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力源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史粦华 周峥嵘 +1 位作者 鲍挺 倪晓寅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12,共9页
综合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研究,求得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现代震源应力场,认为这与台湾地区、台湾海峡应力场相互衔接,主压应力轴优势方位为NW-SE向,力轴仰角较小,应力场近于水平挤压,形变场反映近期福建沿海亦受北西方向,接... 综合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研究,求得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现代震源应力场,认为这与台湾地区、台湾海峡应力场相互衔接,主压应力轴优势方位为NW-SE向,力轴仰角较小,应力场近于水平挤压,形变场反映近期福建沿海亦受北西方向,接近与海岸垂直的挤压力。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内的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强度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规律,认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力不仅是台湾强震力源所在,而且其影响向西扩展,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力源仍然是来自这两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地震动力源 板块运动 福建及其沿海地区
下载PDF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简介 被引量:6
2
作者 史粦华 丁学仁 +1 位作者 刘序俨 吴绍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地壳形变 观测台网 技术指标 GPS 水准测量 重力测量
下载PDF
台湾两次7级地震前后福建沿海地区地壳运动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史粦华 丁学仁 +3 位作者 李延兴 胡新康 张静 张中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2,共8页
福建沿海地区GPS网从1995年建设至今已积累了6期观测资料,分析该网各GPS站位移变化与运动速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发现在1999年9月20日(UTC)台湾集集Ms7.7大地震与2001年12月18日(UTC)花莲东Ms7.6大地震前,各GPS站同步出现了向西与向北位移... 福建沿海地区GPS网从1995年建设至今已积累了6期观测资料,分析该网各GPS站位移变化与运动速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发现在1999年9月20日(UTC)台湾集集Ms7.7大地震与2001年12月18日(UTC)花莲东Ms7.6大地震前,各GPS站同步出现了向西与向北位移的大幅度偏移,即向东与向南运动的速度明显减小。在集集Ms7.7大地震发生后,各GPS站出现了同步的向东与向南位移的大幅度偏移,即向东与向南运动的速度大幅度增加。福建沿海地区在1997~2001年期间出现的地壳运动的变化不仅在时间上与集集、花莲东两次7级大地震的孕育发生相关,而且二者在形成机理上一致,都是由孕育这两次地震的应力场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地区 地壳形变 位移变化 速度变化 地震
下载PDF
福建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 被引量:9
4
作者 史粦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4,共6页
统一处理了福建GPS网1995~2003年期间5期的观测资料,采用两个平差方案获得了两组站速度结果,两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果显示:福建沿海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具有一致的SE向运动,运动方向与该地区NW向断裂带走向和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在... 统一处理了福建GPS网1995~2003年期间5期的观测资料,采用两个平差方案获得了两组站速度结果,两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果显示:福建沿海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具有一致的SE向运动,运动方向与该地区NW向断裂带走向和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在长乐-诏安和政和-海丰两条断裂带南北两段形变速率较大,在闭锁的中段形变速率很小;长乐-诏安断裂带呈右旋活动状态,沙县-莆田-南日岛断裂呈左旋活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地区 形变速率 地壳运动 邻区 活动状态 断裂带 观测资料 GPS网 统一处理
下载PDF
三层倾斜层的K型地电断面直流电测深的正、反演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史粦华 《矿产与地质》 1990年第1期63-68,75,共7页
本文研究以往的三层水平层的定量解释方法(量板解释法),结果表明,利用三层水平层的定量反演方法来解释三层倾斜各层界面的埋深引起较大误差。笔者通过三层倾斜层的数学模型的各种参数进行大量的电测深正演计算,并对K型三层倾斜层的定量... 本文研究以往的三层水平层的定量解释方法(量板解释法),结果表明,利用三层水平层的定量反演方法来解释三层倾斜各层界面的埋深引起较大误差。笔者通过三层倾斜层的数学模型的各种参数进行大量的电测深正演计算,并对K型三层倾斜层的定量反演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对三层倾斜层K型地电断面的一种新解释方法—β曲线量板解释法。该方法解释结果,其精度比水平量板法解释法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测深 直流 地电断面 倾斜层
下载PDF
台海地区的地壳运动与变形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延兴 胡新康 +7 位作者 李智 耿洪 郭良迁 郭逢英 史粦华 林继 丁学仁 刘序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7-495,共9页
利用福建沿海GPS网和台湾-吕宋GPS网站速度数据和两个网数据处理中共用的IGS永久站数据,实现了两个GPS网参考框架和速度场的统一.分析台海地区的速度场发现,福建沿海、台湾海峡与台湾岛北部地壳的水平运动完全一致,运动方向约为东偏南26... 利用福建沿海GPS网和台湾-吕宋GPS网站速度数据和两个网数据处理中共用的IGS永久站数据,实现了两个GPS网参考框架和速度场的统一.分析台海地区的速度场发现,福建沿海、台湾海峡与台湾岛北部地壳的水平运动完全一致,运动方向约为东偏南26.0°,运动速率约为39mm/a;台湾岛东部的海岸山脉地区发生了相反变化,运动方向为北偏西30.0°,运动速率约为33.3mm/a;在台湾岛的南端存在南偏西50.0°方向的运动,运动速率约为13mm/a.若以福建沿海的几何中心为参考基准,台湾岛存在一致的(岛的北端除外)北西向运动,方向北偏西约50.0°,东海岸的速率最大为61mm/a,向西逐渐减小.应变场分析表明,台海地区存在统一的应变场,主压应变方向为北西48.0°,主张应变方向为北东42.0°.主压应变速率,台湾岛的东海岸为3.436X10-7/a,向西逐渐减小,到福建沿海减小到1.861X10-8/a.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岛东部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俯冲是台海地区地壳运动、变形和发生大地震的主要驱动力.本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西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地区 地壳运动 速度场分析 应变场分析 动力学 地壳变形 GPS 地震
