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膜原子氧传感器研制及地面性能测试
1
作者 把得东 刘凤琼 +8 位作者 王鹢 卢子伟 郭兴 冯展祖 柳青 田海 贺援际 赵伟利 陈桐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研制低地球轨道(LEO)原子氧(AO)探测器并且开展AO环境在轨监测对于LEO航天器设计及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阻分析法的碳膜AO传感器因工作时间较长、响应线性度较好且无污染,在国内外得到较多应用。为优化AO在轨监测手段,设计了一种矩... 研制低地球轨道(LEO)原子氧(AO)探测器并且开展AO环境在轨监测对于LEO航天器设计及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阻分析法的碳膜AO传感器因工作时间较长、响应线性度较好且无污染,在国内外得到较多应用。为优化AO在轨监测手段,设计了一种矩形碳膜AO传感器:采用阴极电弧放电工艺制备了厚约2.5μm的AO敏感碳膜;利用AO地面模拟设备,测试了传感器的性能,并表征了碳膜在AO作用前后的形貌。结果显示,传感器碳膜的初始电阻与AO试验过程中的实时测量电阻的比值R0/R与AO积分通量F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根据测试结果推导,该传感器能探测的最大AO积分通量约为2.29×10^(21)atom·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氧 碳膜传感器 电阻测量 剥蚀率
下载PDF
真空慢退火工艺对4H-SiC核辐射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杨凯 张春林 +3 位作者 李海霞 李占奎 李荣华 卢子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制备了一种肖特基二极管结构的4H-SiC辐射探测器.在真空环境下,用不同的温度对欧姆电极进行慢退火处理,达到良好的欧姆接触.对其反向I-V特性和能量分辨率进行测试对比,欧姆电极在800℃条件下性能最好,在全耗尽状态下能量分辨率为1.36%,... 制备了一种肖特基二极管结构的4H-SiC辐射探测器.在真空环境下,用不同的温度对欧姆电极进行慢退火处理,达到良好的欧姆接触.对其反向I-V特性和能量分辨率进行测试对比,欧姆电极在800℃条件下性能最好,在全耗尽状态下能量分辨率为1.36%,耐压测试运行稳定, 200 V偏压下漏电流仅有463 pA.与其他退火温度相比,该工艺下的4H-SiC探测器运行稳定,具有漏电流低、能量分辨率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H-SiC探测器 欧姆电极 退火 能量分辨率
原文传递
半导体探测器及其在空间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小兵 谭继廉 +11 位作者 张金霞 卢子伟 鲍志勤 李存璠 王柱生 凤莹 许金兰 朱光武 王世金 梁金宝 沈思忠 高萍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7-379,364,共4页
阐述了空间辐射环境监测的意义 ,描述了由半导体探测器组成的望远镜系统在空间科学中的应用 。
关键词 半导体探测器 空间科学 应用 地球辐射带 空间带电粒子探测器 空间辐射 环境监测
下载PDF
X光滤片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杜英辉 许国基 +2 位作者 王瑞兰 卢子伟 张宏斌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研究了采用轧制、电阻加热、电子枪和C弧等制备X光滤片的方法,采用天平称重、α测厚仪和光学法等测量X光滤片厚度。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成功地制备了多种X光滤片。
关键词 X光滤片 滚轧 电子枪 厚度测量
下载PDF
平面工艺空间带电粒子探测器的研制 被引量:2
5
作者 谭继廉 靳根明 +16 位作者 段利敏 王宏伟 袁小华 卢子伟 张金霞 鲍志勒 王柱生 李存璠 宁宝俊 田大宇 王玮 张录 高萍 王月 王世金 朱光武 梁金宝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0-583,共4页
描述了用平面工艺+离子注入技术制备新型空间带电粒子探测器的工艺技术及器件的特性。探测器的灵敏层厚度为100、300、450和1000μm,灵敏面积为(?)8和(?)12mm等不同规格。在全耗尽偏压下,得到典型的反向漏电流范围为0.57-10.11nA,典型... 描述了用平面工艺+离子注入技术制备新型空间带电粒子探测器的工艺技术及器件的特性。探测器的灵敏层厚度为100、300、450和1000μm,灵敏面积为(?)8和(?)12mm等不同规格。在全耗尽偏压下,得到典型的反向漏电流范围为0.57-10.11nA,典型的能量分辨率为0.69%-0.86%(对241Amα粒子)。在60℃高温下,器件的性能变化在空间应用的允许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工艺 离子注入 空间 带电粒子 探测器
下载PDF
碳剥离膜寿命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宏斌 卢子伟 +7 位作者 赵永涛 李占奎 徐瑚珊 肖国青 王瑜玉 张玲 李龙才 房燕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2,共3页
