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
1
作者 王荣 叶殿秀 +3 位作者 肖潺 赵珊珊 陈鲜艳 李威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测指标,对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客观识别,并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地区近三分之二的暴雨以区域性过程形式出现,平均每年区域性暴雨过程有8.4次,主要出现在5—9月,尤以6—7月为集中发生时段。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开始日期多年平均为5月8日,末次结束日期为9月17日。平均每次过程的暴雨覆盖范围为8.6站,持续时间1.3 d,平均暴雨强度为74.7 mm/d。(2)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频次存在2~3 a和8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平均区域性暴雨过程覆盖范围存在4~6 a和8~11 a周期变化。(3)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首次开始日期显著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无明显变化,发生期显著变长;发生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平均持续时间、平均覆盖范围、平均综合强度也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平均暴雨强度呈增强趋势。(4)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突变现象。【结论】研究成果为三峡地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回应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社会关切等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三峡地区 极端降雨 降水 三峡水库
下载PDF
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2
作者 赵珊珊 叶殿秀 +1 位作者 肖潺 李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97-104,共8页
依据避暑旅游目的地内涵和特点,从避暑气候禀赋、气候不利条件、生态环境、旅游基础和发展潜力4个维度构建了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1—2020年夏季(6—8月)中国黄河下游以南地区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基于该指标体系评价... 依据避暑旅游目的地内涵和特点,从避暑气候禀赋、气候不利条件、生态环境、旅游基础和发展潜力4个维度构建了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1—2020年夏季(6—8月)中国黄河下游以南地区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基于该指标体系评价了14个省(区、市)发展避暑旅游目的地的潜在优势地区。避暑气候禀赋优良是避暑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条件,避暑气候禀赋采用气温、风、湿度、降水、人体舒适度和度假气候指数等要素。气候不利条件影响低是避暑旅游顺利开展的保障。采用高温、强降水、大风和强对流等影响夏季避暑旅游的高影响天气反映气候不利条件。空气质量、水质和植被状况反映避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丰富度、交通便利性、地方荣誉、未来规划等要素反映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能力和发展潜力。结果表明:14个省(区、市)的避暑气候禀赋和气候不利条件的指标阈值受气候系统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存在空间差异。潜在避暑旅游目的地站点数占总站数的比例为10.5%,主要分布在本省(区、市)海拔相对较高地区,而海拔高度普遍较低的江苏和山东,则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北部沿海地区和山东半岛东部。研究成果可为省(区、市)为单元开展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客观评价以及发展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暑旅游 人体舒适度指数 度假气候指数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莹 叶殿秀 +5 位作者 高歌 梅梅 王有民 王国复 王凌 崔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2022年夏季,中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特征。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290.6 mm,较常年同期偏少1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季内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1961... 2022年夏季,中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特征。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290.6 mm,较常年同期偏少1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季内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此次高温事件持续79 d,江南大部、江淮西部、江汉、四川盆地东部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0 d以上,对电力供应和人体健康等产生不利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出现严重夏伏旱,范围广、强度大,高温干旱叠加给农业生产、水资源、能源供保、长江通航能力等多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全国共发生1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珠江流域、松辽流域出现阶段性汛情;台风生成、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初台“暹芭”登陆强度强,对华南及江西等地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但对缓解华南高温和干旱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天气气候事件 高温 夏季 中国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荣 王遵娅 +1 位作者 高荣 叶殿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4-504,共11页
利用全国24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长序列日最高气温资料,依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上采用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客观判别标准和综合评估模型,对1961-2020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日期、发生频次以及过程的持续时间、覆盖范围... 利用全国24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长序列日最高气温资料,依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上采用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客观判别标准和综合评估模型,对1961-2020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日期、发生频次以及过程的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高温强度和综合强度等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平均每年发生4次,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6月18日,末次结束日期平均为8月31日.平均每次过程覆盖760站、高温强度36.4℃、持续日数13天.(2)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明显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显著推后,整个高温期大幅变长;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发生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加变化特征,1990s以后维持高位;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先减弱后增强,1980-2020年增强趋势显著;区域性高温过程的覆盖范围显著增大、持续时间显著变长、综合强度显著增强.