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南晓伟 李伟 +3 位作者 于红敏 司晓艳 高雨龙 崔春霞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0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分布特征,判断疾病发展态势,为防治该疾病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用Excel 2013对2015—2019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内蒙古自治区HFRS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蒙古...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分布特征,判断疾病发展态势,为防治该疾病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用Excel 2013对2015—2019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内蒙古自治区HFRS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报告HFRS病例682例,死亡病例4例,病死率为0.59%(4/682)。高发地区集中在呼伦贝尔市,有477例;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共有299例,占43.84%;发病年龄以35~65岁人群为主,占发病总人数的72.58%(495/682);职业以农民为主。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HFRS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18年和2019年呈上升态势,存在暴发隐患。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除呼伦贝尔市保持HFRS高发态势之外,兴安盟发病数逐年上升,须加强人间及鼠间监测。作为国家级监测点之一的巴彦淖尔市近4年无病例报道,应加强监测,并分析其原因。各地区要坚持开展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实现对HFRS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流行性出血热 分布
原文传递
牛A组轮状病毒VP4全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南晓伟 杨少华 +6 位作者 高运东 王长法 杨宏军 刘晓 仲跻峰 申之义 何洪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7-100,共4页
以G6型牛轮状病毒总RNA为模板,应用RT-PCR技术扩增牛轮状病毒VP4开放性阅读框,通过T-A克隆技术,将PCR产物克隆至pEASY-T3载体中,成功构建出克隆质粒pEASY-T3-VP4。经双酶切后再将该基因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出原核表达质... 以G6型牛轮状病毒总RNA为模板,应用RT-PCR技术扩增牛轮状病毒VP4开放性阅读框,通过T-A克隆技术,将PCR产物克隆至pEASY-T3载体中,成功构建出克隆质粒pEASY-T3-VP4。经双酶切后再将该基因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VP4。将pET32a-VP4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和SDS-PAGE分析,可见约108 KD的融合蛋白带,成功构建了能够稳定表达VP4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为进一步研制牛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轮状病毒 VP4蛋白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下载PDF
牛轮状病毒VP4基因与LTB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南晓伟 杨少华 +6 位作者 高运东 王长法 杨宏军 刘晓 何洪彬 申之义 仲跻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6-209,共4页
PCR扩增轮状病毒VP4基因和大肠杆菌LTB基因编码区,将其克隆至pET32a载体上,构建pET32a-VP4-LTB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CR、酶切鉴定后进一步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融合基因片段由2637 bp组成,为编码87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经IPTG诱导... PCR扩增轮状病毒VP4基因和大肠杆菌LTB基因编码区,将其克隆至pET32a载体上,构建pET32a-VP4-LTB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CR、酶切鉴定后进一步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融合基因片段由2637 bp组成,为编码87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经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发现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118.9 KD,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融合蛋白经镍离子螯合次氨基三乙酸(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小鼠,结果所产生的抗体效价高于单独VP4蛋白的免疫结果但差异不显著(P>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表明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研制牛轮状病毒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轮状病毒 融合基因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下载PDF
一株鼠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4
作者 赵静 马晓华 +3 位作者 南晓伟 柴萨萨 李利利 段招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37-1043,共7页
目的确定一株新型鼠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进化特征。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在内蒙地区采集的鼠肠道组织发现与已知冠状病毒差异较大的冠状病毒,拼接获得部分基因组序列,采用PCR验证扩增病毒基因组并采用RACE方法扩增基因组末端... 目的确定一株新型鼠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进化特征。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在内蒙地区采集的鼠肠道组织发现与已知冠状病毒差异较大的冠状病毒,拼接获得部分基因组序列,采用PCR验证扩增病毒基因组并采用RACE方法扩增基因组末端序列。采用MEGA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本研究中发现的鼠冠状病毒经扩增获得其全基因组长度为27674 bp,命名为NMR-13,包括两端非编码区和8个开放阅读框,依次为5′UTR-ORF1ab-S-ORF3-E-M-ORF6-N-ORF8-3′UTR,其中ORF8仅在部分鼠类Alpha冠状病毒存在,功能尚不清楚,并且缺乏许多鼠类Alpha冠状病毒存在的NS2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属于Alpha冠状病毒属成员,与美国发现的FiCoV/UMN2020病毒株具有最高同源性,核苷酸同源性为91.3%,其次与我国浙江省发现的Lucheng/Lijiang-170,Lucheng/Ruian-83和Lucheng/Lijiang-71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分别为79.5%,80.6%和81.0%。系统发育分析也显示NMR-13与FiCoV/UMN2020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重组分析未发现重组现象。结论本研究发现了一株鼠冠状病毒,丰富了鼠类中Alpha冠状病毒的多样性,为了解国内鼠冠状病毒的分子遗传特征及分子进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冠状病毒 全基因组 系统进化分析
下载PDF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测预警能力现状与思考
5
