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交流电刺激提升不同人群工作记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张玉凤 吕娇娇 刘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在进行推理、理解和学习等复杂认知任务中一种大脑对信息临时存储和加工的能力[1-2]。该能力与推理、流动智力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关[3-4],其提升有助于增强人在需要更加复杂思维和行动任务时的表现[5]。此外...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在进行推理、理解和学习等复杂认知任务中一种大脑对信息临时存储和加工的能力[1-2]。该能力与推理、流动智力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关[3-4],其提升有助于增强人在需要更加复杂思维和行动任务时的表现[5]。此外,许多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常伴随工作记忆障碍。例如,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除妄想、幻觉、语言混乱、精神运动行为障碍外,工作记忆障碍也是患者核心症状之一,且被认为是疾病预后和转归的重要预测因子[6]。目前针对提升工作记忆的药物效果有限,迫切需要其他针对改善工作记忆的创新型干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复杂思维 行为障碍 核心症状 研究现状与展望 干预手段 预测因子 复杂认知
下载PDF
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
2
作者 周治宁 周容 +3 位作者 肖燕文 王博文 吕娇娇 刘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 目的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任意两种刺激之间至少间隔1周。其中,多靶区tDCS的目标靶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DLPFC)和双侧初级运动皮质(M1);单靶区tDCS仅刺激L-DLPFC。在每种刺激前后,所有受试者进行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步行和站立平衡测试,双任务中的第二任务为N-back任务。刺激前后观察双任务姿势控制表现、双任务消耗(DTC)和工作记忆表现。结果刺激后,3种刺激间双任务步行的步幅变异性(F=3.792,P=0.029)、步幅变异性_DTC(F=3.412,P=0.040)以及双任务站立平衡的压心摆动速度(Vcop)(F=3.815,P=0.029)有显著性差异。与假刺激相比,多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0.047)和Vcop(P=0.015)降低,步幅变异性_DTC有降低趋势(P=0.073);单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0.011)、步幅变异性_DTC(P=0.014)和Vcop(P=0.025)均降低。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后,压心摆动面积的双任务消耗降低(P=0.035)。3种刺激后受试者工作记忆表现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靶区tDCS和单靶区tDCS均可调控健康成年人的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且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在调控站立平衡双任务姿势控制效果上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 姿势控制 工作记忆 背外侧前额叶 初级运动皮质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载PDF
老年重症患者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对康复的影响
3
作者 吕娇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56-0159,共4页
观察老年重症患者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对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7月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 观察老年重症患者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对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7月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预防性压疮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压疮风险及压疮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焦虑、抑郁及压疮风险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护理后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重症患者开展预防性压疮护理,可以有效避免老年重症患者诊疗期间压疮的发生,改善患者心理、生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重症 预防性压疮护理 康复
下载PDF
靶向性调控胫骨前肌对静态平衡的影响——基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干预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志强 江勇 +5 位作者 教富佳 朱春月 付田莉 周俊鸿 吕娇娇 刘宇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5-233,共9页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交叉实验设计,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胫骨前肌的靶向性调控是否可以诱导静态平衡表现的改善。方法使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确定胫骨前...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交叉实验设计,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胫骨前肌的靶向性调控是否可以诱导静态平衡表现的改善。方法使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确定胫骨前的肌皮层热点靶区,24名在校大学生以随机的顺序接受两次刺激——20 min,2 mA tDCS和假刺激(sham),每次刺激前后分别完成TMS测试和平衡能力测试,评估tDCS靶向性调控胫骨前肌对皮层兴奋性以及双足睁眼、双足闭眼、单足睁眼和单足闭眼静态平衡的影响。结果(1)tDCS和Sham未呈现明显的组间差异;相比基线,tDCS刺激显著增大双足睁眼的平均速度,显著降低单足闭眼的动摇总轨迹长。(2)相比Sham,tDCS显著增大双足睁眼和单足闭眼Y方向平均中心变位。相比基线,tDCS显著降低双足睁眼Y方向平均中心变位、单足闭眼Y方向平均速度。(3)相比Sham,tDCS显著增加双足睁眼X方向平均中心变位、单足闭眼X方向平均中心变位和双足睁眼X方向最大动摇经。相比基线,tDCS显著增加双足睁眼X方向平均中心变位、单足睁眼X方向平均中心变位、单足闭眼X方向平均中心变位和双足闭眼X方向平均速度。(4)tDCS和Sham的运动诱发电位与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未呈现明显的组间差异。相比基线,tDCS显著降低RMT。结论tDCS靶向性调控胫骨前肌可有效改善单足闭眼平衡表现,但刺激方案对左右方向控制肌群的忽视降低了双足睁眼站立平衡表现;tDCS对胫骨前肌的靶向调控是一种改善前后方向平衡表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胫骨前肌 静态平衡 神经生理学