碳剥离膜用交流电弧法或者直流电弧法来制备,也可用交直流电弧来做多层膜。对不同制备方法和结构的碳剥离膜寿命进行了测量,所测膜的厚度为19μg/cm2。对影响膜寿命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制备方法和碳膜结构。测量结果表明用直流... 碳剥离膜用交流电弧法或者直流电弧法来制备,也可用交直流电弧来做多层膜。对不同制备方法和结构的碳剥离膜寿命进行了测量,所测膜的厚度为19μg/cm2。对影响膜寿命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制备方法和碳膜结构。测量结果表明用直流电弧所做的碳膜寿命比交流电弧所做的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剥离膜 轰击寿命 交流/直流电弧法
下载PDF
硅多条探测器的研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谭继廉 靳根明 +10 位作者 王宏伟 段利敏 袁小华 王小兵 李松林 卢子伟 徐瑚珊 宁宝俊 田大宇 王玮 张录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1-554,共4页
描述了用微电子工艺技术成功研制硅多条探测器的制备工艺技术及测试结果.这种探测器的灵敏面积为50mm×20mm.P掺杂面被等分成相互平行的,长度为20mm,宽度为3mm的16硅条,相邻条之间的间距为140μm.当探测器工作在全耗尽偏压下,每一... 描述了用微电子工艺技术成功研制硅多条探测器的制备工艺技术及测试结果.这种探测器的灵敏面积为50mm×20mm.P掺杂面被等分成相互平行的,长度为20mm,宽度为3mm的16硅条,相邻条之间的间距为140μm.当探测器工作在全耗尽偏压下,每一条的反向漏电流的典型值<2nA.对239Pu α粒子的能量分辨为0.5%~0.9%,相邻条之间的相互影响(crosstalk)为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漏电流 微电子工艺 探测器 掺杂 偏压 宽度 描述 能量分辨 等分 Α粒子
下载PDF
硅多条两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 被引量:1
8
作者 谭继廉 靳根民 +9 位作者 段利敏 卢子伟 袁小华 张玲 肖国青 徐瑚珊 田大宇 宁宝俊 王玮 张录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3-705,共3页
描述了用平面工艺技术研制基于硅多条的两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制备工艺技术及性能测试初步结果。这种探测器的灵敏面积为50 mm×50 mm。P掺杂面被等分成相互平行的长度为50mm,宽度为3mm的16条,相邻条之间的间隔为100μm。硅条P掺杂... 描述了用平面工艺技术研制基于硅多条的两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制备工艺技术及性能测试初步结果。这种探测器的灵敏面积为50 mm×50 mm。P掺杂面被等分成相互平行的长度为50mm,宽度为3mm的16条,相邻条之间的间隔为100μm。硅条P掺杂层是一层均匀分布的电阻层,利用电荷分除法,可以得到入射粒子在该条上的位置(Y位置)。当探测器工作在全耗尽偏压下时,大部分单条的反向漏电流<30nA。对239Puα粒子得到能量分辨率<2.5%,位置分辨<0.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工艺 硅多条 两维位置灵敏 探测器能量分辨 位置分辨
下载PDF
Ga As核辐射探测器研制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柱生 肖国青 +6 位作者 谭继廉 李占奎 卢子伟 鲍志勤 张玲 李龙才 张宏斌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285,共3页
介绍了厚度为300-800μm,有效面积为50-113mm2的高阻GaAs单晶材料制备的核辐射GaAs探测器的研制工艺,测试结果。
关键词 砷化镓 核辐射 探测器 能量分辩
下载PDF
U形靶框-双层结构碳剥离膜制备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宏斌 卢子伟 +9 位作者 徐瑚珊 谭继廉 肖国青 靳根明 张雪荧 陈若富 徐华根 贾飞 袁小华 黄天衡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9-601,共3页
本研究涉及用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上的碳剥离膜的制备方法。该剥离膜采用特殊的U形靶框和双层结构,使膜的强度大为加强,以提高高真空条件下剥离膜使用寿命。采用碳弧法制备的剥离膜的有效面积较大,为10 cm2,质量厚度约为150μg... 本研究涉及用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上的碳剥离膜的制备方法。该剥离膜采用特殊的U形靶框和双层结构,使膜的强度大为加强,以提高高真空条件下剥离膜使用寿命。采用碳弧法制备的剥离膜的有效面积较大,为10 cm2,质量厚度约为150μg/cm2。碳剥离膜的X衍射谱测试结果表明,膜上的碳以非晶体石墨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剥离膜 U形靶框-双层结构 碳弧法
