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猕猴桃园中6种植被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1
作者 白依娜 田鑫月 +6 位作者 杨开宝 宋梁栋 张世泽 刘占德 张峰 史树森 张金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81-293,共13页
为探究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园不同植被生境类型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扫网和黄板诱集2种取样方法对猕猴桃园内鼠茅草(Vulpia myuro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豌豆(Pisum sativum)、毛苕子... 为探究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园不同植被生境类型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扫网和黄板诱集2种取样方法对猕猴桃园内鼠茅草(Vulpia myuro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豌豆(Pisum sativum)、毛苕子(Vicia villosa)、百景一号(混播品种)6种生境中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并通过比较不同生境所得样本分析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相似性、均匀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采集节肢动物136种共计5909头,分属2纲10目48科.综合评价各生境采集的个体数量,发现优势类群为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ada).不同生境中昆虫个体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百景一号>毛苕子>白三叶>鼠茅草>紫云英>豌豆;昆虫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百景一号>白三叶>鼠茅草>毛苕子>紫云英>豌豆.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各生境多样性指数H′值无显著性差异(P=0.357);紫云英与豌豆生境丰富度显著低于其他4种生境(P<0.001),大小依次为百景一号>白三叶>鼠茅草>毛苕子>紫云英>豌豆;均匀度指数J值无显著性差异(P=0.875).毛苕子生境与鼠茅草生境结构相似性系数为0.5625,呈中等相似.不同植被生境类型对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有较明显影响,百景一号生境对昆虫群落数量和个体数量均最有利,且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也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园 不同生草环境 节肢动物群落 节肢动物多样性 种群个体数量
下载PDF
大豆荚皮结构特征与点蜂缘蝽刺吸为害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李小花 吕德东 +4 位作者 李文博 王自杰 胡英露 高宇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1128,共9页
为探讨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对寄主大豆不同品种豆荚刺吸为害的选择性及其机制,本研究以40个大豆品种为寄主材料,采用罩网接虫随机选择法,观察不同大豆品种等密度豆荚被点蜂缘蝽刺吸危害情况,统计豆荚被刺点数、被刺... 为探讨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对寄主大豆不同品种豆荚刺吸为害的选择性及其机制,本研究以40个大豆品种为寄主材料,采用罩网接虫随机选择法,观察不同大豆品种等密度豆荚被点蜂缘蝽刺吸危害情况,统计豆荚被刺点数、被刺率,籽粒被刺点数、被刺率等指标,同时系统观察测量各品种鼓粒期豆荚表面特征和荚皮解剖结构特征,分析点蜂缘蝽刺吸为害与豆荚表面(荚毛密度和长度)和荚皮解剖结构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表现出点蜂缘蝽刺吸频次较高和较低的品种均不超过5%;点蜂缘蝽对寄主豆荚选择性及刺吸为害程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荚毛密度、长度和荚皮厚度及各解剖层厚度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豆荚荚皮被刺点数、被刺率和籽粒被刺点数、被刺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被刺点数和被刺率与荚毛密度、长度和荚皮厚度均呈负相关,且与荚皮解剖结构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豆荚被刺点数与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之间分别符合线性函数方程y_(豆荚)=4.533-0.015x(F=6.271,P=0.013,r=-0.389),籽粒被刺点数与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之间符合线性函数方程y_(籽粒)=1.579-0.005x(F=5.133,P=0.022,r=-0.362)。可见,大豆品种豆荚荚皮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点蜂缘蝽对其刺吸为害程度,荚毛越密、越长和荚皮越厚其被害程度越轻,表现出的抗性越强,其中荚皮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是影响品种抗性的最显著因子。该结果可为选育抗点蜂缘蝽大豆品种及其抗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品种 点蜂缘蝽 荚皮结构 刺吸为害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四种调查方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的监测效果研究
3
作者 李晓凤 裴天浩 +4 位作者 王辉 孙晨棋 汪立夏 史树森 高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6-331,共6页