原文传递
基于脑网络的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降低健康成年人双任务步态变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容 黄灵燕 +1 位作者 毕嘉伟 吕娇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14-1521,共8页
目的:步态表现与额顶网络(FPN)及默认网络(DN)的活动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靶向性调控FPN和DN的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multifocal-t DCS)对健康成年人双任务步态表现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分成多焦点t DCS组(20.70... 目的:步态表现与额顶网络(FPN)及默认网络(DN)的活动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靶向性调控FPN和DN的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multifocal-t DCS)对健康成年人双任务步态表现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分成多焦点t DCS组(20.70±2.45岁)和Sham组(21.55±2.03岁),每组20例。多焦点t DCS将8个电极放置于FPN和DN的关键大脑皮质,兴奋FPN同时抑制DN,总刺激强度小于4m A,时间为20min。Sham使用与多焦点t DCS相同的刺激时间、电流强度和电流加速过程,前30s内将电流升至2m A,然后在后30s内立即降至0(Sham仅提供了1min电流输入)。在电刺激前和刺激后即刻进行常速、快速和双任务步态测试,采集步态的基本时空参数(步幅、步速、步宽、步幅时间)和步态变异性指标,并据此计算双任务消耗(dual-task costs,即双任务表现相对于单任务表现的多余消耗)。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刺激前后)方差分析评估多焦点t DCS对步态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了本次试验,少数受试者在刺激后报告了轻微针刺感和皮肤发痒,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推测刺激类型总体正确率为48.00%,盲效良好。方差分析发现,双任务步态条件下的步宽变异性具有显著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P<0.05)。具体而言,双任务步态条件下,多焦点t DCS组干预后步宽时间变异性下降了12.32%,Sham组干预后步宽时间变异性上升了22.57%。其他步态参数未观察到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基于脑网络的多焦点t DCS对健康成年人的复杂步态控制能力具有一定调控作用,特别是双任务条件下的步态变异性。未来可以考虑将刺激方案应用到老年人,尤其是步态或认知障碍老年人群,以期更有效地帮助老年人提高复杂步态控制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网络 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 健康成年人 步态变异性
下载PDF
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吕娇娇 黄强民 汤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1-628,共8页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实验组造模8周,分别于造模后恢复4、8、12周,检测收缩结节、局部抽搐反应、自发性电位(波形、波幅和波频),肌肉活检并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实验组均发现触发点和局部抽搐反应;(2)实验组触发点处均出现自发性放电,其频率显著增加;恢复8、12周组自发电位波形和波幅增大;(3)光镜下,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均发现增大、圆形、深染的挛缩结节,及粗细不等的梭形肌纤维(P<0.01);(4)电镜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显示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结构异常;恢复4周组以损伤性改变为主,恢复8、12周组损伤性改变消失,肌纤维形态异常,肌小节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论:创伤方式建立的早期触发点多为典型损伤性肌纤维,出现高频正常波形的自发性电位,且肌小节长度正常;慢性触发点多表现为局部供能障碍、肌小节缩短及高频、高幅和异常形态的自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损伤 动物模型 电生理 病理组织切片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运动锻炼:一种预防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手段 被引量:9
7
作者 吕娇娇 刘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6-96,F0003,共2页
认知功能下降与痴呆发病是老年人群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2014年中国老龄人口已达2.12亿,2012年中国痴呆患者总数接近920万,占全球痴呆人口的25.8%(Chan等,2013)。更加不容乐观的是,当今科学研究尚未完全攻克该疾病,伴随... 认知功能下降与痴呆发病是老年人群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2014年中国老龄人口已达2.12亿,2012年中国痴呆患者总数接近920万,占全球痴呆人口的25.8%(Chan等,2013)。更加不容乐观的是,当今科学研究尚未完全攻克该疾病,伴随老龄化出现的大量痴呆患者,将对中国公共健康带来巨大挑战。大量研究试图寻找有效的干预手段,力求及早预防与治疗以减少痴呆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运动锻炼 预防 健康问题 老年人群 认知功能 老龄人口 科学研究
下载PDF
12周惯性哑铃练习对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4
8
作者 吕娇娇 黄灵燕 刘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69,80,共8页
