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真菌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1
作者 曹锋 李昂 +3 位作者 王喆 梅文通 卢炯地 李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目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研究关注于细菌感染所致病例的特点,而合并真菌感染的IPN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揭示了合并真菌... 目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研究关注于细菌感染所致病例的特点,而合并真菌感染的IPN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揭示了合并真菌感染的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了可能影响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IPN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胰腺坏死组织及引流液培养是否有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和无真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与结局,并分析真菌感染组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14个病例,其中真菌感染组49例。真菌感染组患者的坏死物累及区域更广、红细胞压积更低、入院时血糖更高;真菌感染组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B)比例更高,总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及接受肠外营养时间也更长。与无真菌感染组相比,真菌感染组接受手术患者的比例及手术干预次数相近(P>0.05),但真菌感染组患者术前器官功能衰竭及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比例更高,死亡率也更高(P<0.05)。真菌感染的菌种以白色念珠菌(44.8%)最为常见,其次是近平滑念珠菌(28.6%)和热带念珠菌(8.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MDRB感染(OR=1.37,95%CI:1.02~1.83)、出现真菌血症(OR=1.53,95%CI:1.06~2.23)、高血糖(OR=1.65,95%CI:1.28~2.10)、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OR=1.65,95%CI:1.19~2.29)及出血性并发症(OR=1.64,95%CI:1.28~2.10)是影响真菌感染组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真菌感染增加IPN患者的死亡率,也增加术后患者发生新发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关注真菌血症、MDRB感染、高血糖、器官功能衰竭及术后出血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AP) 胰腺坏死 真菌感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
2
作者 吉国锋 卢炯地 李非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8期958-961,共4页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一般由急性胰腺炎进展而来,病情凶险,具有高感染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SAP并发感染是病人病情加重的一项重要标志,通常预示预后不良。SAP并发的胰腺外感染以腹腔感染为主,感染后容易并发...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一般由急性胰腺炎进展而来,病情凶险,具有高感染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SAP并发感染是病人病情加重的一项重要标志,通常预示预后不良。SAP并发的胰腺外感染以腹腔感染为主,感染后容易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明确SAP患者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并尽早进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对提高感染治愈率和改善病人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分布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 预后不良 腹腔感染 重症急性胰腺炎 并发感染 药敏分析
下载PDF
感染性胰腺坏死内镜治疗失败后的微创外科策略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崇崇 王晓辉 +7 位作者 李非 李嘉 李昂 曹锋 王喆 张超 卢炯地 王硕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内镜治疗失败后的微创外科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7例初始内镜治疗失败后接受微创外科清创处理的IPN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内镜治疗失败后的微创外科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7例初始内镜治疗失败后接受微创外科清创处理的IP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评估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入组患者中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51.3±12.6)岁。结果入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7 d(0~25 d)和23 d(4~52 d)。平均手术次数为(2.38±0.74)次,术中出血量12 mL(2~100 mL),术后支架或猪尾巴管平均取出时间为12 d(8~36 d)。无中转开腹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2例(11.8%),包括腹腔出血1例(5.9%)和胰瘘1例(5.9%);死亡1例(5.9%),死于肺部感染及菌血症。结论感染性胰腺坏死内镜治疗失败后应用微创外科清创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胰腺坏死 微创外科 内镜治疗 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创 金属覆膜支架
下载PDF
合并感染并发症坏死性胰腺炎病人的致病菌微生物学特点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卢炯地 丁乙轩 +3 位作者 郑智 郭玉霖 曹锋 李非 《腹部外科》 2022年第1期18-24,41,共8页
