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知育智:智慧教育下的知识教学变革
1
作者 吕寒雪 《教学研究》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智慧教育作为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样态,呼唤传统知识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然而,智慧教育下的知识教学存在3点悖论: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教学的有限性之悖、知识地位的式微与智慧地位的强化之悖、知识主体的去中心与教学价值取向... 智慧教育作为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样态,呼唤传统知识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然而,智慧教育下的知识教学存在3点悖论: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教学的有限性之悖、知识地位的式微与智慧地位的强化之悖、知识主体的去中心与教学价值取向之悖。为此,立足知识教学的知识论,在知识的本体智慧、意义智慧、生成智慧与实践智慧等智慧属性之上明确“知本蕴智”的知识观。进而提出智慧教育下知识教学彰显智慧意蕴、实现育人价值的变革理路:教学设计聚焦知识理解,从纷繁程式走向精简主线;教学追求关注知识意义,从确定思维走向不确定追求;教学组织促进知识联通,从自主建构走向群智集成;教学旨归指向知识成人,从以知求解到知以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教学 智慧教育 知识观 智慧
下载PDF
当教师遇上ChatGPT:挑战与应对之道
2
作者 丁奕 吕寒雪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8,共9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催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全新生态。教师在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机遇的同时,势必面临其带来的种种挑战。从人才观、交往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来看,ChatGPT与教育融合背景下教师面临的...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催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全新生态。教师在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机遇的同时,势必面临其带来的种种挑战。从人才观、交往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来看,ChatGPT与教育融合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挑战表现为:教育目标转型升级带来的育人挑战,复杂多元的教育互动引发的交往挑战,知识转向与学习方式变革带来的课堂教学挑战,以及替代性学考评带来的评价挑战。据此,提出ChatGPT与教育融合背景下教师的应对之道:打破“威胁”思维,保持教育定力,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成为教育交往的引领者,加强交往的育人性与情感联结;理解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开展以育人为核心的人机协同教学;明晰ChatGPT赋能教学评价的限度与边界,以“人”的立场防止伦理失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 教师
下载PDF
人机协同教学中教师身份认同的情感理路与提升路径:一个情感社会学的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吕寒雪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8-115,共8页
人机协同教学在推进教师角色分工精细化的同时,极大动摇着教师的身份认同,症结在于教师身份的去情感化。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审视教师身份认同的情感逻辑,发现人机协同教学出现政策要求与社会期待下教师身份的多元化、互动硬环境异质化... 人机协同教学在推进教师角色分工精细化的同时,极大动摇着教师的身份认同,症结在于教师身份的去情感化。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审视教师身份认同的情感逻辑,发现人机协同教学出现政策要求与社会期待下教师身份的多元化、互动硬环境异质化和互动符号系统单维化,伴之而来的是情感规则的遵与违之间教师身份的内在冲突,低回报情感劳动下教师身份的核心质素动摇。对此,需以情感取向为主线统整教师身份结构,化解人机协同教学的身份冲突;发挥教师情感的动力效能,促进人机协同教学的身份协商与身份展示;关照教师身份的情感性要素,为人机协同教学中的教师身份转变减负增能,从而推进教师身份的合情改变,实现人机协同教学中人与技术的和谐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教学 教师身份认同 情感社会学 情感规则 情感劳动
下载PDF
智能时代“双师”课堂教学:本质、表征与实践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鑫 吕寒雪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97,共8页
智能时代的“双师”课堂教学是指人类教师和智能机器人教师在智能化课堂场域中,通过人机协同与高效合作促进学生智慧化成长的过程,旨在充分发挥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个性化与高效化,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需... 智能时代的“双师”课堂教学是指人类教师和智能机器人教师在智能化课堂场域中,通过人机协同与高效合作促进学生智慧化成长的过程,旨在充分发挥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个性化与高效化,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需要且拥有无法为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智慧。“双师”课堂教学具有“双师”协同的互惠化、课堂支持的智能化和学生成长的智慧化等特征,在微观结构形态上表征为“双师”互融的一体化教学结构,在宏观系统形态上表征为课堂场域支持的演化型协同教学系统。“双师”课堂教学的实践逻辑在于“双师”以授业解惑的教学技能培育学生理性智慧,以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涵养学生价值智慧,以情志并重的教学机智发展学生实践智慧,促进学生在智能时代收获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与智慧化的生命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双师”课堂 人机协同 智能化教学 智慧化成长
下载PDF
从“情知分离”到“情知共生”:在线学习变革的情感哲学审思 被引量:5
5
作者 赵鑫 吕寒雪 吴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3-60,共8页
