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2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永真 王志慧 +6 位作者 李娜 宋颖 韩正华 千新来 原志庆 陆漫漫 李思琦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308-312,共5页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信号调节激酶1/2(MEK/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缺氧诱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表达的影响。方法乳腺癌MCF-7细胞常规培养24 h后,分为...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信号调节激酶1/2(MEK/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缺氧诱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表达的影响。方法乳腺癌MCF-7细胞常规培养24 h后,分为常氧组、缺氧组、缺氧+低剂量LY294002组、缺氧+高剂量LY294002组,缺氧+低剂量U0126组和缺氧+高剂量U0126组。常氧组细胞使用含生理盐水的RPMI 1640培养基,缺氧组细胞使用含100μmol·L-1氯化钴的RPMI 1640培养基,缺氧+低剂量LY294002组细胞使用含100μmol·L-1氯化钴和4μmol·L-1 LY294002的RPMI 1640培养基,缺氧+高剂量LY294002组细胞使用含100μmol·L-1氯化钴和40μmol·L-1 LY294002的RPMI 1640培养基,缺氧+低剂量U0126组细胞使用含100μmol·L-1氯化钴和2μmol·L-1 U0126的RPMI 1640培养基,缺氧+高剂量U0126组细胞应用含8μmol·L-1 U0126的RPMI 1640培养基,继续培养3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细胞HIF-2α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HIF-2α蛋白、磷酸化Akt(p-Akt)和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缺氧组细胞中HIF-2αmRNA相对表达量及HIF-2α蛋白、p-Akt蛋白和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常氧组(P<0.05);缺氧+低剂量LY294002组、缺氧+高剂量LY294002组、缺氧+低剂量U0126组、缺氧+高剂量U0126组细胞中HIF-2αmRNA相对表达量及HIF-2α蛋白、p-Akt蛋白和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缺氧组(P<0.05)。缺氧+高剂量LY294002组细胞中HIF-2αmRNA相对表达量及HIF-2α蛋白、p-Akt蛋白和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缺氧+低剂量LY294002组(P<0.05);缺氧+高剂量U0126组细胞中HIF-2αmRNA相对表达量及HIF-2α蛋白、p-Akt蛋白和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缺氧+低剂量U0126组(P<0.05)。结论PI3K/Akt和MEK/ERK1/2信号通路可能是缺氧诱导HIF-2α表达的上游信号通路,在缺氧条件下对HIF-2α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缺氧诱导因子-2Α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下调PPAPDC1A的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2
作者 郜培琼 千新来 +1 位作者 贺国洋 原志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的探讨磷脂酸磷酸酶2域1A(PPAPDC1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PPAPDC1A的表达。采用基因转染技术成功构建PPAPDC1A稳定过表达和沉默... 目的探讨磷脂酸磷酸酶2域1A(PPAPDC1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PPAPDC1A的表达。采用基因转染技术成功构建PPAPDC1A稳定过表达和沉默细胞株,通过CCK-8、Transwell、裸鼠皮下成瘤和裸鼠尾静脉注射等实验观察PPAPDC1A基因对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PPAPDC1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PPAPDC1A的表达强度与细胞分化程度(P=0.011)呈负相关。成功构建PPAPDC1A稳定过表达和干扰细胞株。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与Vector组相比,PPAPDC1A稳定过表达细胞株的生长速度(SW480-PPAPDC1A、RKO-PPAPDC1A组:0.38±0.03、0.25±0.01)、穿过小室的细胞数(SW480-PPAPDC1A、RKO-PPAPDC1A组:218.33±7.09、96.33±1.52)、克隆形成数量(SW480-PPAPDC1A、RKO-PPAPDC1A组:174.33±5.03、245.00±7.00)、体内肿瘤体积(4.16±0.91)、裸鼠肺转移灶数目(5.1±3.84)显著升高(P<0.05)。与NC组相比,PPAPDC1A沉默细胞株的生长速度(SW620-shPPAPDC1A、LOVO-shPPAPDC1A组:0.14±0.02、0.16±0.05)、穿过小室的细胞数(SW620-shPPAPDC1A、LOVO-shPPAPDC1A组:13.33±0.57、18.33±0.51)、克隆形成数量(SW620-shPPAPDC1A、LOVO-shPPAPDC1A组:28.33±1.52、8.67±0.57)、肿瘤体积(0.56±0.21)、裸鼠肺转移灶数目(1.2±1.03)显著降低(P<0.05)。结论下调PPAPDC1A表达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转移 PPAPDC1A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胞外结构域的高效表达与纯化
3
作者 郭鑫鑫 刘青 +3 位作者 丰慧根 原志庆 林俊堂 樊晋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120,共6页
