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训练对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姿态稳定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叶维光 王治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427-1428,共2页
目的探究平衡训练对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镜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康复,研究组给予常规术后康复+平衡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 目的探究平衡训练对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镜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康复,研究组给予常规术后康复+平衡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Lysholm、步行稳定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步宽、步长、步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的效果更为理想,能够快速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步态稳定,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镜术 平衡训练 半月板损伤 中老年
下载PDF
平衡训练对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叶维光 王治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3年第11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究平衡训练对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 目的:探究平衡训练对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3)及研究组(n=53),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镜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平衡训练。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屈膝角度及步行稳定性均较干预前升高,V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同时,干预后研究组患者Lysholm评分、屈膝角度和步行稳定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04、6.682、2.421和14.238,P值均<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被动位置觉及运动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201和5.130,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较大、存在关节软骨损伤、术后行常规干预及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均为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平衡训练有利于促进中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功能恢复,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同时发现年龄较大、存在关节软骨损伤、术后行常规干预及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训练 中老年 半月板损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三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岩 梁旭 +6 位作者 范鑫斌 邵进 刘粤 叶维光 吴亮 杨铁毅 龚璐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1期5011-5016,共6页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修复方案包括后侧钢板螺钉、外侧钢板螺钉和前后拉力螺钉内固定;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也大多是临床报道,缺乏力学实验的依据。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修复方案包括后侧钢板螺钉、外侧钢板螺钉和前后拉力螺钉内固定;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也大多是临床报道,缺乏力学实验的依据。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3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用6具成年男性防腐尸体胫骨标本共12个进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电动摆锯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模型,模型随机分3组进行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外侧钢板螺钉固定、后侧钢板螺钉固定。利用有限元法和生物力学方法在250,500,1 000 N的轴向载荷下测试骨折块的轴向位移值及最大位移值分布区。结果与结论:3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轴向载荷为250 N时,有限元实验中骨折块的位移值,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小,为0.013 521 mm;后侧钢板螺钉组居中,为0.016 991 mm;外侧钢板螺钉组最大,为0.138 200 mm,在500,1 000 N时情况类似。实验生物力学结果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位移值明显小于外侧钢板螺钉组和后侧拉力螺钉组(P<0.05);后侧钢板螺钉组与外侧钢板螺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测试方法最大位移值分布区域都在近侧胫腓关节交界区。提示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具优势,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临床可以考虑将前后拉力螺钉固定作为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胫骨平台 内固定 骨折 有限元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不同载荷下3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岩 范鑫斌 +4 位作者 梁旭 杨铁毅 叶维光 邵进 龚璐璐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探索不同轴向载荷下3种固定方式(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差异。方法利用胫骨平台CT图片的相关数据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1/4骨折3种固定方式的实体模型,进行网格... 目的探索不同轴向载荷下3种固定方式(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差异。方法利用胫骨平台CT图片的相关数据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1/4骨折3种固定方式的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分析不同轴向载荷作用下,3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1/4骨折模型的受力状况。