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中层酸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孙钰 叶聪秀 +5 位作者 付佼佼 陈欣玲 周峰 蒋雨含 赖维 郑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02-508,共7页
目的 评估复合中层酸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2年5—12月收治的5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自身平行对照研究。试验侧在第0周与第4周使用复合中层酸,第8周使用30%超分子水杨酸。对照侧在第... 目的 评估复合中层酸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2年5—12月收治的5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自身平行对照研究。试验侧在第0周与第4周使用复合中层酸,第8周使用30%超分子水杨酸。对照侧在第0周与第4周使用30%超分子水杨酸,第8周使用复合中层酸。评估患者面部皮损面积、颜色、油脂、含水量的情况及患者心理影响程度,综合评估联合方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试验侧额部、颊部及下颌黄褐斑的面积评分分别由4.00降至3.40、4.60降至4.20、2.20降至2.00(均P<0.05),对照侧仅额部评分下降;试验侧及对照侧额部、颊部、下颌皮损颜色评分均下降,且试验侧额部、颊部皮损颜色的降幅均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试验侧及对照侧的皮肤油脂均显著升高,试验侧的提升高于对照组(P<0.05);两侧皮肤含水量均呈升高趋势,试验侧由60.32%升高至70.21%,对照侧由55.63%升高至68.47%,但两侧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10)。治疗后患者的SAS评分为20.86±6.44,较治疗前(21.62±5.99)下降(P<0.05);SDS评分为23.33±5.12,较治疗前(25.05±4.21)亦显著降低(P=0.024)。结论 复合中层酸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黄褐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面部皮损情况及心理状态;先使用复合中层酸,再使用30%超分子水杨酸可取得更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中层复合酸 水杨酸
下载PDF
润唇类化妆品唇部保湿功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叶聪秀 赖维 +3 位作者 易金玲 万苗坚 张玉清 尹颂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润唇类化妆品唇部保湿功效评价方法。方法:采用Comeometer CM825测量仪测定唇部和前臂屈侧在使用润唇类化妆品后不同时间点的靶部位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结果:唇部和前臂屈侧的试验侧各时间点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比对照侧均有明显升... 目的:探讨润唇类化妆品唇部保湿功效评价方法。方法:采用Comeometer CM825测量仪测定唇部和前臂屈侧在使用润唇类化妆品后不同时间点的靶部位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结果:唇部和前臂屈侧的试验侧各时间点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比对照侧均有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臂屈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的升高率比唇部高;唇部和前臂屈侧试验侧各时间点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相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部位的保湿效果具有一致性。结论:在润唇类化妆品唇部保湿功效评价中,前臂屈侧可作为其功效评估的靶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部 化妆品 保温功效
下载PDF
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测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叶聪秀 万苗坚 +1 位作者 易金玲 赖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994-1996,共3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es,ME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的关系。方法:以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330名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ED值。结果:330名受试者的MED均值为(1176.1±322.90)mJ...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es,ME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的关系。方法:以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330名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ED值。结果:330名受试者的MED均值为(1176.1±322.90)mJ/cm2,男性MED均值为(1132.8±339.38)mJ/cm2,女性MED均值为(1212.2±304.76)mJ/cm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2);Ⅱ型皮肤男性MED值显著低于女性(P=0.02);大于30岁男性MED值显著低于女性(P<0.05)。结论: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MED值范围与中国其他地区正常人MED值有一定差异,其与性别关系不能笼统地分析,必须考虑年龄及皮肤光生物学分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红斑量 紫外线
下载PDF