目的:获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分子4胞外结构域(exCTLA4)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条件,并纯化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xCTLA4并转入大肠杆菌Transetta(DE3)中,通过改变诱导物IPTG浓度、细菌培养温度和时间... 目的:获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分子4胞外结构域(exCTLA4)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条件,并纯化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xCTLA4并转入大肠杆菌Transetta(DE3)中,通过改变诱导物IPTG浓度、细菌培养温度和时间,获得了exCTLA4的最佳表达条件.收集最佳诱导条件下表达exCTLA4的菌体,将菌体超声破碎后,离心分离exCTLA4包涵体,用低浓度尿素(2mol·L^(-1))洗去大部分背景蛋白后,再用高浓度尿素(8mol·L^(-1))溶解包涵体,进一步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方法得到高纯度exCTLA4.结果: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exCTLA4,获得了exCTLA4在Transetta(DE3)中的最佳诱导条件,即在1mmol·L^(-1) IPTG、25℃下,诱导6h能得到最佳表达,但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纯化exCTLA4包涵体及进一步的镍离子亲和层析获得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Western blot鉴定为CTLA4.结论:获得了exCTLA4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最佳表达条件和纯化方法及步骤,为该蛋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LA4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下载PDF
人直肠癌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4
作者 高凤兰 宋国华 +2 位作者 杜华贞 原志庆 张延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75-176,共2页
目的 研究人直肠癌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 (HM 93- 4McAb)的特异性 ,为生物导向诊断、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 (HM93- 4McAb)与 85例人直肠癌标本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  (1)DukesC期 (HM93- 4McAb)体阳性率 96 .2 %明显高于... 目的 研究人直肠癌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 (HM 93- 4McAb)的特异性 ,为生物导向诊断、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 (HM93- 4McAb)与 85例人直肠癌标本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  (1)DukesC期 (HM93- 4McAb)体阳性率 96 .2 %明显高于A期、B期 (47.6 % ,6 0 % ) ,与D期 88.8%比较无明显差异性。 (2 )中分化腺癌阳性率 10 0 %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及粘液癌 (P <0 .0 1)。 (3)直肠癌相关抗原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的关系。结论 HM93- 4McAb可用于直肠癌的临床免疫病理分型诊断、药物标记生物导向诊断与治疗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癌相关抗原 单克隆抗体 特异性 预后
下载PDF
FEZ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原志庆 陈晓磊 +4 位作者 李娜 贺国洋 王霞 杨慧林 郑丽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FEZ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中的表达及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I,SH)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 hemistryI,HC)检测30例正常甲状...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FEZ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中的表达及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I,SH)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 hemistryI,HC)检测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30例PTC组织和30例PTC组织中FEZ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FEZ1 mRNA和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P均<0.05)和PTC组织(P均<0.05);FEZ1 mRNA和蛋白在Ⅰ、Ⅱ期P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Ⅲ、Ⅳ期P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均<0.05);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FEZ1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率亦均显著高于伴淋巴结转移组(P均<0.05)。PTC中FEZ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FEZ1基因的表达缺失或下调与PTC的发生与演进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FEZ1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甲状腺腺瘤
下载PDF
食管癌切除标本断端组织的流式细胞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原志庆 吴绍温 +3 位作者 黄冬莲 王凤荣 吴国祥 严霞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6-88,共3页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标本断端组织的细胞生物学特性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对33例食管癌术后标本的断端组织的DNA含量(DNAindex,DI)、倍体类型和细胞增殖指数...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标本断端组织的细胞生物学特性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对33例食管癌术后标本的断端组织的DNA含量(DNAindex,DI)、倍体类型和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index,PI)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切距(主体癌上缘与上切缘之间的距离)<5厘米的断端,不典型增生性断端及癌残留断端的PI值显著高于切距≥5厘米断端和正常食管粘膜;随访资料表明,上述三类断端患者的术后五年生存率也显著低于切距≥5厘米切除的患者。尤其有意义的是,12例切距<5厘米断端样品中,9例PI>20%,占75%;且有2例异倍体DNA含量出现。提示切距<5厘米切除者(尤其是术后FCM检测,高PI和高DNA含量者),断端不典型增生者及断端癌残留者,都可能成为术后复发的高危人群,应密切随防。文中对残癌与其主体癌之间的FCM参数也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残癌的术后放、化疗提供了细胞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切除 流式细胞术 食管肿瘤