在线学习作为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引领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的变革,对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线学习发展初期,由于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逐渐形... 在线学习作为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引领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的变革,对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线学习发展初期,由于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逐渐形成了“重知轻情,情知分离”取向,导致在线学习陷入情感体验缺场化、情感效用工具化和情知行动悖离化等困境。随着信息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从技术文明主导转向兼重情感文明,在线学习立足“情以导知、情知共生”取向,生成由情知共在、情知互促到情知交融的内在逻辑,逐渐构建起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在线学习的应然进路,即以有意义的生命实践明确在线学习的本然深度,以个性化成长彰显在线学习的多维发展性价值和以情知交融路径提升在线学习实践的行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情以导知 情知共生 个性化成长
下载PDF
土壤固化剂在现代路面基层和底基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吕寒雪 冯瑞莹 王浩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9年第7期198-200,共3页
土壤固化剂是指可以对土体进行化学处理,从而改变土壤的组成和土体的工程性质,进而达到提高土质强度,改善土质压实性一种外掺剂。土壤固化剂按其性状分为固体和液体两大类,土壤固化剂是现代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固化的新型化学材料,能改善... 土壤固化剂是指可以对土体进行化学处理,从而改变土壤的组成和土体的工程性质,进而达到提高土质强度,改善土质压实性一种外掺剂。土壤固化剂按其性状分为固体和液体两大类,土壤固化剂是现代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固化的新型化学材料,能改善和提高土壤技术性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土质,生物酶类土壤固化剂如路易酶,它能够使土壤承载比CBR提高51%以上,并有效降低土壤渗透率,减少后期因雨水较多出现的冲蚀、车辙、隆起、洞穴等问题,大大降低工程成本,效果显著,在多个国家都有过成功的工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土壤固化剂 固化土路面基层 路易酶
下载PDF
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鑫 吕寒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77,共8页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呼唤相应的情感文明予以平衡。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情感层面达臻开明与进步的合理状态,由此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情感...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呼唤相应的情感文明予以平衡。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情感层面达臻开明与进步的合理状态,由此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情感境界。情感文明作为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创新的精神力量,能够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成人之学,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逻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需要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合理遵循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培育人工智能教育主体的情感修养,以及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资源,厚植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底蕴,走向技术文明与情感文明和谐共生的育人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育 情感文明 情本文化 情感修养 情感场域
下载PDF
“五育融合”引领下教学变革的价值定位、认识逻辑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鑫 吕寒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20,共9页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思维的新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新范式,其引领下的教学变革旨在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融合的发展。这一价值定位要求教学以“五育间性”为根基,遵循由“渗透”到“互联”、至“互育”...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思维的新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新范式,其引领下的教学变革旨在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融合的发展。这一价值定位要求教学以“五育间性”为根基,遵循由“渗透”到“互联”、至“互育”、达“合育”的认识逻辑,由“源”及“流”地推动五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渐进融合。通过建构融合化教学目标、勾勒融合育人的应然框架,统整融成型教学资源、强化融合育人的有力支撑,采用融通性教学方式、提升融合育人的实践品质,落实融入式教学评价、实现融合育人的深度覆盖等举措打造五育融合式教学体系,可以确保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五育的融合育人效应,达成“五育融合”与教学变革的双向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教学变革 高质量育人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可能困境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家军 吕寒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1-71,共11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劳动的既有形态和劳作方式,同时也使劳动教育的内在意涵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树立兼容并蓄的多元劳动价值观,培育智能驾驭、协作与超越之能以及培植求实求真求新的劳动...