结果 1 k N轴向载荷下,对于1/2骨折固定模型,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的位移分别为552.082、67.964、54.085μm,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别为306.745、231.844、73.047 MPa;对于1/4骨折固定模型,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的位移分别为416.072、302.107、150.639μm,内固定的应力分别为306.673、208.467、73.607 MPa。1.5 k N轴向载荷下,各种固定方式下骨折块的位移和内固定物的应力都相应增加,数据的变化趋势同1 k N载荷情况相似。结论两种载荷下,不同骨折模型均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具优势,后侧钢板螺钉亦可以获得相近的力学特性。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移位不明显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前后拉力螺钉固定方式可以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后外侧骨折 固定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三种内固定方式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范鑫斌 张岩 +6 位作者 杨铁毅 梁旭 罗从风 刘粤 吴亮 叶维光 应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方法制作成年男性尸体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模型12个,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使用前侧6.5 mm拉力螺钉、胫骨平台外侧L型4.5 mm解剖锁定钢板、后侧T型3.5 mm锁定钢板固定。对标本模型进行...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合理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方法制作成年男性尸体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模型12个,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使用前侧6.5 mm拉力螺钉、胫骨平台外侧L型4.5 mm解剖锁定钢板、后侧T型3.5 mm锁定钢板固定。对标本模型进行轴向加压250、500、750、1000 N,检测其轴向位移及应力。结果在相同应力下,前侧螺钉组轴向Y轴位移最小,分别与外侧钢板组和后侧钢板组存在显著差异,而外侧钢板组与后侧钢板组之间Y轴位移没有显著差异;前侧螺钉组在标识点的应力分布最为均衡。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固定中,前侧螺钉能够有效增加轴向稳定,骨折块周围应力分布均衡,是一种有效的力学固定方式,外侧钢板在横向的稳定性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后侧钢板对于后方需要复位的平台骨折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内固定 螺钉 钢板 应力分布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与开放手术治疗腘窝囊肿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徐波 王治 +3 位作者 叶维光 姜锐 刘粤 杨铁毅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1142-1145,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与开放手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腘窝囊肿患者81例,其中关节镜下治疗组42例,平均年龄(47.5±8.3)岁,开放手术治疗组39例,平均年龄(45.8±7.9)岁。所...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与开放手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腘窝囊肿患者81例,其中关节镜下治疗组42例,平均年龄(47.5±8.3)岁,开放手术治疗组39例,平均年龄(45.8±7.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膝关节MRI检查明确囊肿诊断。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并依据手术前后膝关节VAS和Lysholm得分,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结果评估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关节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40.2±6.5)min,住院(5.8±2.4)d,切口长度(1.0±0.2)cm,开放治疗组手术时间(41.5±7.2)min,住院(10.1±2.5)d,切口长度(11.0±1.3)cm。术后两组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症状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4例开放组患者术后伤口发生浅表感染,定期换药后愈合。2例患者经开放手术治疗3个月后囊肿复发,二次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组内患者膝关节VAS、Lysholm评分、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腘窝囊肿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手术 腘窝囊肿 开放手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椎弓根定位导向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波 杨铁毅 +5 位作者 王治 叶维光 张岩 刘树义 王思辉 郑士伟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定位导向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经椎弓根定位导向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47.6岁。所有患者均在C形臂X射线机监测...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定位导向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经椎弓根定位导向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47.6岁。所有患者均在C形臂X射线机监测下经椎弓根定位并置入骶髂螺钉,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Matta评分标准和Majeed骨盆骨折康复评分评估术后骨折复位、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31~58 min(平均40.8 min)。术中无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经骨盆正位、侧位、出口位及入口位X线检查验证所有骶髂螺钉置入位置准确,未发生突破前方骨皮质或向后进入椎管或骶孔。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5个月,末次随访时Matta评分优12例,良3例,Majeed骨盆骨折康复评分优13例,良2例。结论经椎弓根定位导向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学习曲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 骶髂螺钉 导向 骨盆后环
下载PDF
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崔英德 康正 +3 位作者 张光华 黄仲涛 钟灿林 叶维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36-37,共2页
介绍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成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聚合原理,主要工艺条件及其实验结果。
