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禀赋与国家发展:政治地理学的脉络、发展与新趋势 被引量:2
1
作者 叶成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106,44,共12页
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地理禀赋能够对国家发展带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地理空间与国家发展的政治地理学理论演进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的先驱者们开创了许多经典的范式,讨论了气候和陆海权等诸多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国家发展。第二代理... 地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地理禀赋能够对国家发展带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地理空间与国家发展的政治地理学理论演进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的先驱者们开创了许多经典的范式,讨论了气候和陆海权等诸多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国家发展。第二代理论出现在冷战结束后,学者们开始探讨气候、资源、交通、距离、形状和规模这些具体的地理要素通过农业生产、防御成本、对外贸易、资本积累、扩散效应等直接渠道影响国家发展。第三代理论出现在世纪之交,研究者们发现了更多复杂的非线性机制:地理禀赋通过对外贸易、产权制度、政府质量、人力资本和国内冲突等中介变量,以间接渠道影响国家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考察更为复杂的多重系统效应,分析机制的时空情境与演化过程,以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进一步推动政治地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禀赋 空间要素 国家发展 因果机制 政治地理学
下载PDF
汉末与后罗马体系中的趋同演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叶成城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179,共38页
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主权国家被视作唯一的行为体,而较少有学者用案例比较方法探讨存在非国家行为体的非等级制国际体系的运行逻辑。这类国际体系源于等级制崩溃后,体系内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为体。多样化的行为体在国际无政... 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主权国家被视作唯一的行为体,而较少有学者用案例比较方法探讨存在非国家行为体的非等级制国际体系的运行逻辑。这类国际体系源于等级制崩溃后,体系内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为体。多样化的行为体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不断调整自身的观念、制度与战略,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谋求生存和壮大。高强度竞争的结果是幸存的行为体都会朝着领土主权国家的方向实现趋同演化,反之则会受到系统的惩罚甚至遭到淘汰。具体而言,上述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变异,即行为体在观念上意识到等级制的崩溃与无政府状态的到来,开始形成主权意识。第二步是选择,行为体会在内部进行国家构建,包括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实施稳定非掠夺型的治理和在军事上实行财政军事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外扩张以汲取重要的生产资料。文章用从汉末到三国的“国际”体系和从宗教改革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期间的欧洲国际体系来检验上述演化机制,发现尽管存在时空情境的差异,但是从变异到选择的趋同演化机制仍然是一致的,即胜出者都会向近似于领土主权国家的形态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系 国家建设 东汉末期 后罗马时期 趋同演化
下载PDF
兆瓦级风机电动变桨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3
作者 叶成城 曹云峰 蔡旭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1-63,共3页
针对兆瓦级风电机组中普遍采用的电动变桨系统,论述了变桨系统的设计要求及机械结构,并针对目前主流的6柜系统,详细分析了该系统下伺服系统、电机、备用电源等结构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连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伺服驱动和备用电源的详细硬... 针对兆瓦级风电机组中普遍采用的电动变桨系统,论述了变桨系统的设计要求及机械结构,并针对目前主流的6柜系统,详细分析了该系统下伺服系统、电机、备用电源等结构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连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伺服驱动和备用电源的详细硬件设计,提出将备用直流母线作为冗余备用供电的方案,并利用状态机完成了变桨系统软件设计。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结果表明该变桨系统满足位置控制和同步性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电动变桨 备用电源
下载PDF
摩根索和卡尔的国际道德观比较
4
作者 叶成城 《咸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18-20,共3页
汉斯.摩根索和爱德华.卡尔同样作为经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对于权力和道德的关系中一些基本的假定是相同的,但是对由于方法论、历史观的不同,对于国际道德具体细节的认知和前景的认识还是存在差异的。
关键词 国际道德 现实主义 乌托邦主义
下载PDF
技术变革、生态位构建与地缘政治的演进逻辑
5
作者 叶成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86,161,162,共31页
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因果逻辑分析、学科边界界定和案例研究方法等问题上仍存在部分缺陷。作者试图从演化和生态位构建的视角给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学分析框架,认为地理空间构成行为体间竞争的物理环境,并促使存活的行为体... 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因果逻辑分析、学科边界界定和案例研究方法等问题上仍存在部分缺陷。作者试图从演化和生态位构建的视角给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学分析框架,认为地理空间构成行为体间竞争的物理环境,并促使存活的行为体找到与自身地理禀赋相匹配的生态位。尽管地理禀赋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技术变革能够改变社会核心财富的生产方式,从而赋予地理禀赋新的含义。地理禀赋带来的结构性约束与国家的生态位构建行为共同造就了不同时代权力结构的地缘分布。农业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农业用地,行为体寻求陆权来控制肥沃的土地以实现财富增长;工业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机器和原材料,行为体谋求海权来控制殖民地和海上通道,通过分工和贸易实现财富增长;后工业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数字、硬件和算法,行为体谋求数字权力,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工业实现财富增长。因此,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下,中国既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塑造有利的地缘环境,也要根据生产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地缘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技术变革 地理禀赋 生态位构建 新质生产力
