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献血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电化学发光测定值与免疫印迹确证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单振刚 廖峭 +5 位作者 王敏 许茹 黄杰庭 钟惠珊 付涌水 戎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研究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在献血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发光检测COI值与免疫印迹确证结果的相关性,为血站选择最佳筛查策略并优化确证实验流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6~2022年本省参加无偿献血且初... 目的研究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在献血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发光检测COI值与免疫印迹确证结果的相关性,为血站选择最佳筛查策略并优化确证实验流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6~2022年本省参加无偿献血且初筛不合格(HTLV酶免反应性)的1070份献血者血液标本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标本分别使用电化学发光方法和蛋白质印迹方法(金标准)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并绘制受检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利用ROC曲线寻找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最佳诊断临界值。结果1070份初筛不合格标本经电化学发光检测有285份阳性,阳性率26.64%(285/1070),经蛋白质印迹检测有70份阳性,确证阳性率6.54%(70/1070),该70份标本为发光和印迹双阳性。285份电化学发光阳性标本的平均COI值为81.92,中位数为4.98。按照印迹检测结果分为2组后,印迹阴性组中位数为2.76,印迹阳性组中位数为312.45(Z=-12.53,P<0.01)。根据ROC曲线,最佳诊断临界值为72.10(AUC=1,P<0.01),此时发光检测结果与印迹确证结果的符合率为99.35%。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适用于大规模检测的技术,合理设置诊断临界值后其检测结果与免疫印迹确证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在献血者HTLV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献血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不同时期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分析
2
作者 单振刚 羊华龙 +8 位作者 杨乐东 黄杰庭 王敏 许茹 廖峭 钟惠珊 刘博超 付涌水 戎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094-1097,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体内新冠病毒抗体水平,为恢复期血浆采集和临床使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不同时期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合格献血者血液标本做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其中对2023年2月献血的326人检测IgG抗体,44... 目的了解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体内新冠病毒抗体水平,为恢复期血浆采集和临床使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不同时期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合格献血者血液标本做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其中对2023年2月献血的326人检测IgG抗体,444人检测中和抗体;对2023年7月献血的398人同时检测IgG和IgM抗体。结果724份血液标本经生理盐水160倍稀释后有399份的IgG检测结果为反应性(55.1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IgG反应性率无差异(P<0.05),但不同时间采集的标本的IgG反应性率有差异(2月25.46%vs 7月79.40%,χ2=210.74,P<0.05,95%CI:7.97,15.98)。398份血液标本经检测有5份为IgM反应性(1.26%)。该5名献血者的IgG检测结果均为反应性,血液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44份血液标本中有440份(99.10%)检出中和抗体,其中71.59%的中和抗体反应性献血者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10μg/mL。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有较高的新冠病毒抗体水平,具备为临床提供恢复期血浆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人群 新冠病毒 抗体
原文传递
HLA-DRB1^(*)11:01与HCV感染的病毒选择压力及与CD4+T细胞表位的关系探讨
3
