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与必由之路
1
作者 潘护林 卓蓉蓉 《乡村科技》 2023年第18期5-9,共5页
乡村的发展演变与城市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从生态学系统关系视角分析乡村振兴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运用区域经济学虹吸效应理论分析我国乡村发展滞后的底层逻辑和振兴的必由之路。研究认为,城乡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和相互依赖性及两者发展的... 乡村的发展演变与城市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从生态学系统关系视角分析乡村振兴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运用区域经济学虹吸效应理论分析我国乡村发展滞后的底层逻辑和振兴的必由之路。研究认为,城乡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和相互依赖性及两者发展的失衡,决定了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机制下城市对乡村自发的强有力的虹吸效应是导致城乡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且这种虹吸效应具有自我强化特征;政府应从扩大乡村就业空间、提高乡村劳动力收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效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弱化这种虹吸效应,进而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而使乡村走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可持续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系统关系 虹吸效应 底层逻辑 必由之路
下载PDF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2
作者 郑文升 姜玉培 +2 位作者 卓蓉蓉 闰记影 王晓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5-273,共9页
选取安徽省全部78个县级经济区域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1996年、2004年及2013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空间马尔科夫等方法分析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 选取安徽省全部78个县级经济区域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1996年、2004年及2013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空间马尔科夫等方法分析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强,县际经济联系逐渐多向化、稠密化、纵深化;2合肥中心城区一直处于网络中心,经济扩散能力不断增强;3无为、怀远、肥东等县逐渐成为衔接地区经济联系的"门户节点";4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具有分层集聚特征,基本上形成"四大八小"的空间格局;5影响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集聚与扩散、空间近邻作用、交通可达性改善、政策激励与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近邻效应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分级诊疗政策背景下的乡村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研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明杰 余斌 +2 位作者 卓蓉蓉 胡书玲 王权坤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6-141,共6页
立足于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以山东省新泰市为研究区,采用以行政边界设置多级搜索半径完善两步移动搜索模型,分三阶段分析新泰市村级居民点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是由乡村居民对不同等级... 立足于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以山东省新泰市为研究区,采用以行政边界设置多级搜索半径完善两步移动搜索模型,分三阶段分析新泰市村级居民点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是由乡村居民对不同等级医院医疗服务选择的空间可达性叠加而成,医院服务能力、交通时间距离主要影响空间可达性叠加的权重分配。②新泰市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总体较差,二级医院空间效能未能充分发挥是拉低市域总体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的主要原因。③新泰市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呈圈层式空间分布,可达性圈层沿交通线延伸特征显著。城区及城郊可达性高,市域东北、西北、南部形成三大集中连片“短缺区”。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空间可达性较高,通达能力对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影响较大。据此,提出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增加新的医疗机构、加快市域交通网络建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诊疗制度 空间可达性 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 新泰市
下载PDF
中国陆域地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书玲 余斌 +2 位作者 卓蓉蓉 张向敏 王明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935-3943,共9页
在人类活动主导人地矛盾的当代背景下,从空间关联角度测度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以2015年数据为基础,通过选取特征变量构建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双变量局域空间自相关、人地系... 在人类活动主导人地矛盾的当代背景下,从空间关联角度测度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以2015年数据为基础,通过选取特征变量构建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双变量局域空间自相关、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多层次刻画中国陆域地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空间相关关系、空间匹配关系、空间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基础的空间相关关系随着地域尺度增大而趋于增强,说明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格局的基础性作用;②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支撑的空间匹配关系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华北地区人类活动规模与自然资源支撑空间错位显著、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承载的空间耦合协调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调整人类活动的结构与方式是化解区域人地矛盾的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 空间相关关系 空间匹配关系 空间耦合关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明杰 余斌 +2 位作者 李卓凡 王维 卓蓉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5-243,共9页
