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
1
作者 司玉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1期0017-0020,共4页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高中生物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必须适应这一改革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环...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高中生物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必须适应这一改革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旨在探讨新课改框架下,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以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环境教育 融合路径
下载PDF
BSP和NTx在骨转移癌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冯青青 张少丽 +1 位作者 王亮 司玉玲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5期157-160,共4页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及其他脏器转移时血清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NTx)的水平变化。方法收集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肿瘤血液科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及其他脏器转移时血清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NTx)的水平变化。方法收集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肿瘤血液科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恶性肿瘤患者49例,其中无转移组(CO组)17例,其他脏器转移组(CM组)15例,骨转移组(CB组)17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BSP、NTx血清水平。结果1)CB组BSP水平明显高于CO及CM组[分别为(4305.45±964.83)pg/mL、(3302.50±748.67)pg/mL、(3326.34±920.94)pg/mL],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7)。2)CB组NTx水平明显高于CO及CM组[分别为(58.66±14.33)ng/mL、(39.24±12.62)ng/mL、(47.71±15.49)ng/mL],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47)。3)CO与CM组之间BSP及NTx水平近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63、0.099)。结论血清BSP及NTX水平测定可以作为临床早期监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特异性指标,试验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临床上广泛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唾液酸蛋白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恶性肿瘤 骨转移癌 早期监测 特异性指标
下载PDF
耐药乳腺癌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司玉玲 庞华 +3 位作者 綦振家 乔丽葵 王英娟 李世俊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9-362,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耐药乳腺癌抗原负载的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培养后对同种乳腺癌荷瘤小鼠的可能治疗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的冻融... 目的:探讨耐药乳腺癌抗原负载的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培养后对同种乳腺癌荷瘤小鼠的可能治疗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DC(AP-DC),分别将DC与CIK细胞共培养(AP-DC+CIK组、DC+CIK组),将细胞经尾静脉注入裸鼠体内,观察不同组荷瘤标本中MDR1的表达、肿瘤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AP-DC+CIK组、DC+CIK组、CIK组及生理盐水组MDR1/β-actin比值分别为0.14、0.57、0.81及0.98。生理盐水组、CIK组、DC+CIK组和AP-DC+CIK组平均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Bax值AP-DC+CIK组<DC+CIK组<CIK组<生理盐水组。结论:经耐药乳腺癌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同作用后,诱导同种乳腺癌细胞凋亡强于单纯DC与CIK共同作用后及单独CIK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杀伤细胞 淋巴因子激活 BCL-2相关X蛋白质 乳腺肿瘤 抗药性 肿瘤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复方青黛片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司玉玲 庞华 +1 位作者 王英娟 《广西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372-373,共2页
目的 研究复方青黛片治疗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11例复发患者中包括4例再次应用ATRA诱导未能缓解者,予以复方青黛片口服,由每日12片逐渐加量至2 4~36片,4例单纯服此药,余7例... 目的 研究复方青黛片治疗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11例复发患者中包括4例再次应用ATRA诱导未能缓解者,予以复方青黛片口服,由每日12片逐渐加量至2 4~36片,4例单纯服此药,余7例同时服用强的松,每日30mg。结果 10例坚持服药患者9例再次完全缓解(CR) ,再次CR率90 % ,1例部分缓解(PR) ,另1例患者服药2周后改用联合化疗,2疗程后再次CR。结论 经ATRA诱导缓解的APL复发后应改用复方青黛片治疗,再次缓解后必须行强化巩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黛片 复方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 复发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司玉玲 綦振家 王英娟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509-510,共2页
目的 探讨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方法 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提供的尿酸试剂盒以尿酸酶 /PAP法对 4 0例恶性血液病和 4 0例良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4 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 13例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正常 ,占... 目的 探讨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方法 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提供的尿酸试剂盒以尿酸酶 /PAP法对 4 0例恶性血液病和 4 0例良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4 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 13例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正常 ,占 32 5 % ,患者无高尿酸临床表现 ,4 0例良性血液病患者中仅 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正常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血液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清学检查 尿酸 嘌呤代谢障碍 高尿酸血症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观察和随访 被引量:1