下载PDF
建立联合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8
7
作者 原志庆 徐丽 +1 位作者 刘国伟 姬广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647-648,共2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资源短缺日趋明显,使得学校的有限资源与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为了能积极有效地解决医学研究生培养资源短缺问题,确保研究生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资源短缺日趋明显,使得学校的有限资源与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为了能积极有效地解决医学研究生培养资源短缺问题,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新乡医学院就建立校外临床医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作者就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招生、培养、管理及其优点和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缓解医学研究生培养资源的短缺问题和研究生就业压力提供比较完整、规范、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培养 医学研究生 培养质量
下载PDF
40例贲门癌切除标本切缘残留癌的DNA倍体与患者预后关系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原志庆 黄冬莲 +2 位作者 薛迎春 和瑞芝 千高峰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69-71,共3页
为探讨贲门残癌细胞的DNA倍体类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对40例残癌细胞的DNA倍体进行了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属2C者16例,占40%;AN24例,占60%。2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N患者。这提示DNA倍体是判断残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 为探讨贲门残癌细胞的DNA倍体类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对40例残癌细胞的DNA倍体进行了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属2C者16例,占40%;AN24例,占60%。2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N患者。这提示DNA倍体是判断残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本文还对残癌及其相应的主体癌细胞的DNA倍体类型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 切缘残留癌 贲门肿瘤 DNA
下载PDF
瘤体内DNA倍体异质性与食管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原志庆 付怀平 +2 位作者 姜红光 贺志安 常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9-52,共4页
采用多点取材的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80例食管癌瘤体内DNA倍体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倍体异质性肿瘤的检出率为47.5%(38/80);倍体异质性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 采用多点取材的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80例食管癌瘤体内DNA倍体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倍体异质性肿瘤的检出率为47.5%(38/80);倍体异质性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本研究提示,深入研究肿瘤DNA倍体异质性将对判断患者预后,协助组织学分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DNA倍体 异质性 组织学分级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中p16、Rb及p2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检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原志庆 崔静 +2 位作者 千新来 贺国洋 郑丽丽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9-381,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16、Rb和p2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5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上皮、42例腺瘤组织中p16、Rb和p2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腺瘤、癌组织中p16和...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16、Rb和p2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5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上皮、42例腺瘤组织中p16、Rb和p2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腺瘤、癌组织中p16和p2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均较正常组织增加(χ2=4.680、9.091和4.008、10.618,P<0.05);R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无明显变化(χ2=2.513和3.125,P>0.05),而且甲基化水平低。癌组织中p16和p2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其蛋白表达负关联(rP分别为0.894和0.920,P<0.001),而R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无关联(rP=0.026,P=0.661)。p1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10.757,6.229和5.707,P<0.05),而p27高甲基化状态仅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10.475,P<0.001)。结论:p16和p27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在大肠癌的发生、演进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DNA甲基化 P16基因 RB基因 P27基因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DNA倍体异质性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原志庆 付怀平 +1 位作者 姜红光 黄冬莲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2-75,共4页
