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复合结构与生长
被引量:
9
1
作者
颜丹平
孙铭
+6 位作者
巩凌霄
周美夫
邱亮
李书兵
张森
古术航
木红旭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615-633,共19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北东向龙门山逆冲带,研究已经证明是中生代与新生代前陆复合扩展和生长的结果。然而,2008年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余震和滑坡等的单向和分段迁移现象,对龙门山复合逆冲带的结构认识提出了挑战。文章在已有研究...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北东向龙门山逆冲带,研究已经证明是中生代与新生代前陆复合扩展和生长的结果。然而,2008年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余震和滑坡等的单向和分段迁移现象,对龙门山复合逆冲带的结构认识提出了挑战。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龙门山复合生长下构建的特殊结构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以中生代与新生代两期前陆逆冲带复合生长为基础,龙门山复合逆冲带具有特殊的、主要由前陆逆冲楔叠加后形成的复合结构,而且这种复合逆冲楔具有分级和时序特征;中生代前陆逆冲楔是以逆冲断层-褶皱为特征,并分别组合形成碧口厚皮逆冲推覆体、唐王寨薄皮逆冲推覆体和龙王庙逆冲推覆体,总体从晚三叠世以前开始,至~160 Ma向南递进扩展生长;新生代前陆逆冲楔由逆冲断层和逆冲岩片组成,分为约35~10 Ma和10 Ma以来两个阶段,向南东向递进扩展生长,并可能与川西盆地东侧龙泉山构造相连通。因此,龙门山逆冲带具有前陆逆冲带和生长过程的双重复合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前陆逆冲带
复合结构与生长
青藏高原东缘
前陆逆冲楔
汶川地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块中-新生代变质、变形与年代限定
被引量:
6
2
作者
许晨光
颜丹平
+5 位作者
古术航
孟祥坤
邱亮
Michael L.WELLS
王继斌
马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94,共15页
碧口地块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由北部变质沉积岩系及南部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组成。碧口地块北部岩石变质为千枚岩、云母石英片岩,南部岩石经历绿片岩-蓝片岩相变质。由于对碧口地块变形特征及区域变质作用分析深度不够,缺少精确的变质时间...
碧口地块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由北部变质沉积岩系及南部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组成。碧口地块北部岩石变质为千枚岩、云母石英片岩,南部岩石经历绿片岩-蓝片岩相变质。由于对碧口地块变形特征及区域变质作用分析深度不够,缺少精确的变质时间限定,碧口地块变质杂岩系性质、区域变质年代及其大地构造属性始终处于争议之中,导致对西秦岭和龙门山造山过程的认识产生分歧。通过详细区域构造解析,将碧口地块划分为3期变形:D1期以紧闭褶皱、面理S1及矿物线理L1为特征;D2期形成于由北向南的正断拆离作用,显示韧性变形特征,D2期变形改造先期逆断层并形成半地堑盆地;D3期形成于喜山期逆冲走滑运动,以脆性变形为主要特征。本研究获得碧口变质岩中变形脉锆石U-Pb年龄(227.2±6.2)Ma,碧口地块已报道的D1期变形后期侵入体年龄为226~215 Ma,从而限定D1期碧口区域变质变形年龄为约220 Ma。因此推测D1期形成于三叠纪末华南、华北板块碰撞,碧口地块区域变质主要形成于这一时期的俯冲碰撞作用;D2与D3期则与青藏高原的东向扩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口地块
区域变质
扬子板块
三叠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复合结构与生长
被引量:
9
1
作者
颜丹平
孙铭
巩凌霄
周美夫
邱亮
李书兵
张森
古术航
木红旭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石化集团西南油气分公司
出处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615-633,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672216,41972206)。
文摘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北东向龙门山逆冲带,研究已经证明是中生代与新生代前陆复合扩展和生长的结果。然而,2008年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余震和滑坡等的单向和分段迁移现象,对龙门山复合逆冲带的结构认识提出了挑战。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龙门山复合生长下构建的特殊结构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以中生代与新生代两期前陆逆冲带复合生长为基础,龙门山复合逆冲带具有特殊的、主要由前陆逆冲楔叠加后形成的复合结构,而且这种复合逆冲楔具有分级和时序特征;中生代前陆逆冲楔是以逆冲断层-褶皱为特征,并分别组合形成碧口厚皮逆冲推覆体、唐王寨薄皮逆冲推覆体和龙王庙逆冲推覆体,总体从晚三叠世以前开始,至~160 Ma向南递进扩展生长;新生代前陆逆冲楔由逆冲断层和逆冲岩片组成,分为约35~10 Ma和10 Ma以来两个阶段,向南东向递进扩展生长,并可能与川西盆地东侧龙泉山构造相连通。因此,龙门山逆冲带具有前陆逆冲带和生长过程的双重复合结构。
关键词
龙门山前陆逆冲带
复合结构与生长
青藏高原东缘
前陆逆冲楔
汶川地震
Keywords
Longmenshan foreland thrust belt
composite texture and growth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oreland thrust wedge
Wenchuan earthquake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块中-新生代变质、变形与年代限定
被引量:
6
2
作者
许晨光
颜丹平
古术航
孟祥坤
邱亮
Michael L.WELLS
王继斌
马芳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94,共15页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022110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2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4CB440903)
文摘
碧口地块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由北部变质沉积岩系及南部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组成。碧口地块北部岩石变质为千枚岩、云母石英片岩,南部岩石经历绿片岩-蓝片岩相变质。由于对碧口地块变形特征及区域变质作用分析深度不够,缺少精确的变质时间限定,碧口地块变质杂岩系性质、区域变质年代及其大地构造属性始终处于争议之中,导致对西秦岭和龙门山造山过程的认识产生分歧。通过详细区域构造解析,将碧口地块划分为3期变形:D1期以紧闭褶皱、面理S1及矿物线理L1为特征;D2期形成于由北向南的正断拆离作用,显示韧性变形特征,D2期变形改造先期逆断层并形成半地堑盆地;D3期形成于喜山期逆冲走滑运动,以脆性变形为主要特征。本研究获得碧口变质岩中变形脉锆石U-Pb年龄(227.2±6.2)Ma,碧口地块已报道的D1期变形后期侵入体年龄为226~215 Ma,从而限定D1期碧口区域变质变形年龄为约220 Ma。因此推测D1期形成于三叠纪末华南、华北板块碰撞,碧口地块区域变质主要形成于这一时期的俯冲碰撞作用;D2与D3期则与青藏高原的东向扩张有关。
关键词
碧口地块
区域变质
扬子板块
三叠纪
Keywords
Bikou terrane
regional metamorphism
Yangtze Block
Triassic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复合结构与生长
颜丹平
孙铭
巩凌霄
周美夫
邱亮
李书兵
张森
古术航
木红旭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块中-新生代变质、变形与年代限定
许晨光
颜丹平
古术航
孟祥坤
邱亮
Michael L.WELLS
王继斌
马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