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礼县地区碱性超基性火山岩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叶维坤 路凤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45-54,共10页
本文介绍了甘肃礼县地区碱性超基性火山岩的岩相学、岩石化学、过渡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笔者认为其形成与北北东向张性断裂和板块运动有关。
关键词 基性火山岩 甘肃礼县 岩石成因 霞石岩 板块运动 岩石化学 单斜辉石 张性断裂 碧玄岩 包体
下载PDF
经右侧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第三脑室巨大胶样囊肿合并梗阻性脑积水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叶维坤 谢明祥 +4 位作者 廖鑫 王博 续岭 孙飞吉 肖顺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5期400-402,共3页
目的 总结经右侧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第三脑室巨大胶样囊肿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右侧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例第三脑室巨大胶样囊肿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变全切除,... 目的 总结经右侧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第三脑室巨大胶样囊肿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右侧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例第三脑室巨大胶样囊肿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变全切除,脑脊液循环通畅。术后病理证实为胶样囊肿。术后半年复查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有症状的第三脑室胶样囊肿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吸出囊内容物,直视下双手操作、分离囊壁与血管粘连,手术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胶样囊肿 第三脑室 神经内镜 右侧额中回入路 梗阻性脑积水
下载PDF
左旋延胡索乙素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大鼠伏核NR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邱成楷 余守洋 +5 位作者 蒋奇阳 姚东劼 叶维坤 涂平 白威峰 罗素元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目的研究左旋延胡索乙素(l-tetrahydropalmatine,l-THP)对吗啡诱发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伏核(nucleus accumbens,NAc)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基(NR1)表达改变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组,即正常对... 目的研究左旋延胡索乙素(l-tetrahydropalmatine,l-THP)对吗啡诱发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伏核(nucleus accumbens,NAc)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基(NR1)表达改变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CPP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及l-THP低(0.94 mg/kg)、中(1.88 mg/kg)和高(3.76 mg/kg)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外,剩余各组大鼠采用颈背部皮下剂量递增法注射吗啡(起始剂量10 mg/kg,每天递增10 mg/kg,至注射10 d时为100 mg/kg),经CPP训练10 d,末次训练后48 h进行CPP检测确认CPP模型成功。各治疗组大鼠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治疗6 d后进行CPP检测,之后处死大鼠并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取大鼠NAc脑组织,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1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经CCP检测,模型组大鼠在白箱(吗啡伴药箱)停留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而经l-THP 1.88和3.76 mg/kg治疗后,停留时间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到CPP大鼠NAc核团NR1的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l-THP 1.88和3.76 mg/kg治疗后,NR1蛋白表达被逆转。结论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过程中l-THP可显著抑制NAc核团中NR1蛋白表达的增加,这一作用可能是l-THP加速大鼠吗啡CPP效应消退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延胡索乙素 条件性位置偏爱 吗啡 精神依赖 NR1 大鼠
下载PDF
福清沙浦—平潭马腿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存榕 林东燕 +1 位作者 叶维坤 石建基 《福建地质》 1996年第2期91-98,共8页
福清沙浦—平潭马腿推覆型韧性剪切带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褶皱变质带的北段,在“三山、平潭、高山、观音澳”幅l:5万区调工作中,我们首次发现并肯定了该推覆型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作了详细的工作。本文较全面论述了该剪切带的基本结... 福清沙浦—平潭马腿推覆型韧性剪切带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褶皱变质带的北段,在“三山、平潭、高山、观音澳”幅l:5万区调工作中,我们首次发现并肯定了该推覆型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作了详细的工作。本文较全面论述了该剪切带的基本结构、小型变形构造、糜棱岩等特征及其形成时代,并指出其可能为印支期造山带的残留体,这对重新认识中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地质构造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糜棱岩 剪切带 推覆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