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U1F1基因SNP位点与尼罗罗非鱼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
1
作者 高风英 佟延南 +6 位作者 曹建萌 刘志刚 王淼 衣萌萌 可小丽 卢迈新 朱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目的】研究POU1F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评估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为罗非鱼以生长性状为目的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从POU1F1中共筛查到28个多态性较高... 【目的】研究POU1F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评估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为罗非鱼以生长性状为目的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从POU1F1中共筛查到28个多态性较高的位点,分析尼罗罗非鱼高要亲代群体的这些位点与其体质量及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宽等6个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并在尼罗罗非鱼高要子代群体和番禺群体中验证,将获得的体质量和形态相关位点进一步在尼罗罗非鱼海南群体中验证。【结果与结论】高要亲代群体和子代群体中,分别有6个位点[S3(A-400G)、S4(A-469T)、S5(I-539D)、S6(A-881G)、S7(A-888G)和S12(C-1365T)]和5个位点[S3、S5、S11(I-1358D)、S13(C-1511T)、S14(A-1539T)]与体质量、形态性状相关。POU1F1基因11个SNP位点中,未发现与番禺群体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相关联的位点。POU1F1基因6个SNP位点与海南雌雄群体关联分析表明,S4位点与海南雌性群体体质量相关,S3和S5位点与雄性群体体质量相关。双倍型与各群体体质量、各形态性状关联分析表明,在高要亲代群体中获得体宽相关双倍型2个;在高要子代群体、番禺群体及海南雄性群体中未获得与生长性状相关双倍型;在海南雌性群体中获得与体质量相关的双倍型1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POU1F1 SNPs 双倍型 体质量 形态性状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验证
2
作者 刘志刚 高风英 +6 位作者 佟延南 衣萌萌 王淼 朱海 卢迈新 可小丽 曹建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为筛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相关微卫星分子标记用于指导其选育工作,选用29个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高要F_(0)群体、高要F_(1)群体、番禺群体和海南群体的生长性状(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体宽)进行了关联... 为筛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相关微卫星分子标记用于指导其选育工作,选用29个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高要F_(0)群体、高要F_(1)群体、番禺群体和海南群体的生长性状(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体宽)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和基因型间比较。结果表明:在高要F_(0)群体中29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24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8.34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21,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842,各位点PIC值均大于0.5,具高度遗传多样性;29个微卫星标记中有6个标记(GM114、GM213、GM423、GM642、UNH130和UNH985)在高要F_(0)群体中与至少一种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GM213、GM642、UNH130和UNH9854个标记的不同基因型个体对应的生长性状在高要F_(1)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其在不同世代中遗传稳定;初筛生长相关微卫星标记在外群中的验证结果显示,GM213、GM642、UNH130和UNH9854个标记的不同基因型对应的生长性状在番禺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GM642、UNH130和UNH9853个标记的不同基因型对应的生长性状在海南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GM642、UNH130和UNH9853个微卫星位点在尼罗罗非鱼不同世代和不同群体中均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GM642的DD和HH基因型,UNH130的AD、BC和FF基因型,以及UNH985的GH和CF基因型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可作为尼罗罗非鱼潜在的生长相关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高要群体 生长性状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MYF5基因SNP位点筛选及其与不同群体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3
作者 佟延南 高风英 +6 位作者 刘志刚 王淼 曹建萌 衣萌萌 可小丽 卢迈新 朱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5-946,共12页
为探寻肌源性调节因子5基因(MYF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与尼罗罗非鱼(Oer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状的相关性,采用PCR和测序法筛查SNP,并通过测序方法确认,从筛查到的35个SNP位点中挑选多态性较好的30个位点在尼罗罗非鱼高要亲... 为探寻肌源性调节因子5基因(MYF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与尼罗罗非鱼(Oer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状的相关性,采用PCR和测序法筛查SNP,并通过测序方法确认,从筛查到的35个SNP位点中挑选多态性较好的30个位点在尼罗罗非鱼高要亲代群体中进行分型分析,并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将获得的生长相关位点在高要子代群体、番禺群体及海南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高要亲代群体中S18(G-1739C)位点与体质量、体宽显著相关(P<0.05),S3(A-113G)和S4(C-170T)位点与全长显著相关(P<0.05),S5(C-323T)和S24(C-2345T)位点与头长显著相关(P<0.05);高要子代群体中,S3、S4位点与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S24位点与体长、体高显著相关(P<0.05);在番禺群体中获得的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分别为S7(A-626T)、S21(C-2090G)和S32(G-2759T),与全长显著相关的SNP位点为S7;海南群体中未获得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双倍型与各群体生长性状关联分析表明,在高要亲代群体中获得与全长、头长、体高显著相关的双倍型各1个,在高要子代群体中获得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的双倍型1个,在番禺群体及海南群体中未获得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双倍型。研究表明,从高要群体MYF5基因上获得的S3、S4和S183个SNP位点可能影响尼罗罗非鱼的生长性状或与之紧密连锁,这些位点可以作为候选基因标记,用于尼罗罗非鱼生长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肌源性调节因子5 单核苷酸多态性 双倍型 生长性状
