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近端动脉瘤多因素分析及治疗方式探讨
1
作者 孙丰兵 丁培源 +2 位作者 陶帮宝 华续明 张健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发供血动脉近端动脉瘤(APIA)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352例AVM病人,按有无APIA,分为Non-APIA组(321例)和APIA组(31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静脉类型,是否出血及出血...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发供血动脉近端动脉瘤(APIA)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352例AVM病人,按有无APIA,分为Non-APIA组(321例)和APIA组(31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静脉类型,是否出血及出血部位,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对于AVM合并APIA的病人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组,对不同治疗方式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治疗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结果:APIA组病人年龄高于Non-APIA组(P<0.01),后循环供血率51.6%(16/31)明显高于Non-APIA组的22.7%(73/321)(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及AVM血供均为API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手术+血管内治疗3组病人动脉瘤的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术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越大发生APIA的可能性越高,后循环供血的AVM越容易并发APIA,在优先处理动脉瘤的原则指导下,手术、血管内治疗以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综合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TRUFILL DCS Orbit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3
2
作者 华续明 万亮 +2 位作者 江峰 刘鸣 马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532-534,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小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栓塞治疗 DCS 弹簧圈 水解 第二代
下载PDF
NBCA胶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华续明 江峰 +3 位作者 万亮 刘鸣 徐顺清 吴伟烈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NBCA胶栓塞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用介入法将漂浮导管置入载瘤动脉近端,注入高浓度NBCA胶将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对病人进行临床随访。结果2例PICA远端动脉瘤病例经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目的探讨NBCA胶栓塞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用介入法将漂浮导管置入载瘤动脉近端,注入高浓度NBCA胶将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对病人进行临床随访。结果2例PICA远端动脉瘤病例经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无再出血发生。结论高浓度NBCA胶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NBCA 栓塞
下载PDF
颈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华续明 张友平 +2 位作者 徐顺清 刘鸣 吴伟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83-85,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法对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疗效。 方法用球囊、弹簧圈、NBCA胶或PVA微粒等栓塞材料 ,对 1 0例CCF病人进行栓塞治疗 ,术前 ,术后行造影检查。 结果 1 0例中一次成功的有 8例 ,二次成功的有 2例 ,颈内动脉通畅率为 ...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法对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疗效。 方法用球囊、弹簧圈、NBCA胶或PVA微粒等栓塞材料 ,对 1 0例CCF病人进行栓塞治疗 ,术前 ,术后行造影检查。 结果 1 0例中一次成功的有 8例 ,二次成功的有 2例 ,颈内动脉通畅率为 90 % ,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对不同的CCF病例需采用不同的入路及栓塞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介入 治疗
下载PDF
26例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华续明 李世亭 +4 位作者 仲骏 江峰 万亮 李心远 王旭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1期653-654,657,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26例中19例采用Poppen入路,7例采用Krause入路。全切1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6例。随访3个月~7...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26例中19例采用Poppen入路,7例采用Krause入路。全切1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6例。随访3个月~7年,肿瘤未见复发17例,复发2例(1例再手术),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2例(术后因瘤卒中死亡1例,术后2年死亡1例),4例失随访。结论显微手术是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Poppen入路是一种较理想的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 肿瘤 显微外科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112例颅内动脉瘤
6
作者 华续明 万亮 +4 位作者 江峰 刘鸣 张文川 马杰 李世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81-784,共4页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安定麻醉加局麻或全麻加局麻,经股动脉穿刺人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人动脉瘤腔,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安定麻醉加局麻或全麻加局麻,经股动脉穿刺人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人动脉瘤腔,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7例宽颈或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3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弹簧圈栓塞术,3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行NBCA胶栓塞,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出血较多的病例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3~7d。术后随访2~89个月。结景112例共118个动脉瘤中,行栓塞117个,其中100%栓塞93个(78.8%),90%栓塞17个(14.4%),80%栓塞3个(2.5%),50%栓塞2个(1.7%),栓塞失败2个(占1.7%);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0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疗效满意。术后随访发现,3例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4例恢复,1例明显好转。结论介入栓塞术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且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GDC栓塞治疗47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7
作者 华续明 刘鸣 +3 位作者 万亮 江峰 徐顺清 马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8期667-670,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栓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 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C栓塞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影像学
下载PDF
鞍结节脑膜瘤合并垂体腺瘤1例
8
