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34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伟杰 程苕莼 +1 位作者 刘一村 卞兆连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4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选CD14+单核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纯度。将CD14+单核细胞分为M1型组、IL-34-M1型组...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4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选CD14+单核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纯度。将CD14+单核细胞分为M1型组、IL-34-M1型组、M2型组、IL-34-M2型组,M1型组和IL-34-M1型组细胞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5 d后,半量换液,加入干扰素-γ、脂多糖、IL-6和GM-CSF继续诱导4 d;M2型组和IL-34-M2型组细胞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5 d后,半量换液,加入M-CSF、IL-4、IL-6和IL-13继续诱导4 d。IL-34-M1型组和IL-34-M2型组细胞于诱导开始和诱导第5天加入IL-34进行共诱导。诱导第9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14+CD86+细胞(M1型巨噬细胞)和CD14+CD163+细胞(M2型巨噬细胞)比例,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2型组、IL-34-M2型组细胞迁移能力。结果通过磁珠分选法获得了高纯度的CD14+单核细胞,CD14阳性率为(96.77±2.72)%,可用于巨噬细胞的诱导。M1型组、IL-34-M1型组中CD14+CD86+细胞比例分别为(43.20±7.59)%、(27.87±2.06)%,M2型组、IL-34-M2型组中CD14+CD163+细胞比例分别为(47.70±4.49)%、(58.95±3.65)%;IL-34-M1型组中CD14+CD86+细胞比例显著低于M1型组(P<0.05),IL-34-M2型组中CD14+CD163+细胞比例显著高于M2型组(P<0.05)。M2型组、IL-34-M2型组巨噬细胞迁移数分别为(97.8±9.0)、(205.6±21.9)个;IL-34-M2型组巨噬细胞迁移数显著多于M2型组(P<0.05)。结论IL-34可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并可增强M2型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4 巨噬细胞 极化 迁移能力
下载PDF
肝体积联合血小板在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中的应用
2
作者 薛红 张莉 +3 位作者 陈伟杰 陈莹 邵建国 卞兆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47-1252,共6页
目的探讨肝体积(liver volume,LV)与估计肝体积(estimated liver volume,ELV)比率(LV/ELV%)联合血小板(platelet,PLT)在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 目的探讨肝体积(liver volume,LV)与估计肝体积(estimated liver volume,ELV)比率(LV/ELV%)联合血小板(platelet,PLT)在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医院诊治且入院后3 d内行腹部CT检查的76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90 d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LV/ELV%与PTA、ACLF预后模型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V/ELV%联合PLT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LV/ELV%、血小板单独及联合的临床效能;计算LV/ELV%联合PLT预测ACLF预后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两组患者TBIL、INR、PTA、PLT、LV、LV/ELV%、CTP、MELD和i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V/ELV%与PTA(r=0.4823,P<0.001)呈正相关,与CTP评分(r=-0.3437,P=0.0024)、MELD评分(r=-0.3109,P=0.0063)及iMELD评分(r=-0.3022,P=0.0080)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ELV%(0R=0.965,95%CI:0.941~0.991,P=0.007)和PLT(0R=0.986,95%CI:0.975~0.998,P=0.020)是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V/ELV%联合PL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最大(AUC=0.83,95%CI:0.73~0.92),高于单独LV/ELV%(AUC=0.79,95%CI:0.68~0.90)和PLT(AUC=0.69,95%CI:0.57~0.81)。LV/ELV%联合PLT最佳临界值为0.6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V/ELV%联合PLT<0.63的患者90 d生存率为78.18%(43/55),显著高于LV/ELV%联合PLT≥0.63组患者的9.52%(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LV/ELV%联合PLT可以提高单独LV/ELV%和PLT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LV/ELV%联合PLT≥0.63组患者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体积 血小板 预后模型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比值联合INR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张莉 陈伟杰 +3 位作者 刘一村 卞兆连 邵建国 薛红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albumin ratio,RAR)联合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albumin ratio,RAR)联合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6月—2022年6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肝硬化并发HE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90 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09例)和死亡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运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影响HE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RAR联合INR对肝硬化并发HE的预测效能。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清钠、INR、红细胞分度宽度、PLT计数、RAR、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MELD-N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上述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AR(OR=1.105,95%CI:1.051~1.161,P<0.001)和INR(OR=0.259,95%CI:0.069~0.965,P=0.044)是影响肝硬化并发HE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RAR、INR、RAR联合INR 3种评分模型的AUC分别为0.803、0.712、0.812。结论:RAR联合INR对肝硬化患者并发HE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作为预测肝硬化并发HE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性脑病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比值 国际标准化比值 预后