下载PDF
水霉菌的形态及ITS区分子鉴定 被引量:16
4
作者 可小丽 汪建国 +2 位作者 顾泽茂 李明 龚小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301,共9页
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从患病黄颡鱼病灶处分离的水霉菌株(HSY)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在18-23℃均能形成游动孢子囊,但只在20℃才大量释放游动孢子;在15℃培养约3周出现大量的藏卵器,多数顶生,形态与... 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从患病黄颡鱼病灶处分离的水霉菌株(HSY)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在18-23℃均能形成游动孢子囊,但只在20℃才大量释放游动孢子;在15℃培养约3周出现大量的藏卵器,多数顶生,形态与Saprolegnia litoralis和Saprolegnia ferax的均非常相似。序列比对分析显示,HSY菌株与S.litoralis、S.bulbosa、S.oliviae、S.longicaulis、S.ferax、S.mixta和S.anomalies的ITS区(包括5.8S rDNA)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选的真菌分为3个群,HSY落于第一个群,MP树显示HSY菌株与S.litoralis、S.bulbosa、S.oliviae、S.longicaulis、S.ferax以及S.mixta枝系均互相平行,而NJ树显示其与S.ferax和S.mixta更近。综合形态学、ITS区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将HSY菌株暂定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菌纲 水霉 分类 ITSrDNA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罗非鱼绿色气球菌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可小丽 卢迈新 +4 位作者 黎炯 叶星 高风英 朱华平 黄樟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6-802,共7页
研究首次报道了从广东茂名市茂南区患病罗非鱼体内分离的两特殊细菌菌株Mnlv1和Mnlv2,通过细菌形态学、培养条件比较、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检测等鉴定了该病原,采用三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对罗非鱼实施人工感染以期探讨该菌对罗非鱼... 研究首次报道了从广东茂名市茂南区患病罗非鱼体内分离的两特殊细菌菌株Mnlv1和Mnlv2,通过细菌形态学、培养条件比较、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检测等鉴定了该病原,采用三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对罗非鱼实施人工感染以期探讨该菌对罗非鱼的致病强度及致病条件,同时也比较了两菌株对29种不同的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两菌株均为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革兰氏染色阳性(G+),α溶血性。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罗非鱼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并且随着环境胁迫作用的加强,鱼体发病死亡率增高。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菌株为对头孢曲松、米诺四环素、诺氟沙星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麦迪霉素、壮观霉素和新霉素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苯唑青霉素等10种药物不敏感。研究将为罗非鱼绿色气球菌病原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绿色气球菌 致病性 鉴定
下载PDF
水霉菌总DNA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可小丽 汪建国 +2 位作者 顾泽茂 李明 龚小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3,共6页
本实验采用EP管反复冻融和研磨的破壁方式,利用溶菌酶法、CTAB法、改良CTAB法、尿素法、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法等5种方法,分别对5种鱼类致病性水霉菌(寄生水霉、多子水霉、异株水霉及两未定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本实验采用EP管反复冻融和研磨的破壁方式,利用溶菌酶法、CTAB法、改良CTAB法、尿素法、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法等5种方法,分别对5种鱼类致病性水霉菌(寄生水霉、多子水霉、异株水霉及两未定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ITS区基因(包括5.8SrDNA)PCR扩增对DNA进行了评价。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表明,5种方法均可提取到水霉菌DNA,其中改良CTAB法提取的5种水霉菌的DNA产量和质量最高,A260/A280在1.79—1.82之间,浓度为45μg/mL;PCR检测结果表明,只有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全部扩增到明亮、整齐、无拖尾的特异性条带,其他几种方法均存在暗带或无带现象。因此,改良CTAB法可以作为水霉菌DNA提取以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霉菌 DNA提取 溶菌酶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尿素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鉴定及基于cfb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可小丽 卢迈新 +3 位作者 李庆勇 霍欢欢 高风英 朱华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0期52-62,共11页
为进一步阐明不同宿主不同地区无乳链球菌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16SrRNA和cfb基因等方面,鉴定了2009—2011年广东、海南等地区的25株罗非鱼链球菌病原。同时结合全球不同宿主来源的84株链球菌16SrRNA基因序列,利用M... 为进一步阐明不同宿主不同地区无乳链球菌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16SrRNA和cfb基因等方面,鉴定了2009—2011年广东、海南等地区的25株罗非鱼链球菌病原。同时结合全球不同宿主来源的84株链球菌16SrRNA基因序列,利用Modeltest3.7、MEGA3.0、MrBayes3.0b4进行综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1年罗非鱼链球菌病原均为无乳链球菌且它们在进化上聚为一个支系,说明2009—2011年广东、海南等地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原具有相同的起源。此外,罗非鱼无乳链球菌与法国人源、美国人源、牛源以及日本猪源等无乳链球菌均以高支持率(100)聚在一个支系,说明全球不同宿主来源的无乳链球菌亦具有相同的进化起源,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潜在人畜共患性,这是国内首次对不同宿主无乳链球菌进行系统发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16SrRNA cfb基因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可小丽 汪建国 +1 位作者 苑晶 龚小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3-948,共6页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Fusarium) 人工感染 HE染色 致病性 组织病理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DIG-cfb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可小丽 曾祖聪 +4 位作者 刘志刚 曹建萌 方伟 袁伟 卢迈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5期66-72,共7页
