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白垩纪恐龙时代陆相地质记录
1
作者 王成善 高远 +22 位作者 王璞珺 吴怀春 吕庆田 朱永宜 万晓樵 邹长春 黄永建 高有峰 席党鹏 王稳石 贺怀宇 冯子辉 杨光 邓成龙 张来明 王天天 胡滨 崔立伟 彭诚 余恩晓 黄何 杨柳 毋正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2-430,511-534,共43页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索大规模陆相有机质富集机理为科学目标,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框架下,成为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项目历时16年,以超97%的取心率获得连续完整的8187 m岩心,建立了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重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多时间尺度陆地气候旋回与气候事件,揭示了白垩纪湖海平面波动机理,确认了松辽盆地发生过海侵事件。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推动了全球地质学家合作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带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为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国际与国内影响。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代表了探索深时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借助科学钻探,人类会不断增强对深时气候环境演化等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松辽盆地 白垩纪 古气候 年代地层格架 海侵事件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启示
2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4 位作者 石玉涛 史大年 严加永 张洪双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0-915,共16页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地震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区域构造演化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结构与成矿动力学模型--深部探测(SinoProbe)综述 被引量:79
3
作者 吕庆田 董树文 +5 位作者 史大年 汤井田 江国明 张永谦 徐涛 SinoProbe-03-CJ项目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9-906,共18页
岩石圈结构和深部过程对理解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十分重要。岩石圈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的或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岩石圈结构和深部过程对理解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十分重要。岩石圈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的或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作者在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宽频地震、深地震反射、广角反射/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和反演结果取得一系列新发现:(1)成矿带上地幔顶部存在低速体,在中心深度300km处有一向SW倾斜的高速体;(2)S波接收函数证实成矿带岩石圈较薄,只有50-70km;横波分裂结果显示,成矿带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和强度与邻区有较大区别,显示平行成矿带(NE-SW向)的上地幔变形和流动;(3)深反射地震揭示成矿带上地壳曾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紧闭褶皱、逆冲和推覆为特征;在宁芜火山岩盆地、长江断裂带和郯庐断裂之下出现“鳄鱼嘴”构造,指示上下地壳在挤压变形过程中解耦;深反射地震证实发生过陆内俯冲和叠瓦,并认为是岩石圈增厚和拆沉的主导机制;(4)广角反射和大地电磁反演给出了跨成矿带地壳剖面的速度和电性结构,速度和电阻率分布总体上与构造单元相吻合。本文分析和解释了这些发现的地质意义,并结合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提出了成矿带地球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中、晚侏罗世陆内俯冲、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和MASH过程造就了长江中下游世界级成矿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远震层析成像 深反射地震 陆内俯冲 岩石圈拆沉 地球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揭示成矿系统、助力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深部探测(SinoProbe-03)进展 被引量:65
4
作者 吕庆田 董树文 +2 位作者 汤井田 史大年 常印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19-4343,共25页