下载PDF
GPS测量揭示的福建沿海地区的现今地形变 被引量:18
7
作者 郭逢英 史粦华 +5 位作者 丁学仁 林继 刘序俨 黄声明 黄立人 马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87-92,共6页
根据福建GPS监测网 3期 (1997,1999,2 0 0 1)观测资料的计算结果 ,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的现今地形变特征。(1)福建地区有两个剪应变相对集中区 ,北部是湾口、闽清一带 ;南部是泉州、厦门一带。这两个区的剪应变随时间变化有加强的趋势。 ... 根据福建GPS监测网 3期 (1997,1999,2 0 0 1)观测资料的计算结果 ,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的现今地形变特征。(1)福建地区有两个剪应变相对集中区 ,北部是湾口、闽清一带 ;南部是泉州、厦门一带。这两个区的剪应变随时间变化有加强的趋势。 (2 )南部剪应变集中区基本处于压应变环境 ,并且主要断裂两侧存在相对较高的剪应变集中区 ,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福建沿海地区 现今地形变 位移场 应变场 剪应变
下载PDF
台湾集集7.6级地震前后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运动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延兴 史粦华 +4 位作者 陈聚忠 胡新康 张静 张俊青 张中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共5页
对福建GPS网的5期观测数据(1995、1997、1999、2001、2003)进行了统一处理,得到4个时段(1995-1997、1997-1999、1999-2001、2001-2003)ITRF2000的站速度、福建地区的整体旋转参数和主应变参数。福建地区存在一致的南东向运动:地... 对福建GPS网的5期观测数据(1995、1997、1999、2001、2003)进行了统一处理,得到4个时段(1995-1997、1997-1999、1999-2001、2001-2003)ITRF2000的站速度、福建地区的整体旋转参数和主应变参数。福建地区存在一致的南东向运动:地震前(第1时段)运动速度平均为32.1mm/a;震时和震后两年时间内(第2时段)运动速度大幅度增加到38.7mm/a;震后第2个两年(第3时段)运动速度相对于第2时段大幅度减小为30.0mm/a;震后第3个两年(第4时段),运动速率相对第3时段有较大增加并超过了第1时段。福建地区的主应变场,在震前主压应变率(12.4×10^-9/a)大于主张应变率(7.1×10^-9/a),地壳表现为弹性压缩,主压应变轴为N70.9°W;震后应变场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主压应变轴变成了主张应变轴,主张应变率(28.9×10^-9/a)大大超过主压应变率(3.7×10^-9/a),地壳表现为南东方向弹性伸展,第3时段与第4时段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主压应变轴也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方向。福建地区从1995年到2003年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应变场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反映了集集大地震发生前后区域应力场加强、弹性应变能积累,震时和震后弹性应变能快速释放与逐渐调整恢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集地震 福建GPS网 站速度 应变场 弹性应变能
下载PDF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建设 被引量:10
9
作者 丁学仁 史粦华 +2 位作者 林继 吴绍祖 傅再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120-124,共5页
介绍了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的建设。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 ,以GPS观测技术为主 ,结合精密水准、精密重力和流动地磁测量 ,将 3者重合到GPS观测基准站上获取观测信息 ,初步构成一个时空相结合 ,点线面与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 介绍了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的建设。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 ,以GPS观测技术为主 ,结合精密水准、精密重力和流动地磁测量 ,将 3者重合到GPS观测基准站上获取观测信息 ,初步构成一个时空相结合 ,点线面与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观测网络。该网络可动态监测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地壳运动变化 ,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背景信息 ,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地壳形变 观测网络 建设 GPS
下载PDF
福建地震前兆台网集成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学仁 史粦华 +3 位作者 曾建民 李毓 郭皓 陈琳 《华南地震》 2008年第3期95-103,共9页
结合"十五"期间福建台网建设的经验,介绍了区域前兆台网集成功能,包括台网结构、数据通信和软件部署设计等方面的集成,通过实践展示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建设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地震前兆 集成设计 综合应用
下载PDF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建设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丁学仁 史粦华 吴绍祖 《华南地震》 2003年第2期68-72,共5页
简述了建设中的福建地壳形变台网的概况,福建地壳形变台网,以GPS观测为主,结合精密重力、水准和流动地磁测量,将三者观测重合到GPS基准站,形成有特色的观测网络。通过福建省5个基准站、16个基本站及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动态监测东南沿海... 简述了建设中的福建地壳形变台网的概况,福建地壳形变台网,以GPS观测为主,结合精密重力、水准和流动地磁测量,将三者观测重合到GPS基准站,形成有特色的观测网络。通过福建省5个基准站、16个基本站及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动态监测东南沿海地区地壳运动,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地壳形变 CPS观测网 地震预测预报 基准网 数据传输处理中心
下载PDF
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在数字福建示范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作者 刘序俨 史粦华 鲍挺 《福建地震》 2001年第4期4-8,共5页