广州正常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叶聪秀 郑跃 +4 位作者 万苗坚 易金铃 李美荣 尹颂超 赖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171名正常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以及ITA分级的关系。方法:以美国进口的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于2010年1月-2015年7月,测定171名在广州居住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171名正常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以及ITA分级的关系。方法:以美国进口的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于2010年1月-2015年7月,测定171名在广州居住5年以上的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PPD值,结果在照射后2~3h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结果:171名受试者的MPPD均值为(9.13±2.03)J/cm^2,男性MPPD均值为(10.32±2.64)J/cm^2,女性MPPD均值为(8.92±1.83)J/cm^2,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18~29岁年龄组的MPPD值为(9.22±2.22)J/cm^2,30~50年龄组的MPPD值为(9.27±2.11)J/cm^2,50岁以上年龄组为(8.92±1.82)J/cm^2,各年龄组之间MPP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的(P=0.55);Ⅲ型光生物学皮肤MPPD值(9.15±1.89)J/cm^2,与Ⅳ型皮肤(9.12±2.17)J/cm^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3);个体类型角(ITA)分级各组的MPPD值分别为:2级组(8.61±1.47)J/cm^2,3级组(9.13±1.97)J/cm^2,4级组(9.50±2.51)J/cm^2,各组之间MPP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结论:广州本地居民长波紫外线MPPD值范围与国内其他地区正常人MPPD值差异不大,表明中国黄色人种对长波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差别不大;同时发现其仅与性别相关,与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及肤色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持续黑化量 长波紫外线 性别 皮肤光生物学分型 个体类型角
下载PDF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在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苏运钦 叶聪秀 +3 位作者 车玉传 刘菊珍 邹海珠 余广超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0-362,共3页
目的了解我院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其基因同源性,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病房分离的10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PCR扩增g... 目的了解我院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其基因同源性,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病房分离的10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PCR扩增gltA、gyrB、gdhB、recA、cpn60、gpi和rpoD 7个管家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PubMLST数据库比对分析,利用eBURST软件绘制不同基因型之间的进化关系图。结果 107株鲍曼不动杆菌被分为4个基因型,分别是ST-136(31株)、ST-195(7株)、ST-208(58株)和一个新的基因型(11株),其中ST136、ST195和ST208基因型具有同源相关性。结论我院ICU病房的鲍曼不动杆菌具有水平传播特征,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可用于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 同源性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及其与整合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娟 叶聪秀 +2 位作者 曹开源 刘配辰 黄小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05-710,共6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状况和基因型以及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法...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调查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状况和基因型以及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4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法和增效法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设计合成金属β-内酰胺酶和整合子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并分析其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28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亚胺培南(33.80%),美罗培南(33.45%)、头孢他啶(27.87%)、头孢吡肟(36.24%)、庆大霉素(45.30%)、阿米卡星(36.94%)、环丙沙星(33.10%)、左氧氟沙星(37.63%)、氨曲南(47.39%)、哌拉西林(35.19%)、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8.57%);多重耐药菌占34.84%(100/287),泛耐药菌株占9.41%(27/287);共有9株铜绿假单胞菌呈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其中2株产IMP-9型MBL,1株产IMP-25型MBL,4株产VIM-2型MBL;有8株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阳性菌株携带了I类整合子,但只有2株成功扩出可变区,其中1株携带了IMP-9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MBLs的基因型以IMP-9、IMP-25和VIM-2为主;MBLs的基因环境较为复杂,部分MBLs为整合子所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类 金属Β-内酰胺酶 整合子
下载PDF
Laminin-5,Cassis,Escin(LCE)修复霜促进点阵激光术后皮肤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郑跃 陈海燕 +4 位作者 叶聪秀 易金玲 朱雯萱 谢小元 赖维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88-691,共4页