目的探讨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NP)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分布和微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295例NP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存在感染性并发症的NP病人感染时间、感... 目的探讨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NP)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分布和微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295例NP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存在感染性并发症的NP病人感染时间、感染部位及感染菌种的不同。结果(1)该研究中,合并感染性并发症的NP病人(215例)共培养出867株致病菌,其中胰腺感染来源350株,胰外感染来源517株。感染菌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较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2)胰外感染时间[(9.8±9.0)d]早于胰腺感染时间[(14.6±13.5)d]。其中早期(≤14 d)胰外感染的NP病人以菌血症、呼吸道感染为主。晚期(>14 d)胰外感染的NP病人以菌血症、导管相关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为主。(3)药敏分析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加酶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仅对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多肽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NP病人感染性并发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多重耐药菌呈上升趋势。胰外感染时间通常早于胰腺感染时间,经验性用药时可选用三代、四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胰外感染 病原菌 药物敏感试验
下载PDF
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卢炯地 丁乙轩 +1 位作者 曹锋 李非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8年第9期709-711,共3页
急性胰腺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20%的急性胰腺炎可发展为坏死性胰腺炎,并可继发感染。感染坏死性胰腺炎多需手术干预,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需引起重视。本文现将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感染坏死性胰腺炎 引流术 清创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综述
下载PDF
感染性胰腺坏死并发腹腔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被引量:1
6
作者 曹锋 卢炯地 李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1-544,共4页
出血是导致感染性胰腺坏死病人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坏死性胰腺炎病程中,坏死范围局限包裹或不断蔓延扩大都将对周围器官血管形成侵袭压迫导致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而病人自身的凝血功能异常和手术干预等增加了出血风险。腹腔出血的常见... 出血是导致感染性胰腺坏死病人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坏死性胰腺炎病程中,坏死范围局限包裹或不断蔓延扩大都将对周围器官血管形成侵袭压迫导致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而病人自身的凝血功能异常和手术干预等增加了出血风险。腹腔出血的常见类型包括假性动脉瘤破裂和囊肿内出血等;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类型为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溃疡出血,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出血和内镜支架相关出血等。临床医师应在多学科诊疗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病情变化趋势,出血部位、类型及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改善预后,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出血少、生命体征稳定的病人,多数病人仍需及时行内镜、介入栓塞或手术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腹腔出血 消化道出血 诊断与治疗
原文传递
Kruppel样因子16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7
作者 郑智 闫笑生 +3 位作者 丁乙轩 卢炯地 梅文通 李非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讨Kruppel样因子16(KLF16)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GEPIA数据库171例胰腺癌组织及其匹配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8例仅胰腺癌组织的KLF16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图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成像软件检测KLF16蛋白表... 目的探讨Kruppel样因子16(KLF16)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GEPIA数据库171例胰腺癌组织及其匹配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8例仅胰腺癌组织的KLF16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图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成像软件检测KLF16蛋白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AsPC-1、MIA PaCa-2 KLF16蛋白和mRNA表达。通过敲减或外源性过表达KLF16,将两株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阴性对照组(siRNA-NC组)、KLF16敲减组(siKLF16组)、过表达对照组(OE-NC组)和KLF16过表达组(KLF16-OE组)。运用CCK-8法和集落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结果胰腺癌组织KLF16蛋白表达量(4.02±1.26比1.73±1.07)及阳性表达率(91.6%比13.5%)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下调KLF16表达,AsPC-1、MIA PaCa-2细胞培养24、48、72、96 h的A 450值(0.19±0.02比0.23±0.03、0.24±0.06比0.36±0.06、0.45±0.09比0.78±0.10、0.69±0.04比0.88±0.07;0.20±0.03比0.22±0.02、0.29±0.05比0.31±0.04、0.47±0.06比0.78±0.10、0.71±0.02比0.90±0.07)、培养14 d的细胞集落数[(36±4.32)个/孔比(118.51±10.01)个/孔;(13.6±2.62)个/孔比(83.1±9.11)个/孔]及迁移细胞数[(16.67±2.05)个比(46.67±5.91)个;(19.67±1.69)个比(55±4.89)个]均显著下降。而上调KLF16表达,两细胞株培养24、48、72、96 h的A 450值(0.21±0.05比0.20±0.04、0.48±0.03比0.31±0.04、0.91±0.09比0.72±0.03、1.28±0.10比1.05±0.02;0.20±0.01比0.19±0.05、0.44±0.03比0.30±0.04、0.89±0.06比0.72±0.03、1.19±0.05比1.01±0.10)、培养14 d的细胞集落数[(189±6.37)个/孔比(108±9.62)个/孔;(141±12.56)个/孔(80.69±10.32)个/孔]及迁移细胞数[(79±4.89)个比(50.33±4.11)个;(79.66±3.85)个比(51±4.08)个]均显著升高。结论KLF16在胰腺癌组织呈高表达;KLF16在胰腺癌细胞株的表达上调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Kruppel样因子16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坏死性胰腺炎合并结肠并发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曹锋 卢炯地 +5 位作者 李昂 张超 王喆 高崇崇 王晓辉 李非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7-574,共8页
