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W10相互作用着丝粒蛋白对神经母细胞瘤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袁文 蔡秦真 +3 位作者 王军 庹文彬 向贇 袁纯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探讨ZW10相互作用着丝粒蛋白(ZW10 interacting kinetochore protein,ZWINT)对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NB数据集分析ZWINT表达水平与NB预后及临床分期的关系。EdU实验、流式细胞术和γH... 目的:探讨ZW10相互作用着丝粒蛋白(ZW10 interacting kinetochore protein,ZWINT)对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NB数据集分析ZWINT表达水平与NB预后及临床分期的关系。EdU实验、流式细胞术和γH2AX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干扰ZWINT表达对NB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和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检测MYCN扩增和无扩增组织及细胞系中ZWINT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过表达MYCN对ZWINT表达的影响。在线预测ZWINT的启动子区域MYCN的结合位点,ChIP-PCR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YCN靶向调控ZWINT表达。强力霉素诱导Tet-on MYCN SH-SY-5Y细胞过表达MYCN同时干扰ZWINT表达,检测ZWINT对MYCN介导的细胞增殖、周期和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结果:ZWINT表达水平与NB患儿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呈负相关,其表达随NB分期升高而增高。ZWINT干扰组NB细胞增殖明显减少,G_(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γH2AX焦点的形成增加。ZWINT在MYCN扩增的NB组织/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扩增组。MYCN与ZWINT启动子区结合,干扰ZWINT表达可显著抑制MYCN对增殖的促进作用。结论:ZWINT是NB的不良预后指标,其表达受MYCN调控,干扰ZWINT表达导致MYCN扩增的NB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DNA损伤修复增加,抑制NB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ZW10相互作用着丝粒蛋白 MYCN扩增 增殖 细胞周期
下载PDF
致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分离株的临床特征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向贇 王瑞耕 +2 位作者 张振 刘新文 许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5-718,共4页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SP)分离株的临床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自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的SP 6 35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及E-test法进行抗...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SP)分离株的临床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自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的SP 6 35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及E-test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判断标准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SP分离株主要来自于儿内科各专业科室,感染病例以各类肺炎和支气管炎为主。在分离的6 358株SP中,青霉素、头孢噻肟、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氯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12.9%、98.7%、96.0%、92.2%、7.3%、5.6%、0.2%、0.0%;青霉素与头孢噻肟的年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18株耐青霉素SP对上述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42.6%、100.0%、100.0%、99.2%、23.6%、6.8%、0.6%、0.0%,青霉素与头孢噻肟间比较,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的SP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下呼吸道感染 耐药率 儿童
下载PDF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海马白细胞介素-1β的变化 被引量:20
3
作者 向赟 刘晓文 +1 位作者 刘新文 花芸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大脑皮质及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及再灌注的实验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观察缺血前、缺血期及再灌注后大鼠的顶叶皮质及海马IL-1β免疫反...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大脑皮质及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及再灌注的实验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观察缺血前、缺血期及再灌注后大鼠的顶叶皮质及海马IL-1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缺血期与缺血前相比较无显著的差异;再灌注1h后,海马IL-1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着色显著加深;再灌注2h后,顶叶皮质阳性细胞才出现数目显著增加、着色显著加深的现象。结论IL-1β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密切的关系,海马对全脑缺血-再灌注较大脑皮质更敏感、更早产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再灌注 白细胞介素-1Β 顶叶皮质 海马
下载PDF
盐度变化对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向赟 王刚 +4 位作者 叶国锋 陈兆明 杨世平 王成桂 孙成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7-435,共9页