为明确不同调查方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的监测效果,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拍盘法、网捕法和黄板诱集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进行监测,比较分析大豆花期的蓟马群落结构、消长动态及其在监测蓟马虫情动态上的差异和优劣。结果表明:在大豆田花期黄... 为明确不同调查方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的监测效果,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拍盘法、网捕法和黄板诱集法对大豆田花期蓟马进行监测,比较分析大豆花期的蓟马群落结构、消长动态及其在监测蓟马虫情动态上的差异和优劣。结果表明:在大豆田花期黄蓟马为优势种,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豆喙蓟马、花蓟马、横纹蓟马和齿裂绢蓟马在大豆田花期数量较少。拍盘法和网捕法的4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Pielou、Simpson和Margalef)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与目测法和黄板诱集法存在较大差异。黄板诱集法和目测法对蓟马数量的调查较好,黄板诱集法监测到的蓟马数量最多,占4种调查方法采集蓟马总数的53.93%,目测法调查的数量占总数的26.15%,但拍盘法和网捕法对蓟马种类鉴定的准确性更好。黄板诱集法比目测法、拍盘法和网捕法更适合调查田间蓟马的消长动态,在蓟马发生数量大时可结合拍盘法或网捕法综合考量,为监测蓟马种群发生和控制其危害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蓟马 田间调查 测报
原文传递
大豆叶脉坏死病及其传播介体蓟马的发生与防控
4
作者 裴天浩 王松 +1 位作者 史树森 高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1-487,共7页
大豆叶脉坏死病是近年来北美洲大豆大面积流行的新发病毒病害,由大豆叶脉坏死病毒引起。现已在美国、加拿大和埃及得到证实。大豆叶脉坏死病毒是首个引起大豆病害的番茄斑萎病毒,宿主以豆科植物为主,传播途径包括种子传播和昆虫传播。... 大豆叶脉坏死病是近年来北美洲大豆大面积流行的新发病毒病害,由大豆叶脉坏死病毒引起。现已在美国、加拿大和埃及得到证实。大豆叶脉坏死病毒是首个引起大豆病害的番茄斑萎病毒,宿主以豆科植物为主,传播途径包括种子传播和昆虫传播。介体昆虫为大豆新绢蓟马(Neohydatothrips variabilis)、东花蓟马(Frankliniella tritici)、褐花蓟马(F.fusca)等植食性蓟马,其中N.variabilis的传毒效率最高,是北美洲大豆田的优势种。防治该病毒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传播介体蓟马的有效防治。防控技术包括利用新烟碱类药剂处理降低蓟马虫口密度、筛选抗性品种、保护利用天敌昆虫美洲小花蝽(Orius insidiosus)等。虽然该病害及N.variabilis尚无在中国发生和危害的报道,但天津海关已于2019年首次从进境的美国大豆中检出大豆叶脉坏死病毒,应予以重视。本文综述了大豆叶脉坏死病毒及其传播介体蓟马的研究进展,为研究和防控该病毒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大豆 番茄斑萎病毒 大豆叶脉坏死病毒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的大豆食心虫研究现状分析
5
作者 李晓凤 邹镜竹 +4 位作者 韩子鑫 丁宁 史树森 崔娟 高宇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81-88,共8页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5个数据库为数据源,整理出1955年7月—2023年6月在国内外发表的与大豆食心虫相关的文献,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软件分析大豆食心虫的...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5个数据库为数据源,整理出1955年7月—2023年6月在国内外发表的与大豆食心虫相关的文献,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软件分析大豆食心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共有383篇研究大豆食心虫的期刊文献,其中包括中文文献344篇、外文文献39篇。国内外文献数量随着时间的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些文献分布在125本期刊中,研究人员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94个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内热点关键词包括防治、发生规律、大豆品种、敌敌畏、赤眼蜂等,国外热点关键词包括抗性基因的鉴定和表达、转基因大豆、赤眼蜂、性信息素等。目前大豆食心虫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应用昆虫学、生理生化、生物学、生态学等。国内大豆食心虫的研究热点与其综合防治技术及抗虫品种的筛选有关,国外的研究热点则与大豆食心虫基因表达等相关。文献分析有助于引导相关科研人员快速了解大豆食心虫领域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大豆食心虫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薄弱环节,选准研究方向,为大豆食心虫的防控提出更加有效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文献计量 数据库 CNKI Web of Science
下载PDF
豆啮叶野螟的识别与防治
6
作者 高宇 史树森 《大豆科技》 2024年第3期43-47,共5页
豆啮叶野螟(Omiodes indicata)在我国分广泛,是大豆主要食叶类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该害虫发生呈加重趋势。文章介绍了豆啮叶野螟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旨在为生产上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控该害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 豆啮叶野螟 形态 习性 防治方法
下载PDF