目的探讨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发生结肠并发症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的403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130例,年龄(49.4±15.4)岁(范围:18~90岁)。其... 目的探讨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发生结肠并发症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的403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130例,年龄(49.4±15.4)岁(范围:18~90岁)。其中胆源性胰腺炎199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1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94例。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对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诊治。根据患者有无结肠并发症将患者分为结肠并发症组和无结肠并发症组。结肠并发症组患者采取抗感染、肠外营养支持、保持引流管通畅、末端回肠造瘘等方式进行治疗。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匹配。分别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403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中,出现结肠并发症53例,包括结肠漏23例,结肠梗阻15例,结肠出血21例。PSM后,两组各有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和入院时临床特征具有可比性(P值均>0.05);临床转归方面,与无结肠并发症组相比,结肠并发症组患者接受微创干预的比例[88.7%(47/53)比69.8%(37/53),χ^(2)=5.736,P=0.030]、微创干预次数[M(IQR)][2(2)次比1(1)次,Z=4.638,P=0.034]、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比例[45.3%(24/53)比32.1%(17/53),χ^(2)=4.826,P=0.041]及胰外感染比例[79.2%(42/53)比60.4%(32/53),χ^(2)=4.476,P=0.034]明显增多,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时间[8(30)d比2(10)d,Z=-3.048,P=0.002]、肠外营养支持时间[32(37)d比17(19)d,Z=-2.592,P=0.009]、ICU住院时间[24(51)d比18(31)d,Z=-2.268,P=0.002]和总住院时间[43(52)d比30(40)d,Z=-2.589,P=0.013]明显延长。两组患者病死率相近[37.7%(20/53)比34.0%(18/53),χ^(2)=0.164,P=0.840]。结论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出现结肠并发症可导致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外科干预次数增多,积极的外科干预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外科手术 结肠并发症 倾向性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胰腺切除术后胰腺炎预防及诊治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锋 卢炯地 李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6-818,822,共4页
胰腺手术后急性胰腺炎(PPAP)是胰腺切除术后的独立并发症。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在2022年制定了PPAP的定义和分级标准,由临床、生化和影像三部分组成,并根据PPAP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A、B、C 3个等级。PPAP将导致胰腺切除术后病人的住院... 胰腺手术后急性胰腺炎(PPAP)是胰腺切除术后的独立并发症。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在2022年制定了PPAP的定义和分级标准,由临床、生化和影像三部分组成,并根据PPAP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A、B、C 3个等级。PPAP将导致胰腺切除术后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术后血清生物学标记物(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淀粉酶及脂肪酶等)水平可预测PPAP的发生。胰腺质地软、主胰管直径≤3 mm、残胰血供差是发生PPAP的独立危险因素。PPAP治疗尚无统一规范,目前以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充分引流为主。对出现胰腺坏死、器官衰竭、严重腹腔感染的PPAP病人,可行挽救性全胰腺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术后并发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原文传递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梅文通 卢炯地 +3 位作者 方振 曲畅 曹锋 李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2-257,共6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9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2例,女性77例,年龄5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9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2例,女性77例,年龄51(38,62)岁。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分为两组:MDRB组(n=117)和非MDRB组(n=102)。