两个原因使我们必须开展深部探测.一是寻找深部资源,二是更好地理解形成和控制陆内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预测新的矿集区.在深部探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开展了系统的多尺度、综... 两个原因使我们必须开展深部探测.一是寻找深部资源,二是更好地理解形成和控制陆内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预测新的矿集区.在深部探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开展了系统的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包括:成矿带尺度的宽频地震探测及"廊带式"综合探测,矿集区尺度的骨干剖面探测和三维建模,矿田尺度的三维探测与反演模拟.探测结果在三个层次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和新发现,完善了相关探测方法技术.主要包括:揭示了成矿带岩石圈结构、深部过程及对成岩、成矿的控制,提出了成矿带形成的动力学模型,诠释了在狭窄的成矿带内形成大规模金属堆积的深部因素;揭示了典型矿集区地壳三维结构、组成和断裂分布,建立了矿集区三维结构模型和区域成矿模式,推断了主要控矿岩体、地层的空间展布,预测了新的找矿靶区;开展了"玢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试验,总结了勘查模式,预测了深边部找矿靶区;提出了硬岩区反射地震数据采集设计、激发到接收的有效措施,探索了地震弱信号提取、噪声压制、静校正和偏移等处理新技术、新方法;提出了强电磁干扰区电磁去噪的数字形态滤波等技术,完善了二/三维带地形和考虑各向异性情况的电磁正反演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层析成像 深反射地震 三维建模 陆内俯冲 地球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SinoProbe-03年度进展综述 被引量:51
5
作者 吕庆田 史大年 +3 位作者 汤井田 吴明安 常印佛 SinoProbe-03-CJ项目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大陆现今的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地壳经历了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的"产品",保留着演化过程中重大地质事件留下的痕迹,使用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这个"产品"进行成像,不仅可以了解现今的构造和物质状态,还可以... 大陆现今的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地壳经历了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的"产品",保留着演化过程中重大地质事件留下的痕迹,使用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这个"产品"进行成像,不仅可以了解现今的构造和物质状态,还可以推演过去曾经发生的动力学过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资源基地,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一直是矿床学家关注、争论的焦点。2010年SinoProbe-03项目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完成了300km的宽频地震探测,在庐枞矿集区完成了5条剖面累计250km的反射地震、MT和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经初步处理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包括成矿带上地幔存在低速体,地幔各向异性呈小尺度变化特征,Moho面存在局部隆起,岩石圈底部界面模糊,地壳呈双层结构,上地壳厚度明显大于下地壳,并且经历了早期强烈挤压、后期伸展的变形过程等。这些新发现支持软流圈上隆、岩石圈减薄,富集地幔熔融、下地壳增厚、拆沉的深部动力学模式,并可解释成矿带普遍发育的白垩纪埃达克岩(adakite)、橄榄玄粗岩(shoshonite)的成因和长江中下游巨型成矿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地震 反射地震 大地电磁 层析成像 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下载PDF
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 被引量:52
6
作者 吕庆田 张晓培 +13 位作者 汤井田 金胜 梁连仲 牛建军 王绪本 林品荣 姚长利 高文利 顾建松 韩立国 蔡耀泽 张金昌 刘宝林 赵金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29-3664,共36页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勘探 磁法勘探 电磁法勘探 金属矿地震勘探 金属矿测井 井-地探测
下载PDF
庐枞矿集区火山气液型铁、硫矿床及控矿构造的反射地震成像 被引量:45
7
作者 吕庆田 韩立国 +3 位作者 严加永 廉玉广 史大年 颜廷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98-2612,共15页
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在探测深度和分辨率方面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为试验该方法在探测深部似"层状"矿床和控矿构造方面的探测效果,作者于2008年在安徽庐枞(庐江-枞阳)矿集区的罗河-泥河-大包庄矿区采集了2条10km的高分辨... 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在探测深度和分辨率方面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为试验该方法在探测深部似"层状"矿床和控矿构造方面的探测效果,作者于2008年在安徽庐枞(庐江-枞阳)矿集区的罗河-泥河-大包庄矿区采集了2条10km的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剖面。尽管矿区构造较为复杂,但偏移剖面仍发现了很多与地质吻合的反射。白垩纪沉积盆地(红盆)呈现清晰的三层结构,反映该地区白垩纪以来在伸展构造背景之下沉积环境还存在阶段性变化;盆地之下的反射更可能为晚侏罗世的碎屑岩沉积或中三叠世的碳酸盐岩沉积,红盆之下可能不存在庐枞"耳状"火山岩盆地的另一半。火山岩层大致也呈现3层结构,火山沉积岩层(双庙、砖桥组)的厚度在800~1000m,火山沉积岩之下有明显的"穹隆"状反射,可能为与侵入体有关的隆起。对照精细建立的矿床地质剖面,发现罗河、泥河矿体能够产生清晰的反射,初步证实高分辨反射地震可以直接探测到矿体,但当矿体陡倾、或结构形态复杂、或空间尺寸较小时,对应矿体位置没有可辨识的反射。试验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可以用于探测深部控矿构造,在合适条件下,可以探测似"层状"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气液型铁矿 反射地震 偏移剖面 深部矿产 控矿构造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找矿思路与初步尝试——以铜陵矿集区为实例 被引量:77
8
作者 吕庆田 杨竹森 +1 位作者 严加永 徐文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65-881,共17页