为建立一种批量检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快速敏感的原位杂交方法,本研究依据罗非鱼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序列,选取其132-599 bp之间的序列为靶序列,采用PCR法制备了特异性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DIG-cfb(Digoxigenin... 为建立一种批量检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快速敏感的原位杂交方法,本研究依据罗非鱼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序列,选取其132-599 bp之间的序列为靶序列,采用PCR法制备了特异性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DIG-cfb(Digoxigenin-labelled cfb probe,430 bp),同时对所制备的探针进行了测序鉴定及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探针测序序列与实际Gen Bank序列相符,所制备的DIG-cfb探针与无乳链球菌基因组杂交呈阳性,与患病罗非鱼的其他细菌病原(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志贺邻单胞菌以及海豚链球菌)基因组,以及与无乳链球菌亲缘关系较近的链球菌其他种(牛源链球菌、变异链球菌),斑点反应则均为阴性,d NTP对照组也为阴性,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该方法可实现对批量样品的快速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检测无乳链球菌基因组的下限为1.5 ng/μL DNA。对采集于广东、海南及广西等不同地点的无乳链球菌样品,均可获得较明显的斑点反应圈,对患链球菌病的罗非鱼肝、脑组织基因组也可特异的检测出无乳链球菌。表明本研究建立的DIG-cfb原位杂交法对无乳链球菌基因组的检测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特点,适合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批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cfb基因 PCR 地高辛标记探针 原位杂交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黎炯 叶星 +3 位作者 可小丽 卢迈新 迟妍妍 田园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633,共8页
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Sip)是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的一种表面蛋白,在GBS多种血清型的菌株中均有表达。研究从实验室分离到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广东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Sip基因,构建原核表达... 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Sip)是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的一种表面蛋白,在GBS多种血清型的菌株中均有表达。研究从实验室分离到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广东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Sip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II-Sip,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菌株。经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重组蛋白用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蛋白纯度达98%。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 strain)以分析其免疫原性。受免鱼免疫14d后进行人工攻毒试验,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为70%—8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显示受免鱼对重组蛋白产生了较好的免疫应答,免疫剂量为3μg/g和5μg/g时受免鱼血清抗体滴度可达1:128000。研究结果显示重组蛋白Si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Sip基因可作为罗非鱼链球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表面免疫原性蛋白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抗体 相对保护率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肠道及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与链球菌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志刚 卢迈新 +2 位作者 可小丽 王淼 张德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35-1647,共13页
为研究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变化与链球菌病暴发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发病和健康池塘水体、底泥和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水体和肠道中微生物... 为研究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变化与链球菌病暴发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发病和健康池塘水体、底泥和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水体和肠道中微生物多样性次之;肠道菌群与水体中菌群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底泥中菌群相似性较低;发病组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均低于健康组,而发病组池塘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健康组。OTU聚类分析发现,发病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差异极显著,大部分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样品单独聚为一支。菌群结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发病组和健康组水体或底泥中优势菌群结构组成的差异较小,但在非优势菌群中存在一定差异,发病组水体中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组水体,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水体;发病组池塘底泥中厌氧粘细菌属、甲烷丝菌属和枝芽孢菌属等具有降解有机质和生态修复功能,菌群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底泥,而具有致病能力的曼氏杆菌属丰度却显著高于健康组底泥。