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术后并发症、院内死亡情况等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DRB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病因、坏死物分区、胰腺坏死程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MDRB组相比,MDRB组患者入院时的CT严重指数、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而红细胞压积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MDRB组相比,MDRB组患者合并真菌感染[37.6%(44/117)比21.6%(22/102)]、出现胰外感染[75.2%(88/117)比58.8%(60/102)]、接受手术治疗[89.7%(105/117)比67.6%(69/102)]、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37.1%(39/117)比21.7%(15/102)]、出现术后并发症[36.2%(38/117)比18.8%(13/102)]和院内死亡[25.6%(30/117)比10.8%(11/102)]的比例更高,外科操作次数更多[3(2,4)次比2(1,3)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22(10,42)d比11(6,18)d]、住院时间[39(28,67)d比29(18,35)d]和肠外营养支持时间[19(9,37)d比15(7,25)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真菌感染的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增加(OR=1.199,95%CI:1.025~1.402),而使用替加环素(OR=0.831,95%CI:0.715~0.965)和微创手术治疗(OR=0.698,95%CI:0.562~0.868)可降低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均P<0.05)。结论 MDRB感染的IPN患者炎症水平及胰腺坏死程度更高,接受治疗时间更长,更依赖外科手术治疗。真菌感染是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替加环素及微创手术是降低MDRB感染IPN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急性多重耐药菌感染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分区与腹腔镜手术入路选择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曹锋 李昂 +5 位作者 高崇崇 张超 丁乙轩 卢炯地 王喆 李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7-460,464,共5页
目的分析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分布特点及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积液区域的分布特点,提出分区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微创手术入路,观... 目的分析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分布特点及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积液区域的分布特点,提出分区分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微创手术入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共纳入233例IPN病人,其坏死积液区分布为:Ⅰ区45例(19.3%),Ⅱa区21例(9.0%),Ⅰ+Ⅱa区82例(35.2%),Ⅲ区6例(2.6%),Ⅰ+Ⅱa+Ⅱb区51例(21.9%),Ⅰ+Ⅲ区11例(4.7%),Ⅰ+Ⅱa+Ⅱb+Ⅲ区17例(7.3%)。177例病人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正中入路手术49例,左侧腹膜后入路77例,正中联合左侧腹膜后入路23例,正中联合右侧腹膜后入路6例,右侧腹膜后入路4例,双侧腹膜后入路8例,正中联合双侧腹膜后入路6例,经胃入路4例。病人总体病死率6.9%。接受手术病人初次手术时间为(73.5±16.2)min,估计出血量为25(10~600)mL,留置引流管数量为(3.2±1.6)个,手术次数(2.0±1.6)次。术后Clavien-Dindo分级≥Ⅲ级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手术后病死率为7.9%。结论胰周及左侧腹膜后是IPN最常见的分布区域。根据坏死感染分布范围的不同,选择不同入路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安全、有效治疗I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感染 腹腔镜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入路在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崇崇 李非 +8 位作者 曹锋 王晓辉 李昂 李鸿雁 王喆 张超 卢炯地 王硕 梅文通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38-74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中的应用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术治疗的213例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中的应用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术治疗的213例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腹膜后入路组123例,男性73例,女性50例,年龄(51.3±12.4)岁;网膜囊入路组59例,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48.3±14.2)岁;联合入路组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54.3±19.7)岁;消化道入路组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50.2±12.5)岁。收集各组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腹膜后、网膜囊、联合、消化道入路组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分别为(44.3±22.8)、(47.3±24.3)、(52.6±21.2)、(51.2±30.1)d;手术时间分别为(52.3±26.4)、(64.3±29.2)、(82.8±24.7)、(78.2±38.1)min;中位出血量分别为18、33、42、30 ml;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2.5±1.6)、(3.8±1.8)、(3.7±2.0)、(8.4±3.9)d;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及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0.6%(13/123)、10.2%(6/59)、17.4%(4/23)、1/8,病死率分别为4.9%(6/123)、3.4%(2/59)、4.3%(1/23)、0。所有入组患者术后总体病死率为4.2%(9/213),无中转开腹患者。结论个体化选择最优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手术入路对改善IPN患者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腹腔镜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炯地 丁乙轩 +4 位作者 郑智 曲元旭 梅文通 曹锋 李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20-12-3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5例IPN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有无MDRB感染,分为MDRB感染组(107例)和非M... 