关键词 聚乙烯 吡咯烷酮 聚合
下载PDF
合成三唑磷工艺的改进 被引量:1
9
作者 钟灿林 叶维光 崔英德 《现代化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9-20,共2页
介绍了广东罗定农药厂对自行设计的三唑磷乳油生产工艺进行的三方面改进。
关键词 三唑磷 缩合反应 相转移催化剂 杀虫剂 杀螨剂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一盘珠汤治疗旋后外旋Ⅳ°踝关节骨折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金强 叶维光 《河南中医》 2019年第5期753-755,共3页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一盘珠汤治疗旋后外旋IV°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诊治的旋后外旋IV°踝关节骨折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一盘珠汤治疗旋后外旋IV°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诊治的旋后外旋IV°踝关节骨折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盘珠汤治疗。结果:观察组踝关节消肿时间、止痛时间、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优良率为83. 33%,观察组优良率为97. 6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一盘珠汤治疗旋后外旋IV°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肢肿胀时间、止痛时间,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IV°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一盘珠汤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治 杨铁毅 +4 位作者 王铭春 刘树义 张岩 丁志宏 叶维光 《外科(汉斯)》 2012年第3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1年10月,关节镜辅助与切开复位Cable-pin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病例,选择骨折类型相似的两组各30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5天,平均...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1年10月,关节镜辅助与切开复位Cable-pin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病例,选择骨折类型相似的两组各30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5天,平均3.5天。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关节镜手术组常规膝关节镜检查,伴有半月板损伤4例,股骨髁软骨面损伤5例均I期处理,严重韧带损伤予二期处理。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复位和Cable-pin微创固定,损伤的股四头肌扩张部予镜下修补。切开组常规行切开整复骨折,Cable-pin固定。结果:1) 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关节镜组手术时间较切开组长,而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评分均有所减低。2)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关节镜组:均无切口及关节感染、皮肤坏死或创口延迟愈合。2例后期出现关节面塌陷1 mm^1.5 mm,均为伴有冠状面骨折的Rockwood V型。1例出现髌骨关节面1 mm分离,Rockwood V型。术后3个月Bostman评分:优24例,良5例,差1例。此期主要表现为股四头肌萎缩,肌力不够及膝关节主动伸屈功能较差。术后6个月Bostman评分:优26例,良4例。此期不适表现为劳累后疼痛及肿胀,上下楼及深蹲不适。切开组:2例在院期间切口愈合不良,1例3周后切口感染,再次清创引流后3周痊愈,未影响骨折愈合。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1例后期出现关节面塌陷2 mm,伴有冠状面骨折的Rockwood V型。1例钢缆松动,关节面轻度分离1 mm。术后3个月Bostman评分:优19例,良8例,差3例。此期不适表现为手术疤痕牵拉不适,股四头肌萎缩,肌力不够及膝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Bostman评分:优24例,良5例,差1例。此期不适表现为深蹲时髌前疤痕牵拉感,关节活动弹响,打软腿,关节僵硬,劳累后疼痛及肿胀,上下楼及深蹲不适等。3) 用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显示关节镜组与切开组活动范围有显著差异,关节镜组优于切开组。4) 两组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平均时间,镜下组和切开组分别为(75 &#177;15) d和(110 &#177;15) d。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较好治疗髌骨骨折,中长期疗效相似。与传统切开复位手术相比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髌骨骨折,可以微创进行骨折的精确复位和固定,早期发现和处理关节内其他结构损害,应用多种镜下技术相结合能较好修复扩张部。术后局部疼痛轻,在早期功能康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应按骨折类型慎重选择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关节镜 切开复位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梁旭 杨铁毅 +5 位作者 张岩 刘粤 范鑫斌 龚璐璐 邵进 叶维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095-2100,共6页
[目的]探寻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T扫描一新鲜男性尸体的右侧胫骨,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的相关软件,分析在... [目的]探寻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T扫描一新鲜男性尸体的右侧胫骨,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的相关软件,分析在胫骨平台轴向不同载荷下,三种内固定方式骨折块的轴向最大位移及骨折面和不同内固定装置的Von Mises应力。[结果]在四种载荷下,对于骨折块的轴向最大位移值和不同内固定物上的最大应力值,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小,平均值分别为0.043 944 mm和59.351 MPa,后侧钢板螺钉组的平均值分别为0.055 221 mm和188.373 MPa,外侧钢板螺钉组最大,平均值分别为0.449 152 mm和249.230 MPa,在骨折面的应力分布上,前后拉力螺钉组的应力分布较均匀,外侧钢板螺钉组应力分布较集中,后侧钢板螺钉组的应力分布最均匀,但最大应力集中在螺钉和骨块的交界处。[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具优势,其次为后侧钢板螺钉组,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内固定 有限元
原文传递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3
13