研究盐度渐变和突变对WSSV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由起始盐度(23±1)往高盐度(32±1)和低盐度(14±1)突变在整个实验中对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和对虾体内病毒增殖的影响显著(P&... 研究盐度渐变和突变对WSSV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由起始盐度(23±1)往高盐度(32±1)和低盐度(14±1)突变在整个实验中对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和对虾体内病毒增殖的影响显著(P<0.05),先感染WSSV实验,高盐度、起始盐度、低盐度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1.1±10.7)%、(48.9±1.9)%、(63.3±12.0)%,病毒含量分别为6.0×107、3.7×106、5.3×107 copy/g;后感染WSSV实验,分别为(75.6±3.8)%、(52.2±13.4)%、(63.3±3.3)%;病毒含量分别为5.7×107、2.3×106、2.8×107 copy/g。盐度渐变实验各组至24h对虾死亡率低于18.9%,48h出现死亡高峰,72—96h存在显著差异(P<0.05),先感染WSSV实验,高盐度、起始盐度、低盐度最大死亡率分别为(75.6±5.1)%、(38.9±5.1)%、(69.3±6.9)%,病毒含量分别为7.6×107、5.3×106、2.4×106copy/g;后感染WSSV实验分别为(46.7±10)%、(45.6±18.9)%、(74.4±13.9)%;病毒含量分别为5.1×106、4.8×105、1.0×107 copy/g。因此盐度变化会影响对虾的抗病能力,可造成对虾体内WSSV快速增殖;对携带WSSV对虾,盐度变化会大大提高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的可能,盐度是引起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的关键影响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症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毒含量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哈维氏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向赟 吴宇学 +3 位作者 王刚 陈兆明 张锐 孙成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1,共6页
在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8.12 cm±0.83 cm)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温度为(19±1)℃时... 在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8.12 cm±0.83 cm)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温度为(19±1)℃时,整个试验过程中对虾死亡率均低于8.9%,各组病毒携带量低于3.9×104copy/g;温度为(25±1)℃时,病毒单独感染组对虾的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最大值71.1%,1.9×105copy/g)和高浓度继发感染组的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最大值77.8%,3.2×106copy/g)从试验中期开始明显高于其他组,死亡加快,病毒携带量迅速增加,单独感染细菌组死亡率随感染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最大值为21.1%);温度为(31±1)℃时,病毒单独感染组的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最大值47.8%,2.2×104copy/g)从试验中期开始明显低于继发感染组(最大值80.0%,6.1×106copy/g),单独感染细菌组的累积死亡率随细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最大值24.4%)。研究表明,温度对WSSV和哈维氏弧菌的致病力影响显著,继发感染和细菌单独感染随温度的升高致病力升高,高温和低温对WSSV的致病力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凡纳滨对虾 温度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下载PDF
头孢克洛血清病样反应患儿血浆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向赟 张振 +4 位作者 蔡小芳 汪在华 王晓梅 陈红波 郑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头孢克洛血清病样反应患儿血浆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2例用头孢克洛治疗后发生血清病样反应(SSLR)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SSLR阳性组,40例用头孢克洛治疗后未发生SSLR的上感患儿为SSLR阴性组,同... 目的探讨头孢克洛血清病样反应患儿血浆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2例用头孢克洛治疗后发生血清病样反应(SSLR)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SSLR阳性组,40例用头孢克洛治疗后未发生SSLR的上感患儿为SSLR阴性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口服头孢克洛后的第7、9、11、13、15天,利用改良酶学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和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对照组儿童除不服用头孢克洛外,其它实验情况与两研究组一致。结果 SSLR阳性组、阴性组及对照组的血浆D-乳酸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SLR阳性组患儿的尿L/M从口服头孢克洛后的第7天至第13天逐渐增加,第13天达到最高峰,第13天至第15天尿L/M开始下降。SSLR阳性组患儿第7、9、11、13、15天的尿L/M均比阴性组和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SLR阴性组和对照组儿童尿L/M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头孢克洛可导致部分患儿产生SSLR,并影响其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针对该类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中,尿L/M比值的监测比血浆D-乳酸的监测结果更为敏感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克洛 血清病样反应 肠道屏障功能 D-乳酸 乳果糖 甘露醇
下载PDF
癫痫大鼠海马IL-1β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向赟 许晓莉 +3 位作者 董大翠 刘庆莹 朱长庚 雷皓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630-633,648,006,共6页
目的 :探求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 1β (Interleukin - 1β ,IL - 1β)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 6 0只Wistar大鼠分成 3组 ,第 1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 (coriarilactone ,CL) 2 μl(n =4 8) ,第 2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n =6 ) ,... 目的 :探求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 1β (Interleukin - 1β ,IL - 1β)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 6 0只Wistar大鼠分成 3组 ,第 1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 (coriarilactone ,CL) 2 μl(n =4 8) ,第 2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n =6 ) ,第 3组不作任何处理 (n =6 )。然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大鼠海马IL - 1β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分析 ;同时对实验中大鼠的行为及脑电图 (eletroencepalograph ,EEG)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 :第 1组大鼠侧脑室注射CL过程中即诱发癫痫 ,且测到痫性脑电图 ,第 2组、第 3组无癫痫症状且未记录到痫性脑电图 ;第 1组大鼠海马IL -1β免疫反应性较第 2组及第 3组显著增强 (P <0 .0 1) ,表现在其海马CA1、CA2 、CA3 区细胞数目增多 ,突起及其分支增多 ,着色明显加深 ;而第 2 ,3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IL - 1β参与癫痫的发病过程 ,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大鼠 癫痫 免疫组织化学 白细胞介素1Β 脑电图
