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德国学者的汉学情结——卜松山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
作者 樊星 卜松山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卜松山(Pohl,Karl-Heinz),1945年生于德国萨尔兰州。1970-1975年间在汉堡大学学习汉学、日本学、艺术史。曾在台湾辅仁大学学习中文。后在波恩大学东方语言系中文专业学习,并获现代汉语翻译文凭。197... 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卜松山(Pohl,Karl-Heinz),1945年生于德国萨尔兰州。1970-1975年间在汉堡大学学习汉学、日本学、艺术史。曾在台湾辅仁大学学习中文。后在波恩大学东方语言系中文专业学习,并获现代汉语翻译文凭。197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学习,获得硕士学位。1982年,以论文《郑板桥:诗人、画家、书法家》获博士学位(该书1990年德国《华裔学志研究丛书》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松山 访谈录 波恩大学 学者 多伦多大学 现代汉语 硕士学位
下载PDF
“把陌生文化当做一面镜子”——采访德国汉学家卜松山(Karl-Heinz Pohl)教授 被引量:1
2
作者 卜松山 刘惠儒 《人文论丛》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卜松山先生,近年来您在德国、中国众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您为什么这么关注中国文化?卜松山:这得从我求学时代谈起。一次偶然机会,我读到一本讲中国禅宗的小册子。现在看来,这本书并未得到禅宗不立文字的三昧,但... 卜松山先生,近年来您在德国、中国众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您为什么这么关注中国文化?卜松山:这得从我求学时代谈起。一次偶然机会,我读到一本讲中国禅宗的小册子。现在看来,这本书并未得到禅宗不立文字的三昧,但在当时,它却给我打开了一个心向往之的全新的神秘世界。我本来是学地球物理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初窥门径的东方世界,决定改学汉学。那是1970年,当时,德国大学政治气氛很浓,汉学圈子也不例外。但我置身于拥毛反毛的争论之外,醉心于中国传统的书画诗词和美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德国 气氛 中国 文化 松山 汉学
下载PDF
论叶燮的《原诗》及其诗歌理论 被引量:6
3
作者 卜松山 王文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68-78,共11页
论叶燮的《原诗》及其诗歌理论〔德〕卜松山(KarlHeinzPohl)著王文兵译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与文学理论的繁荣极少有巧合之时,通常是在诗歌繁荣之后才出现对诗歌的反应。如所周知,六朝后期文学批评的第一次繁荣就... 论叶燮的《原诗》及其诗歌理论〔德〕卜松山(KarlHeinzPohl)著王文兵译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与文学理论的繁荣极少有巧合之时,通常是在诗歌繁荣之后才出现对诗歌的反应。如所周知,六朝后期文学批评的第一次繁荣就是对此前汉、魏、晋三朝诗歌兴盛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原诗》 叶燮 拟古主义者 “理” 中国文学理论 诗歌 《沧浪诗话》 “情” 实用主义
下载PDF
道其不可道者——老庄的“道”和龙树的“空” 被引量:1
4
作者 卜松山 包向飞 李雪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首先,在大量的《道德经》和《庄子》原文的基础上,解读出道家对于世界的真实规律"道"的理解:其一是认识到世界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其二是貌似对立却又相辅相成的二元性,其三是对"道"的认知和表述的不可能性。接着,... 首先,在大量的《道德经》和《庄子》原文的基础上,解读出道家对于世界的真实规律"道"的理解:其一是认识到世界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其二是貌似对立却又相辅相成的二元性,其三是对"道"的认知和表述的不可能性。接着,探讨了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龙树创立的中观学派,分别论述了龙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隋代吉藏的三论宗、《金刚经》,以及中国禅宗里关于"空"的思想。佛教的"空"的思想认为真实是超越二元性的现象和观点之外的,也认为真理是不可言说的,而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有相似之处。最后,指出了龙树和老庄哲学的不同,即印度哲学的逻辑体系和论式更为符合西方学术传统,而中国哲学则更偏爱诗意的、富有文学性的象征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龙树 二元性 有限相对性
下载PDF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法”与“无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卜松山 《东南文化》 CSSCI 1996年第1期23-25,共3页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法”与“无法”[德国]卜松山法度与自然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和创作中的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至少在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中,法度与自然就像一个铜钱的两面一样,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密不可分。法度与自然又不仅仅是...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法”与“无法”[德国]卜松山法度与自然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和创作中的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至少在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中,法度与自然就像一个铜钱的两面一样,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密不可分。法度与自然又不仅仅是一个纯文艺问题,实际上贯穿于整个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艺术 “法” 无法之法 明代复古派 作文的法度 艺术创作 李梦阳 以造物为师 郑板桥全集 文艺创作
下载PDF
以美学为例反思西方在中国的影响——刘纲纪《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德文版序 被引量:3