(3)近60年,我国历年区域性高温过程的首次开始时间和末次结束时间,高温期长度及高温过程发生频次等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在1987年由弱转强,并在2002年进一步突变增强.同时,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综合强度分别在1998、2016和2012年前后突变增加和增强.总体而言,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温灾害趋于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高温过程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2022年夏季中国极端高温事件特点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崔童 孙林海 +5 位作者 张驰 李莹 叶殿秀 陈峪 艾婉秀 李威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基于19612022年中国241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2022年夏季中国极端高温事件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中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平均高温日... 基于19612022年中国241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2022年夏季中国极端高温事件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中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占全国总站数43.8%的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21世纪以来,持续时间在20 d和30 d以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占过去61年中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6.8%和50.0%,反映出近20年高温事件持续日数增多。在此背景下,2022年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复合型高温事件,其持续时间长、极端性突出,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是造成极端高温发生的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是高温发生且极端性突出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气候特征 夏季 成因
下载PDF
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威 陈鲜艳 +3 位作者 李潇潇 叶殿秀 次旺 石帅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11期1-7,共7页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几十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象灾害呈现发生频率高、复合型灾害多发、灾害损失重、灾害风险加剧等特点。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可有效避免或减轻因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是应用气候学重要的...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几十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象灾害呈现发生频率高、复合型灾害多发、灾害损失重、灾害风险加剧等特点。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可有效避免或减轻因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是应用气候学重要的社会效益体现。简述了21世纪以来我国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发展主要历程,介绍了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主要方法,阐述了气候可行性论证在保障粮食安全、重大工程设计与运行、城市规划、能源开发利用等多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当前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象灾害 极端事件 防灾减灾
下载PDF
我国西北干燥区地面气象站观测环境代表性思考
7
作者 任国玉 任玉玉 +8 位作者 张颖娴 张太西 张思齐 薛晓颖 叶殿秀 颉卫华 吴秀兰 曹华 农丽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169-175,共7页
气候观测环境代表性和观测资料质量是开展大尺度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前提。为了解我国干燥区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和台站代表性,对河西走廊和北疆9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环境开展了调研。结合先前研究结果,从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视角,提出了... 气候观测环境代表性和观测资料质量是开展大尺度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前提。为了解我国干燥区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和台站代表性,对河西走廊和北疆9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环境开展了调研。结合先前研究结果,从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视角,提出了针对西北干燥区地面观测站代表性问题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气象站地面观测,对于干燥区的城市和绿洲区域气候及其变化,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对更广大的荒漠和半荒漠背景气候及其变化,代表性仍显不足。早期研究中指出的北疆等地区城镇站地面气温序列负向城市化影响,应与观测场周围局地甚至区域尺度绿洲扩大有直接联系,较难反映绿洲以外干燥区地带性气温变化。针对地面观测环境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其思考,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未来国家基准气候站网设计和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环境 资料 西北 干燥区 气候变化 绿洲化 城市化
下载PDF
三峡库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8
作者 叶殿秀 张强 邹旭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1-385,共5页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38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三峡库区雷暴日数及其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1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一般为34~45d,其中库区西北部和中南部为多雷区;年...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38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三峡库区雷暴日数及其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1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一般为34~45d,其中库区西北部和中南部为多雷区;年际变化大,最多年比最少年一般偏多27~61d;整个库区年雷暴日数的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7d/10a;雷暴出现的季节变化很明显,4~8月为多发时段;雷暴初日库区东部早于西部,终日东西段差别不大;雷暴持续期普遍在195~239d之间,其中西部持续时间短,东部长;大部地区雷暴初日有推后的变化趋势,推迟速率约2~6d/10a;终日有提前的变化趋势,且提前速率为2~4d/10a;库区大部雷暴期呈缩短的变化趋势,缩短速率为2~8d/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特征分析 雷暴气候 长江三峡库区 雷暴日数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2001年 气候倾向率 周边地区 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持续时间 气象站 终日 年平均 中南部 西北部 持续期 中西部 速率 初日 缩短