原文传递
线性技术进步观反思——以电动汽车的发展为例
6
作者 叶成城 张立锟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3,F0003,179,180,共16页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同时期各类技术的融合、工艺流程的积累以及市场竞争的检验。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迫切期待却时常形成一种基于线性技术进步观的浪漫主义想象,例如高估技术进步的速度、无...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同时期各类技术的融合、工艺流程的积累以及市场竞争的检验。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迫切期待却时常形成一种基于线性技术进步观的浪漫主义想象,例如高估技术进步的速度、无视市场机制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以及忽视技术发展的具体情境等。这种想象也带来诸多迷思,包括急于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迷信资本投入与结果成正比以及过于超前的技术伦理探讨。从电动汽车的发展经验来看,即便有先进的技术理念,实现技术进步也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积累和市场检验的过程,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务实和演进的技术进步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观 技术浪漫主义 技术创新 电动汽车
原文传递
调查研究与因果解释: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刍议 被引量:4
7
作者 叶成城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126,128,共15页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以民族国家为主,并带有地域属性和政策研究色彩。区域国别学自2022年被纳入一级交叉学科以来,国内学界日益重视其学科建设与方法研究。区域国别研究方法旨在综合运用人文与社科方法,一方面,它强调...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以民族国家为主,并带有地域属性和政策研究色彩。区域国别学自2022年被纳入一级交叉学科以来,国内学界日益重视其学科建设与方法研究。区域国别研究方法旨在综合运用人文与社科方法,一方面,它强调人文学科中的调查研究,重视用田野调查、历史考证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另一方面,它也重视社会科学中的因果解释,运用过程追踪、案例比较、定性比较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等方式来尝试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随着数据丰富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等前沿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区域国别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方法论 调查研究 因果解释 混合方法 大数据
原文传递
比较案例研究中的或然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叶成城 曹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1-179,共9页
比较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方法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密尔方法的应用是比较案例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当前学界对于比较案例研究中密尔方法的认知仍存在困惑,即基于小样本的密尔方法何以得出比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更为确定性的结论,因而... 比较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方法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密尔方法的应用是比较案例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当前学界对于比较案例研究中密尔方法的认知仍存在困惑,即基于小样本的密尔方法何以得出比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更为确定性的结论,因而,有必要澄清比较案例研究的或然性。无论是案例研究还是定量分析,都是或然性的,并且这两种传承的基础逻辑是一致的。比较案例研究的或然性源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使得研究设计的各个步骤都产生确定性损失。具体而言,这种确定性损失来自于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前者包括了对事实认定、寻找和检验机制、过程追踪与强化信念;后者包括了变量赋值、基于布尔代数的因果推断和理论适用范围的推广,等等。因而,研究者在进行比较案例研究时,更加适合使用贝叶斯逻辑,将因果过程观察值和数据集观察值视为调整对理论主观信心的证据,而非在小样本的基础上去寻求确定性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研究 或然性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确定性损失 贝叶斯逻辑
原文传递
区域国别研究方法刍议
9
作者 叶成城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0期112-113,共2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源于美国,所以关于早期区域国别研究方法脉络的讨论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区域国别学在美国而非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国内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虽早,但关于现代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则是到了2010年前后才逐渐出现。但在... 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源于美国,所以关于早期区域国别研究方法脉络的讨论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区域国别学在美国而非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国内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虽早,但关于现代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则是到了2010年前后才逐渐出现。但在具体方法的叙述部分,本文会尽可能多地用国内学者的研究作为案例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方法论 区域国别研究 国内学者 发展历程 具体方法 叙述部分
