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溯源分析
1
作者 姜泉良 赵成如 +7 位作者 王媛媛 刘昕 张凯 王晓 黄龙涛 夏瑞 贾晓波 后希康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共10页
针对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的问题,本文基于9个监测断面月度水质数据,分析灌区地表水环境特征,引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解析污染来源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有机污染指标(COD_(Mn)、COD、BOD_(5))和总氮是河套灌... 针对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的问题,本文基于9个监测断面月度水质数据,分析灌区地表水环境特征,引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解析污染来源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有机污染指标(COD_(Mn)、COD、BOD_(5))和总氮是河套灌区的主要超标因子,总氮指标低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样品数量占比超过67%,整体来说支排干水质差于总排干.其中,七排干入总排干口污染最重,COD_(Mn)与总磷浓度分别超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的109%和160%;其次是五排干入总排干口和三排干入总排干口.(2)散养畜禽粪污和秸秆还田以及生产生活污水输入分别是河套灌区地表水有机污染和氮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达56.22%和47.82%.(3)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种植业磷肥输入是影响二排干、三排干和总排干上游水质的主要因素,生产和生活污水输入是影响五排干、七排干和总排干下游水质的主要因素.本文依托监测断面常规监测指标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实现了对河套灌区沟渠系统地表水污染的定量溯源,并分析了各监控断面的主要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污染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河流
下载PDF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山东省东平湖水环境影响评估及优化调控 被引量:9
2
作者 后希康 高伟 +4 位作者 徐鹏 罗永龙 韦亚南 营娜 周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321,共9页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流域社会经济对东平湖水环境效应评估及联合调控方案研究.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方法、系统动力学模拟和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东平湖当前水平、...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开展了流域社会经济对东平湖水环境效应评估及联合调控方案研究.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方法、系统动力学模拟和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估了东平湖当前水平、未来变化速率和主要瓶颈,确定了流域社会经济系统调控战略的必要性及潜力、方向和底线.结果表明:1)东平湖评估指数从2000年的52.4提升到2010年的61.6,其评估等级从Ⅲ级提升到Ⅱ级,若仅维持现状水平和高速发展速度,未来20年评估指数将很可能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长期处于Ⅲ级,甚至达到Ⅳ级;2)为了确保维持现状等级及稳中小幅度上升的趋势,到2030年,东平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过去11年平均增长速度的75%,环境响应措施提升到评估标准的Ⅰ级水平;3)建议东平湖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工作应先削减已有的和潜在的污染源排放量,随后以自然恢复为主,使湖泊水质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估 系统动力学 流域管理 情景分析 东平湖
下载PDF
中国大陆市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ANI)评估 被引量:32
3
作者 高伟 郭怀成 后希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1-959,共9页
基于NANI模型,采用中国大陆358个地区级市行政单元的统计数据和本土参数,核算中国大陆市域尺度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ANI)。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NANI总量达到45.15 Tg,折合单位面积输入强度为4716 kg/km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 基于NANI模型,采用中国大陆358个地区级市行政单元的统计数据和本土参数,核算中国大陆市域尺度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ANI)。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NANI总量达到45.15 Tg,折合单位面积输入强度为4716 kg/km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在氮源结构上,氮肥施用是最大的输入源,占输入总量的65.0%,其他依次为食品/饲料净输入(21.4%)、大气沉降(7.3%)和作物固氮(6.5%);在空间分布上,市域单元的NANI分布呈现明显区域化特征,耕地或人口集中的地区NANI强度偏高;与省域尺度数据对比发现,市域数据在识别重点控制区域上具有明显优势,市域尺度数据能够以更小的区域控制面积实现更大的氮源输入控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 人类活动 氮循环 NANI
下载PDF
基于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和自组织神经网络分析汛期上游来水对新汴河上覆水影响
4
作者 余浩 杨凯 +4 位作者 王晓 夏瑞 李致春 邱慧丽 后希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84-4391,共8页