目的:研究Laminin-5,Cassis,Escin(LCE)修复霜对2 940 nm Er∶YAG点阵激光术后皮肤的修复作用。方法:试验采取随机双盲、半边脸自身对照的方法,2 940 nm Er:YAG点阵激光对15名受试者双侧眼角或眼周皱纹进行治疗。激光术后即刻及术后第1... 目的:研究Laminin-5,Cassis,Escin(LCE)修复霜对2 940 nm Er∶YAG点阵激光术后皮肤的修复作用。方法:试验采取随机双盲、半边脸自身对照的方法,2 940 nm Er:YAG点阵激光对15名受试者双侧眼角或眼周皱纹进行治疗。激光术后即刻及术后第1至第14天,试验侧使用A霜(LCE修复霜),阳性对照侧使用B霜(皮肤修护保湿霜),每日2次,共15 d。医生评估两种修复霜对点阵激光术后皮肤各种症状的改善作用,并检测皮肤血红素、含水量及经皮水分丢失(TEWL)值。结果:激光术后即刻使用两种修复霜,试验侧皮肤水肿评分为(4.7±0.3)分,明显低于阳性对照侧评分(6.9±0.5)分(P=0.036)。试验侧红斑持续时间为(4.0±0.3)d,短于阳性对照侧的(4.9±0.2)d(P=0.032),水肿持续时间(2.0±0.5)d短于阳性对照侧(4.0±0.7)d(P=0.041)。激光术后即刻、7 d及14 d,试验侧皮肤与阳性对照侧皮肤比较,两侧皮肤含水量、TEWL值及皮肤血红素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面部皮肤点阵激光术后使用LCE修复霜其功效与阳性对照产品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粘连蛋白-5短肽 皮肤修复 点阵激光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70例儿童头癣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美荣 尹颂超 +2 位作者 黄怀球 叶聪秀 赖维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目的 了解6a来广州地区头癣类型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对2007年7月~2013年9月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头癣患儿(平均为6.0±3.6岁)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 目的 了解6a来广州地区头癣类型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对2007年7月~2013年9月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头癣患儿(平均为6.0±3.6岁)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0例头癣患儿真菌镜检阳性为69例,阳性率为99%,真菌培养阳性为47例,阳性率为81%.白癣为52例,占74%.病原菌包括犬小孢子菌19例(40%)、须癣毛癣菌13例(28%)、紫色毛癣菌5例(11%),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6%),其他病原菌为7例(15%).其中,4~7岁的头癣患儿为35例,占50%.结论 儿童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为白癣.致病菌以亲动物性犬小孢子菌为主.患儿的主要年龄段为4~7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头癣 真菌 癣菌种类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皮损酸/碱缓冲能力改变在修复皮肤屏障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郑跃 陈海燕 +4 位作者 刘惠娴 许庆芳 叶聪秀 易金玲 赖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19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AD)患者正常及皮损部位酸/碱缓冲能力差异,及修复皮肤屏障后对正常皮肤及皮损部位皮肤酸/碱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招募30名AD患者,在皮损部位皮肤及正常部位皮肤检测pH值、皮肤屏障指标(TEWL值及皮肤含水量),并用0.... 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AD)患者正常及皮损部位酸/碱缓冲能力差异,及修复皮肤屏障后对正常皮肤及皮损部位皮肤酸/碱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招募30名AD患者,在皮损部位皮肤及正常部位皮肤检测pH值、皮肤屏障指标(TEWL值及皮肤含水量),并用0.1mol/L酸/碱刺激+wash法检测皮损及正常皮肤的酸/碱缓冲能力。随后用在AD皮损表面使用5%的L-乳酸凝胶4周调节皮损部位pH值,检测皮损屏障修复情况及皮损酸/碱缓冲能力恢复情况。结果:30名AD患者严重度SCARD评分为(8.75±3.5)分,平均年龄(18±5.2)岁。pH值检测结果发现,AD患者的正常皮肤pH值为(4.7±0.61),皮损部位pH值为(6.5±0.37)(P=0.03)。皮肤屏障检测结果发现,AD皮损处含水量降低、TEWL值升高。酸/碱缓冲能力检测发现,AD皮损对酸/碱缓冲能力下降。在AD皮损表面使用5%的L-乳酸凝胶调节皮肤pH值后,发现AD患者皮损pH值恢复能力上调,同时TEWL值较未使用部位降低、含水量升高。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酸碱缓冲能力下降、皮肤屏障受损。修复AD皮损缓冲能力、调节皮损部位pH值,可修复特应性皮炎皮损部位皮肤的皮肤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皮肤缓冲能力 皮肤屏障 PH值 机制
下载PDF
健康人群镍斑贴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素莲 张云青 +3 位作者 谢淑霞 叶聪秀 易金玲 赖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52-53,共2页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镍接触过敏情况。方法:对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人体皮肤封闭型硫酸镍斑贴试验。结果:38名受试者中,8名(21.05%)镍斑贴试验阳性。其中,男性阳性率为14.29%(1/7),女性阳性率为22.58%(7/31)。男性与女性的镍斑贴试验阳性率...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镍接触过敏情况。方法:对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人体皮肤封闭型硫酸镍斑贴试验。结果:38名受试者中,8名(21.05%)镍斑贴试验阳性。其中,男性阳性率为14.29%(1/7),女性阳性率为22.58%(7/31)。男性与女性的镍斑贴试验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镍接触过敏在健康人群中很常见,重视镍过敏相关教育,对预防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镍斑贴试验 健康人群 健康教育 过敏
下载PDF