作者 李晨星 杨国庆 +4 位作者 敏超 塔娜 南晓伟 卢爱桃 海岩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093-1096,共4页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等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大核心环节是及时、迅速地报告疑似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早发现才能早处置,监测预警是防治传染病工...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等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大核心环节是及时、迅速地报告疑似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早发现才能早处置,监测预警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前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既是基础公共卫生与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环节,又是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道防线,但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有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存在短板和漏洞,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很难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作用。建立一个敏感和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测预警体系对于传染病防治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 监测预警 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2011~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南晓伟 韩松 郭卫东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6期153-155,共3页
目的了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为防治该疾病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2011年1月~2015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HFRS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报... 目的了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为防治该疾病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2011年1月~2015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HFRS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报告HFRS病例637例,年均发病率0.51/10万,死亡7例,死亡率为0.56%;高发地区仍集中在呼伦贝尔市,53个旗(县)报告了HFRS病例;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年龄以30~65岁人群为主,职业仍以农民为主。结论内蒙古自治区2014、2015年的HFRS发病率有所升高,HFRS暴发隐患依然存在。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坚持开展以疫苗接种为主和科学灭鼠防鼠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实现对HFRS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 监测 流行病学 年平均发病率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包虫病流行现况调查 被引量:15
7
作者 宋壮志 郝慧霞 +2 位作者 姜晓峰 卢爱桃 南晓伟 《首都公共卫生》 2017年第2期53-55,共3页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包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调查对象。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结果共调查53 313人,发现病例均为囊型(56例),未发现泡型病例,包虫病阳性率...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包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调查对象。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结果共调查53 313人,发现病例均为囊型(56例),未发现泡型病例,包虫病阳性率为0.11%。牧区包虫病阳性率最高(P<0.05)。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年龄组包虫病病例占阳性病例总数的51.8%。按患者职业统计,牧民的阳性率最高(P<0.05)。蒙古族的包虫病阳性率高于汉族(P<0.05)。对患者居住方式进行分析,游牧人群的包虫病阳性率最高,但不同居住方式整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包虫病高发地区为牧区,高危职业为牧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流行病学特征 现况调查
下载PDF
内蒙古首次采获白纹伊蚊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8
作者 南晓伟 王珊珊 +6 位作者 陈继来 司晓艳 吕威 郭之君 乔丽红 王大伟 王文瑞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目的对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采集到的伊蚊属蚊虫进行种类鉴定,确定是否白纹伊蚊。方法2022年8月成蚊监测中捕获6只疑似白纹伊蚊蚊虫,通过形态学方法检索伊蚊属蚊虫的形态特征,并同时提取3只蚊虫基因组DNA,对线粒体细... 目的对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采集到的伊蚊属蚊虫进行种类鉴定,确定是否白纹伊蚊。方法2022年8月成蚊监测中捕获6只疑似白纹伊蚊蚊虫,通过形态学方法检索伊蚊属蚊虫的形态特征,并同时提取3只蚊虫基因组DNA,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内转录间隔区2(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采获的伊蚊属蚊虫体色、足特征与白纹伊蚊相符,其COⅠ基因序列和ITS2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比对,与白纹伊蚊序列相似度分别>99.00%和>90.00%,基于COⅠ和ITS2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其均与已知白纹伊蚊聚为一支。结论2022年在呼和浩特市捕获的伊蚊属蚊虫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为白纹伊蚊,这是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监测到白纹伊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白纹伊蚊 基因型 内蒙古自治区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Real time RT-PCR与直接免疫荧光法对鼠肺中汉坦病毒检测效果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南晓伟 宋壮志 +2 位作者 韩松 张玉峰 郭卫东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 比较Real Time RT-PCR与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带毒率的差异,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秋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 目的 比较Real Time RT-PCR与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带毒率的差异,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秋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疫区捕获啮齿类动物,对捕获的啮齿类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取122只鉴定后的鼠进行无菌解剖取肺组织,提取RNA,用Real Time RT-PCR扩增汉坦病毒目的基因,同时将122份肺组织冷冻切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direct immunofluorescenee,DIF).结果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HFRS疫区是以黑线姬鼠为主的混合疫区,捕获鼠类8种共422只,鼠类平均密度为14.81%.在检测的122份鼠肺中,Real Time RT-PCR结果显示:27份鼠肺样品检测到HV核酸阳性,且均为HTNV型,鼠带毒率为22.13%,其中黑线姬鼠16份,占阳性鼠的59.26%.