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在肝微小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被引量:6
1
作者 区贤斌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18期3344-3346,共3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在肝微小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病理诊断为肝微小细胞癌的30例患者,他们均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对肝脏病...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在肝微小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病理诊断为肝微小细胞癌的30例患者,他们均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对肝脏病变密度及边缘的表现,不同检查对小肝癌检出率的对比,以及对比不同时相的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变化情况。结果肝微小细胞癌在CT平扫时80.00%为类圆形低密度影、20.00%为等密度影,56.67%增强后病灶内密度均匀、43.33%增强后病灶内密度不均匀,66.67%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清楚、33.33%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模糊;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在平扫期最小、其次为动脉期、门脉期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时微小肝癌检出率63.33%、动脉期对微小肝癌检出率93.33%、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较CT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肝微小细胞癌概率极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期增强扫描 CT平扫 肝微小细胞癌
下载PDF
不同追踪触发监测频率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区贤斌 黄锦炽 +3 位作者 梁嘉杰 徐振锋 蔡锋 黄启明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4期1823-182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追踪触发监测频率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4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 (54例)、B (46例)、C (44例)三组,均接受冠状动脉CT... 目的探讨不同追踪触发监测频率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4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 (54例)、B (46例)、C (44例)三组,均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A、B、C三组追踪触发监测频率分别为1.14 s、1.17 s、2.00 s,观察并比较三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的反折现象比率分别为22.22%、17.39%和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主动脉根部(AO)的CT值[(486.23±5.02) Hu vs (464.22±6.57) Hu vs (494.17±5.91) Hu]、噪声[(34.25±5.26) vs (32.11±4.25) vs (33.47±4.23)]、信噪比(SNR)[(14.455±3.20) vs (15.23±2.15) vs (14.28±1.32)]和对比信噪比(CNR)[(23.45±10.23) vs (20.23±8.78) vs (25.47±5.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右冠状动脉近段(RCA)和左主干(LM)中的CT值[(472.44±64.11) Hu vs (455.27±95.21) Hu vs (455.78±62.44) Hu]和CNR [(25.44±7.23) vs (28.47±23.01) vs (28.47±5.26)]以及主观评分[(1.89±0.06)分vs (1.86±0.04)分vs (1.88±0.05)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监测次数为(4.77±2.23)次,高于B组的(3.72±1.44)次和C组的(2.71±0.95)次,而B组又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辐射剂量中的剂量长度乘积(DLP)[(4.10±2.23) mSv vs (2.15±0.82) mSv vs (1.51±0.53) m Sv]和有效剂量(ED)[(0.057±0.031) mSv vs (0.034±0.015) mSv vs (0.023±0.008) mSv]比较,A组均高于B、C两组,B组又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追踪触发监测频率获得图像质量均较高,但监测频率为2.00 s时能显著降低监测次数及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 团注 自动触发技术 冠心病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冠脉支架术后血管随访的价值及敏感性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区贤斌 徐振锋 +3 位作者 黄锦炽 潘志明 许健恩 李建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6期1954-1955,共2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冠脉支架术后血管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已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后的100例冠心病患者,该100名患者均于6个月前在外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手术,现在我院复查双源CT冠... 目的:研究并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冠脉支架术后血管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已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后的100例冠心病患者,该100名患者均于6个月前在外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手术,现在我院复查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作为参照,评估患者血管狭窄和通畅情况,计算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血管通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分析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血管检查结果与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100例冠心病患者中,临床综合诊断共有21例血管再狭窄,其余79例患者血管保持通畅。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对冠脉支架术后血管通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 20%、95. 24%、96. 00%、98. 70%、86. 96%,其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 743)。结论:采用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情况可予以灵敏、准确反映,可作为冠心病患者术后随访复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支架植入术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p72和CD2v双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蔡晓丽 区贤斌 李雪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1-47,共7页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敏感的非洲猪瘟病毒p72和CD2v基因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ASFV基因序列,针对p72基因保守区域和CD2v基因保守区域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且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对ASFV p7...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敏感的非洲猪瘟病毒p72和CD2v基因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ASFV基因序列,针对p72基因保守区域和CD2v基因保守区域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且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对ASFV p72、CD2v基因呈现特异性扩增,对猪瘟病毒(CSFV)、口蹄疫病毒(FMD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肺炎支原体均无扩增。建立的方法可检出低至7.3 copies/μL~24.5 copies/μL的ASFV核酸。用建立的方法检测2017年以前保存的105份来自国内猪场的血清和组织样本,105份样品均无ASFV核酸扩增。用该方法检测5份ASFV灭活参考样品,符合率为100%。说明建立的方法快速、敏感、准确,可用于ASFV的分子诊断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双重荧光定量PCR 分子诊断和监测
下载PDF
扫描触发阈值技术与双能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锦炽 刘东旭 +3 位作者 赵欣 区贤斌 梁嘉杰 蔡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10期5-10,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平的扫描触发阈值对第二代双能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DE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9月本院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且行DECCTA检查的患者共150例,根据不同的扫描触发阈值随机分为五组,A、B、C、D、E组的扫描触... 目的:探究不同水平的扫描触发阈值对第二代双能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DE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9月本院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且行DECCTA检查的患者共150例,根据不同的扫描触发阈值随机分为五组,A、B、C、D、E组的扫描触发阈值分别为100、110、120、130、140 HU。对各组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冠状动脉客观评价[包括主动脉根部(AA)、右冠状动脉开口(RCA)、左冠状动脉主干(LAM)血管腔内的平均CT值]、心肌CT值及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心肌射线硬化伪影(BH)进行比较与统计分析。结果:(1)D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最高,评分3~4分的共326节段(优良率91.8%),平均(3.66±0.23)分,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E组AA、RCA、LAM的平均CT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噪声、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N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心肌CT值及噪声、SNR、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C、D、E组心肌BH客观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心肌BH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扫描触发阈值水平对DECCTA冠状动脉与心肌图像质量均具有一定影响,130 HU是能够同时获取冠状动脉、心肌图像最佳的扫描触发阈值,对采用低对比剂用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扫描触发阈值 DECCTA
下载PDF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的临床价值分析
6
作者 许健恩 黄清善 +3 位作者 区贤斌 欧阳红斌 杨瑞滨 徐振锋 《影像技术》 CAS 2021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接受手术治疗并切除病灶后送病理科检测,经手术病理检测确诊为宫...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接受手术治疗并切除病灶后送病理科检测,经手术病理检测确诊为宫颈癌。对所有患者术前的3.0T MRI检查图像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3.0T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检查对宫颈癌分期等指标的评估意义。结果:以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为宫颈癌诊断分期的金标准,术前3.0T MRI平扫联合DWI检测诊断宫颈癌的准确率为90.00%;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3.0T MRI平扫联合DWI检测宫颈癌Ⅰ期、宫颈癌Ⅱ期、宫颈癌Ⅲ期、宫颈癌Ⅳ期的灵敏度为72.73%、93.33%、93.75%、100.00%。结论:3.0T MRI平扫联合DWI检测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意义较大,分期越高,意义越大,对于分期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患者后续的治疗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分期评估 影像学诊断 3.0T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DW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