下载PDF
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54
9
作者 叶殿秀 尹继福 +2 位作者 陈正洪 郑有飞 吴荣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0,共6页
利用全国753个站1961—2010年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基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制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的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分析了我国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强度高值区基本相同,均在江... 利用全国753个站1961—2010年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基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制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的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分析了我国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强度高值区基本相同,均在江淮、江南大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其中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高温热浪频次最高,高温日数最多;浙江北部高温强度尤为突出。近50年来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日数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减少(弱)趋势,80年代后期以来,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增多(强)趋势。区域变化特征明显,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中北部、华南中部、长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南部呈显著增多(强)趋势;而黄淮西部、江汉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温热浪的范围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频次 强度 变化特征
下载PDF
1961—2016年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28
10
作者 叶殿秀 王遵娅 +2 位作者 高荣 王荣 肖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5-583,共9页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客观识别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北京奥运期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背景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叶殿秀 陈峪 +1 位作者 张强 高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31-35,共5页
利用北京市 1 951~ 2 0 0 1年 51年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 ,分别以旬为单位统计了高温、洪涝、大风、大雾、雷暴等对体育竞赛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 ,以期为 2 0 ... 利用北京市 1 951~ 2 0 0 1年 51年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 ,分别以旬为单位统计了高温、洪涝、大风、大雾、雷暴等对体育竞赛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 ,以期为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候概率 天气现象 分布特点
下载PDF
近几十年三峡库区主要气象灾害变化趋势 被引量:21
12
作者 叶殿秀 张强 +1 位作者 邹旭恺 陈鲜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6-300,共5页
利用三峡库区33站1961~2006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雾、雷暴资料,分析了库区干旱、洪涝、连阴雨、高温、雾、雷暴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近46年来,三峡库区平均年干旱日数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夏、... 利用三峡库区33站1961~2006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雾、雷暴资料,分析了库区干旱、洪涝、连阴雨、高温、雾、雷暴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近46年来,三峡库区平均年干旱日数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夏、冬季干旱日数的年际间基本没有变化趋势,但秋季干旱日数年际间有明显的增多趋势,增多速率为4.1d/10a;春、夏季雨涝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秋季雨涝日数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三峡库区年平均连阴雨过程次数有微弱的减少趋势,连阴雨日数的减少趋势较明显;近34年三峡库区年雷暴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减少速度为2.9d/10a;库区平均年雾日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1999年以来减少趋势明显;近46年三峡库区平均年高温日数、危害性高温日数有微弱的减少趋势,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气象灾害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北京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预报模型建立方法探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叶殿秀 张培群 +4 位作者 赵珊珊 夏鑫 柯宗建 王有民 刘秋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4-810,共7页
为了探索夏季(6~8月)日气象负荷的最佳分离方式和引起日最大电力负荷波动的主要因子,以及建立预报模型最佳个数,基于北京市2005~2010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方法将气象... 为了探索夏季(6~8月)日气象负荷的最佳分离方式和引起日最大电力负荷波动的主要因子,以及建立预报模型最佳个数,基于北京市2005~2010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方法将气象负荷从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中分离出来,分析北京夏季气象负荷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及炎热指数、高温持续日数、炎热日数持续时间、前一日气象负荷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05~2009年夏季逐日气象负荷和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日最大电力负荷的预报模型,将2010年夏季北京日最大电力负荷作为预报效果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2005~2010年,北京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显著的星期效应;与去掉逐年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趋势和夏季平均日最大电力负荷趋势相比,去掉全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化趋势的夏季日气象负荷预报模型的拟合能力更优;北京夏季日气象负荷与当日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前一日气象负荷也关系密切;利用前一日相对气象负荷和当日气象要素一周逐日分别建立预报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日最大电力负荷 气象因子 趋势分离方式 预报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叶殿秀 邹旭恺 +1 位作者 张强 陈鲜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4,共5页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围地区34个气象站1961~2002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区高温日数、极端高温、高温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高温日数和危害性高温日数均存在年际变化大,阶段性变化明显、减...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围地区34个气象站1961~2002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区高温日数、极端高温、高温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高温日数和危害性高温日数均存在年际变化大,阶段性变化明显、减少趋势三大特征,其中危害性高温日数减少趋势显著;高温过程频次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且这种趋势主要是中等强度高温过程减少所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江北大部地区有微弱的升高趋势,库区其余大部地区无明显变化趋势或降低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库区 高温天气 气候特征