作者 许茹 黄杰庭 +5 位作者 王敏 廖峭 单振刚 钟惠珊 戎霞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571-577,共7页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显示,无论在汉族人群还是黎族人群中,HLA-DRB1^(*)11∶01均是与机体自发清除HCV相关联的HLA-Ⅱ类基因,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LA-DRB1^(*)11∶01基因与HCV感染的病毒选择压力及与CD4+T细胞表位的关系。方法对广东地...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显示,无论在汉族人群还是黎族人群中,HLA-DRB1^(*)11∶01均是与机体自发清除HCV相关联的HLA-Ⅱ类基因,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LA-DRB1^(*)11∶01基因与HCV感染的病毒选择压力及与CD4+T细胞表位的关系。方法对广东地区常见的HCV 6a慢性感染者HLA-DRB1^(*)11∶01阳性组和阴性组的E1E2和NS3基因进行病毒选择压力以及病毒群体扩张的分析。采用覆盖我国常见HCV基因型保守区的CD4+T细胞表位的重叠肽段刺激HCV自发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通过ELISPT实验,根据每孔的斑点形成细胞数以及在不同组出现的频次评估HLA-DRB1^(*)11∶01基因与CD4+T细胞表位的关系。结果广东地区常见的HCV 6a感染者HLA-DRB1^(*)11∶01阴性组E1E2和NS3的阳性选择位点以及位于CD4+T细胞表位的位点数均大于HLA-DRB1^(*)11∶01阳性组;两组HCV 6a感染者在广东地区均具有群体扩张趋势,且HLA-DRB1^(*)11∶01阴性组的扩张趋势明显高于HLA-DRB1^(*)11∶01阳性组。HCV自发清除组对其中5条肽段(C-52 E2691-707、C-119 NS31545-1560、C-134 NS4A1669-1684、C-154 NS4B1912-1927和C-159 NS4B1929-1944)刺激的应答率较高,HCV慢性感染组对其中的2条肽段(C-111 NS31497-1512和C-130 NS31650-1665)刺激的应答率较高。当考虑HLA-DRB1^(*)11∶01分型时,在慢性感染组和自发清除组HLA-DRB1^(*)11∶01阳性和HLA-DRB1^(*)11∶01阴性PBMCs产生的HCV特异性免疫应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揭示了HLA-Ⅱ类基因HLA-DRB1^(*)11∶01与HCV感染的病毒选择压力及与CD4+T细胞表位的关系,同时,获得HCV泛基因型CD4+T细胞抗原候选表位,为研发适合HCV泛基因型的T细胞疫苗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阳性选择位点 CD4+T细胞表位 HLA-DRB1^(*)11∶01 自然转归
原文传递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抗体血清学筛查与确证试验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邓燕清 王淏 +6 位作者 单振刚 谢君谋 杜荣松 肖巽南 李仲平 戎霞 黄伯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022-1025,共4页
目的探讨广州献血人群抗-HTLV血清学筛查与免疫印迹确证试验结果的相关性,了解广州地区HTLV-Ⅰ/Ⅱ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抗-HTLVⅠ/ⅡELISA试剂对2016年7月—2022年8月广州血液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进行筛查,395份ELISA反应性的献血者标本... 目的探讨广州献血人群抗-HTLV血清学筛查与免疫印迹确证试验结果的相关性,了解广州地区HTLV-Ⅰ/Ⅱ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抗-HTLVⅠ/ⅡELISA试剂对2016年7月—2022年8月广州血液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进行筛查,395份ELISA反应性的献血者标本经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证;使用ROC曲线分析抗-HTLVⅠ/ⅡELISA检测的S/CO值与WB确证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广州献血人群HTLV-Ⅰ/Ⅱ感染情况。结果395份ELISA反应性的献血者标本经WB确证有25份为HTLV阳性,不确定16份;ROC曲线分析显示ELISA检测的S/CO值与WB确证试验结果具有相关性:Youden指数最大时的S/CO值3.789为最佳阈值,ELISA检测的S/CO值与预测WB确证结果阳性率有一定相关性(P<0.05),S/CO值越大,阳性预测值越高;广州地区HTLV总体感染率较低。结论广州地区献血人群HTLV流行率低;抗-HTLV-Ⅰ/ⅡELISA血清学筛查假阳性率较高,确证试验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S/CO值 ROC曲线 献血者
原文传递
基于培养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的血小板细菌检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赵梦伊 刘安庆 +5 位作者 赵玉伟 戎霞 单振刚 高瞻 黄杨 何苗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978-986,共9页
目的通过微生物细菌培养组学探究血小板中的可培养细菌组成,将培养组学结果与宏基因组学结果相互验证,以提高血小板中的细菌检出率。方法收集6份健康人血小板标本,采用8种培养基于需氧条件和12种培养基于厌氧条件中对血小板中细菌进行... 目的通过微生物细菌培养组学探究血小板中的可培养细菌组成,将培养组学结果与宏基因组学结果相互验证,以提高血小板中的细菌检出率。方法收集6份健康人血小板标本,采用8种培养基于需氧条件和12种培养基于厌氧条件中对血小板中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和分离,并对筛选获得的单菌落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健康人血小板微生物组细菌丰度。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培养组结果,确认血小板中存在的的细菌种类。