本研究采用多点取材的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80例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瘤体内DNA倍体异质性进行了研究。DNA异倍体的检出率为88.8%(71/80),DNA指数范围为0.77~1.74。80例标本中,38例瘤体内表... 本研究采用多点取材的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80例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瘤体内DNA倍体异质性进行了研究。DNA异倍体的检出率为88.8%(71/80),DNA指数范围为0.77~1.74。80例标本中,38例瘤体内表现为DNA倍体异质现象(47.50%)。DNA倍体异质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34.2%)极显著地低于非异质性肿瘤患者(64.3%)(P<0.025)。文中对瘤体内DNA倍体异质性的可能意义和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DNA 倍体 异质性 鳞状癌 预后
下载PDF
食管癌的生物学特征与手术切缘残留癌 被引量:2
12
作者 原志庆 樊凯敏 +2 位作者 常旭 王凤荣 吴国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7-38,共2页
以病理组织学为主,配合FCM和Ag-NORs图像分析,对647例食管癌主癌的生物学特征与切缘残留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残留癌的发生与主癌的瘤体大小,组织学分级,生长方式,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癌栓形成,增殖指数,A... 以病理组织学为主,配合FCM和Ag-NORs图像分析,对647例食管癌主癌的生物学特征与切缘残留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残留癌的发生与主癌的瘤体大小,组织学分级,生长方式,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癌栓形成,增殖指数,Ag-NORs面积/核面积(A/A)及Ag-NORS核内分布密度(N/A)显著相关(P<0.05);而与肉眼类型,生长部位、DNA含量及Ag-NORs颗粒数目无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癌 切缘残留癌 流式细胞术 食管肿瘤
下载PDF
食管癌切除标本断端残留癌的流式细胞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原志庆 王凤荣 +3 位作者 吴国祥 千高峰 和瑞芝 严霞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12-15,共4页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研究食管癌切除标本断端残留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主体癌的关系。镜下为原位癌和粘膜下浸润癌的残癌,其异倍体率和增殖指数显著低于其主体癌(P<0.001),表明早期残癌中,部分(60%)为主体癌周的早...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研究食管癌切除标本断端残留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主体癌的关系。镜下为原位癌和粘膜下浸润癌的残癌,其异倍体率和增殖指数显著低于其主体癌(P<0.001),表明早期残癌中,部分(60%)为主体癌周的早期多中心癌灶,而且表现为相对良性的生物学行为。残癌的发生与其主体癌的 DNA 含量无关,与增殖指数密切相关(P<0.005)。对残癌的发展速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断端残留癌 流式细胞分析
下载PDF
中草药对小鼠前胃癌变的阻断作用与其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原志庆 贺志安 +5 位作者 张美华 杨万才 千新来 任金平 冯艳玲 杨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51-153,292-293,共5页
采用化学诱癌模型,用白花蛇舌草、乌骨藤、斑螯、冬凌草、冬虫夏草和山豆根对小鼠前胃癌变的阻断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对6种中草药的硒、锰、锌、钼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6个中药组... 采用化学诱癌模型,用白花蛇舌草、乌骨藤、斑螯、冬凌草、冬虫夏草和山豆根对小鼠前胃癌变的阻断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对6种中草药的硒、锰、锌、钼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6个中药组的癌变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癌变抑制率与其硒、锰含量呈正相关,与其锌、钼含量无关。提示:6种中草药对小鼠前胃鳞状上皮癌变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作用,其抑制癌变作用可能与其硒、锰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乌骨藤 斑蝥 冬凌草 冬虫夏草 山豆根 前胃癌 微量元素
下载PDF
脉管癌栓形成与食管、贲门癌术后标本断端残癌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原志庆 和瑞芝 +2 位作者 千高峰 王凤荣 吴国祥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0-81,共2页
本文对27例癌组织中脉管癌栓阳性病例的术后标本断端残癌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残癌发生率为25.9%(7/27),显著高于癌栓阴性对照组8.9%(8/89)(P<0.05)。表明有癌栓形成的肿瘤恶性程度高,浸润扩展范围广,易发生残癌。文中对癌组织... 本文对27例癌组织中脉管癌栓阳性病例的术后标本断端残癌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残癌发生率为25.9%(7/27),显著高于癌栓阴性对照组8.9%(8/89)(P<0.05)。表明有癌栓形成的肿瘤恶性程度高,浸润扩展范围广,易发生残癌。文中对癌组织中癌栓形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栓 残留癌 食管肿瘤 贲门肿瘤