6
作者 司玉玲 张宏泉 庞华 《天津医药》 CAS 2000年第12期744-745,共2页
对我院1989年以来住院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_3,APL)患者29例,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加化疗的方法治疗,并跟踪随访3年,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89年以来住院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13~53岁... 对我院1989年以来住院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_3,APL)患者29例,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加化疗的方法治疗,并跟踪随访3年,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89年以来住院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13~53岁,中位年龄34岁。经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检查符合FAB分类中M_3型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诱导治疗:确诊后即口服ATRA 40~120mg/d,其中2例在诱导期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甲酸 青黛 复方合剂 APL 治疗方法 疗效
下载PDF
G-CSF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司玉玲 綦振家 王英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1期1702-1703,共2页
联合化疗使越来越多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达到完全缓解、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但化疗后造成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所致感染有的是致命的,部分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粒细胞减少期或缺乏期及感染期缩短,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缺乏 G-CSF 恶性血液病 化学治疗
下载PDF
复方青黛片治疗维甲酸诱导缓解后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7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司玉玲 綦振家 +1 位作者 丛琳 庞华 《河北中医》 2000年第6期430-431,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APL 复发 维甲酸诱导 复方青黛片
下载PDF
第2次同一供者Allo-PBSCT治疗移植后复发急性白血病的可行性
9
作者 司玉玲 庞华 +3 位作者 綦振家 王英娟 王亮 李世俊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患者行非清髓性第2次同一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的可行性。方法1例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b型)Allo-PBSCT后复发患者行非清髓性第2次同一供者Allo-PBSCT治疗,调整患者第1次移植前复发...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患者行非清髓性第2次同一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的可行性。方法1例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b型)Allo-PBSCT后复发患者行非清髓性第2次同一供者Allo-PBSCT治疗,调整患者第1次移植前复发达到完全缓解的药物剂量作为本次移植的预处理方案,且为了加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移植初未采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结果移植后第12天时,患者粒细胞>0.5×109/L,血小板第45天后基本稳定于>20×109/L水平,移植后4个月内3次复查骨髓示骨髓完全缓解,移植后第43天做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为阴性。结论第1次移植后复发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行非清髓性第2次同一供者Allo-PBSCT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非清髓性 白血病 急性 复发
下载PDF
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髓转移临床分析
10
作者 司玉玲 綦振家 庞华 《疑难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9-30,F003,共3页
关键词 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骨髓转移 临床分析 血象 骨髓象
下载PDF
郎格汉斯细胞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司玉玲 庞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8-569,共2页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2岁。主因周身皮疹半年,间断发热伴腹痛1个月,于2008年2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半年开始无诱因出现周身皮疹伴瘙痒,经多方诊治均无明显疗效,曾被皮肤专科医院诊断为“痒疹”。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发热、咳嗽,...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2岁。主因周身皮疹半年,间断发热伴腹痛1个月,于2008年2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半年开始无诱因出现周身皮疹伴瘙痒,经多方诊治均无明显疗效,曾被皮肤专科医院诊断为“痒疹”。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最高达40.1℃,经抗炎对症治疗,咳嗽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格尔汉斯细胞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骨髓检查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伴有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一例
12
作者 司玉玲 庞华 綦振家 《现代医学》 2003年第4期248-249,共2页
关键词 脾淋巴瘤 脾肿瘤 绒毛淋巴细胞 实验室检验 脾切除术
下载PDF
白血康治疗维甲酸诱导缓解后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例报告
13
作者 司玉玲 张宏泉 《铁道医学》 1997年第3期197-197,共1页
白血康治疗维甲酸诱导缓解后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例报告司玉玲张宏泉天津铁路中心医院血液科3001401994年4月~9月我院应用大连210医院提供的白血康治疗了3例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 白血康治疗维甲酸诱导缓解后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例报告司玉玲张宏泉天津铁路中心医院血液科3001401994年4月~9月我院应用大连210医院提供的白血康治疗了3例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 急性 白血病 复发 白血康 维甲酸
下载PDF