目的探讨影响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20-12-3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5例IPN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有无MDRB感染,分为MDRB感染组(107例)和非MDRB感染组(108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转归。结果MDRB感染组病人入院时CT严重指数(CTSI)评分[8(6~10)vs.6(4~8),P=0.001]和降钙素原(PCT)水平[(1.7±1.4)μg/L vs.(0.8±0.7)μg/L,P=0.001]高于非MDRB感染组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MDRB感染组病人更需要营养支持(80.4%vs.50.9%,P=0.001)、微创手术干预(88.8%vs.64.8%,P=0.001)等治疗措施。在临床转归方面,MDRB感染组病人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23.4%vs.12.1%,P=0.029)和新发器官衰竭(11.2%vs.0.9%,P=0.002),导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30.1±28.7)d vs.(17.9±13.7)d,P=0.001]和总住院时间[(50.0±31.1)d vs.(29.0±21.5)d,P=0.001]延长。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胰腺外感染(OR=4.116,95%CI 1.381-12.271,P=0.011)、入院时PCT水平(OR=2.728,95%CI 1.502-4.954,P=0.001)、胰腺坏死程度(OR=2.728,95%CI 1.502-4.954,P=0.001)是影响IPN病人出现MDR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根据IPN病人是否出现胰腺外感染、胰腺坏死严重程度、入院时PCT水平可评估其发生MDRB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胰腺坏死 胰腺外感染 病原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
原文传递
感染性并发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炯地 丁乙轩 +5 位作者 郑智 曲元旭 梅文通 郭玉霖 曹锋 李非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699-707,F0004,共10页
目的分析感染性并发症[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和胰腺外感染(EP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估SAP患者不同感染并发症类型的感染时间、感染部位及感染菌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目的分析感染性并发症[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和胰腺外感染(EP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估SAP患者不同感染并发症类型的感染时间、感染部位及感染菌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6例合并感染性并发症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感染类型的不同,将SAP患者分为IPN组(n=7)、EPI组(n=14)和共同感染(EPI+IPN)组(n=45)。计量资料通过Shapiro-Wilk检验评估研究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组比较采用Bonferroni修正法(P值显著性水平降至0.017)。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虽然3组患者入院时基线数据(性别、年龄、病因、改良CTSI评分、胰腺坏死程度和器官衰竭人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PI组患者的转诊时间早于其他两组(P<0.05)。在临床诊疗中,与EPI组患者相比,IPN组和共同感染组患者需多次微创干预(P<0.05),且共同感染组中需联合营养支持人数、ICU住院时长和总住院时长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此外,本研究共培养出36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SAP患者起病早期更易出现EPI,疾病早期(≤14 d)EPI以菌血症、呼吸道感染多见,晚期(>14 d)EPI以菌血症、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多见。结论在SAP患者中,EPI和IPN共同感染的患者在手术干预、营养支持和住院时长等方面高于单独感染。对怀疑感染的SAP患者宜优先考虑EPI,SAP患者的常见感染菌株仍以革兰阴性菌居多,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多器官功能衰竭 菌血症 感染 预后
原文传递
坏死性胰腺炎合并胰外感染的菌谱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炯地 丁乙轩 +1 位作者 曹锋 李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40-943,共4页
目的分析合并胰外感染的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NP)患者的病原菌菌谱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就诊或转诊至我院普通外科的79例明确有胰外感染NP... 目的分析合并胰外感染的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NP)患者的病原菌菌谱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就诊或转诊至我院普通外科的79例明确有胰外感染N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阳性检测标本的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9例明确有胰外感染的NP患者共培养出2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6株(48.4%),革兰阳性菌69株(31.5%),真菌44株(20.1%)。常见致病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0.1%)、表皮葡萄球菌(9.1%)、鲍曼不动杆菌(9.1%)。药敏分析发现,常见胰外致病菌对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情况较为普遍。结论NP合并胰外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胰外感染的常见部位为菌血症、呼吸道,经验性用药可选用三代、四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感染 致病菌 药物敏感试验
原文传递