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为:3份鼠肺样本为阳性,鼠带毒率为2.459%,3份阳性鼠肺均为黑线姬鼠.利用统计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21.892,P<0.01).结论 与DIF法相比,Real Time RT-PCR检测HV阳性率更高,采用DIF方法可能会低估内蒙古自治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的疫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直接免疫荧光法 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形体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丽娟 汪鹏 +14 位作者 姜霞 钱振宇 刘桂艳 雷露 刘学升 雷霞 南晓伟 吴建英 岳永杰 张铮 李文涓 邓红 夏依旦 禹惠兰 王誓闻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对10个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无形体及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进行评估。方法现场培训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标准化操作。其中血清学技术采用WHO立克次体协作中心推荐的标准方法——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mIFA),分子生物... 目的对10个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无形体及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进行评估。方法现场培训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标准化操作。其中血清学技术采用WHO立克次体协作中心推荐的标准方法——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mIFA),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2套巢式PCR分别扩增立克次体科(groEL基因)及无形体科(16S rRNA)大部分成员。标准化质控血清S1及S2、PCR模板P1、P2、P3、P4、P5及部分关键试剂,采用双盲法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无形体室向参加单位发放,按统一实验操作程序,参加单位在各自本土化仪器、设备条件下进行操作。结果参加培训的10个省(市)CDC实验室,7个单位反馈血清学结果,S1及S2标准血清质控合格率均为71.4%(5/7)。反馈PCR结果的8个参加单位,其灵敏性存在较大差异,P2和P3模板合格率为62.5%(5/8),P4、P5、P6模板合格率为50%(4/8)。各单位血清学及PCR操作重复性评估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结论参加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实验操作系统误差,应分析各自原因,加以改进并进一步优化条件,提高该类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强调室内质控日常化管理并定期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体 诊断 实验室检测 质量评估
原文传递
内蒙古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原与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11
作者 李昕 董杰 +3 位作者 雷霞 海岩 南晓伟 跃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711-713,共3页
目的:分析2009年内蒙古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点和健康人群感染状况,为进一步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T-PCR、Real-time PCR法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鸡胚病毒分离培养。人群血清采用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进行人... 目的:分析2009年内蒙古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点和健康人群感染状况,为进一步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T-PCR、Real-time PCR法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鸡胚病毒分离培养。人群血清采用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进行人群抗体检测。结果:全区各网络实验室共检测标本7663份,核酸阳性1543份,阳性率为20.14%。其中季节性H1N1阳性68份,H3N2阳性158份,甲型H1N1阳性957份,B型阳性164份,甲型流感阳性但无法分亚型的192份,混合4份;对本实验室检出的阳性标本509份进一步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结果获得阳性毒株162株,阳性分离率为31.83%。采用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对分离毒株型别鉴定,结果甲型H1N1份155份,占阳性毒株的96.91%;HI方法检测人群标本472份,抗体阳性95份,阳性率20.13%。结论:内蒙古地区2009年7月以后流行的流感优势株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高峰出现在10月、11月;人群血清抗体检测表明人群抗体阳性率普遍偏低,学生的抗体水平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病原 抗体 监测
原文传递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两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
12
作者 杨国庆 敏超 +7 位作者 宋健 姜晓峰 跃华 南晓伟 闫真 卢爱桃 海岩 朱占松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30-1634,共5页
通过测序获得的新型冠状病毒目标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两例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变异情况并探索其感染来源。结果显示,两条序列分别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Delta(AY.122)和Omicron(BA.1.1),hCoV-19/Inner Mongolia/... 通过测序获得的新型冠状病毒目标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两例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变异情况并探索其感染来源。结果显示,两条序列分别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Delta(AY.122)和Omicron(BA.1.1),hCoV-19/Inner Mongolia/IVDC-591/2022基因组序列上共有4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一株蒙古国毒株共享40个核苷酸突变位点;hCoV-19/Inner Mongolia/IVDC-592/2022基因组与一株英国毒株共享57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核苷酸突变位点一致性为 100%(57/5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目标基因序列与同期国内新型冠状病毒序列间并无直接关联,而与欧洲、蒙古国的分离株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基因 突变 基因组溯源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鼠类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南晓伟 郭卫东 +6 位作者 韩松 杨晓娟 卢爱桃 海岩 跃华 张玉峰 蒋维佳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3-377,共5页