下载PDF
脑缺血与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 被引量:20
8
作者 向赟 董大翠 刘庆莹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3-87,共5页
介绍了IL-6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脑缺血时的定位、对IL-6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以及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神经保护和营养因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6 神经保护作用
下载PDF
马桑内酯致痫大鼠海马IL-2免疫反应性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向赟 董大翠 +4 位作者 刘庆莹 文若剑 朱长庚 魏英 蔡秋云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7-21,56,共6页
目的 :探求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 2 (Interleukin 2 ,IL 2 )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成三组 ,第一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 (CoriariLactone ,CL) 2 μL ,第二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运用免... 目的 :探求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 2 (Interleukin 2 ,IL 2 )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成三组 ,第一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 (CoriariLactone ,CL) 2 μL ,第二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大鼠海马IL 2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分析 ;同时对实验中大鼠的行为及脑电图 (eletroencepalograph ,EEG)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 :第一组大鼠侧脑室注射CL过程中即诱发癫痫 ,且测到痫性脑电图 ,第二组、第三组无癫痫症状且未记录到痫性脑电图 ;第一组大鼠海马IL 2免疫反应性较第二组及第三组显著增强 (P <0 .0 1) ,表现在其海马CA1、CA2 、CA3 区细胞数目增多 ,突起及其分支增多 ,着色明显加深 ;而第二、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IL 2参与癫痫的发病过程 ,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白细胞介素2 发病机制 马桑内酯 免疫组织化学 IL-2 免疫反应性 大鼠 行为 脑电图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溶壁微球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向赟 王刚 +2 位作者 杨绍文 陈兆明 孙成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304-310,共7页
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溶壁微球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通过单独及合并感染对虾记录其死亡率并检测病毒携带量。结果显示:温度19±1℃条件下,至实验结... 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溶壁微球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通过单独及合并感染对虾记录其死亡率并检测病毒携带量。结果显示:温度19±1℃条件下,至实验结束各组累积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分别低于7.7%,8.6×10^2 copy/g。温度25±1℃条件下,48~96 h单独感染WSSV累积死亡率与合并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而且合并感染组不同浓度之间存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和病毒量最大值分别为71.1%,6.2×10^5 copy/g(合并感染浓度9.5×10^7 cfu/mL组)。温度31±1℃条件下,各组累积死亡率在48 h迅速升高,合并感染组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最大值:75.6%,2.0×10^6 copy/g)明显高于单独感染WSSV组(42.2%,2.2×10^4 copy/g)。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单独细菌感染组对虾死亡率随感染浓度升高而升高(最大值:71.1%)。因此合并感染对对虾养殖危害更大,且随着温度升高,溶壁微球菌和合并感染的致病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即温度能显著影响溶壁微球菌和WSSV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溶壁微球菌 白斑综合症病毒 凡纳滨对虾
下载PDF
亚硝酸氮浓度变化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向赟 王刚 +2 位作者 陈兆明 张锐 孙成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0期10569-10572,10659,共5页