6
作者 卜松山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75-77,共3页
西方的现代化给世界打上的烙印几乎遍及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最终是福是祸,这个问题尚待后人去评说。不管怎么说,鉴于西方技术和自然科技的优势,认为西方的人文学科——至少在其理论... 西方的现代化给世界打上的烙印几乎遍及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最终是福是祸,这个问题尚待后人去评说。不管怎么说,鉴于西方技术和自然科技的优势,认为西方的人文学科——至少在其理论创建和反思程度上——同样具有范式意义这一观点,似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自萨伊德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与影响 中国的影响 德国美学 刘纲纪 中国现代美学 人文学科 中国美学史 西方美学 中国传统 中国古代美学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美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卜松山 毕唯乐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6期122-128,共7页
时至今日,西方知识界仍在人文领域想当然地进行着单向的"跨文化交流"。如果人们不想继续深陷欧洲中心主义的泥淖,那么最好承认文化间的相似性,将中国深厚的诗性传统视作与西方艺术哲学的相似之物。中国传统美学突出"活法... 时至今日,西方知识界仍在人文领域想当然地进行着单向的"跨文化交流"。如果人们不想继续深陷欧洲中心主义的泥淖,那么最好承认文化间的相似性,将中国深厚的诗性传统视作与西方艺术哲学的相似之物。中国传统美学突出"活法"、含蓄性、创造力、想象力等一系列观念,其颇具非系统性、含蓄性和诗意的理论言说方式,恰与强调分析性、系统性的西方理论话语形成"无法"和"有法"的对比。同时西方人也难以理解源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美学热"。美学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只有彼此尊重、各抒己见,并通过翻译了解对方,中西之间的对话才会真正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 中国美学 思想传统 中西对话
下载PDF
中国传统的世界性价值是什么?
8
作者 卜松山 国刚 《教育艺术》 1995年第1期13-13,共1页
中国传统中有一些具有世界性价值的因素,能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的基本伦理的一部分。特别是“仁”即人类之爱(人道主义)的思想,它既是天赋的条件,又需要后天的修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万物为一家的目的。这种观念在中国不仅儒家有,佛教... 中国传统中有一些具有世界性价值的因素,能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的基本伦理的一部分。特别是“仁”即人类之爱(人道主义)的思想,它既是天赋的条件,又需要后天的修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万物为一家的目的。这种观念在中国不仅儒家有,佛教中也有,只是表现为另外一种形式而已。因此它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仁”的思想、“修身”的思想、“诚”的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思想是以他人为着眼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性 中国传统思想 天人合 人类之爱 “仁”的思想 东方思想 人道主义 “诚” 生活形式 球性
下载PDF
对话:在“跨文化”视角下读懂中国
9
作者 张伟城 卜松山 《人文论丛》 2010年第1期488-498,共11页
二○一○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中国与德国展馆吸引了许多中国人踊跃参观;而在德国特里尔大学、柏林大学等先后启动的“中德科技年”活动,亦进一步推动了两国间教育、科研与文化的深入交流。张伟城与德国知名汉学家、特里尔... 二○一○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中国与德国展馆吸引了许多中国人踊跃参观;而在德国特里尔大学、柏林大学等先后启动的“中德科技年”活动,亦进一步推动了两国间教育、科研与文化的深入交流。张伟城与德国知名汉学家、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主任卜松山(Karl Heinz Pohl)教授就中西跨文化对话、西方的“中国形象”等焦点话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跨文化 中国 德国 大学
下载PDF
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评述 被引量:30
10
作者 卜松山 赵妙根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6-46,共11页
关键词 道家思想 时代精神 《道德经》 《庄子》 “垮掉的一代” 卫礼贤 海德格尔 禅宗 维特根斯坦 宗教
原文传递
译不可译之文——研究中国文化的方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卜松山 杨淑学 《世界哲学》 2003年第2期88-91,共4页
关键词 翻译 中国文化 中国古诗 方法 文化能力
原文传递
在跨文化语境中对理论的反思 被引量:5
12
作者 卜松山 《中国学术》 2003年第2期234-249,共16页
关键词 苏卡尔 跨文化语境 时代精神 世界观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美学的跨文化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卜松山 邵文实(译)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2年第1期143-150,15,共9页
在地球上最遥远的角落,也可看到西方式现代性的印记。这些发展对这个星球上的人类事业而言是福是祸,将留待子孙后代来决定。无论最终的判断是什么,在知识分子中都似乎有一个全球公认的假设,即西方研究模式下的人文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复杂... 在地球上最遥远的角落,也可看到西方式现代性的印记。这些发展对这个星球上的人类事业而言是福是祸,将留待子孙后代来决定。无论最终的判断是什么,在知识分子中都似乎有一个全球公认的假设,即西方研究模式下的人文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复杂性水平将作为普遍规范得以应用。这似乎是受到西方在许多其他领域的优越地位的启发,特别是在技术、自然科学乃至军事能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 人文学科 西方式 自然科学 现代性 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刘纲纪《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德译本序