结果6份血小板标本经培养组学共分离获得90株细菌,隶属于3个门,5个纲,5个目,7个科,9个属,23个种,其中在种水平上得到的单克隆较多的菌株为aurantiaca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aurantiaca)(16.7%),Bacillus sp.Y1(15.6%),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14.4%)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13.3%);血小板标本经mNGS测序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值较高。培养组学方法与宏基因组测序都检测出的细菌为:厚壁菌门细菌种类:Bacillus sp.Y1、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运动芽孢杆菌(B.mobilis)、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放线菌门细菌种类: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变形菌门细菌种类: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戴尔福特菌(Delftia tsuruhatensis)。结论培养组学和宏基因组学方法相互验证鉴定出了一些细菌,证明血小板中存在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宏基因组学 培养组学 细菌检测
原文传递
广东省湛江市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6
作者 周娇玲 申爱君 +1 位作者 单振刚 陈嘉莉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 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在湛江市献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取消互助献血前2016年3月—2018年2月献血人群的标本113304份和取消互助献血后2018年3—12月献血人群的标本36473份。ELIS... 目的 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在湛江市献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取消互助献血前2016年3月—2018年2月献血人群的标本113304份和取消互助献血后2018年3—12月献血人群的标本36473份。ELISA阳性的标本送到广州市血液中心进行化学发光法检测和PCR确证试验,PCR确证阳性的视为HTLV感染。结果 113304份标本中酶免阳性77份,其中化学发光阳性17份,PCR确证阳性7份;36473份标本中酶免阳性16份,其中化学发光阳性3份,PCR确证阳性1份;感染率分别为0.062‰和0.027‰,总感染率为0.053‰。8位感染者均来自广东湛江市。结论 湛江市献血人群HTLV有低流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献血人群 流行分布
下载PDF
广州献血人群CMV-IgG阳性率及不同检测试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单振刚 廖峭 +5 位作者 许茹 王敏 黄杰庭 钟惠珊 付涌水 戎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CMV-IgG阳性率,探讨不同检测试剂检测效能的差异,为采供血系统提高血液安全,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奠定基础。方法 随机抽取2020年7~10月在本中心献血且常规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630份,使用酶联免疫(ELISA)试剂...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CMV-IgG阳性率,探讨不同检测试剂检测效能的差异,为采供血系统提高血液安全,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奠定基础。方法 随机抽取2020年7~10月在本中心献血且常规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630份,使用酶联免疫(ELISA)试剂(单试剂)检测CMV-IgG。其中180份标本使用2种酶免试剂以及1种电化学发光(ECLIA)试剂做平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CMV-DNA定量检测,对不同试剂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30份标本中共筛查出598份阳性。使用3试剂检测的180份标本中,2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分别为171份阳性和175份阳性,ECLIA试剂检测结果为175份阳性,3种试剂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0.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份标本中有阴性标本11份,其中3试剂均阴性标本3份,双试剂阴性标本2份,单试剂阴性标本6份,单试剂阴性标本均为ELISA试剂阴性。11份阴性标本的CM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广州地区献血人群的CMV-IgG阳性率为94.9%(598/630),提示CMV流行程度高,在向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提供血液制品时可以考虑筛选CMV血清阴性血液以提高受血者安全。ELISA试剂和ELCIA试剂对CMV-IgG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电化学发光试剂的检测效能优于酶免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人群 巨细胞病毒 抗体阳性率
原文传递
安徽省大别山南部宿松杂岩变质作用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魏春景 单振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6-368,共13页