[目的]为对虾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不同亚硝酸氮浓度变化对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结果]先感染WSSV试验中,亚硝酸氮浓度在渐变和突变过程中对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及病毒增殖的影响显著(P<0.05).突变试验... [目的]为对虾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不同亚硝酸氮浓度变化对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结果]先感染WSSV试验中,亚硝酸氮浓度在渐变和突变过程中对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及病毒增殖的影响显著(P<0.05).突变试验中起始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组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2.2% 、70.0%和76.7%,病毒含量分别为7.0×10^6、1.2×107和9.4×10^6copy/g;渐变试验中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0.0%、63.3%和66.7%,病毒含量分别为4.7×10^6、2.7×10 7和1.1 × 10^7 copy/g.后感染WSSV试验中24h对虾死亡率低于12.2%,48h后突变组首先出现死亡高峰,72 ~ 120 h存在显著差异(P<0.05);渐变组试验中起始、中、高浓度亚硝酸氮组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21.1%、30%和50%,病毒含量分别为9.8×10^4 、2.2×105和2.3×10v6 copy/g;突变组试验中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31.1% 、48.9%和61.1%,病毒含量分别为2.7×10^5、2.1×10^6和5.2×10^6 copy/g.[结论]携带WSSV的凡纳滨对虾对亚硝酸氮浓度变化更敏感,更易引起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亚硝酸氮突变影响对虾对WSSV的易感性比渐变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氮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症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毒含量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鳗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向赟 王刚 +2 位作者 陈兆明 张锐 孙成波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1期11-17,共7页
研究了3种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不同浓度的鳗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实验分为合并感染组和单独感染组,各组在感染后0,6,12,24,48,72,96 h取样保存,观察记录对虾发病及... 研究了3种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不同浓度的鳗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实验分为合并感染组和单独感染组,各组在感染后0,6,12,24,48,72,96 h取样保存,观察记录对虾发病及死亡率,并定期检测病毒含量。结果表明:在温度(19±1)℃条件下,至实验结束各组累积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分别低于11.1%,1.2×103 copy·g-1。在温度(25±1)℃条件下,48~96 h单独感染WSSV累积死亡率与合并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而且合并感染组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最大值为77.8%。在温度(31±1)℃条件下,各组累积死亡率在48 h开始升高,合并感染组死亡率和病毒增殖明显快于单独感染WSSV组。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单独细菌感染组随浓度升高,对虾死亡加快。因此,低温条件下,鳗弧菌和WSSV致病力不高,随着温度升高,合并感染的致病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即温度能显著影响鳗弧菌和WSSV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鳗弧菌 白斑综合症病毒 凡纳滨对虾
下载PDF
氨氮质量浓度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向赟 王刚 +3 位作者 龚永 陈兆明 张锐 孙成波 《热带生物学报》 2014年第3期220-227,共8页
研究了氨氮质量浓度渐变和突变对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氮质量浓度突变组实验中,氨氮质量浓度从起始浓度0.05 mg·L-1向中浓度1.25 mg·L-1和高浓度3.0 mg·L-1突变过程中对凡纳... 研究了氨氮质量浓度渐变和突变对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氮质量浓度突变组实验中,氨氮质量浓度从起始浓度0.05 mg·L-1向中浓度1.25 mg·L-1和高浓度3.0 mg·L-1突变过程中对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和对虾体内病毒增殖影响显著(P<0.05),先氨氮突变后感染WSSV实验中氨氮起始、中、高浓度胁迫下对虾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5.6%,34.4%和48.9%;病毒含量最大值分别为9.59×105,5.75×106,1.62×106copy·g-1。先感染WSSV后氨氮突变实验中氨氮起始、中、高浓度胁迫下对虾累积死亡率最大值分别为30%,38.9%和48.9%;病毒含量最大值分别为9.59×105,9.58×105,4.94×106copy·g-1,氨氮浓度渐变实验中各组至24 h对虾累积死亡率较低(P>0.05),48 h后开始出现显著差异(P<0.05)。先氨氮渐变后感染WSSV实验中氨氮起始、中、高浓度胁迫下对虾累积死亡率最大值分别为28.9%,30.0%和45.6%,病毒含量最大值分别为9.59×105,4.48×106,1.86×106copy·g-1。先感染WSSV后氨氮渐变实验中氨氮起始、中、高浓度胁迫下对虾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5.6%,33.3%和45.6%;病毒含量最大值分别为9.59×105,8.58×105,6.55×106copy·g-1。这表明对于携带WSSV的对虾,氨氮变化越大,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的可能越大,所以控制水质中氨氮含量在低浓度水平对预防WSS爆发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质量浓度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症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毒含量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脊液及脑皮质海马TNF-α与IL-6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向赟 鲁雄兵 +1 位作者 许晓莉 雷皓 《中国康复》 2004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脑脊液及海马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的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全脑缺血 再灌注的实验动物模型 ,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脊液 (Cerebralspinalfluid ,CSF)中TNF α、I...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脑脊液及海马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的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全脑缺血 再灌注的实验动物模型 ,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脊液 (Cerebralspinalfluid ,CSF)中TNF α、IL 6含量变化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缺血 再灌注前、后大鼠海马及顶叶皮质IL 6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缺血 /再灌注 1h后CSF中TNF α、IL 6含量均显著增加 ;缺血 /再灌注 30min海马的IL 6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着色明显加深 ,缺血 /再灌注 1h顶叶皮质神经元的IL 6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着色明显加深。结论 :TNF α、IL 6可能参与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顶叶皮质和海马的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TNF-α IL-6 脑脊液 顶叶皮质 海马