下载PDF
用于^(18)N在~9Be、^(197)Au靶上破裂反应研究的探测器系统
11
作者 王小兵 谭继廉 +14 位作者 靳根明 张金霞 卢子伟 吴和宇 鲍志勤 李存璠 王柱生 凤萤 许金兰 江东兴 叶沿林 华辉 李湘庆 李智焕 陈陶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4-446,共3页
描述了用于放射性核束 18N在 9Be、197Au靶上破裂反应研究的探测器系统构成、性能、特点及在线实验的初步结果。
关键词 放射性核束 探测器系统 核物理实验 氮18 铍9 金197 破裂反应 核反应 丰中子核
下载PDF
同位素^(208)Pb靶的制备
12
作者 张宏斌 卢子伟 +10 位作者 许国基 徐瑚珊 谭继廉 肖国青 张雪荧 马越 李文飞 陈若富 徐华根 贾飞 靳根明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37-840,共4页
介绍了一种弧形靶框夹芯208Pb靶的制备工艺,包括核靶的制备装置和制备方法、核靶厚度和均匀性的控制和测量方法,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制备采用旋转蒸镀法,该法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所制靶的结构为30μg/cm2C+361μg/cm2208Pb+15μ... 介绍了一种弧形靶框夹芯208Pb靶的制备工艺,包括核靶的制备装置和制备方法、核靶厚度和均匀性的控制和测量方法,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制备采用旋转蒸镀法,该法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所制靶的结构为30μg/cm2C+361μg/cm2208Pb+15μg/cm2C,同一次所制的靶平均厚度为361μg/cm2,不均匀性小于9.8%。其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超重核实验研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208pb靶 旋转蒸镀法 夹芯 C膜
下载PDF
碳剥离膜在HIRFL-CSR的应用和电荷态分布的测量
13
作者 张宏斌 肖国青 +3 位作者 原有进 徐瑚珊 卢子伟 李占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0-932,共3页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主环的离子注入方式包括剥离注入和多圈多次注入。在剥离注入中,带电离子通过碳膜后的电荷态分布对注入效率有较大影响。本工作对离子通过碳膜后的电荷态分布进行了测量,并阐述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主环的离子注入方式包括剥离注入和多圈多次注入。在剥离注入中,带电离子通过碳膜后的电荷态分布对注入效率有较大影响。本工作对离子通过碳膜后的电荷态分布进行了测量,并阐述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上剥离器的应用。给出了离子通过碳膜后电荷态分布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 剥离器 电荷态分布 剥离注入
下载PDF
用于次级束物理实验的低气压多丝室
14
作者 王小兵 谭继廉 +7 位作者 张金霞 卢子伟 叶沿林 江栋兴 李智焕 华辉 李湘庆 陈陶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7-229,共3页
阐述了位置灵敏探测器在核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同时详细叙述了低气压多丝室(LP-MWPC)的工作机理及时间、位置特性。描述了用于较高能量轻粒子的次级束实验的LP-MWPC的结构和测试结果,得到ΔX=ΔY=0.7mm的位置分辨。
关键词 次级束物理实验 低气压多丝室 位置灵敏探测器 核物理实验 工作机理 位置特性
下载PDF
Fe/Nb多层膜中离子辐照效应研究(英文)
15
作者 魏孔芳 王志光 +8 位作者 孙建荣 臧航 姚存峰 盛彦斌 马艺准 缑洁 卢子伟 申铁龙 杨成绍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3-337,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Si衬底上沉积Si/[Fe(10 nm)/Nb(4 nm)/Fe(4 nm)/Nb(4 nm)]2/ [Fe(4nm)/Nb(4 nm)]4多层膜。用2 MeV的Xe离子在室温下辐照多层膜。采用俄歇深度剖析、X射线衍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辐照引起的多层膜元素分布、结构及...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Si衬底上沉积Si/[Fe(10 nm)/Nb(4 nm)/Fe(4 nm)/Nb(4 nm)]2/ [Fe(4nm)/Nb(4 nm)]4多层膜。用2 MeV的Xe离子在室温下辐照多层膜。采用俄歇深度剖析、X射线衍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辐照引起的多层膜元素分布、结构及磁性变化。