寄生蜂取食寄主特性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史树森 臧连生 +2 位作者 刘同先 阮长春 孙光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433,共10页
许多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雌虫不仅寄生寄主,而且还能取食寄主。在卵育型(synovigenic)寄生蜂类群中,取食寄主行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综合近20年相关研究进展,从寄生蜂类群、取食类型、生态学意义及影响因子等方面对寄生蜂的取食寄主行... 许多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雌虫不仅寄生寄主,而且还能取食寄主。在卵育型(synovigenic)寄生蜂类群中,取食寄主行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综合近20年相关研究进展,从寄生蜂类群、取食类型、生态学意义及影响因子等方面对寄生蜂的取食寄主行为进行了归纳总结。寄生蜂通过取食不仅可以杀死寄主,直接起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作用,还能通过取食策略为卵的成熟和再生提供营养来源,对延长雌虫的寿命也有一定的帮助。对取食寄主行为的了解可为筛选优势寄生性天敌种类、评估寄生蜂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食寄主行为 寄生 卵育型寄生蜂 天敌 生物防治
原文传递
黄褐油葫芦虫体营养成分与发育阶段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史树森 徐伟 +1 位作者 程彬 王哓龙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9-443,共5页
对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虫体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虫为高蛋白低脂肪昆虫,各发育阶段虫体的蛋白含量平均为15.92%,脂肪含量为5.40%,PG值平均为3.45,蛋白质、脂肪含量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增加,... 对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虫体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虫为高蛋白低脂肪昆虫,各发育阶段虫体的蛋白含量平均为15.92%,脂肪含量为5.40%,PG值平均为3.45,蛋白质、脂肪含量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增加,但卵期蛋白含量较高。虫体含有7种主要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达57.3%,其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25.47%;富含矿物质元素,其中以Ca,Fe,Zn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164,320.3和107.9μgg。5种脂肪酸和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与发育阶段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油葫芦 食用昆虫 营养成分 发育阶段 油葫芦 相关性研究 虫体 矿物质元素含量 不饱和脂肪酸 蛋白含量
下载PDF
温度对大豆食心虫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史树森 崔娟 +5 位作者 徐伟 武婷婷 齐灵子 李维宇 宋鹏翔 张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0-255,共6页
在17~33℃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大豆食心虫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模型为:Yegg=0.61/[1+exp(3.19-0.08t)](F=128.5976,p=0.0077,R=0.9961),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在17~33℃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大豆食心虫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模型为:Yegg=0.61/[1+exp(3.19-0.08t)](F=128.5976,p=0.0077,R=0.9961),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幼虫期发育速率模型为:Ylarva=0.10/[1+exp(3.25-0.17t)](F=21.7316,p=0.0440,R=0.9778),其中2龄、3龄幼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其它龄期,33℃条件对1龄和4龄、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温度对大豆食心虫卵孵化率影响不明显,而对各龄幼虫存活率的影响较大,幼虫期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温度影响幼虫的营养积累,在25℃条件下老熟幼虫体重为17.26mg,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大豆食心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24℃,有效积温为117.63d.℃;幼虫期发育起点温度为4.71℃,有效积温为285.3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温度 发育速率 存活率 有效积温
下载PDF
大豆田双斑萤叶甲成虫发生动态及其经济阈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史树森 王小奇 +3 位作者 田径 高宇 崔娟 朱诗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9-244,共6页