目的查明引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鼠类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毒基因型及亚型。方法2014年春季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HFRS疫区捕获啮齿类宿主动物,对捕获的宿主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取90只鉴定后的鼠进行无菌解剖取肺组织.... 目的查明引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鼠类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毒基因型及亚型。方法2014年春季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HFRS疫区捕获啮齿类宿主动物,对捕获的宿主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取90只鉴定后的鼠进行无菌解剖取肺组织.提取RNA.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eal.TimeRT—PCR)扩增汉滩型病毒(HTNV)、汉城型病毒(SEOV)及普拉马病毒(PUUV),对扩增结果为阳性标本以反转录PCR(RT-PCR)法扩增部分S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测序且与已知病毒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并分型。结果呼伦贝尔市HFRS疫区是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疫区,捕获鼠类共10种362只,鼠类平均密度为13.92%(362/2600)。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43.21%,70/162),其次为大林姬鼠(占34.57%,56/162);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40.50%,81/200),其次为黑线姬鼠(占31.50%,63/200)。在90份鼠肺组织中,23份鼠肺样品检测到汉坦病毒(HV),且均为HTNV。对10株部分S片段核苷酸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均为HTNV的H6亚型。结论引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鼠类感染HFRS的病毒基因型为HTNV,其S基因亚型为H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S基因 分型 种系进化
原文传递
内蒙古包头市2018年一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媒介蚊虫及感染虫媒病毒调查 被引量:4
14
作者 南晓伟 解新霞 +4 位作者 于红敏 司晓艳 陈继来 张晨光 张秀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52-656,共5页
目的对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的蚊虫及虫媒病毒进行调查研究。方法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鉴定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 目的对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的蚊虫及虫媒病毒进行调查研究。方法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鉴定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蚊虫病毒,采用DNAStar等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8年9月8-12日,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共捕获蚊虫5种208 139只,其中背点伊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凶小库蚊、黄色伊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6.56%、35.77%、8.12%、5.25%和4.30%。共研磨蚊虫标本198份,检测出2份黄病毒科阳性标本,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份为乙脑病毒(JEV)阳性,1份为Tahyna病毒阳性。对JEV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测序,得到10 880 bp的全基因序列。利用病毒PrM区段(病毒基因组456~695位核苷酸)进行基因分型,确定JEV序列为基因Ⅰ型。与我国乙脑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比对,核苷酸差异为12.59%,氨基酸差异为2.96%。结论在内蒙古地区背点伊蚊中首次获得基因Ⅰ型JEV全基因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虫媒病毒 基因型 内蒙古自治区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蚊虫标本新发现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 被引量:7
15
作者 程睿 南晓伟 +9 位作者 范娜 付士红 司晓艳 张琳 何英 雷雯雯 李樊 王环宇 鲁晓晴 梁国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1-579,共9页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吸血昆虫及其携带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为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自然界使用灯诱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分类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BioEdit、MEGA...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吸血昆虫及其携带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为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自然界使用灯诱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分类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BioEdit、MEGA等)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2014、2017-201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5个县(旗)的采集点共采集到2属3种蚊虫24240只,蠓虫17110只。其中在淡色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并且获得4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盖塔病毒、浓核病毒。盖塔病毒(NMDK1813-1)E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与甘肃分离株(GS10-2)在同一进化分支,且有6个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发现的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均是在内蒙古蚊虫标本中新近发现的病毒,这为内蒙古地区的虫媒病毒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内蒙古的虫媒病毒及其病毒病的预防及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脑病毒 盖塔病毒 虫媒病毒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2016-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静 张玉峰 +3 位作者 刘忠民 何玲玲 南晓伟 姜晓峰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7-393,共7页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宿主动物疫情动态,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内蒙古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PSS 2...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宿主动物疫情动态,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内蒙古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2016-2020年全区9个盟(市)累计报告HFRS病例572例,死亡5例,发病率为0.45/10万,死亡率为3.96×10^(-3)/10万。HFRS流行呈秋冬季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54岁,农民占62.24%,男女性别比为3.43∶1;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占全区病例数的67.66%。巴彦淖尔市人群中HFRS的隐性感染率平均为6.06%。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鼠带病毒率为10.34%。