作者 华续明 李世亭 +2 位作者 江峰 杨敏 仲骏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17-217,共1页
1病历摘要 男,5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伴头痛2个月余就诊。头颅MRI示鞍区占位(图1)。体格检查:左眼视野向心性缩小.颞上方视野大部缺损。右眼视野仅存鼻上方视岛;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视乳头轻度萎缩.内分泌检查正常。... 1病历摘要 男,5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伴头痛2个月余就诊。头颅MRI示鞍区占位(图1)。体格检查:左眼视野向心性缩小.颞上方视野大部缺损。右眼视野仅存鼻上方视岛;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视乳头轻度萎缩.内分泌检查正常。拟诊巨大垂体瘤。因鞍上占位较大.行经额手术.术中发现前颅底鞍结节处脑膜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垂体肿瘤 鞍区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9
作者 华续明 吴伟烈 +3 位作者 徐顺清 刘鸣 万亮 江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在局麻或全麻及全身抗凝下 ,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 ,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 ,随访 1~ 1 6个月。 结果 2 2例共 2 3个动脉...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在局麻或全麻及全身抗凝下 ,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 ,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 ,随访 1~ 1 6个月。 结果 2 2例共 2 3个动脉瘤 ,栓塞 2 1个 ,其中 1 6个 1 0 0 %栓塞 (76 .2 % ) ,4个 90 %栓塞 (1 9.0 % ) ,1个 5 0 %栓塞 (4.8% ) ;1个伴发动脉瘤未作处理 ;1个栓塞失败。死亡 1例 ,余术后随访无SAH发生。 4例动眼神经麻痹中 3例完全恢复 ,1例稍有好转。 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 ,效果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栓塞治疗
下载PDF
不同程度损伤对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世亭 王旭辉 +2 位作者 仲骏 张文川 华续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42-74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损伤对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动眼神经不损伤;切断吻合组(n=15)在海绵窦内锐性切断右侧动眼神经主干后立即用11-0无创缝线行端端对位缝合;压榨损伤组(n=1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损伤对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动眼神经不损伤;切断吻合组(n=15)在海绵窦内锐性切断右侧动眼神经主干后立即用11-0无创缝线行端端对位缝合;压榨损伤组(n=15)用显微持针器完全夹闭海绵窦段动眼神经主干,持续5 s。术后观察动眼神经功能并进行神经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结果不同损伤均可导致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分布散乱,亚核分布结构改变,神经纤维和髓鞘的结构破坏,轴突芽生及再生纤维分布的特异性降低,而且上述改变在神经切断组更加明显。观察期中瞳孔括约肌及眼外肌的功能恢复速度与最终的恢复水平,神经压榨组都明显优于神经切断组。结论动眼神经轻度损伤较重度损伤功能恢复更好,这与幸存神经元数量较多,结构容易修复,神经元和再生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 损伤 再生
下载PDF
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江峰 仲骏 +4 位作者 马杰 杨敏 张文川 华续明 万亮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30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近期疗效满意,1例症状复发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 目的探讨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30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近期疗效满意,1例症状复发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迅速有效地改善症状,脑脊液通过瘘孔进入生理性循环,可避免感染和过度分流,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镜 三脑室造瘘 脑积水
下载PDF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电生理学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保会 李世亭 +8 位作者 孟佑强 应婷婷 王旭辉 李心远 万亮 仲骏 华续明 张文川 徐顺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57-558,共2页
目的研究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的波形特征。方法选择全麻开颅手术非三叉神经痛病人20例,采用针形电极刺激其三叉神经周围支,在头顶记录BTEP波形,统计潜伏期、波幅和波间期。结果本组均可记录到W1、W2、W3三个波形,其中W1为高幅三... 目的研究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的波形特征。方法选择全麻开颅手术非三叉神经痛病人20例,采用针形电极刺激其三叉神经周围支,在头顶记录BTEP波形,统计潜伏期、波幅和波间期。结果本组均可记录到W1、W2、W3三个波形,其中W1为高幅三相波,W2、W3为单相负波。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W1、W2、W3波幅增大而潜伏期不变。结论采用针形电极刺激能获得满意的BTEP波形,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后BTEP的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电生理学 监测 手术中
下载PDF
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亮 华续明 +2 位作者 仲骏 杨敏 李世亭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934-193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9例患者在介入栓塞后根据Hunt-Hess分级不同分为4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腰穿放脑脊液和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每组内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9例患者在介入栓塞后根据Hunt-Hess分级不同分为4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腰穿放脑脊液和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每组内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腰大池引流治疗与腰穿放脑脊液、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Hunt-HessⅢ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早期生活自理病例比例高,在Hunt-HessⅣ~Ⅴ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患者死亡率低(P<0.05)。结论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治疗前Hunt-HessⅢ级和Ⅳ~Ⅴ级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持续腰大池引流
下载PDF
大网膜解剖分型和延长技术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伟烈 徐顺清 +3 位作者 刘鸣 华续明 仲骏 江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6期455-456,共2页
大网膜移植至机体其他部位可建立供血联系,并具复杂生化反应。报道254例带蒂大网膜移植手术,年龄12~58岁。对大网膜血管的解剖分型以及相适应的裁剪延长方法作总结分析。