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免疫治疗初探 被引量:7
14
作者 庞华 司玉玲 +3 位作者 綦振家 王英娟 王亮 李世俊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观察负载耐药乳腺癌细胞抗原的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培养后,用于治疗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的抑瘤效果。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 目的:观察负载耐药乳腺癌细胞抗原的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培养后,用于治疗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的抑瘤效果。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接种裸鼠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利用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DC(AP-DC),然后将AP-DC和抗原未冲击DC分别与CIK细胞共培养(AP-DC+CIK、DC+CIK),并设立CIK细胞单独培养组(CIK)和生理盐水组,将上述4组细胞经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体内,观察裸鼠肿瘤体积变化,根据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和CIK细胞成熟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CIK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2的水平。结果:DC和CIK细胞共培养后,2种细胞成熟表型均增高,共培养后的CIK细胞分泌IFN-γ、TNF-α和IL-2的能力亦得到提高,以上均以AP-DC+CIK组增高最为明显;荷瘤裸鼠经上述4组效应细胞治疗后,对照组肿瘤进一步增大,治疗组生长受到抑制,肿瘤体积不同程度缩小,肿瘤质量亦存在差异,以AP-DC+CIK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瘤体质量最小,抑瘤率最高。结论:经耐药肿瘤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同作用后,对同种耐药肿瘤的裸鼠抑瘤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乳腺肿瘤 P糖蛋白 杀伤细胞 肿瘤 实验性 小鼠 SCID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负载抗原DC与CIK共培养对富集培养乳腺癌CTCs杀伤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吕艳 庞华 +2 位作者 庞春淼 司玉玲 孙雯雯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73-1176,I0003,共5页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富集培养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细胞毒作用。方法将有CTCs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富集表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乳腺癌CTCs体外培养,并用巢式PCR...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富集培养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细胞毒作用。方法将有CTCs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富集表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乳腺癌CTCs体外培养,并用巢式PCR、细胞免疫荧光成像(CK8/18)、细胞免疫组化(CK8/18、CK19)方法进行鉴定,分选后EpCAM-细胞常规诱导DC及CIK;制备乳腺癌CTCs全冻融抗原(Ag)冲击DC,分Ag-DC-CIK组、DC-CIK组、DC组、CIK组。台盼蓝拒染法动态监测CIK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对乳腺癌CTCs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乳腺癌CTCs的早期凋亡率,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结果磁珠分选富集后EpCAM+细胞巢式PCR可见CK19 mRNA条带表达,经体外培养后胞浆染色CK8/18+、CK19+,CK-FITC/DAPI免疫荧光染色见胞浆蓝荧光/核绿荧光的CK8/18阳性细胞。DC与CIK共培养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大于单独培养的CIK(P<0.001),DC免疫表型CD1α、CD83+CD86+、CD83+CD11C+、CD86+CD11C+及CIK免疫表型CD3+CD8+、CD3+CD56+的表达率Ag-DC-CIK组高于DC-CIK组、DC组及CIK组(P<0.05)。Ag-DC-CIK、DC-CIK、CIK3组均可诱导乳腺癌CTCs凋亡,凋亡率为(56.83±3.07)%、(31.43±1.77)%、(24.70±1.51)%,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可见诱导凋亡乳腺癌CTCs的典型微结构。结论磁珠分选联合细胞免疫学方法可以提高乳腺癌CTCs的检测灵敏度;经抗原冲击DC明显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乳腺癌复发与转移的免疫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乳腺肿瘤 细胞骨架 角蛋白质类 细胞凋亡 循环肿瘤细胞 表皮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在巨幼细胞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亮 司玉玲 +3 位作者 庞华 綦振家 王英娟 李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巨幼细胞贫血(M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了60例初诊MA患者入院时HCY、血清叶酸(folic acid,FA)、维生素B12(Vit B12)检测值情况。结果 MA患者HCY显著升高,(x±s)为(47.12±9.80)μmo...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巨幼细胞贫血(M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了60例初诊MA患者入院时HCY、血清叶酸(folic acid,FA)、维生素B12(Vit B12)检测值情况。结果 MA患者HCY显著升高,(x±s)为(47.12±9.80)μmol/L,阳性率为93.33%;与血清FA/Vit B12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HCY与血清FA、Vit B12相关性分析分别为(r=-0.648,P=0.02)、(r=-0.756,P=0.006),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Y对帮助诊断MA,特别是血清FA/Vit B12检测值正常时,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幼细胞贫血 叶酸 维生素B12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干细胞来源DC与CIK共培养抗K562/A02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芳芳 庞华 +2 位作者 司玉玲 孙雯雯 窦金霞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9-292,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源干细胞体外诱导生成树突细胞(DC)与同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白血病耐药株K562/A02干细胞(LSC)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BCR/ABL阳性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流式分选技术分离纯化...