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史明立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57,共4页
"curator"时常翻译为"策展人",但两者在自身的原生语境下的涵义有诸多不同。curator是西方博物馆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兼顾整个展览的方方面面,既具备阐释展品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同观众交流、选取展品、公共宣... "curator"时常翻译为"策展人",但两者在自身的原生语境下的涵义有诸多不同。curator是西方博物馆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兼顾整个展览的方方面面,既具备阐释展品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同观众交流、选取展品、公共宣传,文物收藏与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而"策展人"在制度层面仍然有待明确和完善,其发展有赖于博物馆管理体制全面的、深入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CURATOR 策展人 策展入制度 展览评价
下载PDF
超重型矿用结构件安全制造工艺设计及应用
2
作者 史明立 《价值工程》 2019年第32期155-156,共2页
施行模块化生产,封闭式管理,共分为焊前加工模块、焊接模块和焊后加工模块,每个模块各司其职,相互衔接,采用类似流水线模式,保证生产有序推进,减少交叉往返工序,加快了产品生产流通速度。另外,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装备,焊接、加工设备扩... 施行模块化生产,封闭式管理,共分为焊前加工模块、焊接模块和焊后加工模块,每个模块各司其职,相互衔接,采用类似流水线模式,保证生产有序推进,减少交叉往返工序,加快了产品生产流通速度。另外,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装备,焊接、加工设备扩容,提升了分厂的生产能力。优化了焊接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型结构件 工艺布局 工艺规程 安全制造 工装应用 工艺装备
下载PDF
比较史学视角下的博物馆比较展探析
3
作者 史明立 《博物院》 2023年第3期63-69,共7页
博物馆比较展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呈现多个对象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一类展览。但当前一些展览对比较手法的运用主要停留在呈现异同的层面,未充分发挥出比较的价值。明确比较展的内涵和存在问题,并将比较史学的理论成果引入此类展览的策展... 博物馆比较展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呈现多个对象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一类展览。但当前一些展览对比较手法的运用主要停留在呈现异同的层面,未充分发挥出比较的价值。明确比较展的内涵和存在问题,并将比较史学的理论成果引入此类展览的策展理论与实务中,可以厘清其中未被言明的策展逻辑。合理选取比较的对象,明确界定比较的规模与内容,客观对待比较对象的同与异,不但有益于展览理论的深入及比较有效性的提升,而且可以使比较展摆脱描述的局限,更好地呈现解释,从而引导观众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比较 比较史学 解释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研究——以南越国遗迹为例
4
作者 史明立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115-118,共4页
在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展示与阐释之中,纳入文化遗产的理念,能够凸显展示行为的公共性和展示对象的完整性,拓展遗址信息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解决遗址难读、展品受限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考古遗址博物馆通过打造优势互补的固定陈列、... 在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展示与阐释之中,纳入文化遗产的理念,能够凸显展示行为的公共性和展示对象的完整性,拓展遗址信息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解决遗址难读、展品受限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考古遗址博物馆通过打造优势互补的固定陈列、定位准确的临时展览、影响多元的外展三者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展陈体系,进而成为公共文化的有力传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国遗迹 考古遗址博物馆 展示研究 完整性 公共性
原文传递
谁的博物馆?——博物馆与公众参与 被引量:6
5
作者 史明立 《博物院》 2017年第5期12-17,共6页
博物馆是谁的博物馆?博物馆为谁发声?公众在博物馆中又扮演什么角色?本文从博物馆公众体验的参与方式中跳脱出来,将博物馆视为一个"建构认同和知识,表达意见与协商的空间",从珠三角地区公众自身的展览实践出发,探讨政府、博... 博物馆是谁的博物馆?博物馆为谁发声?公众在博物馆中又扮演什么角色?本文从博物馆公众体验的参与方式中跳脱出来,将博物馆视为一个"建构认同和知识,表达意见与协商的空间",从珠三角地区公众自身的展览实践出发,探讨政府、博物馆、社会组织、社区和个人在记录某一特定群体、某一特定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关注不同群体在表达、阐释和构建某一团体或事件的历史中的作用及博物馆如何真正成为建构认同和表达意见的场所,旨在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博物馆的公众参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公众参与 群体 表达