为探究汛期上游来水对新汴河上覆水水质影响,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及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上游来水前后新汴河上覆水水质参数、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变化.结果表明:(1)汛期上游来水后CODCr和CODMn显著升高(P<0.0... 为探究汛期上游来水对新汴河上覆水水质影响,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及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上游来水前后新汴河上覆水水质参数、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变化.结果表明:(1)汛期上游来水后CODCr和CODMn显著升高(P<0.01),而总氮(TN)的含量却显著降低(P<0.05),表明新汴河汛期上游来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2)基于EEMPARAFAC解析出3种荧光组分,C1和C2为类腐殖质组分、C3为类蛋白质组分,上游来水后类蛋白质组分(C3)的含量显著提升(P<0.05),表明汛期上游来水中C3的含量相对较高;(3)SOM分析结果表明:新汴河汛期水质可能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及城市地表径流有关;(4)新汴河上覆水中DOM受控于内源及陆源的共同作用,但汛期上游来水后新汴河上覆水DOM陆源性特征更加明显.本研究探究了典型平原地区河流(新汴河)受汛期来水影响下水质及DOM的变化,以期为新汴河水环境管理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汴河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中文 张萌 +7 位作者 郝彩莲 后希康 王璐 夏瑞 尹京晨 马驰 王强 张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93-2506,共14页
近年来鄱阳湖磷污染问题突出,总磷超标且浓度逐年增加,成为制约鄱阳湖流域(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科学解析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耦合多污染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和SPARROW模型,建立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流域污染源解析技术方... 近年来鄱阳湖磷污染问题突出,总磷超标且浓度逐年增加,成为制约鄱阳湖流域(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科学解析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耦合多污染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和SPARROW模型,建立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流域污染源解析技术方法,针对鄱阳湖流域13种总磷污染源开展负荷估算、模拟校核和入湖时空贡献定量解析.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总磷负荷以陆域输入为主(占90.8%),主要污染来源为农业和城镇生活源,贡献率分别为56.4%和30.6%;污染来源按贡献率的大小排序依次为种植业(29.3%)>城镇生活(24.6%)>畜禽养殖(17.2%)>水产养殖(9.9%)>内源释放(6.9%)>城市径流(6.0%)>农村生活(2.2%)>工业企业(1.6%)>其他源(0.46%).②在空间贡献方面,总磷入湖负荷主要来自于滨湖区和赣江集水区,贡献率分别为33.5%和31.8%,其他集水区总磷贡献率较小(合计为25.5%),湖体贡献率为9.2%;同时,不同子流域污染源贡献结构也存在空间差异性.③在时间贡献方面,总磷入湖负荷量呈季节性波动特征,贡献峰值多出现在6月,雨季(3—8月)陆源输入负荷占全年的70%.④所构建的基于源汇过程模拟的污染源解析模型可用于流域水污染来源成因精细化解析.研究显示,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具有明显时空差异性,建议围绕滨湖区和赣江集水区等高贡献区域设立优先管控区,重点针对种植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源,制定磷污染源汇过程减排政策措施,以改善鄱阳湖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污染 源解析 源汇过程 模型模拟 时空贡献 鄱阳湖
下载PDF
基于APCS-MLR模型的沱河流域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后希康 张凯 +4 位作者 段平洲 王晓 塔拉 郭勇 夏瑞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50-2357,共8页
水污染来源的精准识别一直是水环境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解沱河流域水质特征与污染来源,该研究基于16个监测点位月尺度水质数据,采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解析污染来源及其主要贡献.结果表明:①COD是年度超标因... 水污染来源的精准识别一直是水环境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解沱河流域水质特征与污染来源,该研究基于16个监测点位月尺度水质数据,采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解析污染来源及其主要贡献.结果表明:①COD是年度超标因子,总磷和氟化物在部分月份超标,水质从汛期至11月较差.②城镇生活与城市径流是影响沱河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24.7%,其次为环境背景值、农村生活源、畜禽养殖业+河道内源和种植业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9.6%、9.9%、8.8%和7.6%.③从最主要的超标因子COD来看,城镇生活与城市径流是主要污染源,贡献率达60%;从总氮、总磷和氨氮指标来看,种植业、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业为主要污染源,总计贡献率分别为56%、54%和57%.研究显示,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完善,控制城镇污染物的排放、收集和处理是沱河水质达标的当务之急,应重点加强对农田径流和畜禽养殖污染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主成分 多元线性回归 污染源解析 河流
下载PDF
伊逊河流域总磷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子为 钱昶 +6 位作者 张成波 贾晓波 张新飞 后希康 林佳宁 丁森 塔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90-2297,共8页