目的观察12周惯性哑铃练习对轻度认知损害(MCI)老年人认知功能、身体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并探讨认知改善与其他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5名MCI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n=22)和对照组(n=23)。干预组受试者进行惯性哑... 目的观察12周惯性哑铃练习对轻度认知损害(MCI)老年人认知功能、身体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并探讨认知改善与其他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5名MCI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n=22)和对照组(n=23)。干预组受试者进行惯性哑铃练习(3次/周,60 min/次,持续12周),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结果 12周后,干预组受试者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总分/指令得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起立行走计时(TUG)和SF-36健康调查问卷(SF-36)心理总得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受试者ADAS-Cog总分/单词回忆得分/注意力得分、简明精神量表(MMSE)评分、TUG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的改善程度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F-36心理总得分改变(r=-0.712)、PSQI改变(r=-0.380)与认知改善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12周惯性哑铃练习可显著提高MCI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并对其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具有积极影响,且心理和睡眠改变程度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认知功能 身体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睡眠质量 轻度认知损害 老年人
下载PDF
身体活动对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吕娇娇 刘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9-813,共5页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增加,包括痴呆症。据估计每4s就有一位痴呆患者被确诊,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如果延迟其发病1年,可在世界范围内减少920万AD患者。因...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增加,包括痴呆症。据估计每4s就有一位痴呆患者被确诊,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如果延迟其发病1年,可在世界范围内减少920万AD患者。因此,对痴呆患者早期诊断和预防对减少全球痴呆患者、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损害 老年人 可能机制 认知功能 身体活动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AD患者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脂肪性肝损伤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吕娇娇 马晓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16-117,共2页
脂肪肝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治疗有其优势与特色,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脂肪肝发病特点,认为"脾气虚"是脂肪性肝损伤的发病基础,酒、湿、痰、瘀之邪蓄积日久而成毒,"毒邪内蕴"是主要病理因素,"气... 脂肪肝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治疗有其优势与特色,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脂肪肝发病特点,认为"脾气虚"是脂肪性肝损伤的发病基础,酒、湿、痰、瘀之邪蓄积日久而成毒,"毒邪内蕴"是主要病理因素,"气虚毒蕴"为脂肪性肝损伤主要发病机制,此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脂肪型肝炎 病因病机 气虚毒蕴
原文传递
惯性哑铃练习对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娇娇 刘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4-550,共7页
目的:惯性哑铃练习可显著改善轻度认知损害(MCI)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对该人群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3个月惯性哑铃练习对MCI老年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5例MCI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DTG,n=... 目的:惯性哑铃练习可显著改善轻度认知损害(MCI)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对该人群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3个月惯性哑铃练习对MCI老年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5例MCI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DTG,n=22)和对照组(CG,n=23)。DTG进行12周惯性哑铃练习(每周3次,60min/次),CG不进行运动干预。干预前后测试所有受试者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包括计时起立行走(TUG)、功能性伸展(FR)、10m走计时、本体感觉(运动觉)和静态平衡能力。结果:12周惯性哑铃干预对DTG受试者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表现为移动能力(TUG,t=3.38, P<0.01)、踝关节背屈/外翻(t=-2.55, P=0.02;t=-2.54, P=0.02)、膝关节屈曲方向(t=-2.39, P=0.03)运动觉和Y轴偏移距离双腿站立闭眼(t=2.34, P=0.03)显著改善。干预前后,TUG(0.81 s, F=4.34, P=0.04)、单腿睁眼站立X轴(10.56mm/s;F=5.71, P=0.02)与Y轴摇摆速度(14.96mm/s;F=4.33, P=0.04)改变量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DTG受试者上述指标的改变优于CG。结论:12周惯性哑铃练习对MCI老年人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移动能力、本体感觉)产生一定影响,但其改善程度较小。未来研究可考虑双任务测试提高指标的敏感性,并制定针对性练习方案以提高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惯性哑铃 运动控制 轻度认知损害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内理化环境的改变及其作用 被引量:29