为明确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小区罩网接虫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春地区,双斑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间... 为明确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小区罩网接虫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春地区,双斑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间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为7月26日到8月22日,共40 d,随着该害虫虫口密度上升,大豆植株有效结荚数降低,瘪荚率上升,百粒重下降,同时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双斑萤叶甲成虫密度与大豆瘪荚率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模型y=8.720/(1+e^((0.718 9-0.026 0x))),与百粒重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模型y=19.608 5-0.155x+0.002 4x^2,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符合修正指数模型(y=53.207 8+33.408 9×0.940 8x,p<0.000 1),与产量损失间的关系符合二次函数模型(y=-0.602 8+1.812 6x-0.025 8x^2,p<0.01)。目前,大豆生产中使用有效药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35m L/hm^2)和90%灭多威DP(180g/hm^2)防治双斑萤叶甲时,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2.81%、2.91%,经济阈值分别为193.63头/百株和199.47头/百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萤叶甲 大豆 经济危害允许水平 经济阈值
下载PDF
温度对斑鞘豆叶甲成虫取食量和耐饥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史树森 崔娟 +2 位作者 齐灵子 武婷婷 许晓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6-410,共5页
温度对斑鞘豆叶甲出蜇成虫日取食量和耐饥力均存在较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7~33℃恒温条件下,斑鞘豆叶甲成虫日取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17℃取食量最小,雌雄成虫日均取食量分别为5.07,3.27mm^2;33℃取食量最大,雌、雄成虫日均... 温度对斑鞘豆叶甲出蜇成虫日取食量和耐饥力均存在较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7~33℃恒温条件下,斑鞘豆叶甲成虫日取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17℃取食量最小,雌雄成虫日均取食量分别为5.07,3.27mm^2;33℃取食量最大,雌、雄成虫日均取食量分别为22.78,17.54mm^2。在相同环境温度下,雌成虫日取食量大于雄成虫。雌、雄成虫日取食叶面积与温度间的回归模型分别为y♀=220.5-27.52x+1.110x2-0.013x3;y♂=10.06-11.18x+4.925x2-0.477x3。斑鞘豆叶甲成虫在饥饿状态下的死亡进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17,21,25,29,33℃温度下,雌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7.92,13.92,10.08,8.75,7.08 d,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13.83,12.00,8.17,7.25,5.67 d。在同一环境温度下,雌成虫耐饥力强于雄成虫。雌、雄成虫耐饥力与环境温度间的回归模型分别为y♀=197.8-2.00x+0.775x2-0.009x3,y♂=112.8-11.10x+0.390x2-0.004x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鞘豆叶甲 大豆 温度 取食量 耐饥力
下载PDF
大造桥虫幼虫生长发育及其取食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史树森 崔娟 +1 位作者 齐灵子 李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2-975,共4页
大造桥虫是危害大豆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为了明确大造桥虫幼虫发育龄期及各龄期对大豆叶片的取食量,深入研究其取食危害规律,采用离体叶片单头饲养法,系统观测幼虫生长发育及各龄期取食量。结果显示,大造桥虫幼虫共6龄,在27~28℃条... 大造桥虫是危害大豆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为了明确大造桥虫幼虫发育龄期及各龄期对大豆叶片的取食量,深入研究其取食危害规律,采用离体叶片单头饲养法,系统观测幼虫生长发育及各龄期取食量。结果显示,大造桥虫幼虫共6龄,在27~28℃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平均需要19.05 d,其中1龄3.07 d,2龄2.00 d,3龄1.86 d,4龄2.24 d,5龄3.33 d,6龄6.38 d。各龄幼虫的头宽与体长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头宽与体长的生长模型分别为y1=0.178e0.489x(R2=0.997)和y2=1.671e0.519x(R2=0.994);大造桥虫幼虫发育阶段与取食量的关系模型为:叶面积,y1=6.387e1.202x(R2=0.976),鲜叶重,y2=0.467e1.319x(R2=0.949)。整个幼虫期可累计取食大豆叶片面积为17 218.88 mm2,重量为2 669.50 mg。其中4~6龄幼虫的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98%以上。因此,从有效控制大造桥虫幼虫危害的角度出发,防治宜在3龄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造桥虫 幼虫 发育历期 取食量 大豆
原文传递
夏大豆田暗黑鳃金龟发生危害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史树森 崔娟 +3 位作者 宋鹏翔 臧冬初 李维宇 武婷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4,共4页