宿松杂岩的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主期和晚期阶段。主期阶段的矿物组合在云母片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磁铁矿±钠云母±绿帘石/黝帘石;在白云母钠长(二长)片岩和片麻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 宿松杂岩的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主期和晚期阶段。主期阶段的矿物组合在云母片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磁铁矿±钠云母±绿帘石/黝帘石;在白云母钠长(二长)片岩和片麻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石英+绿帘石/黝帘石±冻蓝闪石;在石榴石钠长角闪岩中为石榴石+冻蓝闪石+钠长石+黝帘石+石英±钠云母±金红石/磁铁矿。根据多种地质温压计和变质反应可以推测主期变质条件为:T=520℃~580℃,P=1.2~1.4GPa,地热梯度为12℃/km,相当于高压过渡型。晚期阶段变质条件为:T=460℃~480℃,P=0.6~0.7GPa,为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宿松杂岩的变质条件介于其南部的蓝闪绿片岩相和北部的榴辉岩相之间,三者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到不同深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变质作用 杂岩 大别山 岩相学
下载PDF
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HCV感染者HCV基因分型及感染途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敏 陈锦艳 +8 位作者 许茹 廖峭 梁明月 熊华平 黄杰庭 黄珂 单振刚 戎霞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HC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及其HCV基因型/亚型。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7月在广州献血并成功随访到的抗-HCV ELISA呈反应性的献血者标本296(人)份,以转录介导的扩增(TMA)方法检测其HCV RNA;对HCV RNA阴性标本采...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HC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及其HCV基因型/亚型。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7月在广州献血并成功随访到的抗-HCV ELISA呈反应性的献血者标本296(人)份,以转录介导的扩增(TMA)方法检测其HCV RNA;对HCV RNA阴性标本采用RIBA法确证,对HCV RNA阳性标本,膜吸附法提取HCV RNA经RT-PCR扩增E1和NS5B基因后进行sanger核苷酸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Bio Edit,Mega5.0等软件作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对献血者HCV感染途径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结果 296名HCV感染者中,有197人(157例RNA阳性+40例RIBA阳性)确证为HCV感染者,按照HCV感染途径分为4组:静脉吸毒组8.63%(17/197)、输血或者血制品组17.26%(34/197)、其他途径组(除静脉吸毒和输血或血制品以外的传播途径,如手术、纹身等)13.71%(27/197)和感染途径不明组60.40%(119/197)。感染者不同年龄的比例为:18岁-<25岁32.49%(64/197),25岁-<35岁26.39%(52/197),35岁-<45岁29.95%(59/197),45岁-54岁11.17%(22/197),不同感染途径中不同年龄的分布总体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HCV RNA阳性者157例,其中153人成功获得HCV基因分型:HCV-1b、2a、3a、3b和6a,分别占58.17%(89/153)、4.58%(7/153)、7.84%(12/153)、3.27%(5/153)和26.14%(40/153);静脉吸毒和输血或者血制品2组间HCV基因型分布有明显差异(P<0.01):静脉吸毒组中HCV-6a占58.82%(10/17),输血或血液制品组中HCV-1b占54.16%(13/24)。结论目前广州献血人群中HC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多数尚不明确;HCV毒株以HCV-1b和6a亚型最多见,静脉吸毒者中6a的流行率较高,有输血或血制品史的献血者中1b亚型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V感染途径 HCV基因 基因分型 基因亚型 无偿献血者 广州
原文传递
2016—2018年广州献血者HTLV流行概况及基因分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廖峭 单振刚 +7 位作者 王敏 许茹 黄杰庭 钟惠珊 邓诗桢 郑晓晓 戎霞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系统地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TLV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2016年3月—2018年4月广州血液中心635 456名献血者中ELSIA初筛阳性的129例标本进行抗-HTLV筛检,对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标本经RT-PCR或W... 