AES深度剖析谱显示当辐照注量达到1 .0×1014ions/cm2时,多层膜界面两侧元素开始混合;当辐照注量达到2 .0×1016ions/cm2时,多层膜层状结构消失,Fe层与Nb层几乎完全混合。XRD谱显示,当辐照注量达到1 .0×1014ions/cm2时, Nb的衍射峰和Fe的各衍射峰的峰位相对于标准卡片向小角方向偏移,这说明辐照引起Nb基和Fe基FeNb固溶体相的形成;当辐照注量大于1 .0×1015ions/cm2时,辐照引起非晶相的出现。VSM测试显示,多层膜的磁性随着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实验基础上,对离子辐照引起界面混合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辐照 Fe/Nb多层膜 AES深度剖面分析 XRD VSM
下载PDF
放射性核束首次物理实验的探测器系统
16
作者 谭继廉 靳根明 +17 位作者 吴和宇 张金霞 鲍志勤 李存藩 王柱生 李祖玉 王素芳 段利敏 肖志刚 王宏伟 胡佩刚 卢子伟 凤莹 许金兰 江栋兴 华辉 钱涛 李相庆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9-171,共3页
描述了用放射性核束进行首次物理实验所使用的探测器系统的构成及各类探测器的性能,同时给出了该系统用于物理实验所得到的令人满意的在线获取结果。
关键词 放射性核束 物理实验 探测器系统 束流
下载PDF
碳剥离膜结构的研究
17
作者 张宏斌 卢子伟 +2 位作者 徐瑚珊 肖国青 李占奎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9-691,共3页
碳剥离膜可用交流电弧法或直流电弧法来制备,也可用交直流电弧来做多层膜。不同制备方法的碳剥离膜有不同的寿命,表明不同制备方法的碳膜有着不同的微观结构。本文对不同制备方法的碳剥离膜的微观结构做了SEM/TEM照片测试,分析了碳剥离... 碳剥离膜可用交流电弧法或直流电弧法来制备,也可用交直流电弧来做多层膜。不同制备方法的碳剥离膜有不同的寿命,表明不同制备方法的碳膜有着不同的微观结构。本文对不同制备方法的碳剥离膜的微观结构做了SEM/TEM照片测试,分析了碳剥离膜结构对碳剥离膜寿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剥离膜 SEM/TEM 交流/直流电弧法
下载PDF
4π硅球探测器研制的初步结果
18
作者 王柱生 王小兵 +4 位作者 许金兰 谭继廉 卢子伟 晁致远 鲍志勤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5-186,共2页
简要介绍了4π硅球探测器的设计结构、探测器的制备工艺及性能。
关键词 4π硅球 探测器 制备工艺 性能
下载PDF
小丸内靶靶丸跟踪系统工作原理及相关测试
19
作者 戎欣娟 李占奎 +5 位作者 袁小华 陈翠红 刘凤琼 李荣华 祖凯玲 卢子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97-2101,共5页
小丸内靶靶丸跟踪系统是小丸内靶装置的一套辅助测量系统,该系统用于测量靶丸在反应点的位置和时间信息,记录每个靶丸的飞行轨迹和时间,配合其他靶丸控制系统实现反应事例顶点的精确定位,精确度能达到几十μm量级。本文描述了小丸内靶... 小丸内靶靶丸跟踪系统是小丸内靶装置的一套辅助测量系统,该系统用于测量靶丸在反应点的位置和时间信息,记录每个靶丸的飞行轨迹和时间,配合其他靶丸控制系统实现反应事例顶点的精确定位,精确度能达到几十μm量级。本文描述了小丸内靶靶丸跟踪系统的工作原理,即利用靶丸对光的散射收集该散射光定位靶丸所在位置,及该系统搭建前的部分测试工作,确定了该系统的最终结构,即相机与光源的夹角为135°,确定了光源为5.5mW的激光;测定了线扫描相机频率为98.000 8kHz和镜头M7528-MP最小物距为285mm,此时放大倍率为0.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丸跟踪 反应事例顶点 精确定位 线扫描相机
下载PDF
硅多条探测器的研制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谭继廉 靳根明 +10 位作者 王宏伟 段利敏 袁小华 王小兵 李松林 卢子伟 徐瑚珊 宁宝俊 田大宇 王玮 张录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3-386,共4页
描述了用微电子工艺技术成功研制硅多条探测器的制备工艺技术及测试结果.这种探测器的灵敏面积为50mm×20mm.P掺杂面被等分成相互平行的,长度为20mm,宽度为3mm的16条,相邻条之间的间距为140μm.当探测器工作在全耗尽偏压下,每一条... 描述了用微电子工艺技术成功研制硅多条探测器的制备工艺技术及测试结果.这种探测器的灵敏面积为50mm×20mm.P掺杂面被等分成相互平行的,长度为20mm,宽度为3mm的16条,相邻条之间的间距为140μm.当探测器工作在全耗尽偏压下,每一条的反向漏电流的典型值<2nA.对239Puα粒子的能量分辨为0.5%—09%,相邻条之间的相互影响(crosstalk)为4%—8%.用于72MeV/u的C束离子测量,得到能量分辨为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研制 应用 工艺技术 能量分辨 反向漏电流 相互影响 P掺杂 微电子 全耗尽 Α粒子 束离子 相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