2017—2018年TP成为滦河一级支流伊逊河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部分国控断面水质主要以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Ⅴ类为主.为开展伊逊河TP污染定量识别研究,在2017年和2018年伊逊河流域水体TP污染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2017—2018年TP成为滦河一级支流伊逊河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部分国控断面水质主要以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Ⅴ类为主.为开展伊逊河TP污染定量识别研究,在2017年和2018年伊逊河流域水体TP污染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流域磷铁矿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河道内源释放以及农业非点源等方面开展TP污染研究.结果表明:①伊逊河流域上游至下游TP污染程度呈加剧恶化趋势,上游唐三营控制单元污染较轻,下游李台控制单元TP污染最重;丰水期TP污染较重,枯平水期污染较轻;从年度看,2017年TP污染严重,2018年年均ρ(TP)下降了50.00%.②2017年、2018年伊逊河流域TP污染来源差异显著,2017年磷输入主要来自于磷铁矿工业污染,占比为33.46%;选矿企业整改后,2018年磷输入主要来源变为畜禽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染,二者占比合计为59.91%.针对伊逊河流域TP污染特征,提出伊逊河流域TP污染控制建议:加强选矿企业环境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矿山披绿;大力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加强畜禽养殖布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逊河 TP 污染来源 控制对策
下载PDF
磁性铝基MOF的表征和对水体中氟化物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段平洲 贾晓波 +3 位作者 后希康 夏瑞 郭勇 张新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9-1147,共9页
我国多地的地表水受到成土母质或背景值的影响,氟离子浓度均超过1.0 mg L,即高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为了实现地表水的快速降氟和吸附材料的便捷回收,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磁性Al-MOF@Fe_(3)O_(4)吸附材料,使... 我国多地的地表水受到成土母质或背景值的影响,氟离子浓度均超过1.0 mg L,即高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为了实现地表水的快速降氟和吸附材料的便捷回收,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磁性Al-MOF@Fe_(3)O_(4)吸附材料,使用扫描电极(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孔隙度分析仪(BET)对材料的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①Al-MOF@Fe_(3)O_(4)具有不规则的晶体形状和直径更小的介孔结构,能够提供更高的比表面积吸附氟离子.②吸附试验结果表明,Al-MOF Fe_(3)O_(4)的吸附量达到了75.2 mg g,吸附过程更加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证明了化学吸附是该除氟过程的主要机理.③增加吸附剂投加和降低氟离子初始浓度,有助于提高除氟效率,但却难以得到较高的吸附量,同时碱性条件不利于氟离子的吸附,阴离子对除氟性能的影响程度表现为CO_(3)^(2-)>HCO_(3)->SO_(4)^(2-)>PO_(4)^(3-)>Cl^(-).④对吸附机理的研究表明,氟离子是通过取代Al—OH实现稳定和快速地脱离水体,使用NaOH溶液淋洗可以实现吸附剂的高效再生.⑤5次循环吸附试验后,复合材料依然保留了71.4 mg g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磁性.在实际地表水中进行除氟试验,该吸附剂可以将氟化物浓度从1.17 mg L降至0.2 mg L以下.研究显示,Al-MOF@Fe_(3)O_(4)纳米材料可以作为地表水除氟材料,实现对低浓度氟离子的高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OF@Fe_(3)O_(4) 氟化物 吸附动力学 吸附机理 地表水修复
下载PDF
GIS和RS技术应用于流域水生生物时空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彤辉 夏瑞 +5 位作者 后希康 邹磊 宋进喜 任源鑫 孙浩 豆荆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74-2685,共12页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简称“2S技术”)在水文和环境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在大流域尺度开展水生生物时空分析和退化诊断仍然是当前水生态学科的难点问题.本文面向新时期国家水生态质量管理重要需求和水...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简称“2S技术”)在水文和环境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在大流域尺度开展水生生物时空分析和退化诊断仍然是当前水生态学科的难点问题.本文面向新时期国家水生态质量管理重要需求和水生生物时空诊断学术前沿,全面梳理总结了近20年来2S技术在水生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别从GIS和RS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阐明了2S技术的适用性和优缺点.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内外针对2S技术在水生生物时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水生植物和叶绿素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GIS技术在流域水生生物时空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包括缓冲区分析法、叠加分析法和空间插值法,可以进行缓冲带划定、水生生物时空信息获取和趋势分析;RS技术可实现长序列水生生物数据的快速获取,主要包括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和机理分析模型,可从空间尺度实现对水生生物的反向溯源和正向模拟预测.2S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是未来大尺度水生态问题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能更好地定性和定量识别流域水生生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加快研发水生生物自动监测与快速识别等智能监测设备,实现5G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AI与2S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今后大尺度水生态时空问题诊断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S 流域 水生生物 时空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上游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以湟水河典型流域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焰 夏瑞 后希康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1年第13期17-19,共3页