该文在简述“九五”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取得的重大进展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十五”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的内容及其目标 ,以及我省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在数字福建示范工程中的贡献与作用 ,最后对“数字福建”工程建设提出... 该文在简述“九五”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取得的重大进展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十五”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的内容及其目标 ,以及我省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在数字福建示范工程中的贡献与作用 ,最后对“数字福建”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球 数字福建 城市防震减灾工程
下载PDF
“十五”期间福建区域数字强震观测系统建设
13
作者 陈文明 史粦华 《福建地震》 2003年第1期1-5,16,共6页
本文介绍十五期间福建省将要实施建设的数字强震观测台网 ,着重从项目的必要性和方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结合福建省的地震监测台网现状进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建成的强震观测系统能初步实现福建省属重点城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及典型... 本文介绍十五期间福建省将要实施建设的数字强震观测台网 ,着重从项目的必要性和方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结合福建省的地震监测台网现状进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建成的强震观测系统能初步实现福建省属重点城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及典型场地强地震动记录获取双重功能 ,增强福建省的地震监测能力 ,为福建省地震灾害的减轻、有效救灾措施的实施以及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观测 台网布局设计 烈度速报 技术系统构成
下载PDF
Crus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in Taiwan and its coastal area
14
作者 李延兴 胡新康 +8 位作者 李智 耿洪 郭良迁 郭逢英 史粦华 林继 丁学仁 刘序俨 张中伏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5期510-518,共9页
Based on the station velocity data obtained from Fujian coastal GPS network and Taiwan-Luzon GPS network and the data obtained from IGS permanent stations commonly used in the data processing of both networks, the uni... Based on the station velocity data obtained from Fujian coastal GPS network and Taiwan-Luzon GPS network and the data obtained from IGS permanent stations commonly used in the data processing of both networks, the uniformity of reference frames and velocity fields of both GPS networks is realized. It has been discovered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 velocity field in Taiwan and its coastal areas that the horizontal crustal movement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Fujian, Taiwan Strait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Island are fully consistent. The movement direction is around 26.0E by S and the rate is about 39 mm/a. The opposite variation occurs in the coastal mountain are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aiwan Island with the movement direction of 30.0N by W and the movement rate of about 33.3 mm/a. In the southern end of Taiwan Island, the movement direction is 50.0S by W and the movement rate is about 13 mm/a. If the geometric center of Fujian coast is used as the reference datum, Taiwan Island has a consistent (except its north end) NW-trending movem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around 50.0N by W. The maximum rate of 61 mm/a occurs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and decreases gradually towards west. The analysis of strain field indicates that Taiwan and its coastal area have a uniform strain field with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direction of N48.0W and the principal tensile strain direction of N42.0E.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rate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of Taiwan Island is 3.43610-7/a, which decreases gradually towards west and reaches 1.86110-8/a to Fujian coast. The collision and underthrust of Philippine Sea plate with Eurasian plat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aiwan Isl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principal force for the crustal movement, deformation and great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aiwan and its coastal area.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area is about N55.0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fied frame analysis of velocity field analysis of strain field study of dynam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