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以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以2007-2017年为时间轴,构建基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地域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综合承载力及其时... 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以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以2007-2017年为时间轴,构建基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地域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综合承载力及其时空格局,借助探索性数据分析及GWR模型分析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较低,但上升趋势显著.②长江经济带社会承载力水平“独占鳌头”,经济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先后垫底.③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总体呈现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空间格局.④互联网覆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单位能耗实现的GDP、环境污染治理占GDP比重是影响综合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据此,提出提高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承载力 熵权TOPSIS模型 GWR模型 时空格局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明杰 余斌 +1 位作者 卓蓉蓉 王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0-710,共11页
基于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数据,以水污染排放总量、排放结构、排放时空变化表征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部门、污染地区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2007年—2017年,洱海... 基于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数据,以水污染排放总量、排放结构、排放时空变化表征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部门、污染地区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污染等标排放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TN是洱海流域主要污染物.2)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水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其中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量平均占比达53.17%,是流域主要污染部门.3)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等标污染排放量时空分布不均、空间差异缩小,高排污区集中分布在海北地区,与2007年相比,2017年高、低排污乡镇均有所减少.4)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各污染部门与洱海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总体呈“阶段性波动”特征.5)2007年—2017年,洱海流域各乡镇污染排放与洱海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关联度最强的三个乡镇为:上关镇、湾桥镇、海东镇.据此,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水污染“结构减排”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 等标污染负荷 灰色关联分析 洱海流域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和网络分析的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空间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小雅 王晓芳 +1 位作者 卓蓉蓉 万令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2-891,共10页
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论文以武汉市城郊368个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句法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和空间关联性网络模型,从全局通达性... 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论文以武汉市城郊368个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句法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和空间关联性网络模型,从全局通达性、局部关联性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以揭示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布局特征与空间关联性.结果发现:1)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整体密度核心分布较为分散,空间呈现群聚式非均匀分布在武汉市绕城高速周边,形成了绕城高速休闲农业点分布带;2)从路网全局通达性来看,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多分布在2级可达性道路300 m缓冲区范围内,且此道路等级缓冲区范围内的农庄经济型休闲农业点可进入性较好,对外通达性一般;3)从路网局部关联性来看,区域间休闲农业点内部联系“西密东疏”,东西湖区与黄陂区、蔡甸区休闲农业点联系较为密切;区域内休闲农业点内部关联性差异明显,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区域的休闲农业点关联性普遍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空间句法 交通可达性 网络分析 武汉市
下载PDF
乡村生活空间的概念模型与转型研究框架
8
作者 卓蓉蓉 杨丽霞 +1 位作者 徐萌 顾秋实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54-2568,共15页
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剧了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已有的乡村生活空间研究缺少对多元空间和混杂主体的关注,不利于复原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特征与内在机理。... 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剧了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已有的乡村生活空间研究缺少对多元空间和混杂主体的关注,不利于复原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特征与内在机理。沿循乡村生活空间的概念模型—转型特征—影响机理的逻辑思路,在构建乡村生活空间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活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居民居住并进行就业、消费、休闲等主要日常活动而形成的空间聚合体。基于“乡村空间三元模型”,乡村生活空间包括宏观的物质生活空间、中观的社会生活空间和微观的日常活动空间,即乡村生活空间概念模型是多层尺度、多元空间和多维主体的构成。(2)在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和乡村内生响应因素的作用下,政策、资本、技术、人口、文化等要素在城乡间快速流动,乡村生活空间加剧转型,乡村物质生活空间、乡村社会生活空间、乡村日常活动空间等多元空间的转型度及其之间的协调性关系揭示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过程与格局。(3)乡村生活空间多层尺度的传导机制、多边空间的交互作用、多维主体的混杂效应等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机理。以多元空间认知为切入点的乡村生活空间转型研究有助于丰富当前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转型 乡村空间三元模型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区“两抢一盗”犯罪分布环境 被引量:33