目的系统地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TLV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2016年3月—2018年4月广州血液中心635 456名献血者中ELSIA初筛阳性的129例标本进行抗-HTLV筛检,对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标本经RT-PCR或WB法检测确证并通过巢式PCR扩增确定其HTLV分型。结果 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筛查-HTLV均为阳性标本33例;经RT-PCR或WB法检测确证为HTLV-1型标本9例,阳性率为1.4/100 000(9/635 456)。巢式PCR扩增出gp46及LTR序列的8例标本均属于HTLV-1A亚型,其中1例为日本人种亚群,其余均为世界人种亚群。结论广州属于HTLV低流行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仅存在HTLV-1的感染其分型主要为HTLV-1A中世界人种亚群及日本人种亚群;献血者的HTLV常规筛查可有效杜绝HTLV的经血传播,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LV-1 无偿献血者 广州 基因分型 血液安全
原文传递
性传播途径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CV感染及传播中的风险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锦艳 王敏 +10 位作者 蓝琴 陈小萍 黎世杰 许茹 廖峭 王淏 单振刚 黄杰庭 黄珂 戎霞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性传播途径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CV感染和传播中的风险。方法联系2009年10月—2013年7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后HCV RNA检测为阳性,且已经完成基因分型的献血者153名,邀请其动员性伴侣知情同意后参加研究。抽取静脉血检测参... 目的探讨性传播途径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CV感染和传播中的风险。方法联系2009年10月—2013年7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后HCV RNA检测为阳性,且已经完成基因分型的献血者153名,邀请其动员性伴侣知情同意后参加研究。抽取静脉血检测参与研究的献血者及其性伴侣的抗-HCV、HCV RNA,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生活行为方式。若献血者的性伴侣检测为HCV RNA阳性,则进一步作基因分型;对比基因进化距离以判断感染是否来源于对方。对成功动员性伴侣参加研究的献血者感染HCV的风险因素按年龄分布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成功随访了48位献血者的性伴侣,这48名献血者的HCV RNA阳性分型:HCV-1b占56.25%(27/48)、2a4.16%(2/48)、3a 10.41%(5/48)、3b 4.16%(2/48)和6a 25%(12/48);不同年龄组献血者的HCV感染风险因素的年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P〉0.05)。48名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性伴侣抗-HCV ELISA、HCV RN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性传播途径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CV感染及传播中的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V 性传播 无偿献血者 广州 风险研究
原文传递
无偿献血人群中HCV/OBI共感染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淏 许茹 +7 位作者 王敏 黄杰庭 廖峭 单振刚 钟惠珊 郑优荣 戎霞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中隐匿性乙肝感染(OBI)率,为进一步阐明HCV/OBI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盖立复PROCLEIX TIGRIS、罗氏cobas s 201和罗氏E601等仪器对2011年1月—2015年7月广州无偿献血者中的933(...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中隐匿性乙肝感染(OBI)率,为进一步阐明HCV/OBI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盖立复PROCLEIX TIGRIS、罗氏cobas s 201和罗氏E601等仪器对2011年1月—2015年7月广州无偿献血者中的933(人)份HCV感染者标本做HBV DNA和抗-HBc检测,比较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之间性别、年龄、民族和转氨酶的差异;巢式PCR扩增HCV/OBI共感染者HCV C区和S区,并构建进化树和基因分型,荧光定量PCR检测HCV和HBV的病毒载量;另外,随机选取同期本地HCV 6a基因型的44名单纯HCV感染者和16名HCV/HBV共感染者最为对照组,通过巢式PCR扩增各组HCV C区,并对3组对象的HCV核心蛋白氨基酸序列做比对分析。结果本组HCV感染的献血者标本中,有6(人)份HBV DNA和抗-HBc阳性,亦即OBI感染率为6.43‰(6/933);该6份HCV/OBI共感染标本的HCV基因型中6a占83.3%(5/6)、1b占16.7%(1/6),HCV病毒载量(log_(10)IU/mL)为3.8—5.7(5.0±0.69)。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和ALT均无明显差异(P>0.05)。HCV单纯感染者、HCV/HBV共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HCV核心蛋白序列氨基酸变异数分别为0.8±1.3 vs 0.7±1.5 vs 0.4±0.5(P>0.05),没有在HCV/OBI共感染者中发现一致性的结构或突变规律。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者中的OBI阳性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隐匿性 共感染 无偿献血者 HCV基因型 PCR