下载PDF
2012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回顾 被引量:15
15
作者 叶殿秀 赵珊珊 +6 位作者 王有民 侯威 朱晓金 李莹 蔡雯悦 钟海玲 黄大鹏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2,共5页
2012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干旱、高温、连阴雨、雪灾、风雹及沙尘暴。其中暴雨过程多,长江、黄河、海河等流域先后出现明显汛情,北京、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出现山洪地质灾害,但暴... 2012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干旱、高温、连阴雨、雪灾、风雹及沙尘暴。其中暴雨过程多,长江、黄河、海河等流域先后出现明显汛情,北京、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出现山洪地质灾害,但暴雨洪涝灾情偏轻;热带气旋数量接近常年,但影响时间集中、范围广,灾情偏重;阶段性干旱明显,但干旱范围小,影响偏轻;中东部地区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南方部分地区早稻遭受轻至中度高温热害;区域性、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多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降雪量明显偏少,雪灾偏轻;风雹日数少,灾害损失偏轻;春季北方沙尘日数为近52年最少;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对交通运输产生较大影响。总体而言,2012年为我国气象灾害偏轻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2 气象灾害 中国
下载PDF
气象条件与SARS发生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叶殿秀 张强 +2 位作者 董文杰 陈正洪 赵宗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670-679,共10页
根据 2 0 0 3年北京、香港SARS高发期间逐日确诊发病人数序列 ,运用数理统计和幂律关系方法 ,分析了不同地区SARS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京港两地SARS高发期的波动量与确诊前 7~ 1 0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日... 根据 2 0 0 3年北京、香港SARS高发期间逐日确诊发病人数序列 ,运用数理统计和幂律关系方法 ,分析了不同地区SARS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京港两地SARS高发期的波动量与确诊前 7~ 1 0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 ,与相对湿度、云量呈正相关 ;气象条件与SARS发病人数呈显著的幂律关系 ,为自组织临界态理论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气象条件 组织临界态 相关分析
下载PDF
1961—2007年我国霜冻变化特征 被引量:176
17
作者 叶殿秀 张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1-665,共5页
利用1961—2007年我国577个测站的均一化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结果显示: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标准差和极差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偏小;全国大部地区终霜冻日期的年际间差异... 利用1961—2007年我国577个测站的均一化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结果显示: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标准差和极差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偏小;全国大部地区终霜冻日期的年际间差异比初霜冻日期大,无霜冻期的年际变化又比终霜冻日期大;从线性变化趋势看,近47年,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提早2.0d/10a,初霜冻日期推迟1.3d/10a,无霜冻期延长3.4d/10a;终霜冻日期提早幅度大于初霜冻日期推迟幅度;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推迟,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同终霜冻期年代际变化一样,全国平均无霜冻期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终霜冻 无霜冻期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京、沪两地脑卒中发病率及其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叶殿秀 杨贤为 吴桂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36-138,共3页
关键词 北京 上海 脑卒 发病率 预测模型 病例资料 气象资料 季节变化 多年变化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北京地区SARS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叶殿秀 杨贤为 张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2-45,共4页
根据北京地区 2 0 0 3年 4月 2 1日~ 5月 2 0日逐日SARS发病人数序列 ,用正交多项式法拟合发病人数的趋势变化 ,将波动量 (实际发病人数与趋势量之差 )与前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该波动量与 9~ 1 0天前的最高气温、气温... 根据北京地区 2 0 0 3年 4月 2 1日~ 5月 2 0日逐日SARS发病人数序列 ,用正交多项式法拟合发病人数的趋势变化 ,将波动量 (实际发病人数与趋势量之差 )与前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该波动量与 9~ 1 0天前的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等因子显著相关 ,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SARS 气象条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正交多项式 气象因子 回归估计模型
下载PDF
京、沪两地脑卒中发病率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19
20
作者 叶殿秀 杨贤为 吴桂贤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1-384,共4页
通过分析比较北京、上海两地脑卒中病例资料和气象资料 ,揭示两地脑卒中发病率的总体水平、季节变化特点和多年变化趋势。在综合考虑该病症发病率自身演变规律及气象因子可能施加影响的基础上设计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 ,不但能较好地拟合... 通过分析比较北京、上海两地脑卒中病例资料和气象资料 ,揭示两地脑卒中发病率的总体水平、季节变化特点和多年变化趋势。在综合考虑该病症发病率自身演变规律及气象因子可能施加影响的基础上设计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 ,不但能较好地拟合发病率的实况 ,而且对未来时段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但在预报精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发病率 气象因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