老年感染性胰腺坏死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玉霖 曹锋 +3 位作者 高崇崇 卢炯地 刘爽 李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71-775,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急性胰腺炎诊疗中心收治的IPN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急性胰腺炎诊疗中心收治的IPN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年轻对照组(年龄<6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结果、总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病死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老年组42例,年龄67.00(65.50,77.00)岁,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轻对照组121例,年龄44.00(33.25,52.00)岁,男性90例,女性31例。老年组女性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47.62%(20/42)比25.62%(31/121)],老年组由胆源性疾病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83.33%(35/42)比43.80%(53/121)],老年组伴随冠心病、高血压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年轻对照组[37.00(27.50,58.00)IU/L比28.00(18.50,44.00)IU/L;6.36(4.23,10.89)mmol/L比4.68(3.23,7.15)mmol/L],老年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年轻对照组[1.05(0.78,1.35)mmol/L比2.26(1.32,18.55)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并发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30.95%(13/42)比12.40%(15/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长于年轻对照组[22.00(13.25,43.50)d比17.00(9.00,26.00)d],但接受2次以上手术的比例低于年轻对照组[26.19%(11/42)比43.80%(52/1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病死率高于年轻对照组[21.43%(9/42)比7.44%(9/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IPN患者女性比例较高,常伴随心血管疾病,其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老年人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解读——急性胰腺炎外科诊疗进展及随访策略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智 丁乙轩 +5 位作者 卢炯地 梅文通 曲元旭 郭玉霖 曹锋 李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45-548,共4页
近年来,随着更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陆续发布,学者们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治和随访等方面的观念也发生了诸多转变。基于此,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更新和修订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修... 近年来,随着更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陆续发布,学者们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治和随访等方面的观念也发生了诸多转变。基于此,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更新和修订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修订后的新版指南从诊断、治疗和随访三部分进行详细论证,形成29条推荐意见。其中,修订版Atlanta分级(Revised Atlanta Classification,RAC)和基于决定因素的分级均可用于AP严重程度评估,以RAC分级使用居多。依据AP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死亡高峰,将AP病程划分为早期和后期。早期是指发病时间≤2周,以局部胰腺损伤的宿主反应为主要特征,构成第1个死亡高峰;后期是指发病时间>2周,以持续存在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功能障碍和局部并发症为特点,构成第2个死亡高峰。治疗上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展包括液体治疗、镇痛与营养支持、病因和并发症处理在内的早期治疗。后期则开展以针对各种局部并发症处理为主的外科手术治疗,遵循延迟、引流和清创的治疗原则。其中,微创“step-up”手术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首选方式。此外,内镜“step-up”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除了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之外,还需要制定详细的随访策略指导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随访,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真正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器官功能障碍 死亡高峰 并发症处理 精准医疗 宿主反应 液体治疗 胰腺损伤
原文传递
气肿性胰腺炎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18
作者 梅文通 曹锋 +5 位作者 丁乙轩 贾雨晨 卢炯地 王硕 蒋哲 李非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讨气肿性胰腺炎(EP)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例EP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0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71岁。病人均行... 目的探讨气肿性胰腺炎(EP)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例EP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0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71岁。病人均行腹部CT检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行创伤递进式治疗或一步法手术。观察指标:(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细菌学特征。(3)治疗及随访。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病人出院后第1、3、6个月复诊,了解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CT检查影像学特征:12例病人中,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检查,1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12例病人CT检查结果均示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边界不清晰,胰周有大量渗出,胰腺坏死组织占胰腺总体积>30%;Balthazar CT评分为10分(8~10分)。12例病人中,5例渗出或坏死累及双侧肾前筋膜,7例仅累及左侧肾前筋膜;11例病人坏死感染区域形成明显包裹。12例病人胰腺及胰周感染与气体分布:Ⅰ+Ⅱa区6例,Ⅰ+Ⅱa+Ⅲ区3例,Ⅰ+Ⅲ区2例,Ⅰ区1例。12例病人胰腺实质走行处均有气体,CT检查结果示腹腔积液及盆腔积液。(2)细菌学特征:12例病人胰周坏死组织病原学标本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共培养菌株27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与肠球菌属细菌;1例真菌培养阳性。