会导致大脑皮质发生继发性损害,造成神经元凋亡或萎缩。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技术凭借其无创性、精确性的优点,已在SCI患者大脑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损伤后皮质萎缩情况及其与患者... 创伤性脊髓损伤(SCI)通常会导致大脑皮质发生继发性损害,造成神经元凋亡或萎缩。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技术凭借其无创性、精确性的优点,已在SCI患者大脑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损伤后皮质萎缩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表现间相关性的横向研究结果,损伤早期进行性神经退变的时空模式及其对患者临床结果预测能力的纵向研究结果,损伤持续时间(亚急性、慢性等)、损伤严重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等)、临床康复情况(感觉运动功能、神经性疼痛等)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不同影响这3个方面对VBM在SC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提高VBM技术的可靠性,同时完善研究方案的设计,以促进VBM在脑功能探索和SCI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脑结构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 综述
下载PDF
提高绿光占比对黄瓜幼苗形态、光合性状及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雪 赵士文 +3 位作者 包星星 杨媛媛 武永军 杨振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5,共8页
为探究不同绿光占比对黄瓜幼苗形态、光合性状及碳水化合物的影响,遴选适宜黄瓜幼苗生长的最优绿光占比,以‘新津优1号’黄瓜为材料,在固定红蓝光比为4∶1及总光强200μmol/(m^(2)·s)的基础上,设定绿光占比为10%(G10%)、20%(G20%)... 为探究不同绿光占比对黄瓜幼苗形态、光合性状及碳水化合物的影响,遴选适宜黄瓜幼苗生长的最优绿光占比,以‘新津优1号’黄瓜为材料,在固定红蓝光比为4∶1及总光强200μmol/(m^(2)·s)的基础上,设定绿光占比为10%(G10%)、20%(G20%)和30%(G30%),使其强度分别为60、40、20μmol/(m^(2)·s),研究不同绿光占比下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范围内提高光质中绿光占比的比例可提高黄瓜幼苗鲜重及干重,G30%处理较G20%和G10%处理的鲜重分别增加了29.65%和29.26%。提高绿光占比降低了气孔孔隙面积,但增加了叶片气孔密度,G30%与G20%处理较G10%处理的孔隙面积显著降低了13.17%和23.05%,但G30%与G20%处理的气孔密度较G10%增加了20.22%和14.66%。提高绿光占比增加了叶片组织栅海比(P/S),G30%处理P/S值显著高于G20%与G10%处理。提高绿光占比可促进植物光合潜力,在光强为1000μmol/(m^(2)·s)的测定光源下,G30%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G10%显著提高77.37%。该研究结果为植物工厂化育苗及设施内补光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光占比 黄瓜幼苗 幼苗形态 光合性状 碳水化合物
原文传递
添加不同强度的远红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雪 赵士文 +3 位作者 张冠智 包星星 武永军 杨振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6,共11页
为探究远红光强度对黄瓜幼苗形态、光合性状及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明确不同红光(R)/远红光(FR)比值对黄瓜光合相关指标及参数的影响,以‘新津优1号’黄瓜为材料,在固定红蓝光强度及光合有效辐射的基础上,添加3种不同强度的远红光,使得各... 为探究远红光强度对黄瓜幼苗形态、光合性状及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明确不同红光(R)/远红光(FR)比值对黄瓜光合相关指标及参数的影响,以‘新津优1号’黄瓜为材料,在固定红蓝光强度及光合有效辐射的基础上,添加3种不同强度的远红光,使得各处理红光∶远红光的比值分别为10(L-FR)、1.2(M-FR)和0.8(L-FR),比较不同处理对于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远红光强度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影响显著,M-FR和H-FR处理的鲜重较L-FR分别显著增加60.04%和56.60%,H-FR和M-FR处理株高较L-FR分别增加246.43%和200.63%。随着远红光强度增加,3个处理组气孔密度也随之显著增加,且气孔发育关键基因(MUTE和EPF1)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蒸腾速率(E)、胞间CO_(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w)随之增加,叶片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叶片厚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内添加远红光将提高Rubisco酶活化水平。各处理黄瓜幼苗的总氮含量和碳氮比均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L-FR处理黄瓜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H-FR处理。综上,M-FR处理的远红光强度适宜作为远红光补充强度用于工厂化育苗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红光 黄瓜幼苗 形态 光合 碳水化合物
原文传递
光周期对黄瓜幼苗形态、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雪 赵士文 +2 位作者 包星星 武永军 杨振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2,共9页
为探究光周期对黄瓜幼苗形态、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在光强为250μmol/(m^(2)·s)的白光下,设置光周期为8 h/16 h、12 h/12 h、16 h/8 h和20 h/4 h共4个处理,比较各处理对黄瓜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处理后的... 为探究光周期对黄瓜幼苗形态、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在光强为250μmol/(m^(2)·s)的白光下,设置光周期为8 h/16 h、12 h/12 h、16 h/8 h和20 h/4 h共4个处理,比较各处理对黄瓜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处理后的黄瓜幼苗形态差异较大,其株高、茎粗、鲜重、干重与叶面积均发生显著性差异,12 h/12 h处理下株高、茎粗和总叶面积均显著优于其余处理;随着光周期的增加,叶片各组织厚度增加,Rubisco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8 h/16 h处理较16 h/8 h与20 h/4 h处理显著增加66.23%和82.86%;黄瓜幼苗总氮含量随着光周期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2 h/12 h处理下总碳含量显著高于8 h/16 h和20 h/4 h;12 h/12 h和16 h/8 h处理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综上,12 h/12 h处理为黄瓜幼苗生长的最适宜光照周期。该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工厂化育苗及设施内补光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光周期 光合 碳水化合物含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