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劳动的既有形态和劳作方式,同时也使劳动教育的内在意涵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树立兼容并蓄的多元劳动价值观,培育智能驾驭、协作与超越之能以及培植求实求真求新的劳动精神。然而,人工智能时代前沿的价值理念与新兴科技深刻冲击着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将面临见术不见人的价值异化、浅薄而矛盾的内容庞化、身体不在场的实践窄化以及见量不见质的评价数化等可能困境。要突破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可能困境并寻求自身发展路径,劳动教育应将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作为逻辑起点,以统整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为内在动力,以跨越时空贯彻具身化实践为行动转向,以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评价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 劳动 异化
下载PDF
迈向强有力的教师教育课程整合:知识基础与实现进路
10
作者 吕寒雪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教师教育课程整合是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教师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从分离迈向整合的逻辑起点。重新审视教师教育课程的知识基础,发现教师教育课程知识作为认知、思维与价值观的内在勾连,强有力知识对师范生最有价值,... 教师教育课程整合是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教师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从分离迈向整合的逻辑起点。重新审视教师教育课程的知识基础,发现教师教育课程知识作为认知、思维与价值观的内在勾连,强有力知识对师范生最有价值,包含日常经验知识、科目理论知识和教学化知识。教师教育课程整合即通过知识强有力属性融通下的领域化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对强有力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生产,增进教师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育人功能。在具体行动上,需立足项目导向的课程进阶,以多重场域联动的教学学术共同体为整合纽带,借助于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和本土话语,推动强有力教师教育课程图景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整合 知识基础 强有力知识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变革:缘起、挑战与出路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家军 吕寒雪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2,79,共9页
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新型劳动,对传统的劳动教育发起新一轮的变革挑战。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劳动手段智能化、劳动场域虚拟化、劳动过程创新化和闲暇时间丰裕化,将触发劳动教育在育人身份、实践方式、教育重心与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在博... 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新型劳动,对传统的劳动教育发起新一轮的变革挑战。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劳动手段智能化、劳动场域虚拟化、劳动过程创新化和闲暇时间丰裕化,将触发劳动教育在育人身份、实践方式、教育重心与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在博弈。同时,容易使劳动教育陷入技术主导式教学、分散式个人实践、偏狭化身体教育、误读式劳动意义的境地,弱化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道德、劳动知能和劳动价值观等智能时代必备的劳动素养。对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回归人师引领,培育反思创造的劳动精神;推进共同参与,陶铸团结协作的劳动道德;还原整全身体,推动劳动知能的完整发展;澄明劳动意义,树立等值齐观的劳动价值观,以积极的姿态面向未来,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素养的智慧型劳动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 内在博弈 人的全面发展
原文传递
在线探究社区教研模式的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鑫 吕寒雪 《当代教师教育》 2021年第2期39-44,共6页
在线探究社区教研模式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教研环境中,以探究社区理论为指导,以网络研修平台为主阵地,以教研共同体为主导,以问题驱动的专题研修为抓手,围绕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问题系统开展社会交互、协作建构与批判反思的教研组织... 在线探究社区教研模式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教研环境中,以探究社区理论为指导,以网络研修平台为主阵地,以教研共同体为主导,以问题驱动的专题研修为抓手,围绕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问题系统开展社会交互、协作建构与批判反思的教研组织形式及操作流程。在线探究社区教研模式诸要素相互耦合,形成了以信任文化为纽带的互动合作机理,以异质特征为基准的精准分工机理,以实践性反思为核心的探究行动机理,以资源流动为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机理,推动在线探究社区教研活动的高效运行。在线探究社区教研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依托技术支持,提升教研主体的在线临场感;立足科学精神,促进教研问题的理智化探究;扎根社区文化,推动教研共同体的专业发展,切实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探究社区 教研模式 “互联网+”教研 教研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