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不同矫正方式的调节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丹 赵桁 +4 位作者 李杰 郑丽雅 司劲涛 李丽 李坤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0-733,共4页
目的:研究分别采用单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儿童单眼及双眼调节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1/2020-04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1.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D)儿童47例94眼,其中配戴... 目的:研究分别采用单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儿童单眼及双眼调节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1/2020-04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1.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D)儿童47例94眼,其中配戴框架眼镜者27例54眼作为A组,配戴角膜塑形镜者20例40眼作为B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矫正1mo后的矫正视力及调节参数[调节反应(AR)、调节灵活度(AF)、调节幅度(AMP)]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AR测量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调节滞后,A组患儿屈光高度眼调节滞后量显著高于屈光低度眼(0.63±0.21D vs 0.25±0.34D,P<0.001),但B组患儿双眼调节滞后量无差异(P=0.104),且两组患儿屈光高度眼与屈光低度眼单眼矫正视力和单眼AMP均无差异(P>0.05)。A组患儿双眼AR差值高于B组(0.38±0.36D vs 0.10±0.26D,P=0.005),双眼AF低于B组(8.22±1.15c/min vs 9.95±0.89c/min,P<0.001),但两组患儿双眼AMP无明显差异(P=0.280)。结论: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比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可获得更高的双眼调节灵活度,降低双眼调节反应差值,从而维持更协调的双眼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 调节功能 角膜塑形镜 框架眼镜 近视
下载PDF
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调节集合功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丹 王晶 +2 位作者 李坤玲 司劲涛 李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97-130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集合不足型、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的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活度(AF)、集合近点(NPC)、调节性集合/调节(AC/A)及正相对集合(PRC)测量值,并与非斜视儿童对比,研究其调节与集合功能差异。方法:临床回顾... 目的:通过观察集合不足型、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的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活度(AF)、集合近点(NPC)、调节性集合/调节(AC/A)及正相对集合(PRC)测量值,并与非斜视儿童对比,研究其调节与集合功能差异。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12/2020-06我院就诊的6~12岁IXT儿童40例,根据6m及33cm斜视度测量差值,将患者分为三组:集合不足型12例、基本型18例、分开过强型10例。同期就诊非斜视儿童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改良移近法及±2D翻转法分别测量双眼AMP及AF,移近法测量NPC,梯度法测量AC/A值,底朝外(BO)的棱镜测量远PRC及近PRC。比较各组患者间调节及集合参数测量值的差别。结果:IXT儿童集合不足组、基本组、分开过强组与对照组双眼AMP、AF、NPC、AC/A、近PRC、远PRC比较有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IXT各组AMP均低于对照组,集合不足组AMP低于其他IXT两组;集合不足组AF低于基本组和对照组;集合不足组NPC大于其他三组;集合不足组和基本组AC/A低于其他两组;IXT各组近PRC均低于对照组,集合不足组近PRC低于其他IXT两组;IXT各组远PR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IXT儿童不同类型之间存在调节及集合差异,集合不足型低于其他类型。IXT儿童双眼调节集合功能低于非斜视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调节 集合近点 AC/A 正相对集合
下载PDF
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主导眼调节参数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丹 赵桁 +3 位作者 李杰 郑丽雅 司劲涛 李坤玲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研究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眼科门诊27例能配合检查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1.0 D≤双眼等效球镜差<2.5 D),矫... 目的研究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眼科门诊27例能配合检查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1.0 D≤双眼等效球镜差<2.5 D),矫正视力≥0.8。采用“卡洞法”测量被检者的主导眼,分别记录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屈光度,然后测量各调节参数。用移近+负镜法测量调节幅度,用正负球镜翻转法测量调节灵活度,用+0.25 D球镜逐渐增加测量负相对调节,用-0.25 D球镜逐渐增加测量正相对调节,用融合交叉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比较其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差别。结果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儿主导眼的等效球镜屈光度高于非主导眼,主导眼与屈光度较高的眼一致率高于非主导眼;主导眼调节滞后量显著高于非主导眼(P<0.001),正相对调节低于非主导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导眼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负相对调节与非主导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的主导眼更倾向于是近视较高度眼,主导眼有较非主导眼明显的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数值主导眼低于非主导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屈光参差 调节反应 主导眼
下载PDF
丹黄明目汤辅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对视力水平、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血清PAI、sVCAM-1、ET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司劲涛 赵桁 刘莉芳 《四川中医》 2023年第5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丹黄明目汤辅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及对视力水平、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血清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150... 目的:探讨丹黄明目汤辅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及对视力水平、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血清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150例DR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基础上配合丹黄明目汤辅助治疗,经过8周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DR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最佳矫正视力水平、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血清PAI、sVCAM-1、ET水平的差异。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观察组DR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DR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随着治疗时间不断升高(P<0.05),且观察组DR患者升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DR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指标随着治疗时间不断下降(P<0.05),且观察组DR患者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R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血清PAI、sVCAM-1、ET水平减少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黄明目汤辅助激光治疗DR,能通过抑制机体PAI、ET、sVCAM-1的过度表达,改善患者血管功能,进而改善视力水平和CMT,且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黄明目汤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治疗 视力水平 血清指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