深部是未来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现有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也说明深部(>500m)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如何开展深部找矿?找什么类型的矿?在哪个深度上找矿?按照什么样的技术思路开展深部勘查工作?是目前深部找矿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分... 深部是未来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现有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也说明深部(>500m)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如何开展深部找矿?找什么类型的矿?在哪个深度上找矿?按照什么样的技术思路开展深部勘查工作?是目前深部找矿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成矿“缺位”预测的原则,对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和主要找矿目标层进行了分析,提出“成矿系统分析”+“立体填图”+“钻探验证”开展深部找矿的基本思路。并以铜陵矿集区为例,介绍近年来在深部成矿预测的初步结果。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对深部找矿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广泛的讨论,尽快形成可操作的深部矿产勘查程序,指导我国危机矿山深、边部的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资源潜力 找矿思路 立体填图 成矿系统 成矿模式
下载PDF
“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深地震反射证据 被引量:33
9
作者 吕庆田 刘振东 +2 位作者 董树文 严加永 张永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44-4359,共16页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及演化,获得如下认识:(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的陆内俯冲带,上地壳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大型逆冲、叠瓦、褶皱和推覆构造为特征;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俯冲或叠置到相邻块体之下,在宁芜火山岩盆地和沿江凹陷下形成了"鳄鱼嘴"构造.(2)白垩纪以来,长江深断裂带(CJF)由一系列拆离断层组成,大致沿长江河床分布.该断裂带在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为一组逆冲断裂,伸展垮塌阶段反转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同时控制了沿江凹陷的形成和演化.(3)陆内俯冲或叠置导致地壳加厚、拆沉,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鳄鱼嘴"构造或是沟通深部岩浆向上迁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沿江成矿岩浆岩的分布.正是这种特殊的深部过程和构造特征,导致了燕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深断裂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深地震反射 偏移剖面 陆内俯冲带
下载PDF
成矿系统的多尺度探测:概念与进展——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被引量:25
10
作者 吕庆田 孟贵祥 +3 位作者 严加永 张昆 赵金花 龚雪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3-689,共17页
在全球矿产勘查逐渐转向"绿地"、深部和覆盖区的大背景下,急需成矿理论的指导。20世纪末提出的成矿系统概念由于其强大的区域成矿预测功能,引起了矿业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成矿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分类,然后讨... 在全球矿产勘查逐渐转向"绿地"、深部和覆盖区的大背景下,急需成矿理论的指导。20世纪末提出的成矿系统概念由于其强大的区域成矿预测功能,引起了矿业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成矿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分类,然后讨论了成矿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探测和识别方法,最后结合笔者近年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的多尺度探测,讨论了陆内典型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地壳结构和地球物理响应,并对成矿系统概念在成矿预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结论:(1)成矿系统是由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所有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基本组成单元包括"源区"、"通道"和"场所",每个组成单元都包括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2)矿床是成矿系统多尺度深部过程耦合在某一"点上"的"结果"。成矿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对地壳和岩石圈地幔进行了强烈"改造",留下各种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痕迹",这些"痕迹"改变了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具有很好的可探测性;(3)基于长江中下游多尺度探测结果,提出了陆内典型成矿系统"源区"形成过程、控制岩浆/流体迁移的"通道"和物质沉淀场所的新认识;(4)在地学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今天,成矿系统和基于成矿系统的多尺度成矿预测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岩石圈结构 深部过程 多尺度探测 成矿预测 深部资源工程
下载PDF
铜陵狮子山金属矿地震反射结果及对区域找矿的意义 被引量:26