为明确暗黑鳃金龟在夏大豆田的发生规律,2009-2012年在河南黄泛区采用灯光诱集、田间系统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的方法对暗黑鳃金龟年生活史、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主要危害习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在河南黄泛区1年发生1... 为明确暗黑鳃金龟在夏大豆田的发生规律,2009-2012年在河南黄泛区采用灯光诱集、田间系统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的方法对暗黑鳃金龟年生活史、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主要危害习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在河南黄泛区1年发生1代,以老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暗黑鳃金龟越冬幼虫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蛹开始羽化,6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6月末卵开始孵化,8月下旬为3龄幼虫发生盛期,9月底老熟幼虫开始下移进入越冬状态;成虫发生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9月下旬,始盛期在6月末至7月初,高峰期在7月中旬,盛末期在7月末至8月初,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以上;暗黑鳃金龟幼虫在夏大豆田危害主要在生长发育后期,明显不同于东北春大豆田蛴螬主要危害在苗期的情况。2009-2010年,暗黑鳃金龟成虫的年发生量显著上升,2009年诱集量为28384头,2010年为52484头,2010年以后,该害虫田间种群数量年度问呈显著下降趋势,2011年诱集量为16256头,2012年仅为4519头。可见目前该地区暗黑鳃金龟害虫种群已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暗黑鳃金龟 生活史 主要习性 发生动态
原文传递
温度对大造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史树森 崔娟 +2 位作者 徐伟 张青玲 朱诗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7-712,共6页
为大豆田间大造桥虫发生危害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以大豆为寄主食料,研究了22、25、28、31、34℃共5个温度处理对大造桥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成虫繁殖的影响,测算了各虫态的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2-31℃范围内,... 为大豆田间大造桥虫发生危害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以大豆为寄主食料,研究了22、25、28、31、34℃共5个温度处理对大造桥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成虫繁殖的影响,测算了各虫态的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2-31℃范围内,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且卵、幼虫、预蛹及蛹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34℃高温对卵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1-5龄幼虫可以正常发育,但6龄幼虫无法存活;卵在22-28℃时孵化率均在98%以上,幼虫及蛹的存活率均在28℃时最高。大造桥虫卵、幼虫和预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68,9.10和10.97℃,有效积温分别为88.96,333.41和33.97日·度。成虫单雌产卵量在31℃时最高为754.83粒,28℃时次之为726.28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造桥虫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存活率 繁殖
下载PDF
大豆蚜自然种群空间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史树森 伊伯仁 +1 位作者 李殿申 于艳杰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A12期75-79,共5页
本文通过1990~1991年两年的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大豆蚜自然种群的空间动态规律。大豆蚜在豆株上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序列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前期从豆株上部向下部转移,后期则由下部向上部转移。应用聚集度指标分析大豆蚜田间种群... 本文通过1990~1991年两年的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大豆蚜自然种群的空间动态规律。大豆蚜在豆株上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序列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前期从豆株上部向下部转移,后期则由下部向上部转移。应用聚集度指标分析大豆蚜田间种群在整个发生过程中,呈聚集分布,但不同时期聚集程度不同,在发生为害盛期近于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自然种群 空间动态
下载PDF
我国大豆杀虫剂登记用药现状
16
作者 裴天浩 邹镜竹 +2 位作者 张玉秋 史树森 高宇 《农化市场十日讯》 2024年第11期45-46,共2页
