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A肾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
作者 李明 司美君 +1 位作者 蔡凤桃 余学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种族和地域差异及家族聚集性均提示遗传因素在IgA肾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免疫系统异常及糖基化缺失IgA1的产生也与IgA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研究Ig... 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种族和地域差异及家族聚集性均提示遗传因素在IgA肾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免疫系统异常及糖基化缺失IgA1的产生也与IgA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研究IgA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对IgA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对IgA肾病的遗传学研究、发病机制、微生物及代谢物组学及靶向药物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糖基化缺失IgA1 遗传学研究 微生物及代谢物 靶向药物
下载PDF
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进展的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文波 李明 +3 位作者 唐骅 司美君 刘迅 娄探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糖尿病肾病由微量蛋白尿到大量蛋白尿进展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临床资料完善的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256例,根据GFR分期及尿白蛋白定量诊断分为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组(183例)和糖尿病大量蛋... 目的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糖尿病肾病由微量蛋白尿到大量蛋白尿进展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临床资料完善的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256例,根据GFR分期及尿白蛋白定量诊断分为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组(183例)和糖尿病大量蛋白尿组(73例)。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Exhaustive CHAID分类树算法建立糖尿病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错分概率Risk值、索引图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所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包括3层,共11个结点,共筛选出4个解释变量:胱抑素水平、高血压病程、腰臀比、白蛋白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预测因素为血清胱抑素水平和腰臀比水平。模型错分概率Risk值为0.141,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结论分类树模型不仅能有效地拟合糖尿病肾病由微量蛋白尿向大量蛋白尿进展的风险预测,还可以有效地筛选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分类树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病理与临床表现特点 被引量:18
3
作者 司美君 叶增纯 +5 位作者 赵文波 张笑浩 李吟 刘迅 彭晖 娄探奇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DRD)以及DN合并NDRD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人选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且在本院接受了肾脏穿...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DRD)以及DN合并NDRD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人选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且在本院接受了肾脏穿刺活检术的患者110例。根据肾脏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N组、NDRD组及DN合并NDRD(MIX)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肾脏病理及临床表现的特点。结果NDRD组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MIX组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IgA肾病。DN组患者贫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DRD组(均P〈0.05),肾功能减退合并肾病综合征水平蛋白尿的比例明显高于NDRD组(P〈0.05)。结论单纯依据临床表现诊断DN或NDRD可能导致误诊误治,肾脏病理检查对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病理学 临床 临床特点 非糖尿病肾脏疾病
原文传递
Pluronic F-127水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洪福 邓宇斌 +2 位作者 严云发 全大萍 司美君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8-1153,共6页
本实验应用Pluronic F-127水凝胶三维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并研究其对BMSCs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的影响。原代培养SD大鼠BMSCs,经诱导分化成脂、成骨和成神经鉴定后,用MTT法检测Pluronic F-127水凝胶对BMSC... 本实验应用Pluronic F-127水凝胶三维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并研究其对BMSCs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的影响。原代培养SD大鼠BMSCs,经诱导分化成脂、成骨和成神经鉴定后,用MTT法检测Pluronic F-127水凝胶对BMSCs的细胞毒性;将P4BMSCs均匀混合于水凝胶中,复合BMSCs的水凝胶经成胶后分别用成脂诱导液和完全培养基培养,观察并记录脂滴、脂肪细胞及脂肪组织形成情况,培养2周后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表明BMSCs在Pluronic F-127水凝胶中能较好的黏附、生长及增殖。成脂诱导的水凝胶中BMSCs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其中少部分聚集成脂肪细胞团,形成脂肪样组织,并经油红O染色鉴定证实。而仅加入完全培养基的水凝胶内BMSCs则未发生分化。提示BMSCs可在Pluronic F-127水凝胶三维支架中培养并被成功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利用水凝胶负载BMSCs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可望为组织工程化脂肪提供新的思路,Plu-ronic F-127水凝胶可作为BMSCs治疗体外培养的良好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luronicF-127水凝胶 成脂诱导分化 组织工程化脂肪
原文传递
KDIGO慢性肾脏病分级系统在1645例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肾脏疾病及相关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明 陈慧卿 +4 位作者 赵文波 刘迅 司美君 唐骅 娄探奇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77-882,共6页
目的采用KDIGO慢性肾脏病分级系统,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及并发心脑血管性疾病、死亡情况,探讨KDIGO分级系统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1645例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采用KDIGO慢性肾脏病分级系统,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及并发心脑血管性疾病、死亡情况,探讨KDIGO分级系统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1645例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KDIGO慢性肾脏病分级系统进行分组,明确KDIGO分期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疾病发病情况,并对合并及不合并肾脏疾病两组间进行比较,分析。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另分析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64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915例,女730例,平均年龄(57.86±12.54)岁,糖尿病病程(6.35±6.30)年。37.2%(612/1645)患者合并肾脏疾病,G3a、G3b期及G4+G5期分别占5.7%、3.5%、7.6%,蛋白尿患者占33.4%,其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19.5%,大量白蛋白尿患者13.5%。49.5%患者合并高血压,67.7%合并高脂血症,27.4%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8.5%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其中16.5%合并冠状动脉性疾病(CAD),8.8%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G3a和G3b组在DR、CAD、脑血管疾病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合并高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尿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Scr、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CKD分期是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IGO慢性肾脏病分级系统可以更准确划分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的分期以指导临床和判断预后,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普通人群更高,早期控制血压、血尿酸等因素可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需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肾疾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分类树模型分析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文波 李明 +4 位作者 唐骅 刘迅 司美君 彭晖 娄探奇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63-568,共6页
