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可视化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轴向长期变化差异 被引量:1
1
作者 卢逸嘉 陈春林 +2 位作者 刘云鹭 冯婕 刘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通过MRI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前、术后1年及5年阴道轴向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行MRI共纳入30例。通过Mimics 23.0... 目的通过MRI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前、术后1年及5年阴道轴向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行MRI共纳入30例。通过Mimics 23.0软件将术前、后骨盆及阴道三维重建并置于同一空间,以术前、术后1年及5年阴道受力点为P1~P3,测量阴道长度、P1~P3处阴道夹角及坐标。结果P2较P1角度增大(19.99±4.26)°、术后1年阴道缩短(5.55±0.6)cm,P3较P1角度增大(24.50±4.33)°、术后5年阴道缩短(5.95±1.13)cm,P3较P2角度增大(4.51±0.33)°、术后5年较1年阴道缩短(0.42±0.53)cm(P均<0.05);P1坐标(3.19±0.69,1.59±0.52),P2(2.52±0.38,0.94±0.87),P3(2.39±0.46,0.69±0.59)。结论RH术后阴道轴向夹角逐渐变钝、前倾,受力点向前更靠近耻骨联合、向下更靠近阴道口,这可能是其术后长期较少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 MRI 阴道轴向 三维可视化研究 骨盆倾斜校正
原文传递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与全子宫切除术对盆底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卢逸嘉 陈春林 刘萍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20年第1期55-59,共5页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术后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逐渐受到关注,两种手术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已经较为明确,但对解剖结构的影响程度及产生何种后果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就两种手术方式分别对盆底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全子宫切除术 盆底功能障碍
下载PDF
MRI评估宫颈癌子宫根治术后患者肛提肌长期变化
3
作者 卢逸嘉 陈春林 +3 位作者 刘云鹭 黄璐 冯婕 刘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采用MRI评估宫颈癌子宫根治术(RH)后1、5年患者肛提肌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30例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采集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盆底MRI,重建骨盆及肛提肌三维模型;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肛提肌裂孔横... 目的采用MRI评估宫颈癌子宫根治术(RH)后1、5年患者肛提肌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30例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采集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盆底MRI,重建骨盆及肛提肌三维模型;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前后径(LH-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体积(LVOL),双侧肛提肌与耻骨联合下缘间距(LSG)、髂尾肌角度(ICA)及厚度(ICT)、耻骨直肠肌厚度、M线及H线长度的差异。结果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T及耻骨直肠肌厚度逐渐变薄、M线逐渐延长,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静息态下LVOL较术前减小(P<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A及LPA均较术前增大而LVOL减小(P均<0.05)。结论宫颈癌RH术后患者髂尾肌、耻骨直肠肌逐渐萎缩变薄,盆底支持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子宫切除术 肛提肌 磁共振成像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两种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三维轴向及承受腹压力学应变改变情况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卢逸嘉 陈春林 +6 位作者 龚世鹏 彭程 刘云鹭 苍鹏 姜文轩 梁诗琪 刘萍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26-730,共5页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可视化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RH)与普通全子宫切除术(TH)后阴道三维轴向及承受腹压力学应变改变情况。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RH的子宫颈鳞癌或腺癌患者50例,同...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可视化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RH)与普通全子宫切除术(TH)后阴道三维轴向及承受腹压力学应变改变情况。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RH的子宫颈鳞癌或腺癌患者50例,同期行TH的良性疾病或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盆腔MRI检查。在矢状面以耻骨联合下缘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统,将耻尾线(pubococcygeal line,PCL)设为X轴、与该线垂直方向为Y轴,利用MRI三维重建技术分别重建出骨盆、阴道。定义术前、术后阴道拐点为受力点P1、P2,P1点在术后阴道对应点为P1’点,分别测量P1、P1’、P2点坐标位置,阴道上下段角度及该点阴道下段/阴道总长度比值。结果(1)RH组受力点位置及力学应变改变情况:术后P2相对术前P1向下0.75cm更靠近阴道外口、向前0.63cm更靠近耻骨联合;术后P2阴道上下夹角均较术前P1更钝,角度增加17.62°;P1、P2点处阴道下段长度与阴道总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47±0.06和0.54±0.09(P<0.001)。(2)TH组受力点位置及力学应变改变情况:术后P2位置较术前P1向下0.35cm更靠近阴道外口、向前0.50cm更靠近耻骨联合;术后P2阴道上下夹角均较术前P1更钝,角度增加15.91°;P1、P2点处阴道下段长度与阴道总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43±0.59和0.48±0.84(P=0.072)。(3)两组术前、术后阴道下段长度差值RH组大于TH组(P=0.002),阴道角度变化及阴道下段长度与阴道总长度的比值的差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RH及TH均可导致阴道前倾、变直,阴道受力点位置下移,RH后阴道受力点位置较TH后更向前靠近耻骨联合,向下靠近阴道外口,术后受力点P2处阴道上下段角度更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 普通全子宫切除术 磁共振成像 阴道三维轴向 腹压力学应变 可视化研究
原文传递
2018年FIGO子宫颈癌新分期中ⅡA2期治疗策略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立新 付佳鑫 +10 位作者 王莉 赵宏伟 王丹波 林丽红 吕秋波 郝敏 卢逸嘉 宾晓农 郎景和 刘萍 陈春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探讨2018年FIGO子宫颈癌新分期中ⅡA2期治疗策略。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大数据库,对47家医院于2004—2018年期间收治的1112例FIGO 2018ⅡA2期子宫颈癌病例,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比较开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ARH组)、新... 目的探讨2018年FIGO子宫颈癌新分期中ⅡA2期治疗策略。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大数据库,对47家医院于2004—2018年期间收治的1112例FIGO 2018ⅡA2期子宫颈癌病例,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比较开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ARH组)、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NACT组)、根治性放化疗(R-CT组)3种治疗方式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结果(1)从数据库中共筛选出ARH组471例,NACT组342例,R-CT组299例,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2)单因素分析结果,ARH组与NACT组5年OS和5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6%vs.90.3%,P=0.068;90.0%vs.84.5%,P=0.123);ARH组、NACT组肿瘤学结局均优于R-CT组(ARH vs.R-CT 5年OS:93.6%vs.71.8%,P<0.001;5年DFS:90.0%vs.69.4%,P<0.001;NACT vs.R-CT 5年OS:90.3%vs.71.8%,P<0.001;5年DFS:84.5%vs.69.4%,P<0.001)。(3)多因素分析结果,R-CT组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FIGO 2018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直接开腹手术或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国际妇产科联盟 治疗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