下载PDF
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向赟 雷皓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0期158-161,F0003,共5页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能显著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谷氨酸通过激活多种谷氨酸受体导致兴奋毒性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其某些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二者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联系仍不十分明了。目的:探讨脑缺血...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能显著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谷氨酸通过激活多种谷氨酸受体导致兴奋毒性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其某些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二者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联系仍不十分明了。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对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与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之间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1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正常健康纯化Wis-tar大鼠32只。方法:32只大鼠按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大鼠仅在颈部前后方做组织分离、椎动脉暴露、颈总动脉游离手术,不结扎和夹闭双侧椎动脉和颈总动脉;生理盐水组大鼠椎动脉用电烧灼的方法永久性阻断熏颈总动脉暂时性穴20min雪夹闭熏夹闭动脉期间内将2μL生理盐水按0.4μL/min的速度注入大鼠一侧穴右侧雪侧脑室熏拔针前滞针5min熏然后松开颈总动脉的动脉夹再灌注2h;实验组大鼠操作过程相同熏仅将生理盐水换成等量的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然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对大鼠皮质区域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性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皮质、海马的基本病理学变化。②各组大鼠脑缺血敏感区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变化。结果: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各有1只在进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诱发惊厥被弃用,其余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皮质、海马的基本病理学变化: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差异不明显,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大鼠皮质、海马神经元变性,细胞周围水肿,神经元深染、核固缩或破裂。实验组神经元变性及水肿程度明显降低,深染、核固缩或破裂的神经元明显减少。②各组大鼠脑缺血敏感区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变化穴用平均吸光度值表示雪: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呈强阳性眼CA1区:(0.54±0.12)熏穴0.54±0.05雪;CA3区:穴0.57±0.02雪熏穴0.58±0.08雪熏(P>0.05)演。生理盐水组、实验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免疫反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弱眼CA1区:(0.30±0.03)熏(0.40±0.04);CA3区:穴0.30±0.04雪,穴0.42±0.06雪熏(P<0.01)演,实验组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均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调节脑海马CA1,CA3区神经元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表达,实现其对海马的营养和保护作用;白细胞介素1家族中除了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以外,还存在其他的调节因素对神经元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表达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受体 白细胞介素1 海马 受体 谷氨酸
下载PDF
IL-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IL-1R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向赟 方孝俊 +2 位作者 许晓莉 鲁雄兵 李汉仙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0-73,77,共5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rain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过程中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对CNS中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与炎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之间的关系,为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rain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过程中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对CNS中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与炎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之间的关系,为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提供实验和相关方面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四动脉暂时性阻断的方法将26只Wistar大鼠制成全脑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动物模型,并将大鼠分成两组:即单纯的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n= 9)以及实验组(n = 17),两组大鼠手术前2h分别经侧脑室注入10 L生理盐水和等量的IL-6,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鼠海马神经元白细胞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4h后海马CA1、 区IL-1R免疫反应CA3性显著增加,表现为:IL-1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着色明显加深.结论:IL-6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通过抑制CNS中神经元的炎症因子IL-1R的表达来实现其对CNS的营养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IL-6 海马 IL1-R