9
作者 郑文升 卓蓉蓉 +2 位作者 罗静 余斌 王晓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10-1720,共11页
结合空间组构与环境犯罪学,初步建构基于空间句法的犯罪分布环境阐释理论。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域,以立案判决的2013年盗窃罪、抢劫罪和抢夺罪案件分布地点为数据源,以典型犯罪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解读城市"两抢一盗"犯... 结合空间组构与环境犯罪学,初步建构基于空间句法的犯罪分布环境阐释理论。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域,以立案判决的2013年盗窃罪、抢劫罪和抢夺罪案件分布地点为数据源,以典型犯罪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解读城市"两抢一盗"犯罪现象的分布环境。宏观尺度下,空间组构自发涌现的城市节点容易成为犯罪吸引场,与犯罪热点区分布形成密切关系;节点可达性衔接宏微观空间,影响犯罪人到达、逃逸犯罪地点成本的大小以及犯罪失败风险的高低;微观尺度上,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割裂形成的"空间缝隙"为犯罪人的空间探索创造了可能,空间的高集成度与空间使用者的单一化强化了犯罪集聚;空间拓扑深度则通过塑造社区人流的社会结构与领域感影响犯罪的空间防卫。空间句法为分析犯罪人的滋生环境、犯罪动机的刺激环境、犯罪人"到达"、"实施"、"逃逸"的活动环境以及防卫犯罪活动的约束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抢一盗” 空间句法 分布环境 武汉市
原文传递
中国重点农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及其影响机理——以江汉平原为例 被引量:34
10
作者 卓蓉蓉 余斌 +2 位作者 曾菊新 郭新伟 王明杰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8,共13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提炼不同乡村地域类型的发展路径。论文构建了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刻画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提炼不同乡村地域类型的发展路径。论文构建了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刻画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①江汉平原各县域乡村地域功能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增长78.26%、34.25%、9.68%;生产功能增长主导和生活功能增长主导是乡村地域综合功能提升的主要类型。②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生态功能主导型县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区,生活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生产功能主导型县域分布相对零散;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主导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变化。③外源驱动对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内生响应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乡村生产功能受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的影响程度最高,乡村地域综合功能被影响程度次于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探寻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有助于识别差异化的乡村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功能 乡村振兴战略 影响机理 空间计量模型 江汉平原
原文传递
中国C2C电子商铺与物流网点地区分布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郑文升 金丽娟 +2 位作者 姜玉培 卓蓉蓉 王晓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90,共8页
以中国全部361个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以"淘宝网"449 626个活跃C2C电子商铺与国内20家主要快递物流公司物流网点为研究对象,划分5大类热门商品类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匹配度模型,分析比较C2C电子商铺与物流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以中国全部361个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以"淘宝网"449 626个活跃C2C电子商铺与国内20家主要快递物流公司物流网点为研究对象,划分5大类热门商品类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匹配度模型,分析比较C2C电子商铺与物流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二者空间匹配程度,反映电商物流分布的相关性特征,深化对信息化时代下商业物流业区位规律的认识。结果表明:1我国C2C电子商铺与物流网点均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大体呈现出东部多、中西部少,发达地区多、不发达地区少的梯度分异格局,中西部电商物流呈现极化发展;2我国C2C电子商铺与物流网点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C2C电子商铺集聚态势有所收敛,物流网点集聚更加明显;3我国C2C电子商铺与物流网点之间匹配程度总体较高,但不同类型商铺、不同地区之间匹配性差别较大。基于现状特征与规律分析,提出促进我国电商物流协调发展和布局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C电子商铺 物流网点 空间匹配 “淘宝网”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中部农区乡村重构特征及其地域模式——以江汉平原为例 被引量:23
12
作者 余斌 李营营 +2 位作者 朱媛媛 卓蓉蓉 曾菊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63-2078,共16页
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要素变化解析乡村重构特征、外部环境变化解读乡村重构机理、外源驱动因素与内生响应要素耦合解译乡村重构模式。基于江汉平原的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乡村地域持续经历重构过程,表现为乡村... 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要素变化解析乡村重构特征、外部环境变化解读乡村重构机理、外源驱动因素与内生响应要素耦合解译乡村重构模式。基于江汉平原的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乡村地域持续经历重构过程,表现为乡村重构综合指数不断增加,高值区主要沿域内交通干线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长江沿线和平原腹地;(2)乡村重构机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因素与经济、社会、空间等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非农产业规模扩张引发乡村人口外迁和就业转移,进而推动人口、土地和产业等乡村"存量"要素重组;(3)经济—社会重构主导是江汉平原乡村重构的主流模式,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加剧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乡村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水环境污染和水灾害侵袭的双重挑战。研究框架能够揭示江汉平原乡村地理剧变特征,中国中部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重构具有与发达地区不尽相同的图景。研究结果意在为乡村地理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外源驱动 内生响应 乡村重构 中国中部农区