关键词 大网膜 解剖分型 裁剪延长 移植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旭辉 李心远 +5 位作者 李轶 应婷婷 仲骏 张文川 华续明 李世亭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8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电生理监测及疗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预后因素。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8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电生理监测及疗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预后因素。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病程长短(P=0.034)、术中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P=0.029)、面神经表面有血管压迹(P=0.000)以及术后异常肌反应(AMR)完全消失(P=0.013)是影响面肌痉挛术后完全缓解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应全程探查面神经,寻找是否有神经压迹,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电生理监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完全缓解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技术探讨(附110例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万亮 李世亭 +3 位作者 仲骏 华续明 张文川 王旭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503-50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运用无牵拉显露技术、电生理定位技术、责任血管减压技术及静脉保护技术。术中发现血管压迫107例,行血...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运用无牵拉显露技术、电生理定位技术、责任血管减压技术及静脉保护技术。术中发现血管压迫107例,行血管减压;对3例未发现血管压迫者行神经梳理。结果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5%),明显减轻4例(3.6%),部分缓解1例(0.9%)。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应用解剖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确定责任血管并予以妥善处理,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静脉保护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手术 诱发电位
下载PDF
血脑利钠肽和ADH变化在急性颅脑外伤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川 吴伟烈 +3 位作者 徐顺清 刘鸣 华续明 江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38-40,55,共4页
目的探讨血脑利钠肽和ADH变化在急性颅脑外伤中的意义。方法对1996年1月~1997年8月收治的72例急性颅脑外伤(ACI)患者血中脑利钠肽(BNP)、抗利尿激素(ADH)含量进行监测,并对GCS≤8分病例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刺激试验。结... 目的探讨血脑利钠肽和ADH变化在急性颅脑外伤中的意义。方法对1996年1月~1997年8月收治的72例急性颅脑外伤(ACI)患者血中脑利钠肽(BNP)、抗利尿激素(ADH)含量进行监测,并对GCS≤8分病例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刺激试验。结果ACI患者血BNP浓度明显降低,血ADH浓度明显增高,其改变程度与脑外伤程度、脑实质细胞损害程度及脑伤预后密切相关。结论ACI导致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引起ADH分泌增加,促使机体特别是脑组织的水钠潴留是影响脑伤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颅脑外伤 脑利钠肽 抗利尿激素 TRH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鸣 华续明 +4 位作者 江峰 万亮 王旭辉 仲骏 李世亭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及综合治疗。方法在DSA监视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应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cAVM 20例,栓塞剂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结果6例达到完全或90%以上栓塞,10例60%~70%栓塞,4例50%左右栓...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及综合治疗。方法在DSA监视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应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cAVM 20例,栓塞剂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结果6例达到完全或90%以上栓塞,10例60%~70%栓塞,4例50%左右栓塞。未能完全栓塞的14例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痊愈,1例单侧肢体乏力,肌力Ⅲ级;6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痊愈,4例病灶缩小。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的方法安全性好,损伤小,单纯栓塞可治愈部分cAVM,栓塞深部的供血动脉可降低手术的风险,并可减少cAVM体积使之适合放射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是cAVM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 被引量:3
19
作者 万亮 李轶 +2 位作者 荆朝晖 杨晓笙 华续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效果与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重度颅内血管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血管狭窄率(75.15±10.7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2.50±3.31)分,改良Ranki... 目的探讨应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效果与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重度颅内血管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血管狭窄率(75.15±10.7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2.50±3.31)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为(1.27±0.91)分。行单纯Gateway球囊扩张5例,球囊辅助Wingspan支架植入57例。随访3~14个月,平均8.7个月。结果本组病人球囊、支架均准确到位,术后狭窄率(17.69±10.12)%,术后NIHSS评分(1.23±1.92)分,m RS评分(0.97±1.1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脑梗死4例,其中穿支梗死2例,抗血小板治疗相关梗死2例,经治疗后达m RS评分2~3分。5例单纯球囊扩张病人随访期间血管狭窄改善稳定,未发生脑梗死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安全、有效,单纯球囊扩张术可能对部分病人更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狭窄 血管内治疗 Gateway球囊 Wingspan支架
下载PDF
制作适用于支架置入和球囊扩张治疗的犬颈动脉狭窄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峰 华续明 +3 位作者 杨敏 张文川 万亮 马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5811-5814,共4页
背景:适用于评价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动物模型尚不普遍。目的:建立犬颈动脉狭窄模型,观察支架置入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1/2006-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动物房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 背景:适用于评价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动物模型尚不普遍。目的:建立犬颈动脉狭窄模型,观察支架置入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1/2006-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动物房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犬12只,雌雄不限,平均16.5k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动物房提供。支架使用Cordis公司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2.5mm×13mm,球囊使用Cordis公司的2.5mm冠状动脉球囊。方法:采用损伤后可吸收线捆扎法建立颈动脉狭窄模型,2周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认20条颈动脉狭窄,其余2条颈动脉闭塞,2条狭窄不明显。其中10条行球囊扩张,10条行支架置入,4周后复查。主要观察指标: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前后颈总动脉狭窄率。结果:经球囊扩张后狭窄率为(34.5±5.5)%,经支架置入后狭窄率为(26.5±5.5)%,差异有显著性(P<0.05)。4周后复查经球囊扩张组狭窄率为(38.5±5.5)%,支架置入组狭窄率为(30.5±5.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球囊扩张组2条出现明显再狭窄,支架置入组1条出现明显再狭窄。结论:机械损伤加可吸收线捆扎法可以建立影像学稳定并适合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犬颈动脉狭窄模型,支架置入治疗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物模型 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成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