下载PDF
癫痫大鼠海马白细胞介素6免疫反应性的变化
17
作者 向贇 许晓莉 +3 位作者 董大翠 刘庆莹 朱长庚 雷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1-545,共5页
目的 探求白细胞介素 6 (IL 6 )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6 1只Wistar大鼠分成 3组 ,实验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 (CL) ,2 μl(0 0 5mg/kg体重 ) ,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中对大鼠的行... 目的 探求白细胞介素 6 (IL 6 )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6 1只Wistar大鼠分成 3组 ,实验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 (CL) ,2 μl(0 0 5mg/kg体重 ) ,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中对大鼠的行为及脑电图 (EEG)进行观察和记录 ;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大鼠海马IL 6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射CL过程中即诱发癫痫 ,且测到痫性脑电图 ,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无癫痫症状及癫痫样脑电图出现 ;实验组大鼠海马CA1、CA2 区IL 6免疫反应性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强 (P <0 0 1) ,表现为海马CA1、CA2 区阳性反应细胞数目增多 ,着色明显加深 ;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癫痫的发病过程中海马神经元内的IL 6含量有显著的变化 ,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大鼠海马 IL-6 生理盐水 免疫反应性 对照组 空白对照 CA1 侧脑室注射 阳性反应
下载PDF
戊四氮致痫大鼠脑脊液IL-1β、IL-6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向赟 许晓莉 刘宇炜 《江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年第4期20-22,共3页
目的 :探求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 - 1β ,IL - 1β)、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 - 6)与癫痫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成 3组 ,第一组戊四氮致痫组 (实验组 ) ,第二组生理盐水组 ,第三组正常对照组 ... 目的 :探求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 - 1β ,IL - 1β)、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 - 6)与癫痫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成 3组 ,第一组戊四氮致痫组 (实验组 ) ,第二组生理盐水组 ,第三组正常对照组 ;然后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对各组大鼠的脑脊液中IL - 1β、IL - 6的量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第一组与第二组、第三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第二、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IL - 1β、I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脊液 戊四氮 白细胞介素-lβ 白细胞介素-6 癫痫 发病机理
下载PDF
大鼠海马神经元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与癫痫发生的相关性(英文)
19
作者 向赟 董大翠 +2 位作者 刘庆莹 雷皓 朱长庚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4期7835-7837,共3页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海马逐渐成为近来研究癫痫发病的重要区域,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同时又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在体及离体的研究证实:脑内存在IL-2及IL-2R,IL-2能...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海马逐渐成为近来研究癫痫发病的重要区域,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同时又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在体及离体的研究证实:脑内存在IL-2及IL-2R,IL-2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并能引起行为及脑电图的改变,IL-2与癫痫发病的联系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中IL-2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1/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脑研究室完成。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0~250g,实验前均饲养于安静、无强光刺激的环境中。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coriarilactone,CL)2μL,生理盐水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海马IL-2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实验中大鼠的行为及脑电图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射CL过程中即诱发癫痫,且测到痫性脑电图,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无癫痫症状且未记录到痫性脑电图;实验组大鼠海马IL-2免疫反应性较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海马神经元 白细胞介素2 癫痫 相关性 生理盐水
下载PDF
马桑内酯致痫大鼠海马IL-1β免疫反应性的变化
20
作者 向赟 董大翠 +2 位作者 刘庆莹 刘宇炜 朱长庚 《解剖学研究》 CAS 2003年第2期165-165,共1页
关键词 马桑内酯 海马 IL-1Β 免疫反应性 癫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