大豆[Glycine max(L.)Merri.]是重要的粮食及油料作物,中国大豆的年需求量超过1.1亿t,位居全球第一。病虫害是制约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每年由于病虫害造成的大豆产量损失达15%~30%,其中大豆害虫有400余种,常发性害虫有20多种。受... 大豆[Glycine max(L.)Merri.]是重要的粮食及油料作物,中国大豆的年需求量超过1.1亿t,位居全球第一。病虫害是制约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每年由于病虫害造成的大豆产量损失达15%~30%,其中大豆害虫有400余种,常发性害虫有20多种。受种植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大豆害虫的发生和防控形势日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发性害虫 种植制度 大豆害虫 油料作物 中国大豆 杀虫剂 气候变化 用药现状
下载PDF
温度对尖锥额野螟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史树森 崔娟 +3 位作者 徐伟 武婷婷 宋鹏翔 李维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为探讨尖锥额野螟卵和幼虫生长发育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室内利用人工气候箱,分别对17,21,25,29,33℃条件下卵及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幼虫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锥额野螟在17-33℃的温度范围... 为探讨尖锥额野螟卵和幼虫生长发育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室内利用人工气候箱,分别对17,21,25,29,33℃条件下卵及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幼虫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锥额野螟在17-33℃的温度范围内,卵及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卵及各龄幼虫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两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出环境温度与卵及各龄幼虫发育速度的关系。温度对尖锥额野螟各龄幼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33℃高温下其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处理,不利于尖锥额野螟幼虫的生长发育。综合各温度下幼虫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其适宜环境温度应为25-29℃。尖锥额野螟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82℃,有效积温为63.54℃·d,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89℃,有效积温为276.5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尖锥额野螟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原文传递
农田生态系中作物构成与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史树森 孟凡平 +2 位作者 沈迪山 李晓光 孟昭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9-421,共3页
对10种农作物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较大差异。调查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中不同作物构成水平对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农田生态系中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多... 对10种农作物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较大差异。调查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中不同作物构成水平对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农田生态系中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与作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而均匀度与作物构成则无显著相关。在某一作物构成水平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大小的顺序为H′中>H′害>H′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 作物构成 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异色瓢虫重名变种在吉林的发现 被引量:6
19
作者 史树森 黄耀阁 +1 位作者 路红 崔德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06-108,共3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异色瓢虫重名变种(Harmoniaaxyridisvar.axyridisPallas)在吉林省的分布,并对其外部形态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瓢虫 异色瓢虫 变种 分布 吉林
下载PDF
吉林省蜻蜒名录(Ⅰ) 被引量:5
20
作者 史树森 伊伯仁 +1 位作者 路红 张燕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0-23,共4页
本文初步报道了吉林省蜻蜒30种,隶属于蜒科(Aeschnidae)、箭蜒科(Gomphidae)、大蜻科(Macromidae)、伪蜻科(Corduliidae)、蜻科(Libellulidae)、色科(Agriid... 本文初步报道了吉林省蜻蜒30种,隶属于蜒科(Aeschnidae)、箭蜒科(Gomphidae)、大蜻科(Macromidae)、伪蜻科(Corduliidae)、蜻科(Libellulidae)、色科(Agriidae)、科(Co-enagriidae)、丝科(Lestidae)等8科、20属。并记录了每种错蜻蜒已知的地理分布和猎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蜻蜓 地理分布 天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