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源干细胞体外诱导生成树突细胞(DC)与同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白血病耐药株K562/A02干细胞(LSC)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BCR/ABL阳性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流式分选技术分离纯化CD34+CD38-干细胞,体外扩增诱导生成DC。取同来源的CML患者BMMC诱导出CIK。DC与CIK共培养,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对K562/A02干细胞的凋亡及杀伤情况。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FCM分析DC和CIK免疫表型、K562/A02及DC的P-糖蛋白(P-gp)表达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LSC及DC中的表达。结果 LSC能成功诱导为成熟DC,且LSC来源DC的P-gp阳性表达率约为51.8%。DC免疫表型CD40、CD80、CD83、CD86以及HLA-DR的表达率均高于共培养前;共培养后CIK免疫表型CD3、CD8、CD56的表达率高于单独培养的CI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C与CIK共培养后对CD34+CD38-干细胞的杀伤效应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CIK。CIK、DC-CIK均可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32.56±3.20)%、(40.21±3.09)%,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CD34+CD38-干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来源LSC的DC功能正常,同时该来源DC联合CIK能杀伤K562/A02干细胞,但对其无明显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干细胞 树突细胞 杀伤细胞 P糖蛋白 细胞凋亡 K562细胞
下载PDF
万古霉素致高热1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英娟 司玉玲 +1 位作者 綦振家 庞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2期147-147,共1页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因全血细胞减少住我院血液科.患者诉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半年,排尿后尿道口可见分泌物,曾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包括氨基甙类、喹诺酮类等均无明显疗效.患者住院后无发热,除尿路刺激征外无其他感染...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因全血细胞减少住我院血液科.患者诉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半年,排尿后尿道口可见分泌物,曾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包括氨基甙类、喹诺酮类等均无明显疗效.患者住院后无发热,除尿路刺激征外无其他感染征象,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亦无过敏性疾病家族史.行尿道口分泌物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对万古霉素敏感,而对头孢三代类、氨基甙类、喹诺酮类、青霉素及β-内酰胺酶类药物均耐药.根据药敏予以盐酸万古霉素0.5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缓慢静脉点滴,1次/12h,第1天用药后约3h,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随后高热,体温高达40℃,无其他症状,即予以地塞米松5mL静脉推注,寒战逐渐消失,体温在3h左右恢复正常,当时考虑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寒战、高热不排除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败血症,并行血培养检查.在第2天和第3天用药后患者都出现了寒战、高热,体温39℃~40℃,对症处理后体温均恢复正常,故考虑与应用万古霉素有关,随即停用.用药3d患者虽有寒战、高热,尿路刺激征却明显好转,尿道口分泌物减少,后改用舒普深治疗,患者未再出现发热,用药过程顺利,尿道感染痊愈.患者高热时血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万古霉素 尿道口 氨基甙类 高热 分泌物 尿痛 培养 敏感 应用
下载PDF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英娟 司玉玲 +1 位作者 古欣 綦振家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4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在血液病中的疗效。方法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对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选择不同的细胞收集程序进行血细胞单采术。结果行血细胞单采术后,6例... 目的探讨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在血液病中的疗效。方法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对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选择不同的细胞收集程序进行血细胞单采术。结果行血细胞单采术后,6例真性红细胞性增多症患者红细胞中位数由7.0×1012/L降至6.4×1012/L(P<0.05);10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中位数由0.274×1012/L降至0.236×1012/L(P<0.05)。结论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其临床效果肯定,能迅速缓解症状,且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分离机 血细胞单采术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临床及微生物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亮 司玉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45-2348,共4页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临床及微生物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某中心发生粒缺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粒缺伴发热512例次;粒缺持续时间、严重粒缺、体能状况差、90 d内有抗生素暴露史及中心静脉置管...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临床及微生物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某中心发生粒缺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粒缺伴发热512例次;粒缺持续时间、严重粒缺、体能状况差、90 d内有抗生素暴露史及中心静脉置管是粒缺伴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感染部位328例(64.06%),不明原因发热(FUO)184例(35.94%)。微生物中革兰阴性菌占64.35%,革兰阳性菌(23.61%)和真菌(12.04%),共检出57株耐药菌。肺部感染病死率高于FUO(P<0.005),肺部感染与血流感染(P>0.25)、血流感染与FUO(P>0.1)间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多种因素与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密切相关,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并是主要致死原因。病原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且耐药率高。了解这类患者流行病学动态,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中性粒细胞缺乏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