本文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黄河上游湟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本底不清的问题,围绕排污口、工业、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态水量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阐明湟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难点与挑战。建议... 本文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黄河上游湟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本底不清的问题,围绕排污口、工业、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态水量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阐明湟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难点与挑战。建议推动建立排污口全方位自动监控监管预警平台,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实施生态修复,全面提升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湟水河 生态环境 问题诊断 归因分析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总氮地表流失率和流失负荷估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后希康 徐鹏 +2 位作者 高伟 罗永龙 营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85-1591,共7页
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188组农田总氮(TN)地表径流试验样本,基于Bayesian递归回归树模型建立了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部分(不包括土壤本底含量)总氮流失估算模型.同时,在ArcGIS平台上,估算了2008年长三角... 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188组农田总氮(TN)地表径流试验样本,基于Bayesian递归回归树模型建立了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部分(不包括土壤本底含量)总氮流失估算模型.同时,在ArcGIS平台上,估算了2008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1 km×1 km农田肥料总氮地表流失率和流失负荷.结果表明:基于长三角地区化肥施用量、年降雨量、土地利用现状与水系等数据构建的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TN地表流失率估算模型是有效的,模型校准和验证R2分别达到0.820和0.744,模拟结果相对可靠.长三角地区农田TN流失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其中位值为3.36%(R50为3.09%~3.63%),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比重、施N量等;相应地,2008年流失负荷为88.1 Gg·a-1(71.9~104.4 Gg·a-1,以N计).TN流失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淮河北部及江苏东部沿海区域,流失负荷贡献最大的市依次为盐城、徐州、阜阳、亳州,共占研究区域农田肥料TN流失负荷的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肥料 流失 BRRT模型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及在南四湖的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鹏 高伟 +6 位作者 周丰 赵广超 谢刚 韦亚南 陈岩 后希康 营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85-2295,共11页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初步提出一种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与以往思路不同的是,新方法体现了正向作用和逆向反馈、现状水平和未来演变趋势相结合的认知框架,并系统阐述了指标优选、...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初步提出一种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与以往思路不同的是,新方法体现了正向作用和逆向反馈、现状水平和未来演变趋势相结合的认知框架,并系统阐述了指标优选、评估标准确定、等级划分和不确定性评估方法.最后,选择水质良好的湖泊代表——南四湖开展案例解析.结果表明:通过当前水平和未来变化速率更能全面认识评估结果,也有利于确定流域社会经济系统调控战略的必要性及潜力、方向和阈值;南四湖评估指数从2000年的"IV级:较严重"提升到2010年的"II级:较轻",尤其是在2003年和2007年存在2个"跳跃式"提升,但若维持现状规模和高速发展速度,未来20年很可能呈现逐渐缓慢下降趋势,并长期处于"III级:一般"水平;为了确保维持现状等级且稳中小幅度上升的趋势,到2030年,建议南四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过去11年平均增长速度的75%左右以下,环境响应措施力度可能需要提升到评估标准的I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估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 系统动力学 流域管理 不确定性分析 情景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农田肥料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重新评估 被引量:12
13
作者 营娜 麻金继 +4 位作者 周丰 马舒坦 高伟 徐鹏 后希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828-2839,共12页