原文传递
海南省白沙县黎族和汉族1992年后出生人群的HBV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茹 宋丹丹 +5 位作者 王敏 黄杰庭 廖峭 单振刚 戎霞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38-542,共5页
目的本研究拟对1992年后出生的海南省黎族和汉族人群的HBV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10月,收集海南省白沙县中学1992年后出生的学生和老师的血浆标本610份,用两种不同的ELISA试剂对HBsAg进行检测,用电化学发光法对... 目的本研究拟对1992年后出生的海南省黎族和汉族人群的HBV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10月,收集海南省白沙县中学1992年后出生的学生和老师的血浆标本610份,用两种不同的ELISA试剂对HBsAg进行检测,用电化学发光法对抗-HBc和抗-HBs进行检测。对黎族和汉族之间HBsAg、抗-HBc和抗-HBs阳性率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通过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整个人群中HBsAg阳性和抗-HBc阳性的风险因素。结果黎族和汉族性别、年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抗-HBs阳性者在汉族人群中明显高于黎族人群(OR=1.49, 95%CI 1.06-2.09,P<0.05)。统计分析显示穿耳洞为HBsAg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3.28,95%CI 1.68-6.39,P<0.01),年龄(OR=1.80, 95%CI 13.4-2.43,P<0.01)和穿耳洞(OR=2.12,95%CI 1.34-3.43,P<0.01)为抗-HBc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白沙县1992年后出生黎族和汉族的HBV感染率没有明显差距,穿耳洞是目前白沙县HBV流行率高的一个风险因素,因此增加民众尤其学生对HBV感染风险的认知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 汉族 风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原文传递
无损检验新技术—超声频谱分析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单振刚 朱继洲 翟兴耀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13-122,共10页
超声频谱分析法是把频谱分析与超声检验相结合的新技术。本文介绍在自行研制的超声频谱分析系统上,用该法对孤立的人工缺陷进行的定性分析,对远场区的孤立人工裂纹状缺陷进行的初步定量分析,及对固体内薄夹层的性质作的研究。结果表明,... 超声频谱分析法是把频谱分析与超声检验相结合的新技术。本文介绍在自行研制的超声频谱分析系统上,用该法对孤立的人工缺陷进行的定性分析,对远场区的孤立人工裂纹状缺陷进行的初步定量分析,及对固体内薄夹层的性质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超声频谱分析法可在平面型缺陷定量分析、固体内薄夹层分析、缺陷分类等方面获得比常规超声检验法更为客观的结果。它将在核电设备和其它设备的无损检验中获得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 无损检验 超声检验 频谱分析
下载PDF
14MeV快中子辐照对大鼠免疫系统的损伤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潇 于颖琪 +7 位作者 郑洁莹 单振刚 雷润宏 隋丽 孔福全 陈洪涛 邓玉林 马宏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5-770,共6页
用14MeV快中子对Wistar雄性大鼠进行5Gy的全身照射,观察其免疫系统损伤情况及氧化应激的相关变化.大鼠分为辐射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辐射后1,7,14d3个时间点取血液、胸腺和脾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后第1d,辐照组大鼠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 用14MeV快中子对Wistar雄性大鼠进行5Gy的全身照射,观察其免疫系统损伤情况及氧化应激的相关变化.大鼠分为辐射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辐射后1,7,14d3个时间点取血液、胸腺和脾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后第1d,辐照组大鼠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降至最低,照后第7、14d有所恢复,但仍不足正常组的1/2.血小板数在照后第1d开始减少,至第7d达到最低值,第14d仍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而大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辐照后14d明显低于正常组.另外胸腺和脾脏均出现萎缩,脏器指数明显减小.血浆、胸腺和脾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SOD酶活性及MDA值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说明快中子辐射影响血浆、胸腺和脾脏的抗氧化应激能力,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造成胸腺和脾脏的萎缩以及一系列组织形态的改变,从而严重影响大鼠的正常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中子 大鼠 辐射损伤 免疫系统
下载PDF