12例病人中,5例血培养阴性,7例血培养阳性,共培养菌株14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4例真菌培养阳性。(3)治疗及随访:12例病人中,1例行经皮穿刺引流治疗,7例行创伤递进式手术治疗,4例行一步法手术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均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其中1例后续因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术。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7例为左侧腹膜后入路(其中1例联合上腹正中入路),2例为上腹正中经网膜囊入路,1例经右侧腹膜后入路,1例经左侧腹直肌入路;11例病人接受操作及行手术次数为(3.1±0.9)次,其中创伤递进式治疗次数为(3.6±0.8)次,一步法手术次数为(2.3±0.5)次。12例病人中,9例治疗过程中出现>48 h的持续器官功能不全,经器官功能支持、抗感染治疗后,均行手术治疗。12例病人术后均随访6个月。12例病人中,9例经治疗后痊愈,3例死亡,其中1例因出血死亡、2例因脓毒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EP多合并胰腺坏死,CT检查影像学特征为胰腺实质及胰周积气。EP病人多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手术是治疗EP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气肿性 坏死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转运微小RNA-145-5p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乙轩 曹锋 +4 位作者 王业成 郭玉霖 卢炯地 梅文通 李非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转运微小RNA(miRNA,miR)-145-5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本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单独外泌体组、miR-145-5p模拟物组以及miR-145-5p阴性对照组。将人...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转运微小RNA(miRNA,miR)-145-5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本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单独外泌体组、miR-145-5p模拟物组以及miR-145-5p阴性对照组。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分别转染miR-145-5p模拟物组(miR-145-5p mimic)及miR-145-5p阴性对照组(miR-145-5p negative control)后加入到胰腺癌细胞中,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BxPC3和人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xPC3和PANC-1细胞中Smad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采用超速离心法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条件培养基中分离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双凹圆盘状结构;Nanosight结果显示外泌体直径范围在52.5~85.5nm,平均直径119nm,1ml条件培养基中约含有400个;Western blot检测到CD9和CD81标志蛋白的阳性表达。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4d后145-exo组BxPC3和PANC-1细胞吸光度值显著低于NC-exo组[(2.681±0.049)比(3.683±0.003),t=20.460,P<0.05;(2.646±0.116)比(3.450±0.112),t=4.9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145-exo组BxPC3和PANC-1侵袭转移细胞数明显少于NC-exo组[(68.200±3.262)个比(104.800±2.177)个,t=9.333,P<0.05;(83.000±3.493)个比(146.200±4.432)个,t=11.2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周期结果显示145-exo组G0/G1比例高于NC-exo组[(43.030±1.060)%比(31.730±0.843)%,t=8.3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结果显示145-exo组的早凋亡率和晚凋亡率均高于NC-exo组[(10.970±0.405)%比(6.863±0.099)%,t=9.830,P<0.05;(2.400±0.166)%比(1.513±0.045)%,t=5.1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mad3蛋白在BxPC3和PANC-1的145-exo组的表达分别下调了38.0%和37.4%(t=6.362,P<0.05;t=11.4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ucMSCs-exo可通过转运miR-145-5p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与Smad3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微小RNA-145-5P 胰腺癌 治疗
原文传递
Kruppel样因子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郑智 丁乙轩 +7 位作者 梅文通 郭玉霖 曲元旭 卢炯地 刘爽 孙海晨 曹锋 李非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64-268,共5页
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部分患者丧失了手术机会,导致患者远期预后差。因而,针对此类患者如何能够找到最佳的治疗靶点,进而改善患者预后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Kruppel样因子(KLF)作为一... 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部分患者丧失了手术机会,导致患者远期预后差。因而,针对此类患者如何能够找到最佳的治疗靶点,进而改善患者预后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Kruppel样因子(KLF)作为一种可以结合目的DNA的转录调节因子,被证实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被证实KLF家族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但是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为进一步探讨KLF家族对于肿瘤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对KLF家族在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方面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期望为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转录因子 Kruppel样因子 恶性肿瘤 调控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