农田肥料(氮肥、复合肥、有机肥)是我国N2O最大的排放源,其估计直接决定了排放总量的可靠性.为此,重新评估了中国农田肥料N2O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选择2008年县域尺度活动数据、具有空间分异性的本土排放因子和参数来重新评估其排放规模... 农田肥料(氮肥、复合肥、有机肥)是我国N2O最大的排放源,其估计直接决定了排放总量的可靠性.为此,重新评估了中国农田肥料N2O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选择2008年县域尺度活动数据、具有空间分异性的本土排放因子和参数来重新评估其排放规模、结构、空间格局及不确定性;通过与IPCC、EDGAR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阐述该排放清单的可靠性和全面性.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农田肥料N2O排放总量为617.1 Gg(处于213.7~1149.2 Gg之间),其中,氮肥直接排放为458.8 Gg(74.5%),有机肥直接排放为121.0 Gg(19.6%),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造成的间接排放分别为28.0 Gg(4.5%)和9.3 Gg(仅占1.5%左右).排放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的松辽平原、华中的淮河流域和四川盆地,以及华南的珠三角、雷州半岛和台湾地区的县(区、市、旗),主要分布在江苏(52.4 Gg)、四川(48.0 Gg)、湖北(43.2 Gg)、广东(40.8 Gg)、河南(39.6 Gg)、安徽(38.4 Gg)、湖南(31.6 Gg)、山东(28.9 Gg),其累积规模为全国总量的52%,其中,近50%的贡献源于164个县(区、市、旗).本排放清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空间分辨率,而基于IPCC(2006)排放因子及参数的估计排放总量高估了约8.3%,对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则分别低估了12.5%和高估了330%.此外,在空间格局上还表现出高值区低估和低值区高估的特点,在491和1225个县(区、市、旗)的相对偏差超过了100%和50%,特别指出的是,间接排放在大部分县(区、市、旗)的相对偏差达到13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氮循环 本土排放因子 空间格局 不确定性估计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农田硝态氮淋溶率和淋溶负荷估计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鹏 后希康 +2 位作者 周丰 营娜 赵广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73-3180,共8页
由于化肥过度施用且强度逐渐增加,华北平原氮淋溶问题日趋严重且造成了地下水污染风险.利用1991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290 组农田NO3--N 淋溶试验样本(淋溶率和10个影响因素),基于Bayesian递归回归树模型初步建立了华北平原农田NO3--... 由于化肥过度施用且强度逐渐增加,华北平原氮淋溶问题日趋严重且造成了地下水污染风险.利用1991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290 组农田NO3--N 淋溶试验样本(淋溶率和10个影响因素),基于Bayesian递归回归树模型初步建立了华北平原农田NO3--N淋溶迁移过程统计模型.以2008年为例,基于华北平原县域合成氮肥、复合肥施用量和1 km1 km的影响因素和土地利用(耕地)数据,最终得到1 km1 km的华北平原农田NO3--N淋溶率和淋溶负荷及其不确定性水平.初步结果表明:①模型校准和验证R2分别达到0.832和0.829,模拟结果相对可靠;②华北平原耕地NO3--N的淋溶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其中位值为15.4%(R50为12.6%~18.2%),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TN量、施N量、灌溉比例与降雨量的比值等;相应地,2008年淋溶负荷和淋溶量分别为995.1 Gga-1(833.4~1156.7 Gga-1);③NO3--N淋溶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太行山脉以东、黄河附近以及苏北的县(区、市),淋溶负荷贡献最大为河南(~37.7%)、江苏(~24.8%)和河北(~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淋失过程 地下水污染 农田肥料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畜禽粪便N_2O排放清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川 高伟 +4 位作者 周丰 陈琼 营娜 徐鹏 后希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983-2992,共10页
畜禽粪便是我国N:0两个最大排放源之一.为建立我国畜禽粪便N:0高分辨率排放清单,选择2008年县域尺度活动数据、具有空间分异性的本土排放因子和参数来评估其排放规模、组分结构、空间格局及不确定性.与基于IPCC、EDGAR等研究结果... 畜禽粪便是我国N:0两个最大排放源之一.为建立我国畜禽粪便N:0高分辨率排放清单,选择2008年县域尺度活动数据、具有空间分异性的本土排放因子和参数来评估其排放规模、组分结构、空间格局及不确定性.与基于IPCC、EDGAR等研究结果相比,该排放清单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全面性.我国畜禽粪便2008年N:0排放总量为572Gg,其中除了牧场草地粪便之外的畜禽粪便为322Gg(56.3%),牧场草地畜禽粪便为180Gg(31.5%),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造成的间接排放分别为45.8Gg(8.O%)和1.23Gg(0.2%);排放格局非常集中,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山东、四川、湖南和河南,其累积规模为全国总量的52.4%,其中近50%贡献源于占全国县域数〈3%的84个县(区、市、旗);所建立排放清单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准确度.与此相比,IPCC对直接排放存在低估,对间接排放存在高估,对排放总量高值区存在低估(-1.5%~--6.0%),低值区存在高估(1.6%~13%);对于贡献最大的排放途径,EDGAR在高值区低估达到-18.8%--50.0%,在大部分低值区高估达到25%~5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本土排放因子 畜禽粪便 空间格局 不确定性估计
原文传递
对冲效应弱化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流水文情势的影响——以中国金沙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伟 刘永 +3 位作者 杜展鹏 张远 程国微 后希康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2011-2030,共20页