14
作者 卜松山 肖金龙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0年第1期524-527,共4页
西方现代主义给世界打上的烙印几乎遍及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最终是福是祸,这个问题尚待后人去评说。不管怎么说,鉴于西方技术和自然科学的优势。
关键词 德国美学 刘纲纪 人文科学 中国美学史 西方人 西方现代主义 民族文化 传播 中国现代美学 译本
原文传递
卫礼贤的《中国文学史》 被引量:1
15
作者 卜松山 屈艾东 《国际汉学》 2006年第1期266-277,共12页
本文可以看做是对80年前(192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的评论。这部著作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来看极易被批驳,因为其间我们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入。然而,我们首先感谢卫礼贤(RichardWilhelm)使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古代中国的知识,特别是加深了对儒... 本文可以看做是对80年前(192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的评论。这部著作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来看极易被批驳,因为其间我们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入。然而,我们首先感谢卫礼贤(RichardWilhelm)使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古代中国的知识,特别是加深了对儒学和道学思想家的了解,因此,我们必须对他的工作,首先是对他作为先驱者的成就表示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中国文学史》 古代中国 大人先生传 《二十四诗品》 《前赤壁赋》 个人特色 七贤 建安七子 四言体
原文传递
诗与真——漫谈陶渊明与酒
16
作者 卜松山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121-122,127,共3页
三百多年前,德国大哲莱布尼茨曾写信给一位在华的传教士,热情地提出三十个关于中国的问题。其中的第26个问题是:中国人怎样用稻米酿出质量不亚于我们的烧酒?可惜莱翁最后并没有得到答复。但是我们可以想见。
关键词 陶渊明 莱布尼茨 传教士 饮酒 问题 稻米 中国文化史 烧酒 诗歌 境界
原文传递
谁是谁?——《庄子》、鲁迅的《起死》和恩岑斯贝格对庄子的重写 被引量:1
17
作者 卜松山 曹一帆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4年第1期70-82,共13页
这篇论文探讨了经典主题的变异,同时也思考了1970年代跨越古今与中西的文学相遇。这里包括相遇和变异两个层面:首先,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鲁迅重写了公元前3世纪的道家先祖庄子。第二,当代德国知名诗人和学者恩岑斯贝格(Hans Magnus Enz... 这篇论文探讨了经典主题的变异,同时也思考了1970年代跨越古今与中西的文学相遇。这里包括相遇和变异两个层面:首先,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鲁迅重写了公元前3世纪的道家先祖庄子。第二,当代德国知名诗人和学者恩岑斯贝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重写了鲁迅(他重写了庄子)。因此,这篇论文是对文本间性的一次跨越性(avant la lettre)探索。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
18
作者 卜松山 《中国慈善家》 2016年第7期69-69,共1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本书中,作者立足传统与现代,揭示了中德民众看待对方国家的不同,重点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包括语言、文字及哲学思想史)、国情地貌、历史(主要是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及现代政治状况等。
关键词 中国的传统 政治状况 中国近代史 了中
原文传递
In the Memory of Yang Mingzhao
19
作者 卜松山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4期-,共4页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have been asked by Professor Yang Mingzhao’s students to publish my own studies on Wen Xin Diao Long in their journal.However,I am not a specialist of Wen Xin Diao Long at all,but only g...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have been asked by Professor Yang Mingzhao’s students to publish my own studies on Wen Xin Diao Long in their journal.However,I am not a specialist of Wen Xin Diao Long at all,but only generally interest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I got to know Wen Xin Diao Long(in a bilingual English-Chinese version)relatively ea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URNAL hao INTERESTED
原文传递
宇宙规律与文学样式——试论刘勰的《文心雕龙》
20
作者 卜松山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4期-,共15页
本文通过对《原道》《神思》《体性》《风骨》《变通》《定势》《养气》等篇目的综合论述,探讨刘勰对"文""风""骨""彩""变""通""气"等中国文论术语的阐释,及其... 本文通过对《原道》《神思》《体性》《风骨》《变通》《定势》《养气》等篇目的综合论述,探讨刘勰对"文""风""骨""彩""变""通""气"等中国文论术语的阐释,及其对文学创作活动的独到认识和观察。《文心雕龙》一题旨在探讨文学本质及其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质文并举、情理统一的文论思想使得《文心雕龙》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这亦彰显出刘勰的古典主义精神。刘勰的文论思想亦体现出其对"通变"这一宇宙规律价值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学创作 “通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