原文传递
湖北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变与经济空间战略效应 被引量:16
13
作者 卓蓉蓉 余斌 +2 位作者 曾菊新 郭新伟 李瑞瑞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45,共9页
城市经济的空间分异是地理区域的内在属性,地方政府的空间战略是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的有效工具。文章立足效率视角,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解析2005-2014年湖北省城市经济效率变化,审视省域经济空间格... 城市经济的空间分异是地理区域的内在属性,地方政府的空间战略是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的有效工具。文章立足效率视角,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解析2005-2014年湖北省城市经济效率变化,审视省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检测地方政府的空间战略效应。结果表明:(1)DEA效率分析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相结合能够刻画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透过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能够从宏观上洞悉地方政府重大战略的空间效应;②湖北省DEA综合效率提升潜力巨大,Malmquist生产率持续增长,省域经济空间格局大致呈“核心-外围”结构并保持相对稳定,纯技术效率变化主要决定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③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实施空间基础坚实、空间效应显著,“两圈两带”战略能够平衡省域经济空间差异,但可能损失整体经济效率。区域发展的“效率-公平”矛盾仍然是考验学界和政府智慧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空间格局 “核心-外围”结构 经济空间战略 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 湖北省
原文传递
电子商务专业村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5—2020年中国淘宝村数据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明杰 颜梓晗 +2 位作者 余斌 卓蓉蓉 郭新伟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8-853,共16页
电子商务专业村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论文基于2015—2020年全国淘宝村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求电子商务专业村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揭示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淘宝村总... 电子商务专业村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论文基于2015—2020年全国淘宝村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求电子商务专业村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揭示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淘宝村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与中国基本地理格局高度吻合,时空演化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逐渐扩散特征;(2)淘宝村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集聚强度逐年增强,高强度集聚范围逐年扩大,华北平原传统农区出现高强度淘宝村集聚区;(3)淘宝村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分异特征,空间聚类区分布相对稳定,高—高(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苏南、浙江、福建的泉州、莆田和潮汕揭城市群;(4)各影响因素对淘宝村空间格局演化具有不同的解释强度,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是高作用影响因子,政府行为影响力稳步上升,社会经济影响呈“U”型变化态势,三级影响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人口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推进电子商务专业村发展、深化专业村发展理论、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商 电子商务专业村 淘宝村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地域主体功能导向的江汉平原乡村发展能力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卓蓉蓉 余斌 +2 位作者 曾菊新 郭新伟 李瑞瑞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1-180,共10页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升乡村发展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对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以江汉平原为案例,2005-2014年为研究期,以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解构乡村发展能力、构建测度指标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升乡村发展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对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以江汉平原为案例,2005-2014年为研究期,以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解构乡村发展能力、构建测度指标体系,以熵权法解析乡村发展能力、揭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江汉平原县域乡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和东西分异格局;②外源驱动是江汉平原乡村发展能力的主要组分,其中城镇化驱动是主要能力贡献源;③外源驱动型是江汉平原乡村发展的主要地域类型,内外动力均衡型则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能力 地域主体功能 农产品主产区 熵权法 乡村振兴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 工业化与城镇化
原文传递
21世纪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述评 被引量:9
16
作者 卓蓉蓉 李峦峦 +1 位作者 余斌 郑文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2,36,共8页