HCV 3b亚型全长序列测定及基线耐药相关置换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杰庭 许茹 +5 位作者 廖峭 王敏 单振刚 尤庆柱 戎霞 付涌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法(NGS)在HCV 3b全长序列及基线耐药相关置换(RAS)检测中的应用。方法从1例2016年7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献血者(HCV RNA阳性)血浆中提取核酸,经序列非依赖性扩增后,构建测序文库并采用illumina Hiseq进行深度测序,然...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法(NGS)在HCV 3b全长序列及基线耐药相关置换(RAS)检测中的应用。方法从1例2016年7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献血者(HCV RNA阳性)血浆中提取核酸,经序列非依赖性扩增后,构建测序文库并采用illumina Hiseq进行深度测序,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CV全长序列、病毒基因分型以及针对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基线RAS。结果NGS获得8.4 Gb原始测序数据,序列数(reads)超过56 M。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HCV全长序列,平均测序深度为488007,基因分型结果为3b亚型。病毒氨基酸序列里含有12个RAS,分别是NS3区域的Y56H、Q80K、Q80R、A156G,NS5A区域的M28G、Q/A30G、Q/A30K、L31F、L31M、Y93H,以及NS5B区域的S282T和V321A,其中位于NS5A区域的Q/A30K和L31M属于高丰度RAS(99.16%和98.37%),其余10个RAS丰度较低(<0.5%)。结论NGS用于HCV 3b亚型的全长序列检测和基因分型,最终鉴定出基线RAS,对于HCV 3b的流行病学研究和DAA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基因型
下载PDF
中国HCV 2a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敏 许茹 +8 位作者 戎霞 廖峭 黄杰庭 宋丹丹 单振刚 范小苗 尤庆柱 黄珂 付涌水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789-1794,共6页
目的对我国HCV 2a亚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方法收集全国18个省、直辖市HCV感染患者标本776份,逆转录巢式PCR扩增E1基因,通过比对得出HCV基因分型。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HCV 2a序列作参考序列,与此次的HCV 2a序列进行分析。在Exponent... 目的对我国HCV 2a亚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方法收集全国18个省、直辖市HCV感染患者标本776份,逆转录巢式PCR扩增E1基因,通过比对得出HCV基因分型。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HCV 2a序列作参考序列,与此次的HCV 2a序列进行分析。在Exponential模型下进行进化树构建以及BSP曲线绘制。结果扩增E1基因664份,有8种亚型及HCV 6新亚型:1a、1b、1c、2a、3a、3b、6a、6n、6new的例数分别为10、392、3、127、28、48、44、6、6份。进化树分析显示HCV 2a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分成了两簇,clusterⅠ全是来自中国的序列,主要是来自西北的序列,clusterⅡ包括了来自全球的序列,clusterⅤ、Ⅵ和Ⅶ显示日本与中国形成各自的传播网络,而clusterⅧ和Ⅸ均可以看出是由日本传到中国。BSP曲线显示1992—1996年增长速率明显较快。结论全国范围内,HCV 1b为最主要亚型,2a次之,HCV 2a尤其在我国北方、东北、西北等省、直辖市分布比较高,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进化分析显示HCV 2a一部分序列是由日本传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V基因分型 HCV 2a 进化分析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静脉吸毒人群HCV gt3感染者中的应用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茹 黄杰庭 +6 位作者 杜荣松 钟惠珊 王敏 廖峭 单振刚 戎霞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针对广东地区静脉吸毒人群中流行的HCV gt3建立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以期获得HCV gt3全基因组序列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随机选取10例病毒滴度>10~6 IU/mL以及10例病毒滴度<10~6 IU/mL的标本进行高通量二代测序方法的探讨。... 目的针对广东地区静脉吸毒人群中流行的HCV gt3建立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以期获得HCV gt3全基因组序列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随机选取10例病毒滴度>10~6 IU/mL以及10例病毒滴度<10~6 IU/mL的标本进行高通量二代测序方法的探讨。通过样品均质化、过滤和核酸酶消化等前处理,对R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对不同滴度的标本采用不同的建库方法。采用"比对到HCV参考序列"和"宏基因组"2种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将分型结果与前期NS5B和E1进行比较。结果磁珠法比柱提法获得的HCV RNA产出量高(79.428%vs 38.462%),富集法获得的"HCV reads/reads"的比例远远大于直接建库法(P<0.05),当病毒滴度>10^6 IU/mL时,用富集法和直接建库法获得的基因组覆盖度无差异(P>0.05)。当病毒滴度<10^6 IU/mL时,富集法获得的基因组的覆盖度远远大于直接建库法(P<0.05)。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的基因分型与NS5B和E1的基因分型一致。结论对于HCV gt3的NGS测序方法,RNA提取采用磁珠法,对于病毒滴度>10^6 IU/mL的标本,采用直接建库法可以获得全基因组序列,而对于病毒滴度<10^6 IU/mL的标本,只有采用富集法才能获得全基因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二代测序技术 全基因组 基因分型 静脉吸毒