发病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属、分枝杆菌属和曼氏杆菌属等致病菌群的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而乳球菌属、鲸杆菌属和红球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无乳链球菌普遍存在于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以及尼罗罗非鱼肠道中,无乳链球菌的丰度在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在发病尼罗罗非鱼肠道中的丰度要显著高于健康组。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池塘水体和底泥中有益菌丰度降低和致病菌丰度的升高反映其养殖环境出现恶化,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后无乳链球菌丰度增加密切相关,但肠道中无乳链球菌丰度的剧增与养殖水体和底泥中该病原菌的丰度水平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链球菌病 肠道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 16S rDNA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及其传播方式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德锋 袁伟 +5 位作者 可小丽 刘志刚 曹建萌 卢迈新 王淼 衣萌萌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6-614,共9页
为分析2007—2015年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分子特征和流行情况,分离并收集了248株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MLST、毒力基因和前噬菌体等分型方法对248株无乳链球菌进行了分子遗传特征分... 为分析2007—2015年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分子特征和流行情况,分离并收集了248株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MLST、毒力基因和前噬菌体等分型方法对248株无乳链球菌进行了分子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29株无乳链球菌(92.3%)的分子血清型是Ⅰa型,其余19株均是Ⅰb型(7.7%)。MLS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Ⅰa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7型,所有Ⅰb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261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29株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1型;19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2型。前噬菌体检测结果表明,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前噬菌体基因型,分别是P1型(36株)和P2型(193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10个前噬菌体基因都是阴性,即P3型。根据以上4种分子分型方法可将248株无乳链球菌分为3种基因型,即Ⅰa-ST7-V1-P1型、Ⅰa-ST7-V1-P2型和Ⅰb-ST261-V2-P3型。2010—2011年主要流行菌株由Ⅰa-ST7-V1-P1型转变为Ⅰa-ST7-V1-P2型,其中Ⅰa-ST7-V1-P1型是2011年之前的主要流行菌株,Ⅰa-ST7-V1-P2型在2011年及之后成为主要流行菌株。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同时,根据我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特点,推测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是通过苗种或水体等介质进行传播的,属于输入性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分子血清型 MLST 毒力基因 前噬菌体
下载PDF
温度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志刚 可小丽 +2 位作者 卢迈新 朱华平 高风英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33-1741,共9页
为了解温度对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机制,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参数(生长、粘附、入侵、毒力基因表达以及对罗非鱼致死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培养温度下(25~40℃)无乳链球菌的生长速度不同,37℃为其最适... 为了解温度对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机制,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参数(生长、粘附、入侵、毒力基因表达以及对罗非鱼致死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培养温度下(25~40℃)无乳链球菌的生长速度不同,37℃为其最适生长温度,25℃时生长速度最慢;25~34℃内无乳链球菌粘附在惰性基质上的菌体对应的吸光值(OD590n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7℃时显著增加,40℃时又急剧下降;罗非鱼在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时间点(6、12、24和48h),鱼体脑组织中菌量随注射菌体培养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不同培养温度下的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呈正相关;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的表达也与培养温度相关,hty和cfb基因的表达量随菌体培养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34和37℃处达到峰值,不同培养温度下无乳链球菌sip基因表达的变化幅度较小,而scpB基因的表达则随培养温度增加而下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随其培养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低温(25和.28℃)培养条件下的菌体对罗非鱼致死率较低(〈20%),37℃时致死率最高66.67%±6.67%。以上结果表明温度参与无乳链球菌生长、粘附、转移、入侵和部分毒力基因表达的调控,它们共同影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温度 毒力
下载PDF
海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霍欢欢 可小丽 +4 位作者 卢迈新 李庆勇 高风英 朱华平 黄樟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0-354,共5页