下载PDF
TEG/ROTEM对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出血量预测及指导备血的价值
4
作者 魏鹂娴 邵晨 +7 位作者 罗蕾蕾 何红梅 徐姝嫣 施玲灵 顾浩然 朱陈 陈建 卞兆连 《肝脏》 2023年第11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探讨TEG/ROTEM对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出血量预测及指导备血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诊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100例,依随机分组软件随机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人... 目的探讨TEG/ROTEM对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出血量预测及指导备血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诊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100例,依随机分组软件随机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人数各50例。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予以传统凝血指标(CCTs)指导输血和血栓弹力图参数(TEG)指导输血。观察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差异、血液制品用量和预后情况。结果两组间红细胞悬液(CRC)使用量的差异较小(t=3.244,P>0.05);实验组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悬液(PC)和冷沉淀(CRYO)的输入量均显著小于常规组(t=6.866,8.335,10.256,P<0.05);常规组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输2种血液制品的患者的人数显著高于实验组(χ^(2)=12.245,P<0.05),并且常规组在治疗过程中无需输注相关血制品的患者的人数显著小于实验组(χ^(2)=8.051,P<0.05)。另外,常规组在执行治疗的阶段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实验组(χ^(2)=9.256,P<0.05),所有患者的输血反应为轻微输血反应,未发生心功能衰竭、溶血、休克等严重输血反应。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凝血相关指标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凝血指标相关表现更良好,指标前后改善水平明显(P<0.05)。常规组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相关数值较实验组更低,表明实验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更优(P<0.05)。而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死亡率、肝性脑病和腹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62,0.271,1.010,0.211,0.298,P<0.05)。结论与常规凝血指导输血相比,TEG/ROTEM指导的输血方案可显著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且不会降低止血成功率和升高再出血率、死亡率、肝性脑病及腹水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G/ROTEM 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 出血量预测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策略 被引量:7
5
作者 卞兆连 邵建国 马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6-1159,共4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及组织学表现存在较多相似点,给临床医师的鉴别诊断带来困难。通过分别阐述DILI与AIH的关系、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的异同点,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鉴别DILI与AIH。总结了DILI与AIH治疗方案的选... 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及组织学表现存在较多相似点,给临床医师的鉴别诊断带来困难。通过分别阐述DILI与AIH的关系、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的异同点,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鉴别DILI与AIH。总结了DILI与AIH治疗方案的选择,尤其着重介绍了在两者鉴别存在困难时,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最终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诊断 鉴别 治疗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6
作者 卞兆连 尤征瑞 马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01-604,共4页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重叠综合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重叠综合征的发病率低,难以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导致该类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没有统一标准,本文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 肝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 重叠综合征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难点 被引量:2
7
作者 卞兆连 邱德凯 马雄 《胃肠病学》 2011年第8期449-453,共5页
近年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由于AIH的发病机制迄今不明且缺乏特异的诊断标准,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不典型AIH,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惑。本文就AIH的诊治难点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β-catenin/CCN1在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卞兆连 苗琪 +1 位作者 钟巍 马雄 《肝脏》 2014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研究β-catenin/CCN1在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纤维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肝组织中β-catenin、CCN1、α-SMA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β-catenin与CCN1的相关性。结果肝纤维化... 目的研究β-catenin/CCN1在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纤维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肝组织中β-catenin、CCN1、α-SMA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β-catenin与CCN1的相关性。结果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β-catenin、CCN1的表达明显增高,主要表达在α-SMA阳性的纤维间隔周围的肝细胞,其中部分肝细胞β-catenin发生入核移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肝细胞表达β-catenin与CCN1呈正相关。结论在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纤维间隔周围肝细胞通过β-catenin上调CCN1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ATENIN CCN1 肝纤维化