目的探讨分类树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临床资料完善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601例,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期及尿白蛋白定量诊断分为2型糖尿病组(418例)和糖尿... 目的探讨分类树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临床资料完善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601例,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期及尿白蛋白定量诊断分为2型糖尿病组(418例)和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组(183例)。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Exhaustive CHAID分类树算法分析2型糖尿病出现微量蛋白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分类树模型从34个候选变量中筛选出6个重要解释变量,分别是纤维蛋白原、高血压病史、视网膜病变、胱抑素水平、收缩压、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发病风险相关,纤维蛋白原升高是最主要的相关因素。结论采用分类树模型分析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是可行的,多因素共同作用增加发病风险,可以为制定预防、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脏疾病 分类树模型
原文传递
分类树模型分析筛选1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文波 司美君 +2 位作者 李慧群 甘周庆 娄探奇 《中华肾脏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56-662,共7页
目的分析影响1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筛查1型糖尿病肾病高风险人群,以期指导早期防治。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至2015年394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白蛋白量分为无白蛋... 目的分析影响1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筛查1型糖尿病肾病高风险人群,以期指导早期防治。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至2015年394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白蛋白量分为无白蛋白尿组(29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73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22例)。使用分类树模型分析筛选尿白蛋白量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结点增益分析筛选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的高风险人群。结果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共包括3层,10个结点,从27个预测变量中筛选出4个重要解释变量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纤维蛋白原(Fib)、腰臀比、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白蛋白尿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腰臀比〉0.82者出现大量白蛋白尿的概率为43.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RDW〉0.14者,有88.9%的概率出现大量白蛋白尿。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1型糖尿病白蛋白尿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白蛋白尿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分类树模型
原文传递
糖尿病肾病病理分型与预后的联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冯绮琪 司美君 +3 位作者 周静 刘迅 彭晖 娄探奇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41-647,共7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临床与病理表现的联系,评价2010年国际肾脏病理学会(RPS)提出的DN病理分型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确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且病理确诊为DN的患者...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临床与病理表现的联系,评价2010年国际肾脏病理学会(RPS)提出的DN病理分型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确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且病理确诊为DN的患者,随访截至2014年12月31日,观察终点为肾脏终点事件(肾脏替代治疗和血肌酐翻倍)及全因死亡。以RPS病理分型为分组依据,回顾性分析各型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7例患者,Ⅰ、Ⅱa、Ⅱb、Ⅲ、Ⅳ型分别有0、9、9、25、14例。临床指标(糖尿病病程、血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尿蛋白排泄量、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病理指标(球性硬化比例、间质炎症及肾小管萎缩比例及评分、间质炎症评分、大动脉病变发生率)在a型改变较轻,在Ⅳ型改变最严重,但上述指标中除动脉硬化评分外在Ⅱb、Ⅲ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平均时间为25.9个月,到达肾脏终点事件25例(43.9%),全因死亡6例(10.5%);生存分析提示,肾小球分型及各个间质血管评分的肾脏生存曲线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应全因死亡的生存曲线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PS肾小球分型对肾脏损害及预后的判别有一定作用,但并不完全对应预后级别,Ⅱa型临床表现较轻、肾脏预后较好,Ⅱb、Ⅲ型次之且程度接近,Ⅳ型最严重;RPS分型方案中的小球分型、间质病变评分、血管病变评分对肾脏预后有提示意义,但对死亡风险的评估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病理分型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IgA肾病患者肾组织2型补体受体的表达及参与补体C3沉积的可能机制
9
作者 方梦婷 司美君 余学清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5-413,共9页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肾组织系膜细胞2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2,CR2)的表达及其参与补体C3沉积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按照系膜区补体C3沉积强度...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肾组织系膜细胞2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2,CR2)的表达及其参与补体C3沉积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按照系膜区补体C3沉积强度将患者分为补体C3沉积<2+组和补体C3沉积≥2+组,收集基线资料、血浆和肾组织样本(以肾癌周围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的血浆IgA和补体C3浓度,比较不同补体C3沉积组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指标、血浆IgA和C3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IgAN患者肾组织和肾癌周围正常肾组织中IgA、补体C3和CR2表达及共定位情况。体外培养系膜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使用IgA蛋白(2 g/L)刺激系膜细胞8 h,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系膜细胞CR2的表达;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分析两组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不同功能组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75例IgAN患者,其中补体C3沉积<2+组25例,补体C3沉积≥2+组50例。补体C3沉积≥2+组尿红细胞计数为阴性、1+、2+、3+~4+者分别占2.0%、8.0%、18.0%、72.0%,较补体C3沉积<2+组(4.0%、4.0%、52.0%、40.0%)血尿更严重(Z=-2.320,P=0.020),同时补体C3沉积≥2+组牛津病理分型S1占比高于补体C3沉积<2+组(68.0%比40.0%,χ2=5.389,P=0.020),而两组在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以及牛津病理分型其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补体C3沉积≥2+组血浆IgA质量浓度较补体C3沉积<2+组高[3.62(2.95,5.53)g/L比2.72(2.15,4.24)g/L,Z=2.405,P=0.016],而血浆补体C3质量浓度较补体C3沉积<2+组低[199.6(116.0,328.0)mg/L比319.2(158.3,454.5)mg/L,Z=-2.383,P=0.01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系膜区补体C3沉积强度与IgA沉积强度呈正相关(rs=0.441,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gAN患者肾小球IgA和补体C3沉积存在共定位,CR2表达与补体C3沉积具有一致性,且CR2与补体C3共定位。体外细胞实验中,Western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IgA蛋白组CR2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IgA蛋白刺激引起系膜细胞发生活跃的通路变化。结论IgA蛋白刺激系膜细胞表达CR2参与补体C3沉积可能是IgAN补体C3活化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IgA 补体C3 受体 补体 系膜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