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在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徐伟立 李索林 +8 位作者 孙驰 王文博 杨晓锋 刘献荣 曹淑荣 方燕彬 曹娟 李亮星 吉丽康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在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例先天性全结肠型... 目的探讨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在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例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的诊治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月龄(5.11±2.67)个月,所有患儿Ⅰ期行回肠末端造瘘术,Ⅱ期行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手术。术后随访2年,采用李正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法进行排便功能评分。定期肛管直肠测压,记录和比较患儿排便频率、性状及近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84.43±30.46)min,出血量(27.57±10.63)mL,肠功能恢复时间(3.29±0.91)d,术后住院时间(7.86±1.77)d。术后1~3个月排便频率为8~20次/日,术后6~9个月排便频率为4~8次/日,术后1~2年排便频率为2~4次/日(接近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11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排便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40),术后1年和术后2年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542)。肛管直肠测压从术后6个月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肛管反射舒张压P=0.027;肛管静息压P=0.010;直肠静息压P=0.034)。术后6个月内因排便次数多致肛周湿疹、皮肤破溃6例,予以造口粉、氧化锌或芦荟软膏涂抹后恢复;小肠结肠炎1例,经保守治疗后缓解;无便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安全可行;排便功能可在术后6个月至1年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腹腔镜检查 外科手术 排便功能 儿童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术式选择和经验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曹娟 吉丽康 徐伟立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04-107,F0003,共5页
肠系膜淋巴管瘤系肠系膜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儿童发生率为1/20000,男女之比为1.5∶1~3∶1,约90%患者在2岁前被诊断出[1-2]。肠系膜淋巴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术前诊断困难,多表现为无症状的腹部肿块,但若出现并发症,则根据肿块的大... 肠系膜淋巴管瘤系肠系膜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儿童发生率为1/20000,男女之比为1.5∶1~3∶1,约90%患者在2岁前被诊断出[1-2]。肠系膜淋巴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术前诊断困难,多表现为无症状的腹部肿块,但若出现并发症,则根据肿块的大小和位置可表现为急腹症[1]。肠系膜淋巴管瘤多位于空肠和回肠系膜之间,少部分位于结肠系膜,术前常因继发肠扭转、肠梗阻而误诊为其他肿瘤[2]。肠系膜淋巴管瘤特别是位于肠系膜根部的瘤体,处理非常困难,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本研究对肠系膜淋巴管瘤患儿实施个性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肠系膜 腹腔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