硫酸镍斑贴试验前后经皮水分丢失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素莲 尹颂超 +4 位作者 张云青 谢淑霞 易金玲 叶聪秀 赖维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97-1398,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硫酸镍斑贴试验受试部位经皮水分丢失(TEWL)变化情况,探讨TEWL测定在接触性皮炎诊断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对3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人体皮肤封闭型硫酸镍斑贴试验。将2.5%硫酸镍斑试器用胶带贴敷在受试者上背部,同时设空白对照... 目的通过检测硫酸镍斑贴试验受试部位经皮水分丢失(TEWL)变化情况,探讨TEWL测定在接触性皮炎诊断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对3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人体皮肤封闭型硫酸镍斑贴试验。将2.5%硫酸镍斑试器用胶带贴敷在受试者上背部,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空白斑试器贴于受试者上背部的不同区域)38例,封包24h后揭去斑试物。分别于试验前(D0),揭去斑试物后0.5h(D1)、24h(D2)对皮肤反应结果进行临床评估及TEWL测定。结果 38例受试者中8例临床评估为阳性。D1时试验组中镍斑贴试验阴性组、阳性组及空白对照组TEWL值分别为20.04±5.14、18.40±4.46及17.76±4.23,均明显高于D0时的12.35±3.84、13.30±5.12及12.26±4.28(P<0.05)。D2时斑贴试验阳性组TEWL值为17.01±5.19,较阴性组TEWL值12.75±3.58明显升高(P=0.013),阴性组D2、D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镍斑贴诱发的接触性皮炎模型中,斑贴封包及皮肤的阳性结果对TEWL值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镍 斑贴试验 经皮水分丢失 接触性皮炎
下载PDF
季节的变化对广州市健康女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的影响及校正 被引量:4
12
作者 万苗坚 谢小元 +4 位作者 易金玲 董佳辉 郑跃 叶聪秀 赖维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2期65-68,84,共5页
目的:探讨季节的变化对广州市健康女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指标的影响,并建立季节性校正公式。方法:使用皮肤角质层水分测试仪对178例健康女性受试者面颈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进行四季变化的检测,采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拟合出季... 目的:探讨季节的变化对广州市健康女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指标的影响,并建立季节性校正公式。方法:使用皮肤角质层水分测试仪对178例健康女性受试者面颈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进行四季变化的检测,采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拟合出季节性校正公式,并与环境中紫外线辐射水平和湿度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面颊、额部和颈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在冬季最少(P<0.05),除额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在春季和夏季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它部位各季节之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各部位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与环境中紫外线辐射水平无相关性(P>0.05),与湿度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广州市健康女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节性校正公式可以纠正季节对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的影响;化妆品皮肤保湿功效评估要考虑季节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皮肤角质层含水量 季节
下载PDF
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13
作者 仲少敏 那君 +17 位作者 冯雪娇 于佳怡 王一宇 刘玮 霍唯 华薇 李朝霞 舒晓红 汤莹 王曦 邹琳 李利 叶聪秀 郑跃 易金玲 赖维 吴艳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进行研究,共收集196例受试者。受试者在双侧小腿胫前皮肤使用该保湿产品,每日1次,共14 d。分别在使用前、... 目的:探讨一种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进行研究,共收集196例受试者。受试者在双侧小腿胫前皮肤使用该保湿产品,每日1次,共14 d。分别在使用前、使用后1 h、4 h、24 h、7 d及14 d进行受试区皮肤生理指标检测及干燥程度的主观评分。结果:受试者单次使用研究产品后1 h、4 h及24 h,受试区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较基线水平显著增加,分别升高17.11±6.72、13.98±6.36、10.79±6.28(P<0.001),保湿时效≥24 h。使用7 d和14 d后,角质层含水量分别为41.18±8.70和43.48±8.84,较基线水平(26.53±8.68)明显升高;经皮水分丢失分别为(6.48±2.33)g/h/m^(2)和(6.46±3.43)g/h/m^(2),较基线水平[(7.36±3.96)g/h/m^(2)]减少;pH值改变分别为5.28±0.60和5.37±0.53,较基线水平(5.51±0.70)降低并保持稳定;皮肤干燥程度主观评分显著降低,有2例(1.02%)受试者出现一过性轻度烧灼感和刺痛感,继续使用后消失。结论:该保湿产品可有效改善皮肤干燥且效果持久,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性皮肤 皮肤屏障 保湿剂
原文传递
L~﹡a~﹡b~﹡色度系统评估硫酸镍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14
作者 杨素莲 尹颂超 +4 位作者 张云青 叶聪秀 易金玲 谢淑霞 赖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38-40,共3页
目的:了解硫酸镍斑贴试验不同结果对L*a*b*色度系统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人体皮肤封闭型硫酸镍斑贴试验。将2.5%硫酸镍斑试器用胶带贴敷在受试者上背部,同时设空白对照,封包24h后揭去斑试物。分别于试验前(D... 目的:了解硫酸镍斑贴试验不同结果对L*a*b*色度系统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人体皮肤封闭型硫酸镍斑贴试验。将2.5%硫酸镍斑试器用胶带贴敷在受试者上背部,同时设空白对照,封包24h后揭去斑试物。分别于试验前(D0)、揭去斑试物后0.5h(D1)、24h(D2)对皮肤反应结果进行临床评估及皮肤颜色L*a*b*值测定。结果:38例受试者中8例在D1和(或)D2时临床评估为阳性。镍斑贴试验阴性组、空白对照组受试者D1、D2时皮肤色度L*值、b*值及a*值较D0均无明显变化;斑贴试验阳性组D1、D2时皮肤色度a*值分别为10.64±1.90和13.22±1.92,较D0时皮肤色度a*值7.80±2.49明显升高(P=0.000)。结论:硫酸镍斑贴诱发的接触性皮炎模型中,L*a*b色度系统a*值能反映皮肤发生炎症后的红斑变化,可作为评估接触性皮炎的客观评价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镍 斑贴试验 皮肤色度