下载PDF
穿入现象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卞兆连 秦刚 +3 位作者 陈琳 邵建国 苗琪 马雄 《肝脏》 2016年第9期729-732,共4页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nue hepatitis,AIH)中发生穿入现象的概况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AIH患者肝组织是否存在细胞穿入现象;通过Ishak评分系统对每一例AIH患者肝内炎症及纤维化评分,并对每例患者...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nue hepatitis,AIH)中发生穿入现象的概况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AIH患者肝组织是否存在细胞穿入现象;通过Ishak评分系统对每一例AIH患者肝内炎症及纤维化评分,并对每例患者行界面性肝炎、浆细胞浸润以及玫瑰花结等情况的评估;随后,通过统计学分析AIH患者肝组织中发生穿入现象的比例,并分析穿入现象与肝内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以及与AIH特征性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57.3%AIH患者肝组织中发现穿入现象,穿入现象发生后宿主肝细胞嗜伊红染色;随着AIH患者肝内炎症及纤维化的加重,穿入现象的发生比例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穿入现象的AIH患者肝内界面性肝炎较无穿入组明显加重,同样在发生穿入组患者肝内玫瑰花结的发生率增加,而与浆细胞浸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穿入现象可能是诊断AIH的重要病理学特征,并可能是AIH患者肝细胞损伤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入现象 自身免疫性肝炎 界面性肝炎 玫瑰花结
下载PDF
细胞毒性T细胞穿入现象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表现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卞兆连 陈琳 +4 位作者 居林玲 苗琪 马雄 邵建国 管海涛 《交通医学》 2016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发生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穿入现象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3例PBC患者肝穿刺标本,采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发生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穿入现象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3例PBC患者肝穿刺标本,采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PBC肝组织中CTL的穿入及穿入宿主细胞的类型,并分析与病程的关系。结果:53例PBC患者中10例(18.9%)发生淋巴细胞穿入肝细胞,15例(28.3%)发生淋巴细胞穿入胆管上皮,仅1例患者同时存在淋巴细胞穿入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穿入的淋巴细胞是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早期PBC患者中4例(22.2%)、晚期PBC患者中6例(17.1%)发生CTL穿入肝细胞,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PBC患者中9例(50.0%)、晚期PBC患者中6例(17.1%)发生CTL穿入胆管上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P<0.05)。结论:在PBC肝组织中,CTL可穿入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CTL穿入胆管上皮细胞并导致其发生凋亡可能是PBC发病过程中胆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入现象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胆管上皮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LRG1与E-cadhe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田薇 章建国 +3 位作者 刘益飞 卞兆连 黄华 靳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中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1(leucine-richα2 glycoprotein 1,LRG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LRG1、E-cadherin的表达;探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RG1、E-cadherin的表达,并分... 目的探讨胃癌中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1(leucine-richα2 glycoprotein 1,LRG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LRG1、E-cadherin的表达;探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RG1、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LRG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LRG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LRG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胃癌中LRG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等无关(P>0.05)。Kaplan-Meier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LRG1高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低于LRG1低表达组(P<0.05)。结论 LRG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其高表达抑制Ecadherin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迁移,且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LRG1 E-CADHERIN 预后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4及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汪洋 邵建国 +3 位作者 卞兆连 管海涛 陈琳 居林玲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264-268,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炎性细胞浸润肠壁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白细胞介素-34(IL-34)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可与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结合,通过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炎性细胞浸润肠壁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白细胞介素-34(IL-34)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可与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结合,通过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MAPK)信号通路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参与多种疾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调节。IL-34在IBD患者的炎性肠段中呈高表达,并在IB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L-34可以通过与多种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诱导IBD多种炎性因子的释放,参与IBD炎性反应的扩大化,诱导和加重肠道炎性反应。此文就IL-34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白细胞介素-34 炎性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下载PDF