Global extreme hydrological events pose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river ecology.Land use/cover change(LUCC)is a visible manifestation of human activity and has caused ... Global extreme hydrological events pose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river ecology.Land use/cover change(LUCC)is a visible manifestation of human activity and has caused substantial alterations in extreme hydrological regimes across rivers worldwide.The Jinsha River lies up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has had profound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In this study,we developed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HSPF)and land-use simulation models of the entire watershed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LUCC on hydrological extremes and quantify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m.The main land-use changes between 1995 and 2015 were those associated with cropland,forest land,and grassland.Between 2015 and 2030,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coverage of forest land,grassland,construction land,and unused land will increase by 0.64%,0.18%,69.38%,and 45.08%,respectively,whereas that of cropland,water bodies,and snow-and ice-covered areas will decline by 8.02%,2.63%,and 0.89%,respectively.LUCC has had irregular effects on different hydrological regimes and has most severely altered stream flows.The responses of hydrological extremes to historical land-use change were characterized by spatial variation.Extreme low flows increased by 0.54%–0.59%whereas extreme high flows increased by 0%–0.08%at the lowest outlet.Responses to future land-use change will be amplified by a 0.72%–0.90%reduction in extreme low flows and a 0.08%–0.12%increase in extreme high flows.The hedging effect caused by irregular changes in tributary stream flow was found to alleviate the observed flow in mainstream rivers caused by land-use change.The extreme hydrological regimes were affected mainly by the net swap area transferred from ice and snow area to forest(NSAIF)and thereafter to cultivated land(NSAIC).Extreme low flows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SAIF and NSAIC,whereas extreme high flow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SAIC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SA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 hedging effect hydrological extreme HSPF IHA LUCC
原文传递
河湖水生态系统模拟与三水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17
作者 夏瑞 +13 位作者 张永勇 孙福红 焦立新 高伟 高欣 马淑芹 侯嵩 陈焰 丁森 杨中文 后希康 贾晓波 张凯 贾蕊宁 《中国科技成果》 2023年第9期I0001-I0001,共1页
当前,我国进入了水生态健康管理和"美丽河湖"建设的新时期,河湖水生态系统的精准预测与三水融合调控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项目攻克了人工-自然河湖水生态精准识别、系统模拟与三水调控的3个关键技术瓶颈,在汉江、滇池... 当前,我国进入了水生态健康管理和"美丽河湖"建设的新时期,河湖水生态系统的精准预测与三水融合调控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项目攻克了人工-自然河湖水生态精准识别、系统模拟与三水调控的3个关键技术瓶颈,在汉江、滇池、淮河等不同类型生态受损河湖综合示范应用,提升了我国重大水生态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识别 协同调控 系统模拟 河湖 防控能力 三水 水生态系统 安全风险预警
原文传递
疏浚工程对湄洲湾东吴港区水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璐 熊乐航 +6 位作者 郝彩莲 后希康 张凯 陈焰 贾蕊宁 夏瑞 杨中文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24,共8页
为了解疏浚工程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应用MIKE21软件,建立了湄洲湾港东吴港区工程附近海域的二维水动力和泥沙输运计算模型,在对潮流和悬浮沙计算结果验证可靠的基础上,分析工程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疏浚工程对附近... 为了解疏浚工程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应用MIKE21软件,建立了湄洲湾港东吴港区工程附近海域的二维水动力和泥沙输运计算模型,在对潮流和悬浮沙计算结果验证可靠的基础上,分析工程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疏浚工程对附近海域的潮流产生影响,流向更有利于靠离泊作业。(2)工程前后流速变小,码头栈桥区域周边流速最大可减小1.23 m/s,回旋水域流速最大可减小约0.59 m/s,东吴航道流速最大可减小约0.43 m/s;(3)悬浮沙浓度增量10 mg/L包络线的最远扩散距离为4.01 km,扩散面积为14.66 km^(2);施工结束后,悬浮泥沙恢复至一类水质的时长约3 h,恢复至本底值所需时长约1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MIKE 21 潮流 悬浮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