为研究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的血清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2010年~2011年从海南省各地罗非鱼养殖场中分离到的24株病原菌进行常规细菌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革兰染色阳性、球形、短链状,β溶血,结合16S rRNA基因鉴定确... 为研究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的血清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2010年~2011年从海南省各地罗非鱼养殖场中分离到的24株病原菌进行常规细菌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革兰染色阳性、球形、短链状,β溶血,结合16S rRNA基因鉴定确认24株病原菌均为无乳链球菌。PCR法扩增菌株荚膜多糖(cps)基因鉴定其血清型,表明24株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均为Ⅰa型。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31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数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低,对强力霉素敏感。对于多数抗生素,2011年分离的菌株敏感率明显低于2010年分离的菌株。本研究表明近两年海南省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与菌株耐药性之间无直接相关关系。该结论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耐药性监测、血清分型及综合防控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耐药性监测 血清型 罗非鱼 海南省 分离菌株 16SrRNA 基因鉴定
下载PDF
低温对罗非鱼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朱华平 卢迈新 +5 位作者 黄樟翰 高风英 可小丽 刘志刚 李庆勇 刘玉姣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60-1467,共8页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了低温适应对罗非鱼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了低温适应对罗非鱼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选用的1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检测到849个位点。耐寒品系检测到的位点数为411个,对照组为438个,其中发生甲基化的位点数分别为72和104个,总甲基化率分别为17.52%和23.74%;全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7个和65个,全甲基化率分别为9.00%和14.84%;半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5个和39个,半甲基化率分别为8.52%和8.90%。结果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的总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半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下降了6.22%,其中以全甲基化位点变异为主,其下降幅度比例明显,为5.84%。由此可见,经过连续多代的低温胁迫可导致尼罗罗非鱼DNA甲基化水平发生改变,发生了去甲基化反应,表现为基因组甲基化程度降低的特征,说明了DNA甲基化与罗非鱼抗寒性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低温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下载PDF
罗非鱼创伤弧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被引量:15
16
作者 黎炯 叶星 +5 位作者 卢迈新 邓国成 高风英 可小丽 朱华平 黄樟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5-970,共6页
2010年春季广东、海南的养殖罗非鱼苗种出现较大范围的死亡现象,在广东珠海某罗非鱼养殖场的发病罗非鱼体上分离到一株病原菌ZH1。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具有较强毒力,该病原菌经ATB 32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010年春季广东、海南的养殖罗非鱼苗种出现较大范围的死亡现象,在广东珠海某罗非鱼养殖场的发病罗非鱼体上分离到一株病原菌ZH1。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具有较强毒力,该病原菌经ATB 32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诺氟沙星、头孢克洛、氧氟沙星和壮观霉素等19种试验药物敏感。本研究病原的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罗非鱼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创伤弧菌 分离 鉴定 药物 敏感性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C5a肽酶(ScpB)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庆勇 可小丽 +3 位作者 卢迈新 朱华平 高风英 刘志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为鱼体样本,克隆了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scpB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cpB,转入大肠杆菌BL2I(DE3)后,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镍离子金属螯...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为鱼体样本,克隆了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scpB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cpB,转入大肠杆菌BL2I(DE3)后,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镍离子金属螯合柱纯化及超滤管浓缩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鉴定。纯化的重组蛋白以不同剂量(1μg/g、3μg/g、5μg/g)免疫尼罗罗非鱼后,每周检测各实验组鱼体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变化情况,并于免疫4周后以4倍LD50的剂量对其进行人工攻毒。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对尼罗罗非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9.66%-89.00%,其中5pg儋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受免鱼体血清中溶菌酶活性、SOD活力和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结果表明,重组蛋白ScpB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为GBS多肽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C5a肽酶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尼罗罗非鱼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华平 刘玉姣 +4 位作者 刘志刚 卢迈新 高风英 可小丽 黄樟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1189,共9页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克隆了尼罗罗非鱼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的cDNA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方法探讨了低温胁迫对罗非鱼AQP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序列分析结...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克隆了尼罗罗非鱼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的cDNA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方法探讨了低温胁迫对罗非鱼AQP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AQP1 cDNA长度为1098 bp,包含36 bp的5′端非翻译区序列、783 bp开放阅读框(ORF)和279 bp的3′非翻译区序列,编码26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各物种间AQP1序列的同源性较高(96%~59%)。