原文传递
异域与本邦:战国晚期至汉代前期的银质器皿 被引量:1
6
作者 史明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9,共11页
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中国腹地的多座高等级墓葬中集中出土了一批银质器皿。铭文信息显示,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来自同一或有着密切联系的生产或使用中心。而因地理、历史等原因,与欧亚草原有着颇多交往的秦国,在这批银器的生产、使用中扮... 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中国腹地的多座高等级墓葬中集中出土了一批银质器皿。铭文信息显示,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来自同一或有着密切联系的生产或使用中心。而因地理、历史等原因,与欧亚草原有着颇多交往的秦国,在这批银器的生产、使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广泛使用银质器皿并非古代中国腹地的文化传统,在西亚地区则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传统很可能经由流动于欧亚大草原的游牧人群传向东方,通过秦国的仿制、使用,进而流向各地。这批器物在材质和工艺上的异域之风,与模仿中国传统青铜器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器形等所表现出来的本土之风,体现出中国腹地的人们,将异域方物通过类比本邦物品的方式,转化为财富指征,纳入本地传统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银质器皿 秦国 异域 本土化
原文传递
博物馆策展新实践与开放式展览 被引量:4
7
作者 史明立 《博物院》 2022年第1期94-101,共8页
现代博物馆展览是以展品为基础,具有开放性的叙事体系和建构、解构意义的场合,并非文物的集合。博物馆策展新实践体现了对开放性的追求,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展览生命”的观念将展览视为一个独立个体,其不同阶段均存在着多元的可能... 现代博物馆展览是以展品为基础,具有开放性的叙事体系和建构、解构意义的场合,并非文物的集合。博物馆策展新实践体现了对开放性的追求,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展览生命”的观念将展览视为一个独立个体,其不同阶段均存在着多元的可能性和广泛的开放性。基于此,任何一个阶段的展览关联者均具有建构、解构展览叙事,即创造展览的能力,进而使展览的生命超越展期而得以延长。开放式展览不但能通过展览关联者的参与形成愈发开放而多元的叙事,而且能通过先进的策展观念完善学术研究,甚至成为策展史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展实践 叙事体系 公众参与 开放性
原文传递
西汉南越王墓“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考辨 被引量:3
8
作者 史明立 《文物天地》 2019年第1期28-31,共4页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印文清晰,尺寸较同时期的玺印大,制作精美,长期以来与“帝印”螭虎钮玉印、“赵眛”覆斗式玉印、“文帝九年,乐府宫造”铜勾鑃一起,被作为断定南越王墓墓主、南越王墓年代以及南越王僭越礼制的...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印文清晰,尺寸较同时期的玺印大,制作精美,长期以来与“帝印”螭虎钮玉印、“赵眛”覆斗式玉印、“文帝九年,乐府宫造”铜勾鑃一起,被作为断定南越王墓墓主、南越王墓年代以及南越王僭越礼制的重要物证^[1]。但囿于文献记载和同类出土文物的限制,研究者在引用文献记载对文物上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印证时,尚有不清晰之处。本文通过梳理考古情境下的西汉南越王墓墓主玺印,结合文献关于帝王印玺的记载,对“文帝行玺”的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对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王墓 西汉 文献记载 考辨 出土文物 研究者 清晰 玺印
原文传递
浅析岭南地区铜提筒上的纹饰 被引量:3
9
作者 史明立 《文物天地》 2017年第10期25-30,共6页
铜提筒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铜器,因其器形如筒,又称铜提桶、铜提篱,一般被认为是水器、酒器。目前仅见于中国的云南、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中原、两湖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商周以来没有发现此种形制和纹饰的铜器。以黄展岳、李... 铜提筒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铜器,因其器形如筒,又称铜提桶、铜提篱,一般被认为是水器、酒器。目前仅见于中国的云南、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中原、两湖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商周以来没有发现此种形制和纹饰的铜器。以黄展岳、李龙章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铜提筒的年代、流行区域、用途和所属文化系统进行过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但对铜提筒的纹饰关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 纹饰 岭南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 文化系统 地方特色 北部地区 两湖地区