12
作者 黄丹婧 吕娇娇 +1 位作者 黄强民 吴小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5313-5316,共4页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神经系统致敏 伤害性感受器 致痛因子 组织构建
下载PDF
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肌电活动和组织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赵贞妍 叶刚 +1 位作者 黄强民 吕娇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4-599,共6页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寻找触发点、记录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病理解剖取材,然后进行触发点肌电分析和观察肌纤维病理组织形态。结果:A组大鼠没有出现触发点,B组大鼠平均出现2个触发点。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自发肌电活动,实验组除了出现自发肌电活动外,其肌电电位是一种纤颤电位,与对照组的正常肌电电位有明显的区别。实验组的病理切片发现聚集的圆形或椭圆形肌纤维结节以及粗细相间的连续梭形肌纤维。结论:肌筋膜触发点是一种区域性堆集并具有肌电信号异常的挛缩肌纤维。此特征也反证了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建立的大鼠触发点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损伤 自发电位 挛缩肌纤维
下载PDF
天津地铁10号线典型车站结构抗震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吕娇娇 赵子乾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6-130,共5页
研究目的:本文以水平地震作用对天津地区地下车站结构的影响、结构抗震分析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采取构造措施为研究目的,通过以天津地铁10号线梅林路站为例,针对天津地区明挖地铁车站常见车站形式,考虑结构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 研究目的:本文以水平地震作用对天津地区地下车站结构的影响、结构抗震分析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采取构造措施为研究目的,通过以天津地铁10号线梅林路站为例,针对天津地区明挖地铁车站常见车站形式,考虑结构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组合,采用反应位移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专项抗震设计研究。研究结论:分析结果表明:(1)天津软土地区地震作用明显,软土较厚区域地震作用远大于基岩面较浅区域;(2)天津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以认为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3)分析得出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标准两层车站和局部三层换乘车站结构形式变化处为最不利受力位置,抗震工况可能在此处起控制作用,从而采用针对性措施,如加强薄弱的构件强度和提高构件节点的构造措施,切实提高地铁车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天津地区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荷载组合 抗震设计 构造措施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与治疗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丹婧 吕娇娇 +1 位作者 黄强民 吴小丽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7期157-160,共4页
骨骼肌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占人体总重量的50%。每一块肌肉都可能发生疼痛和功能异常,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临床调查显示,30%骨骼肌疼痛患者是由于肌筋膜触发点导致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些疼痛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 骨骼肌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占人体总重量的50%。每一块肌肉都可能发生疼痛和功能异常,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临床调查显示,30%骨骼肌疼痛患者是由于肌筋膜触发点导致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些疼痛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了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 发病率 治疗 疼痛患者 生活质量 功能异常 临床调查
下载PDF
新型太极拳干预对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肌力和动态平衡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潘晓雨 黄灵燕 +3 位作者 吕娇娇 伍勰 牛文鑫 刘宇 《体育科研》 2017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验证6个月的新型太极拳康复方案干预是否可以改善老年女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下肢肌力和动态平衡能力。方法:招募46名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太极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验干预。实验前后,通过等速肌力测试仪和动态平... 目的:验证6个月的新型太极拳康复方案干预是否可以改善老年女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下肢肌力和动态平衡能力。方法:招募46名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太极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验干预。实验前后,通过等速肌力测试仪和动态平衡测试指标,测量所有受试者下肢肌力和动态平衡能力。结果:6个月前后,太极组下肢肌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动态稳定性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新型太极拳康复干预可促进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动态平衡稳定性,简易有效,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膝骨关节炎 肌力 动态平衡