作者 邵进 孔德策 +6 位作者 杨铁毅 张岩 刘树义 刘粤 赵一丁 周文超 叶维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198-1208,共11页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53例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66.2±7...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53例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66.2±7.4)岁(范围48~81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责任节段包括L2~S13例,L3~S113例,L2~L55例,L4~S117例,L3~L515例。手术沿Wiltse手术入路,以上关节突外缘和横突中线连线的交点为进针点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突出椎间盘及增生黄韧带,使用弹性绳将间隔器套入上下椎弓根螺钉间,收紧加压后固定。术后采用MR检查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并采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手术时间(173.5±64.7)min(范围125~240 min);术中出血量(469.5±118.2)ml(范围380~620 ml)。术后随访(47.9±6.7)个月(范围38~62个月)。末次随访MR检查示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未见进一步加重。ROM由术前6.05°±1.85°增至6.93°±1.87°,IH由术前(10.97±2.11)mm增至(11.05±2.0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7.6°±8.8°增大至43.2°±9.1°,PT由术前24.7°±9.3°减小至20.5°±5.1°,SS由术前22.1°±7.7°增大至26.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OA评分由术前(6.4±1.2)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19.8±1.6)分、术后1年(22.3±0.9)分、末次随访(20.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由术前50.6%±11.3%降至术后3个月13.8%±4.7%、术后1年11.9%±2.8%、末次随访13.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由术前(81.5±3.6)分升至术后3个月(93.0±2.7)分、术后1年(99.4±3.0)分、末次随访时(95.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由术前(4.2±1.0)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3±0.7)分、术后1年(1.2±0.6)分、末次随访时(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3.5年出现L2左侧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予以对症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恢复腰椎后方完整的张力带结构和功能,结合术后康复训练可阻止多裂肌脂肪浸润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旁肌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定位骶髂螺钉导向器的研制及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治 杨铁毅 +3 位作者 雷磊 郑士伟 刘树义 叶维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索经椎弓根定位引导骶髂螺钉置入的可行性,设计导向器并初步验证其安全性。方法通过对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S1椎弓根与骶髂关节间特殊解剖关系的CT影像学测量,以明确经椎弓根定位引导螺钉置入的安全角度范围。据此制作导向器... 目的探索经椎弓根定位引导骶髂螺钉置入的可行性,设计导向器并初步验证其安全性。方法通过对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S1椎弓根与骶髂关节间特殊解剖关系的CT影像学测量,以明确经椎弓根定位引导螺钉置入的安全角度范围。据此制作导向器,并在5具模拟骨盆(10例骶髂关节)上进行初步安全性验证。结果水平、冠状面上骶髂通道最窄处宽度及最窄处横截面积完全允许骶髂螺钉的置入;当定位针定位于S1椎体中心时,在水平面、冠状面上男性分别有(16.93±6.14)°、(27.11±7.18)°的安全范围,女性为(17.60±2.74)°、(28.28±6.12)°的安全范围,且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向器置入10枚螺钉位置良好,无置钉不当或置钉失败。结论经椎弓根定位引导螺钉置入安全、可行。对于传统置钉方式不适合的骶骨侧块下倾角较大者,或是骶髂通道过于狭窄者,若在空间上允许骶髂螺钉的置入,均可应用导向器置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导向器 研制 骶髂螺钉 安全区
原文传递
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岩 叶维光 +2 位作者 杨铁毅 刘树义 吴亮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年第7期620-621,共2页
目的研究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胸腰椎爆裂骨折187例,采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术前、术后Cobb角及ASIA下肢运动功能(AMS)情况。结果 164例获得随访,术前AMS评分(46.3±10.7)分,术后... 目的研究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胸腰椎爆裂骨折187例,采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术前、术后Cobb角及ASIA下肢运动功能(AMS)情况。结果 164例获得随访,术前AMS评分(46.3±10.7)分,术后6个月(71.1±9.6)分,术后1年(77.8±9.4)分,术后AM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28.2±6.7)°,术后1周(9.1±5.4)°,术后1年(9.5±6.1)°,术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能提供稳定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外侧植骨 融合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峡部螺钉联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腰椎峡部裂
16
作者 金新蒙 周文超 +6 位作者 徐波 叶维光 范鑫斌 邵进 张岩 刘树义 杨铁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802-1805,共4页
[目的] 探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应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的患者21例,观察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 [目的] 探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应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的患者21例,观察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30.15±29.7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15.64±58.51)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2.62±9.43)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8个月峡部裂骨性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UCLA系统评价与术前相同,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加重情况。[结论] 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是安全有效的,峡部融合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腰椎滑脱 非融合椎弓根固定 峡部固定 盘源性腰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