原文传递
拜登政府价值观联盟战略初探 被引量:38
10
作者 叶成城 王浩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7,共7页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尝试扩展以民主价值观为纽带的联盟体系,旨在提升联盟内部凝聚力,争取更多盟友参与制衡中国,获取更多国内支持以及提升美国的软实力。拜登政府通过多种路径来实施价值观联盟的战略目标:以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小团体...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尝试扩展以民主价值观为纽带的联盟体系,旨在提升联盟内部凝聚力,争取更多盟友参与制衡中国,获取更多国内支持以及提升美国的软实力。拜登政府通过多种路径来实施价值观联盟的战略目标:以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小团体式"伪多边主义";以价值观为纽带,打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联盟体系;以价值观为手段,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压和污名化;以价值观为动员策略,形成国内合作共识。从短期看,拜登政府的价值观联盟战略能够以较低成本改善同盟友的关系,在其盟友与中国之间打入楔子,并恢复特朗普所损害的部分软实力。然而,从长期看,由于其联盟内部的利益分歧、战略聚焦无力、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制约等原因,拜登政府这种战略围堵政策的有效性仍然存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登政府 美国外交 价值观联盟 多边主义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第一波现代化:一个“因素+机制”的新解释 被引量:23
11
作者 叶成城 唐世平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37,6-7,共19页
本文以一个全新分析的框架探讨"第一波现代化",即真正有可能跨入现代化的门槛的四个西欧国家——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从地理大发现到17世纪末的现代化历程。西欧具备现代国家雏形的不同的发展路径是整个现代化研究的起... 本文以一个全新分析的框架探讨"第一波现代化",即真正有可能跨入现代化的门槛的四个西欧国家——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从地理大发现到17世纪末的现代化历程。西欧具备现代国家雏形的不同的发展路径是整个现代化研究的起点。我们的分析同意这背后的核心机制之一是大西洋贸易带来的外部冲击造成欧洲国家国内财富的重组,引起的阶级力量的消长推动了制度的变迁。但是,过去学者们的讨论没有将起始因素和制度变迁这一核心机制本身联系起来,我们的新解释则将起始因素、核心机制和辅助机制有机地整合起来。专制程度、地理位置、国家规模、国家对贸易的政策以及宗教对立这些起始因素正是通过影响核心机制和辅助机制,并通过这些因素和机制的互动共同决定了国家的兴衰。最后,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强调,将同时期中国和第一波现代化国家进行类比是不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贸易 制度变迁 机制 因素
原文传递
第一波半现代化之“帝国的黄昏”--法国与西班牙的改革之殇 被引量:13
12
作者 叶成城 唐世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154,159-160,共33页
作者以一个全新的审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为出发点,探讨1700—1789年间的"第一波半现代化"中法国和西班牙的现代化历程。18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的波旁王室在战败后带来的财政危机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谋求富国... 作者以一个全新的审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为出发点,探讨1700—1789年间的"第一波半现代化"中法国和西班牙的现代化历程。18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的波旁王室在战败后带来的财政危机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谋求富国强兵之道。法国和西班牙的改革主要从政治、经济和财政三个层面进行:在政治改革中,两国试图恢复中央权威;在经济改革中,两国都一定程度地开放市场;在财政改革中,两国尝试通过向特权阶级征税和紧缩等方式渡过危机。在特权阶级的阻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法国和西班牙在这三个领域的改革最终都未能成功,但是两国面临的结局又不尽相同。法国具有较强的国家能力,能够有效地动员整个国家机器去推动改革,引起了以贵族为主的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抗,最终旧制度下的法国在王权和贵族的内耗中爆发大革命。西班牙的国家能力较弱且具有广阔的殖民地作为缓冲,因此政府缺乏足够能力与决心在本土进行强有力的变革。在贵族的阻挠下,政治、经济和财政改革很快失败。西班牙的改革者知难而退,将改革的注意力转向了殖民地,通过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来缓解国内的危机,最终导致了19世纪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财政危机 利益固化 国家能力 殖民地
原文传递
超越“大分流”的现代化比较研究:时空视角下的历史、方法与理论 被引量:8
13
作者 叶成城 唐世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86,共10页
比较现代化研究是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要理解现代化就需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视角去审视现代化的逻辑。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各个维度的综合性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存在诸多客观标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简单的... 比较现代化研究是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要理解现代化就需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视角去审视现代化的逻辑。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各个维度的综合性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存在诸多客观标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简单的中欧比较违背了宏观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因此,尽管中国和欧洲在16世纪之前一直是最为繁荣的地区,但两者在16-18世纪期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然而这个所谓的"大分流"却并非是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关键。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立全球史观是科学认识现代化的关键,纯粹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东亚中心的思考都会导致现代化的理解与实践的误区。比较现代化研究需要在时空视角下,以波次和地理边界为基础实现全样本分析,逐步积累、勾勒和描绘出全球范围内现代化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西欧 中国 历史比较研究 时空视角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的大国竞争:国家与市场的逻辑——以中美数字竞争为例 被引量:33