季德胜蛇药通过调控miR-335抑制肝癌Huh-7细胞增殖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玉 邵建国 +3 位作者 陈琳 卞兆连 刁花玉 达坤林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452-456,共5页
目的探讨季德胜蛇药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从miRNA层面探讨其抑制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肝癌Huh-7细胞为模型,制备不同浓度的兔含药血清后培养Huh-7细胞,并同时设置相应浓度的对照组。CCK-8实验检测转染miR-335入Huh-... 目的探讨季德胜蛇药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从miRNA层面探讨其抑制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肝癌Huh-7细胞为模型,制备不同浓度的兔含药血清后培养Huh-7细胞,并同时设置相应浓度的对照组。CCK-8实验检测转染miR-335入Huh-7细胞后对该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季德胜蛇药含药血清对Huh-7细胞中miR-335的调控作用;CCK-8实验检测季德胜蛇药含药血清对Huh-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miR-335潜在靶向Bcl-w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miR-335过表达后CCK-8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其OD值显著降低(P<0.01)。含药血清干预下,与对照组相比,同等浓度的蛇药组miR-335表达水平较高,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含药血清浓度越高,miR-335在Huh-7细胞中的表达也相继增高;此外,CCK-8实验下季德胜蛇药含药血清组都较正常血清组OD值低,且浓度越高,其OD值越低,都有较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上调miR-335后,Huh-7细胞Bcl-w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季德胜蛇药通过调控miR-335能抑制肝癌Huh-7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德胜蛇药 人肝癌细胞 miR-335 BCL-W
下载PDF
胆汁淤积小鼠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慧 卞兆连 +2 位作者 王绮夏 廉哲雄 马雄 《肝脏》 2015年第3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建立胆汁淤积小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模型:手术结扎C57BL/6小鼠胆总管后关腹并设立假手术对照组,10 d后处死小鼠,留取肝脏观察其病理变化。3,5-二乙氧基羰基-1,4-二氢-2,4,6-三甲基吡啶(3,5-di... 目的探讨建立胆汁淤积小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模型:手术结扎C57BL/6小鼠胆总管后关腹并设立假手术对照组,10 d后处死小鼠,留取肝脏观察其病理变化。3,5-二乙氧基羰基-1,4-二氢-2,4,6-三甲基吡啶(3,5-diethoxycarbonyl-1,4-dihydrocollidine,DDC)模型:喂养含0.1%DDC饲料的C57BL/6小鼠。两周后处死,留取肝脏观察其病理变化。2-辛炔酸-牛血清白蛋白(2-octynoic acid-bovine serum albumin,2OABSA)模型:分别于0、3周时对C57BL/6小鼠腹腔内注射100μg的2OA-BSA,第8周时处死小鼠,留取肝脏观察其病理变化。显性阴性转移生长因子β受体II(dominant-negative form of the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receptor II,dnTGF-βR II)转基因小鼠:取16周龄dnTGF-βR II转基因小鼠,留取肝脏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四种造模小鼠病理切片均可见肝细胞损伤以及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炎症分级统计如下:BDL模型小鼠2.7±0.5;DDC模型小鼠2.9±0.6;2OA-BSA模型小鼠1.5±0.5;dnTGF-βR II转基因小鼠1.2±0.6,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BDL和DDC模型以大胆管损伤为主;而2OA-BSA模型和dnTGF-βR II转基因小鼠模型以小胆管损伤为主。结论上述4种小鼠胆汁淤积造模方法的可行,且形成周期短,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胆汁淤积 炎症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9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潇 卞兆连 +3 位作者 苗琪 王绮夏 张海燕 马雄 《胃肠病学》 2014年第8期464-467,共4页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遗传和环境因素外,自身抗体、多种免疫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PBC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9(IL-9)具有多向免疫调节功能,与多种变态反应性...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遗传和环境因素外,自身抗体、多种免疫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PBC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9(IL-9)具有多向免疫调节功能,与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目的:探讨IL-9在PB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PBC患者血清标本30例,肝穿刺标本20例,另取1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和4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9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IL-9表达。分析IL-9水平与血清生化、免疫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PBC患者血清IL-9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并与血清IgG水平呈正相关(r=0.681,P<0.01)。PBC患者肝组织中的IL-9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并与肝组织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s=0.465,P<0.05)。结论:PBC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中的IL-9均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血清IgG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分期相关,提示IL-9可能在PBC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9 肝硬化 胆汁性 免疫球蛋白G 病理分期