犯罪地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的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从21世纪以来SSCI、SCI收录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中整理500多篇犯罪地理研究相关论文,分析西方近年来犯罪地理学发展态势,并选取100余篇代表文献重点评述。总体来看,2000年以... 犯罪地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的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从21世纪以来SSCI、SCI收录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中整理500多篇犯罪地理研究相关论文,分析西方近年来犯罪地理学发展态势,并选取100余篇代表文献重点评述。总体来看,2000年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学科融合等途径推进了犯罪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犯罪时空模式、城市社会环境与犯罪的关系、犯罪仿真模拟与地理画像、犯罪空间防控等领域发展迅速,犯罪地理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科体系和发展脉络日益清晰。以此为鉴,未来国内的犯罪地理学应加强实证研究,以犯罪空间分析为重点,逐步形成包括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空间观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地理 犯罪模式 犯罪机会 犯罪防控
原文传递
空间规划视阈下的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明杰 余斌 +2 位作者 何永娇 卓蓉蓉 胡书玲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0-229,共10页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差异显著,适宜生态服务、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国土面积的93.38%、70.17%和69.31%,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环洱海集聚分布、适宜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域中北部连片分布、适宜生态服务用地围绕流域环状分布;将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占比分别为7.69%、24.33%和67.99%;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功能分区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吻合度高达71.96%,其中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吻合度分别为63.84%、59.43%和92.62%。[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符合洱海流域实际,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为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 生态位适宜度 三维魔方分类 洱海流域
原文传递
城市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与风险地形分析——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卓蓉蓉 郑文升 郑天铭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42,共10页
从犯罪背景空间、场所空间、联接空间和聚集空间四个层次,构建城市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立案判决的"两抢一盗"犯罪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犯罪近重复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进行犯罪... 从犯罪背景空间、场所空间、联接空间和聚集空间四个层次,构建城市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立案判决的"两抢一盗"犯罪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犯罪近重复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进行犯罪风险地形建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风险区位因子对犯罪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依据多层次的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机制,城市犯罪高风险区域可分为城市商业中心、火车站交通枢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几大类型。基于犯罪地理学理论构建的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模拟的犯罪风险地形对实际犯罪空间分布有良好的解释度,可为城市犯罪分布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风险 区位因子 风险地形 “两抢一盗” 武汉市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就业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新伟 余斌 +2 位作者 卓蓉蓉 曾菊新 颜梅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94-2104,共11页
当代乡村就业变迁是透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的重要视角。论文基于湖北省京山市乡村常住农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沿循类型—空间—模式的逻辑主线,通过变化率指数、就业转移矩阵揭示案例地区农户就业变迁特征;同时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 当代乡村就业变迁是透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的重要视角。论文基于湖北省京山市乡村常住农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沿循类型—空间—模式的逻辑主线,通过变化率指数、就业转移矩阵揭示案例地区农户就业变迁特征;同时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①2007—2017年乡村农户就业类型已由纯农就业主体演变为兼业就业主导,非农就业增加显著;②农户就业区位距离衰减特征弱化,村域作为农户就业转移的出发源与回流汇地位突出;③村域纯农就业仍是乡村农户就业的主流模式,但就业方式多元化成为农户就业新趋势;④农户就业模式选择是农户就业需求、地方就业供给、环境就业媒介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农区人地关系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变迁 转移矩阵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乡村农户 江汉平原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农户日常休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新伟 余斌 +2 位作者 卓蓉蓉 李瑞瑞 曾菊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31,151,共11页
基于江汉平原京山市乡村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通过指数分析揭示农户日常休闲变化特征,运用回归分析透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户日常休闲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类型,但已呈现多样化、新兴化趋势;以"自家"... 基于江汉平原京山市乡村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通过指数分析揭示农户日常休闲变化特征,运用回归分析透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户日常休闲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类型,但已呈现多样化、新兴化趋势;以"自家"为主要区位,但家外化、远程化特征显现;以"自家娱乐消遣型"为主流模式,但"手机/网络"为代表的"自家学习发展型"休闲增长迅速。乡村休闲发展水平受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双轮驱动",农户个体休闲"惯性依赖"特征显著。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传统农区人地关系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休闲 乡村休闲空间 乡村休闲模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江汉平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