14
作者 叶成城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132,I0004,I0005,共25页
国家间地缘经济竞争模式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化。数据、硬件与算法已成为数字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构成了国家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包括对用户数据的获取能力、智能算法的编写能力与核心硬件的研发能力。数字资源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 国家间地缘经济竞争模式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化。数据、硬件与算法已成为数字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构成了国家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包括对用户数据的获取能力、智能算法的编写能力与核心硬件的研发能力。数字资源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始冲击并革新过去的结构性权力。具体来看,数字时代的结构性权力可分为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个领域,分别包括网络安全和智能武器开发、平台经济和智能生产、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和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随着中美力量接近,中美在各个领域的数字权力竞争都有所加剧,其中以数字跨国企业和产业链领域的竞争最为激烈,其次是在网络安全和数字主权货币方面的竞争,而在数字媒体领域爆发冲突的风险相对较低。尽管数字技术革命在短期内加剧了中美科技竞争,但在长期仍会强化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因此,中国一方面需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向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和“人类数字命运共同体”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数字资源的分布决定了中国要坚持“东亚优先”的数字地缘战略,积极推进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革命 数字权力 国家与市场 结构性权力 中美关系 数字竞争
原文传递
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方法 被引量:32
15
作者 叶成城 唐世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47,157,共27页
对于因果机制的重视是社会科学方法最为重要的革命之一,近年来案例研究越发强调因果机制在因果解释中的作用。然而,迄今多数研究的案例选择方法却仍然是基于因素的,这就造成了案例选择和案例研究方法之间的脱节。因此,对于案例研究而言... 对于因果机制的重视是社会科学方法最为重要的革命之一,近年来案例研究越发强调因果机制在因果解释中的作用。然而,迄今多数研究的案例选择方法却仍然是基于因素的,这就造成了案例选择和案例研究方法之间的脱节。因此,对于案例研究而言,给出一个全新的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方法是迫切和必要的。我们的方法一方面融合了模糊集的思想,通过选择那些“进行到一半”的机制,减少二分虚拟变量的信息损失;另一方面,借鉴了过程追踪和控制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因果过程观察值,最大限度地实现“准实验状态”。具体而言,其基本操作思路是在特定时空情境下,选择机制相同而结果不同的案例,通过对比完整展现机制的案例和机制被抑制而中止的案例,实现“发现或检验机制”的目标。通过两本著作的比较可以发现,上述方法存在如下的优势:能够更加精确地考察案例、变量以及机制之间的关系,兼顾案例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并有助于实现反事实分析和寻找超越时空情境的因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偏差 因果机制 案例选择 因果过程观察值
原文传递
重新审视地缘政治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 被引量:15
16
作者 叶成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24,159-160,共25页
作者在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现有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并提出构建科学的地缘政治理论的基本框架。地缘政治学理论众多,因而需要引入结构/过程、物质/观念这两组二分法考察和梳理各流派的理论和范式。科学的地缘政治研究不应... 作者在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现有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并提出构建科学的地缘政治理论的基本框架。地缘政治学理论众多,因而需要引入结构/过程、物质/观念这两组二分法考察和梳理各流派的理论和范式。科学的地缘政治研究不应该拘泥于范式和主义之争,而是基于问题导向,借鉴各类范式中的变量和逻辑。地缘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非线性特性、时间效应和情境性则决定无法建立一个宏大的理论,更好的选择是在时空情境下建立实证的中层理论。实证的地缘政治理论需要以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基础,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确立变量选择、理论设计和案例比较分析的基本方法。作者借助科学方法论,以一种"因素+机制"的框架,兼顾结构和过程层面的变量,通过分析17世纪后半叶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兴衰来展示上述分析框架的解释力:在西欧主要强国中,只有英国在结构和过程层面都获得成功,即兼具了较强的国家能力和高效的制度,而法国和荷兰则分别因为过于专制和国家能力不足而导致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科学方法论 因果机制 结构 过程
原文传递
第一波半现代化之“帝国的胎动”——18世纪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崛起之路 被引量:12
17
作者 叶成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54,共29页