下载PDF
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湿针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丹婧 黄强民 +3 位作者 吕娇娇 吴小丽 谭树生 庄小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1220-1222,1225,共4页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疗前中后的疼痛评估。结果:治疗中期,好转率100%;2个月后治愈率和良好率分别达85%和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肩周炎时,考虑治疗受累肌肉筋膜疼痛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湿针治疗
下载PDF
脂肪肝中医“气虚痰毒”证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晓燕 吕娇娇 张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200-201,共2页
目的:通过"气虚痰毒"证实验研究及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干预,以效测证,反证"气虚痰毒"病机学说。方法:采用模拟病因法与西医病理结合法复制脂肪性肝炎属中医"气虚痰毒"证动物模型,以东宝肝泰作对照,观察益气... 目的:通过"气虚痰毒"证实验研究及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干预,以效测证,反证"气虚痰毒"病机学说。方法:采用模拟病因法与西医病理结合法复制脂肪性肝炎属中医"气虚痰毒"证动物模型,以东宝肝泰作对照,观察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对脂肪肝大鼠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游离脂肪酸(FFA)、内毒素(LPS)、肝酶、肝脂及TNFa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GAS、MTL水平下降,血清FFA、LPS、ALT、AST及肝组织TC、TG、TNFa含量明显升高;中药能提高血清GAS、MTL水平,降低血清FFA、LPS、ALT、AST及肝组织TC、TG、TNFa含量,明显优于东宝肝泰(P<05)。结论:"气虚痰毒"为脂肪性肝炎的主要病机,脾虚是发病基础,痰毒为主要病理因素,提出"益气化痰解毒"为脂肪性肝损伤的治疗大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气虚痰毒证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对脂肪肝大鼠肝组织NF-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晓燕 崔吉英 +1 位作者 张岩 吕娇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963-964,共2页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解毒中药治疗脂肪肝药效学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加白酒灌胃建立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以东宝肝泰作对照,观察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对脂肪肝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肿瘤坏死因子(TNFa)、转化生长因子β1(T...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解毒中药治疗脂肪肝药效学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加白酒灌胃建立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以东宝肝泰作对照,观察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对脂肪肝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肿瘤坏死因子(TNF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结果:大鼠第10周出现严重的内毒素血症;模型组大鼠比正常组NF-κB、TNFa、TGF-β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中药能抑制NF-κB活化,降低TNFa、TGF-β1的含量,均明显优于东宝肝泰(P<0.05)。结论:益气化痰解毒中药具有较强抗脂肪性肝炎效应,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NF-κB过度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中药 NF-ΚB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20
作者 吕娇娇 晋玲 +2 位作者 王艳 张婷 高国香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3期568-573,共6页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方法:通过植物病原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病原菌在营养琼脂(NA)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菌...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方法:通过植物病原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病原菌在营养琼脂(NA)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菌落直径为1~3 mm,圆形或近圆形,乳白色、光滑凸起、半透明状、边缘整齐;革兰染色反应为阴性,好氧型,在10~40℃均能生长,在pH为5.7、6.8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2%、5%NaCl环境下可生长;可利用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柠檬酸盐及硝酸盐;在代谢活动中可产生酪氨酸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分解色氨酸,液化明胶;不产生卵磷脂酶、淀粉水解酶及乙酰甲基甲醇。致病性测定初步验证了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致病菌;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引起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Burkholder)Dowson。结论:明确了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为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