原文传递
吉州窑水波纹装饰类釉下彩绘瓷的物质文化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明立 《文物天地》 2020年第1期74-82,共9页
江西吉州窑釉下彩绘瓷是吉州窑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类产品。水波纹,又称海涛纹、波涛纹等,或舒朗,或繁密,既作为主题纹饰,又用作开光外或开光内装饰,是吉州窑釉下彩绘瓷装饰中极具地方特色且较为常见的一类纹饰。以杨后礼先生为代表的学者... 江西吉州窑釉下彩绘瓷是吉州窑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类产品。水波纹,又称海涛纹、波涛纹等,或舒朗,或繁密,既作为主题纹饰,又用作开光外或开光内装饰,是吉州窑釉下彩绘瓷装饰中极具地方特色且较为常见的一类纹饰。以杨后礼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将这类纹饰视为判断元代吉州窑瓷器的重要标准之一^([1])。郭学雷先生认为,元代吉州窑瓷器的水波纹装饰较之南宋更为细密繁复^([2])。本文将对吉州窑釉下彩绘瓷上的水波纹进行梳理,通过与同时期绘画、瓷器等器物上的类似水波纹题材相对照,推断水波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以期为吉州窑水波纹类釉下彩绘瓷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波纹 吉州窑 釉下彩绘 雷先生 瓷器 装饰 纹饰 开光
原文传递
物、空间与叙事:以“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明立 《艺术与民俗》 2022年第3期12-18,共7页
“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一个热门的展览主题受到策展者及公众的青睐。为避免同质化,“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呈现“物”的社会内涵、物与空间的联结、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一个热门的展览主题受到策展者及公众的青睐。为避免同质化,“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呈现“物”的社会内涵、物与空间的联结、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可以说,“物”是角色,“空间”是舞台,而“叙事”是剧情。策展者发掘“物”的多层次内涵,关注“空间”对物的内涵的影响,注重叙事,并强化三者的关系和互动,为“海丝”类主题展策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海通达” 空间 叙事
原文传递
唐代南北方主要窑口出土陶瓷枕浅析
12
作者 史明立 《文物天地》 2019年第9期18-21,共4页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陶瓷枕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枕的尺寸非常小,仅"高0.024,长0.039,宽0.023米"[1],应是日用枕模型。由于考古资料缺乏,隋代陶瓷枕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晰。但至唐代,以河南巩县窑、安徽寿...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陶瓷枕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枕的尺寸非常小,仅"高0.024,长0.039,宽0.023米"[1],应是日用枕模型。由于考古资料缺乏,隋代陶瓷枕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晰。但至唐代,以河南巩县窑、安徽寿州窑、陕西黄堡窑、湖南长沙窑为代表的窑口烧造出大量造型多样、釉色丰富的陶瓷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枕 出土 唐代 北方 考古发现 考古资料 河南省 安阳市
原文传递
波罗诞“五子朝王”与“十八乡各奉六侯”——明清地方社会争夺沙田利益的结果
13
作者 史明立 《北京民俗论丛》 2021年第1期72-82,共11页
广州波罗诞是以南海神庙为主要展示场所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是波罗诞正诞,当天会举办一项颇有特色的活动——"五子朝王"。然而,回溯历史,"五子朝王"只存在于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中,文献则记录着一个类似的... 广州波罗诞是以南海神庙为主要展示场所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是波罗诞正诞,当天会举办一项颇有特色的活动——"五子朝王"。然而,回溯历史,"五子朝王"只存在于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中,文献则记录着一个类似的故事——"十八乡各奉六侯"。相对于单纯的民间祭祀,二者背后反映的是:明代中期以来,地方社会围绕南海神庙而展开的正统化的寻求以及对沙田利益分配权的争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罗诞 五子朝王 六侯 沙田 利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