结论2016-2020年内蒙古地区HFRS疫情整体较上一个5年有所下降,而呼伦贝尔市的疫情仍然比较严重,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疫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17—2019年通辽市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司晓艳 侯坤 +3 位作者 南晓伟 师婷 陈继来 邵华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980-982,987,共4页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17—2019年的蚊虫密度、季节变化及种类构成等,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蚊媒控制规划、精准实施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在通辽市的公园、医院、居民区和农户、牛棚等生态环境...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17—2019年的蚊虫密度、季节变化及种类构成等,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蚊媒控制规划、精准实施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在通辽市的公园、医院、居民区和农户、牛棚等生态环境进行蚊虫密度监测,比较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地理区域蚊虫的密度变化规律。【结果】3年共捕获成蚊3 358只,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99.2%),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占0.7%)和中华按蚊(占0.1%)。蚊虫季节消长曲线基本呈单峰型,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9月。牛棚的蚊虫密度最高,为6.71只/(灯·夜);医院最低,为0.99只/(灯·夜)。城乡地区秋季的蚊虫密度均高于夏季,城镇与农村不同季节的蚊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结论】淡色库蚊是通辽市的优势蚊种,农村是蚊类侵害高发场所,应加强农村的卫生宣教,大力开展蚊类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市 成蚊监测 诱蚊灯法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2017-2019年鼠类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司晓艳 白国辉 +7 位作者 宋利桃 师婷 南晓伟 陈继来 张忠兵 高雨龙 贺蕊霞 郭惠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589,共4页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2017-2019年人居环境鼠类监测结果分析,了解和掌握该地区人居环境鼠的种类构成、分布、季节消长和在不同环境的鼠密度等规律,为制定该地区鼠类预防和控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和路径法进行...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2017-2019年人居环境鼠类监测结果分析,了解和掌握该地区人居环境鼠的种类构成、分布、季节消长和在不同环境的鼠密度等规律,为制定该地区鼠类预防和控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和路径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2个月(单月监测)监测1次,每监测月中旬开展监测,2次监测时间间隔≥30 d,监测点包括城市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3种环境类型,单月监测时每个监测点布放有效夹>200夹。所得数据使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整理,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7-2019年内蒙古地区鼠平均密度为0.53%,小家鼠为该地区的优势鼠种,其次为褐家鼠,构成比分别为67.57%和25.94%,其他鼠种占6.49%;鼠密度出现了2个高峰,即2018年春季和2019年冬季,夏、秋季密度一般较低;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为1.10%,不同环境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88,P<0.001)。结论内蒙古地区不同年份、不同生境的鼠密度与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均有差异,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该地区人居环境鼠密度,从根本上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密度 种群构成 季节消长 监测
原文传递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2009-2019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解新霞 南晓伟 +4 位作者 李月喜 李峰 刘宝华 武少卿 王宏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602-606,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2009-2019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鼠疫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于2009-2019年每年的4-11月对江岸苏木和红格尔苏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鼠疫监测。采用弓形... 目的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2009-2019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鼠疫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于2009-2019年每年的4-11月对江岸苏木和红格尔苏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鼠疫监测。采用弓形夹日法进行鼠密度调查,采用5 m夹线法调查夜间鼠,梳检捕获鼠体蚤,按照《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对鼠、蚤可检材料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鼠类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2009-2019年,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鼠疫疫源地的平均鼠密度为2.30只/hm2,其中长爪沙鼠密度为1.71只/hm2;夜间鼠捕获率为1.96%;鼠体染蚤率为27.37%,总蚤指数为1.55;病原学检测共检出阳性动物17只,阳性蚤类32匹;血清学检测共检出阳性血清60份。结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2009-2019年间动物鼠疫疫情处于活跃状态,未来存在新一轮流行高峰的可能。今后应继续加强鼠疫监测,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子王旗 鼠疫 流行特征 分析
原文传递
2013-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宋健 雷霞 +4 位作者 姜晓峰 海岩 南晓伟 张宇耕 王文瑞 《医学动物防制》 2019年第4期307-309,312,共4页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2013-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2013-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2013-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例20 478例,发病率在11. 78/10万~24. 61/10万间波动;每年6~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占病例总数的40. 74%,2017年整体发病数多月其他4年发病;<5岁组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72. 94%;散居儿童发病数最多,为14 788例,占病例总数的72. 21%;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伦贝尔市39. 75/10万、呼和浩特市39. 06/10万和乌海市27. 63/10万。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例报告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夏秋季,<5岁婴幼儿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流行病学分析 疫情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