作者以18世纪普鲁士和奥地利作为案例来研究第一波半现代化(1700—1789年)中的改革,通过融合军事官僚论和强制资本论两种路径,从三个方面介绍两国的改革历程:在政治改革中,由于贵族的虚弱,普鲁士和奥地利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在... 作者以18世纪普鲁士和奥地利作为案例来研究第一波半现代化(1700—1789年)中的改革,通过融合军事官僚论和强制资本论两种路径,从三个方面介绍两国的改革历程:在政治改革中,由于贵族的虚弱,普鲁士和奥地利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改革中,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未能彻底废除农奴制度,但是通过重商主义和国家干预部分实现了工业化;在财政改革中,普鲁士和奥地利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财政的管理,大幅提高了财政收入。总体来看,它们的改革都为其此后的大国之路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奥地利未能彻底摆脱王朝国家的特性,缺乏足够强的国家能力,始终未能成为一流大国;而普鲁士依靠更强的国家能力,在旧制度下实现了高效的管理。将样本拓展到18世纪的西欧各国可以发现,相比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只有普鲁士那样同时具备较弱的利益集团和较强的国家能力,才能在旧制度下成功推动部分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 普鲁士 现代化 利益集团 国家能力
原文传递
全球技术史视野下的火器革命与文明动力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成城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52,177,178,共17页
技术革命对于国家而言并非意味着简单的效率提升,更关联着随之而来的政治和社会变迁,其文明动力机制存在复杂的多重系统效应。以18世纪前后西欧从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技术改进为例,火器技术革命对于西欧的现代化构成了三方面的文明动力机制... 技术革命对于国家而言并非意味着简单的效率提升,更关联着随之而来的政治和社会变迁,其文明动力机制存在复杂的多重系统效应。以18世纪前后西欧从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技术改进为例,火器技术革命对于西欧的现代化构成了三方面的文明动力机制:第一,标准化生产和训练提升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建立常备军成为在战争中获胜的必要因素;第二,常备军的建立削弱了传统的封建结构和雇佣兵制度,在军事、组织和财政等层面强化了国家的中央权威;第三,火器革命改变了国家间的攻防成本,导致战争频率上升并加重了财政危机,从而增加了传统贵族阻碍制度变革的筹码。普鲁士的初始条件最有利于发挥技术革命带来的正外部性,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其负外部性,因此最大限度地获益。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无论是西欧的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还是东亚的清帝国,都因为缺乏有利的政治社会条件或足够的外部压力,无法将技术革命的红利最有效地转化为文明现代化的动力。近代国家在技术革命中的不同命运,为思考技术革命与国家兴衰之间复杂的文明动力机制提供了现代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器革命 技术革命 西欧现代化 常备军 财政危机 大分流
原文传递
能力分配、制度共容性和战略关注度:冷战后亚太多边经贸合作制度构建的成败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成城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112,159,共28页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以经济合作制度为主的各类制度建设迅速发展,并嵌入到地区秩序中,这些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来看,地区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制度需求、制度构建和制度的维持与深化...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以经济合作制度为主的各类制度建设迅速发展,并嵌入到地区秩序中,这些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来看,地区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制度需求、制度构建和制度的维持与深化三个阶段,不同因素在各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而言,在亚太地区,能力分配、制度共容性和霸权国对地区的战略关注度这三个变量对于地区经贸合作制度构建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文章将后冷战时期的亚太制度变迁分为四个时期,通过考察各个时期内最具代表性的制度来检验上述理论假设。文章认为,当地区内大国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霸权国战略关注度和较强的制度共容性时,地区合作制度的构建才能成功;当地区内力量对比接近时,地区合作的路径会趋于多元化,具备较高的霸权国战略关注度或具有较高共容性的地区合作制度的构建都可以获得成功。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在霸权国对地区合作的战略关注度下降和大国力量对比接近时,要推动当前地区经济合作,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更多着眼于地区合作中的互利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分配 制度共容性 战略关注度 亚太多边经贸合作制度
原文传递
第二波现代化之“帝国的共鸣”——1848年欧洲变革的案例研究和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成城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88,I0003,I0004,共29页
1848年欧洲变革是19世纪欧洲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最重要的特征是国家之间存在远高于前几个世纪的互动与社会共鸣。除了英国和俄国等少数国家,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在短时间内爆发了社会变革,并且基本都以失败告终。本文结合... 1848年欧洲变革是19世纪欧洲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最重要的特征是国家之间存在远高于前几个世纪的互动与社会共鸣。除了英国和俄国等少数国家,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在短时间内爆发了社会变革,并且基本都以失败告终。本文结合阶级分析方法和现代化理论,采用定性比较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讨论1848年欧洲各国政治现代化的成败原因。定性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危机是政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它作为外部冲击触发了各国内部的变革诉求。在此基础上,1848年的现代化浪潮存在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具有较高经济水平且不受反革命联盟影响的国家,它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推动政治现代化;第二条路径是具有强国家能力且利益固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它们通过君主立宪制改良来推动现代化进程。此外,通过过程追踪和更长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同时具备上述两条路径所需因素组合的国家,其转型的代价更低且转型后建立的制度也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8年欧洲变革 社会共鸣 阶级斗争 君主立宪 政治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