聚类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首先与同属鲈形目丽鱼科的斑马拟丽鱼(Maylandia zebra)聚在一起,再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表明:在水温从30℃逐渐降到10℃过程中,肌肉和肝组织 AQP1基因的表达量从20℃开始均逐渐下调。其中肌肉组织中,与30℃时的表达量相比,耐寒品系在20℃时表达量大幅度下调,当水温为15℃时,其表达量下调幅度为22.16倍。当水温降到10℃时,其表达量下调了107.73倍。而对照组AQP1基因的表达量在15℃时,下调幅度为5.38倍。当水温达到10℃时,其表达量下调幅度为11.30倍。结果分析显示,耐寒品系与对照组AQP1基因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肝组织中,当水温降到15℃时,耐寒品系和对照组的表达量下调幅度分别为3.38倍、1.42倍。水温降到10℃时,其表达量上调幅度分别为18.85倍、9.01倍。结果分析表明,低温条件下耐寒品系与对照组AQP1基因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 AQP1表达对温度敏感,耐寒品系较高的耐寒能力与其在低温条件下的肌肉组织大幅上调表达有关。由此可见, AQP1基因在罗非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潜在的研究罗非鱼耐寒机制的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罗非鱼的耐寒分子机制和开展鱼类抗逆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低温胁迫 水通道蛋白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复方中草药对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意敏 刘志刚 +4 位作者 卢迈新 朱华平 可小丽 高风英 黄樟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2,共6页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一种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占4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10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充分粉碎后混匀制成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一种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占4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10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充分粉碎后混匀制成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制剂,按质量分数0%(对照组)、1%(A组)、3%(B组)和6%(C组)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尼罗罗非鱼,饲养12周。分别在第4、8和12周采集各组尼罗罗非鱼血液,测定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从第8周开始,B组尼罗罗非鱼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C组尼罗罗非鱼血清溶菌酶(LSZ)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在第12周,B组和C组尼罗罗非鱼白细胞吞噬百分比、吞噬指数和血细胞呼吸爆发活力、血清SOD活力、LSZ活力、NO含量都显著提高,MDA含量则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和6%质量分数的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均能增强尼罗罗非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其中以添加比例为6%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中草药 非特异性免疫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ghreli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SNP位点的筛选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春晓 卢迈新 +7 位作者 高风英 刘志刚 曹建萌 朱华平 可小丽 王淼 叶星 叶卫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7,共8页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基因(ghrelin)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的相关性,研究以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快长群体和基础群体)的DNA样本各40份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ghrelin基因序列。通过Dnasp v5和ME...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基因(ghrelin)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的相关性,研究以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快长群体和基础群体)的DNA样本各40份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ghrelin基因序列。通过Dnasp v5和MEGA 5.0分析序列多态性、筛选有效SNP位点;采用Snapshot法对两个群体子代ghrelin基因中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然后分析SNP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快长群体ghrelin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数(S)比基础群体要少,而核苷酸多态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要略高于基础群体。共筛得3个有效SNP位点(S1、S2和S3),均分布于第1个内含子中。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个SNP位点在两个群体的子代中均为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但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快长群体子代中3个SNP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小于基础群体子代的相应值,3个SNP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同一群体中高度一致,SNP位点之间完全连锁。两个群体子代中3个SNP位点处的优势基因型相同,但快长群体子代中优势基因型频率要明显大于基础群体子代中相应基因型频率。对两个群体子代的生长性状与SNP基因型进行关联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个体的多项生长指标(体重、体长、体高、头长和尾柄高等)在不同基因型中存在显著差异(S1:GG>AG,S2:TT>AT,S3:AA>AT)(P<0.05)。D1双倍型(S1:GG,S2:TT,S3:AA)所对应的尼罗罗非鱼个体的多项生长指标(体重、体长、体高、头长和尾柄高等)显著高于D2双倍型(S1:AG,S2:AT,S3:AT)。以上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ghrelin基因3个SNP位点完全连锁,D1双倍型与快长性状密切相关,可作为尼罗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生长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