下载PDF
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薛红 汪洋 +1 位作者 邵建国 卞兆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111-114,共4页
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AIT)是一种进化保守的T细胞,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相关蛋白-MR1识别抗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MAIT细胞占肝脏T细胞总数20%以上,其在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癌、自身免... 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AIT)是一种进化保守的T细胞,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相关蛋白-MR1识别抗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MAIT细胞占肝脏T细胞总数20%以上,其在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 病毒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癌 自身免疫性肝炎
下载PDF
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黄欢 卞兆连 +2 位作者 王绮夏 马雄 孙梅梅 《肝脏》 2012年第8期546-550,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闵行区梅陇社区7534名6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检查结果等。结果其中女性4198名,男性3336名,女男之比为1.2...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闵行区梅陇社区7534名6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检查结果等。结果其中女性4198名,男性3336名,女男之比为1.26:1,平均年龄(68.8±7.0)岁。经B型超声检出脂肪肝3074例,占40.80%。60岁以上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64岁,达到45.20%。80岁以下,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脂肪肝组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ALT、γ-谷氨酸转肽酶(GGT)等指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低于非脂肪肝组。相比正常对照组,肥胖、中心性肥胖和高脂血症分别增加脂肪肝患病风险15.2倍、10.8倍和8.6倍(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MI、SBP、三酰甘油、HDL-C、LDL-C、TC、ALT、GGT等9项指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结论上海市社区60~64岁人群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与肥胖及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建 卞兆连 +3 位作者 邵建国 戚小洁 季燕娟 吴腆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 通过病例总结,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急诊胃镜下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6±10.6)岁,... 目的 通过病例总结,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急诊胃镜下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6±10.6)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7例,B级22例,C级17例。无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以发现出血点的均采用组织胶注射;如胃底孤立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根据情况必要时采用金属夹限流后再行组织胶注射;若无法明确出血部位的采用组织胶注射胃曲张静脉,聚桂醇注射食管静脉。结果出血部位位于胃底静脉曲张13例,贲门口16例,食管14例,未能明确出血点3例。急诊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后止血成功率达到97.8%,所有止血成功患者均在24 h内未有再出血的情况,2例患者出现6个月内的再出血,2例均为排胶溃疡伴出血,有2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加重,无异位栓塞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组织胶治疗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胶 内镜注射 食管胃静脉曲张 出血
下载PDF
γδ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秦刚 沈毅 +4 位作者 化雨 顾春燕 邵建国 卞兆连 王陆军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7年第3期7-13,共7页
目的通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hepatitis,EAH)小鼠模型,探讨γδ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EAH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EAH小鼠模型,并予不同的干预措施,用ELISA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的IL-17水平,用流式细... 目的通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hepatitis,EAH)小鼠模型,探讨γδ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EAH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EAH小鼠模型,并予不同的干预措施,用ELISA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的IL-17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脏淋巴细胞亚群中IL-17的表达,根据肝脏病理组织学及血清中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观察中和抗体对EAH小鼠肝脏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鼠肝脏IL-17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与炎症程度正相关(r=0.82,P<0.01),模型组肝脏淋巴亚群比例无明显变化,而γδT细胞中IL-17+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和IL-17组小鼠的肝脏炎症明显轻于rat Ig G对照组(P<0.01),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γδT细胞清除组小鼠的肝脏炎症明显轻于hamster Ig G对照组(P<0.05),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EAH小鼠中升高的IL-17主要来源于γδT细胞,中和IL-17或γδT细胞均可抑制或减轻炎症,提示肝脏γδT细胞通过IL-17参与EAH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 小鼠模型 白细胞介素-17 ΓΔT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