下载PDF
贲门癌术后切缘残留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其发生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原志庆 千新来 +2 位作者 杨万才 王凤荣 吴国祥 《实用癌症杂志》 1994年第1期43-45,共3页
作者应用病理学和流式细胞术对75例贲门癌术后切缘残留癌(简称残癌)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对其发生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残癌发生率为16.1%;残癌对患者术后4年和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残癌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残端切除... 作者应用病理学和流式细胞术对75例贲门癌术后切缘残留癌(简称残癌)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对其发生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残癌发生率为16.1%;残癌对患者术后4年和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残癌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残端切除长度不足;切除长度受瘤体大小(客观因素)的限制。此外,残癌的发生与主体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有关(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外科手术 病理
下载PDF
流式DNA倍体与贲门癌病理特性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原志庆 千高峰 +2 位作者 和瑞芝 王凤荣 吴国祥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2期87-90,共4页
研究目的探讨流式DNA倍体与贲门癌的病理特性及预后的关系,为准确判断贲门癌的恶性程度、估价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细胞生物学指标研究背景流式DNA倍体已应用于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研究,而贲门癌的流式DNA倍体分析鲜见... 研究目的探讨流式DNA倍体与贲门癌的病理特性及预后的关系,为准确判断贲门癌的恶性程度、估价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细胞生物学指标研究背景流式DNA倍体已应用于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研究,而贲门癌的流式DNA倍体分析鲜见报道。研究方法应用FACS-420型流式细胞仪(美国)对89例贲门癌的石蜡包埋标本的DNA倍体进行了定量分析,然后对不同倍体类型标本的病理学特性及患者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9例样品中,二倍体11例(28.2%),异倍体28例(71.8%);流式DNA倍体分布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患者预后有关,而与年龄、性别、瘤体大小、组织学类型及肉眼类型无关。结论贲门癌细胞的流式DNA倍体分析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估价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流式细胞术 DNA倍体
下载PDF
影响贲门癌术后切缘残留癌发生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原志庆 千高峰 +2 位作者 和瑞芝 郭乐新 李万里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研究目的探讨影响贲门癌术后切缘残留癌发生的各种因素,为防止残留癌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背景在影响残留癌发生因素研定中,多数文献仅强调切除长度的重要性,有关主体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发生关系的研究甚少。研究方法标本切取瘤体... 研究目的探讨影响贲门癌术后切缘残留癌发生的各种因素,为防止残留癌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背景在影响残留癌发生因素研定中,多数文献仅强调切除长度的重要性,有关主体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发生关系的研究甚少。研究方法标本切取瘤体中央、上下切缘及送检淋巴结。常规包埋制片。应用生物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主体癌的各种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检测,并对其与残癌发生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残癌发生率为16.1%(75/465),其发生与切除长度及主体癌的恶性程度有关。结论影响残癌发生的直接因素是切除长度;间接因素是瘤体的大小;相关因素是主体癌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胃癌手术切缘硫酸性肠化的检测在预测术后复发高危人群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原志庆 乔思杰 +3 位作者 傅怀平 千新来 杨万才 任晓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5年第1期54-56,共3页
本研究对27例胃癌术后复发病例(复发组)和30例同期未复发病例(对照组)的原切除标本切缘的肠上皮化生类型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根据观察结果,本研究将切缘肠化分为硫酸性和非硫酸性两种类型。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复发组的硫酸... 本研究对27例胃癌术后复发病例(复发组)和30例同期未复发病例(对照组)的原切除标本切缘的肠上皮化生类型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根据观察结果,本研究将切缘肠化分为硫酸性和非硫酸性两种类型。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复发组的硫酸性肠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表明切缘硫酸性肠化与胃癌术后复发显著相关,建议将切缘硫酸性肠化的患者视为术后复发的高危人群,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缘 肠上皮化生 复发 胃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六种中草药阻断食管上皮癌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原志庆 高冀辉 +3 位作者 张春光 张铁汉 高加亮 李政 《河南肿瘤学杂志》 1998年第5期396-397,共2页
关键词 食管上皮癌 癌变 实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