下载PDF
净柔洁面摩丝和日间隔离乳对中国人群敏感皮肤防护功效多中心临床观察
15
作者 郑跃 叶聪秀 +10 位作者 谢小元 杨蓉娅 田燕 吴艳 李峰 舒晓红 陈柳青 易金玲 沈新 Victor Georgescu 赖维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第6期342-345,共4页
目的观察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的环境污染损伤防护及修复功效。方法按照敏感性皮肤入选标准纳入广州、北京和成都敏感性皮肤受试者,每天早晚使用净柔洁肤摩丝清洁面部和颈部,早上出门前将日间隔离乳均匀涂抹于面部和颈部。使用产品前及使... 目的观察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的环境污染损伤防护及修复功效。方法按照敏感性皮肤入选标准纳入广州、北京和成都敏感性皮肤受试者,每天早晚使用净柔洁肤摩丝清洁面部和颈部,早上出门前将日间隔离乳均匀涂抹于面部和颈部。使用产品前及使用后第21天同一时间点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医生评估(皮肤受污染指标、产品的抗污染效果指标、皮肤光泽及色斑变化)及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L~*a~*b~*值、经皮水丢失(TEWL)值]检测。结果研究发现洁面摩丝对污染物的清洁效果非常好占42.75%,效果好占46.58%;隔离乳对环境污染的隔离效果非常好占32.29%,效果好占53.6%;使用产品前后双侧面部无斑区ΔEab值从2.31±1.3降为2.15±1.2,有斑区ΔEab值从1.95±1.31降为1.92±1.19(P=0)。产品使用前后面部TEWL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该研究的护肤品可以有效清除粘附于皮肤的污染物、隔离化学污染物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及物理性污染源(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且不会影响敏感性皮肤的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敏感性 环境污染 护肤品 活泉水
原文传递
须癣毛癣菌感染致女童眼周面癣1例
16
作者 李美荣 张云青 +6 位作者 尹颂超 黄丽林 周俊杰 叶聪秀 谢淑霞 赖维 黄怀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5期413-415,共3页
患儿,女,7岁,右眼睑周围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2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后加重,皮疹扩大。取患者皮疹边缘皮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透明有隔真菌菌丝,真菌培养结果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生长;取患儿家庭所饲养宠物兔耳部皮损皮屑及毛发行真... 患儿,女,7岁,右眼睑周围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2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后加重,皮疹扩大。取患者皮疹边缘皮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透明有隔真菌菌丝,真菌培养结果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生长;取患儿家庭所饲养宠物兔耳部皮损皮屑及毛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发内链状孢子,真菌培养结果为须癣毛癣菌。提取病原菌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 DNA 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证实患者面癣病原菌与家兔被毛所携带的须癣毛癣菌同源性达99%。患者经抗真菌治疗后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眼睑 面癣 人兽共患病
下载PDF
四种中药提取物的动物光毒实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南楠 赖维 +6 位作者 龚子鉴 谢小元 朱柯 赵越 刘晨 易金玲 叶聪秀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1年第2期76-78,82,共4页
目的:对筛选的黄连、黄柏、姜黄素、紫草素四种中药提取物进行豚鼠皮肤光毒性试验,预测这几种物质在UVA波长范围是否有潜在的皮肤光毒性。方法:动物选择普通级别白化豚鼠30只,光源规格为PHILIPS公司生产TL60W/10R,UVA波长320~400 nm,... 目的:对筛选的黄连、黄柏、姜黄素、紫草素四种中药提取物进行豚鼠皮肤光毒性试验,预测这几种物质在UVA波长范围是否有潜在的皮肤光毒性。方法:动物选择普通级别白化豚鼠30只,光源规格为PHILIPS公司生产TL60W/10R,UVA波长320~400 nm,波长峰值365 nm。UVB〈0.1 J/cm2,按照07年卫生部化妆品规范中的动物皮肤光毒性试验进行。结果:这四种物质在UVA波长范围的动物光毒性试验中均未显示有光毒性。结论:按照化妆品安全性检测,这四种中药提取物可以添加于化妆品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动物光毒性试验 光毒性
下载PDF
8 375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叶聪秀 尹颂超 +2 位作者 易金玲 李美荣 余广超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1226-1227,1263,共3页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商品化试剂盒对8375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8375例患者中检出支原...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商品化试剂盒对8375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8375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2858例,阳性率34.13%,其中UU阳性患者2358例(28.16%),MH阳性患者107例(1.28%),UU和MH混合感染患者393例(4.69%);女性患者支原体阳性率为44.63%,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的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感染者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69.42%,其次是左氧氟沙星为38.35%;MH感染者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6.37%,其次是克拉霉素为80.67%;UU与MH混合感染者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7.54%,其次是罗红霉素为86.02%。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状况日益严峻,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应及时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定期监测支原体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耐药率