原文传递
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杰庭 尤庆柱 +5 位作者 许茹 廖峭 王敏 单振刚 戎霞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以2018年2月~2020年9月间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109名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HCV和HCV RNA检测结果分为慢性感染者(CHC)组(n=48)、自发清除(SC)组(... 目的探讨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以2018年2月~2020年9月间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109名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HCV和HCV RNA检测结果分为慢性感染者(CHC)组(n=48)、自发清除(SC)组(n=29)和健康献血者对照(Control)组(n=32)。从研究对象的新鲜血样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荧光标记抗体做MDSC细胞表面标志物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系(M-MDSC)和多形核系MDSC(PMN-MDSC)的频率;测定血浆HCV RNA、ALT、AST、GGT、TBIL和DBIL等肝功能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之间外周血M-MDSC和PMN-MDSC频率以及肝功能水平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做多重检验校正(校正后的P值以Pc表示)。结果 CHC组、SC组和Control组的M-MDSC频率(%)分别为1.39±0.86 vs 0.85±0.63 vs 0.57±0.23(P<0.01),CHC组明显高于SC组(Pc<0.01)和Control组(Pc<0.05);PMN-MDSC频率(%)0.81±0.54 vs 0.65±0.40 vs 0.62±0.29(P>0.05)。此外,CHC组与Control组的AST(U/L)34.4±19.2 vs 23.0±7.78(Pc<0.05),GGT(U/L)为40.8±31.4 vs 22.3±7.40(Pc<0.01)。结论 HCV慢性感染者外周血M-MDSC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HCV感染的慢性化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丙型肝炎病毒 HCV慢性感染 外周血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广州市2018年至2020年无偿献血者的HTLV感染及流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翀 单振刚 游冉冉 《当代医学》 2021年第19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讨广州市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无偿献血者HTLV感染及流行情况,目的在于及时阻断传播HTLV感染的风险。方法选取广州市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无偿献血者69908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采血液标本均经ELISA初筛,ELISA反应性的血样标本均采... 目的探讨广州市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无偿献血者HTLV感染及流行情况,目的在于及时阻断传播HTLV感染的风险。方法选取广州市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无偿献血者69908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采血液标本均经ELISA初筛,ELISA反应性的血样标本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试剂盒检测HTLV抗体,若结果阳性,使用WB和/或RT-PCR检测HTLV抗体。比较2018年至2020年无偿献血者HTLV的初筛反应性率及确诊阳性率,同时分析广州市2018年至2020年无偿献血者HTLV感染流行情况,并比较2018年至2020年无偿献血者HTLV初筛及确诊阳性情况,比较2018年至2020年无偿献血者HTLV阳性感染者情况。结果2018年至2020年无偿献血者HTLV初筛反应性率及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TLV感染呈低流行趋势;无偿献血者HTLVELISA反应性为248例,占比3.55/1万,HTLV阳性为12例,占比0.17/1万;HTLV阳性献血者主要以男性(91.67%)为主,HTLV阳性献血者主要以36~45岁(41.66%)年龄段为主,HTLV阳性献血者主要以首次献血人群(75.00%)为主。结论广州市2018年至2020年无偿献血者HTLV感染率无明显上升趋势,呈低流行趋势,严格管控血制品的安全,并筛查献血者的HTLV抗体,有助于降低HTLV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HTLV 感染 流行情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