原文传递
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聪秀 万苗坚 +3 位作者 易金铃 尹颂超 李美荣 赖维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3年第5期365-367,共3页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E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季节和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 以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621例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ED值,在照射后(24...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E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季节和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 以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621例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ED值,在照射后(24±2)h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结果 621例受试者的MED均值为(1170.2±333.2)mJ/cm2,男性MED均值为(1132.8±339.4) mJ/cm2,女性MED均值为(1182.1±330.7) mJ/cm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0~50岁年龄组的MED值(1014.7±359.7)mJ/cm2,显著低于20~29岁年龄组(1222.9±304.3) mJ/cm2和50岁以上年龄组(1179.0±374.3) mJ/cm2的MED值(P<0.01);Ⅱ型光生物学皮肤MED值(673.5±228.3) mJ/cm2,显著低于Ⅲ型(1224.3±254.2) mJ/cm2和Ⅳ型皮肤(1363.1±278.5) mJ/cm2的MED值(P<0.01);不同季节测定的ME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春季(969.2±355.8) mJ/cm2最低,夏季(969.24±355.8) mJ/cm2次之,但是秋季与冬季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广州地区生活5~10年组的MED值(1104.9±377.7) mJ/cm2,显著低于1~4年组和10年以上组(P<0.0l).结论 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MED值范围与中国其他地区正常人MEI)值有一定差异,陈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外,与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季节和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红斑量 紫外线
原文传递
健康人长波紫外线最小持续性黑化量的测定
20
作者 叶聪秀 易金铃 +3 位作者 万苗坚 李美荣 尹颂超 赖维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7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健康人长波紫外线(UVA)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季节、个体类型角(ITA)分级以及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 以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316例健康人...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健康人长波紫外线(UVA)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PPD)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季节、个体类型角(ITA)分级以及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 以Solar 601-300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316例健康人背部正常皮肤的MPPD值,结果在照射后2~3 h由2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结果 316例健康人的MPPD为(9.61±2.57)J/cm2,男性MPPD为(11.09±2.82)J/cm2,女性MPPD为(9.01±2.20)J/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季节测定的MP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季(10.66±2.71)J/cm2最高,明显高于春季(9.37±2.39)J/cm2、夏季(9.53±2.66)J/cm2和秋季(8.98±2.25) J/cm2;ITA分级各级MP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A 3级(10.72±2.84)J/cm2明显高于1级(8.50±1.45) J/cm2和2级(9.12±2.31) J/cm2,但是与4级(11.87±2.73) J/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在广州地区生活10年以上的MPPD(8.97±1.88) J/cm2,显著低于≤1年和2~4年(P<0.01),但是和5~10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结论 广州地区健康人UVA的MPPD值与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无相关性,但是与性别、季节、ITA分级和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 长波紫外线 皮肤光生物学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