11
作者 吕庆田 侯增谦 +3 位作者 史大年 赵金花 徐明才 柴铭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0-398,共9页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占有重要的地位 ,绝大多数受控于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的接触面。因此 ,长期以来“五通组砂岩 +岩体”已成为寻找此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模型。为了探测黄龙组灰岩与五通组砂岩的接触面在铜陵矿...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占有重要的地位 ,绝大多数受控于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的接触面。因此 ,长期以来“五通组砂岩 +岩体”已成为寻找此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模型。为了探测黄龙组灰岩与五通组砂岩的接触面在铜陵矿集区的深度和展布 ,为隐伏矿预测提供依据 ,完善金属矿区地震反射技术 ,笔者在铜陵矿集区测试了 3条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 :地震反射可以精确确定五通组顶面的分布 ,该控矿层深度在 1~ 2km之间变化 ,大致呈复背斜形状 ,与地表的青山背斜相吻合 ,该层之下还存在 2个明显的岩性界面 ,推测分别为奥陶系灰岩顶面和基底面 ,其形态表现为更紧密的背斜 ,而且与五通组顶板反射面形态不耦合 ,反映了非耦合变形过程。这种变形有利于产生层间滑脱 ,为成矿流体迁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试验结果表明 ,在地表到 2km范围内 ,按照“岩体 +赋矿层位”的找矿模型在铜陵矿集区进行深部找矿仍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地震反射 分辨率 成矿系统 五通组砂岩 控矿构造
下载PDF
深部矿产勘查的地震学方法:问题与前景——铜陵矿集区的应用实例 被引量:33
12
作者 吕庆田 史大年 +2 位作者 赵金花 严加永 徐明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1-218,共8页
深部资源是未来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地震技术在深部资源勘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试验该方法在探测深部“层控”矿床和浅表容矿构造方面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金属矿地震勘查技术,在铜陵矿集区进行了反射地震和首波地震层析方法试验... 深部资源是未来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地震技术在深部资源勘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试验该方法在探测深部“层控”矿床和浅表容矿构造方面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金属矿地震勘查技术,在铜陵矿集区进行了反射地震和首波地震层析方法试验。结果显示,反射地震技术可以精确确定研究区的主要容矿层位石炭系黄龙组与泥盆系五通组接触面的空间分布,并能清晰反映地表5km深度内的大尺度结构、构造;首波地震层析技术可以揭示浅表岩体形态。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对在中国东部“第二富集带”寻找深部“层控”矿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资源勘查 反射地震 层析成像 容矿构造
下载PDF
庐枞矿集区上地壳结构与变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被引量:23
13
作者 吕庆田 刘振东 +4 位作者 汤井田 吴明安 严加永 肖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65,共19页
为揭示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更多信息,作者在庐枞矿集区实施了相互交叉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反射地震、MT及区域重磁数据,提出了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庐枞矿... 为揭示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更多信息,作者在庐枞矿集区实施了相互交叉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反射地震、MT及区域重磁数据,提出了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庐枞矿集区东西结构由"两坳一隆"组成,即西侧的潜山—孔城坳陷和东侧的庐枞火山岩盆地,二者之间以一隆起相隔;南北结构呈"南坳北隆"阶梯式台升,两个"台阶"断裂分别为汤家院—砖桥断裂、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庐枞火山岩盆地呈不对称"箕状",四周由向盆地倾斜的边界断裂围限。北、东边界断裂(BF2、LHTD)为深断裂,控制火山岩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构造上,矿集区由"三横六纵"断裂系统构成,从北到南的"三横"依次为: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汤家院—砖桥断裂和仪津—陶家巷断裂(BF3);从西到东的"六纵"依次为:郯庐、滁河(CHF)、罗河—缺口、枞阳—黄屯、陶家湾—施家湾断裂和沿江断裂带。矿集区的形成与演化主体上受燕山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NW向挤压和白垩纪的伸展。本文还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确定了"沿江断裂"为逆冲断裂系,庐江—黄姑闸—铜陵断裂为向南倾斜的低缓拆离断层;新发现汤家院—砖桥断裂,该断裂将庐枞火山岩盆地和潜山—孔城坳陷分为南北两部分。庐枞火山岩东北部,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盆地呈NWW—SEE走向,深达5.0km,认为它可能是印支期陆—陆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反射地震 MT探测 上地壳结构 火山岩盆地
下载PDF
四川呷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式 被引量:17
14
作者 吕庆田 侯增谦 +2 位作者 赵金花 吴凤翔 黄力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322,共10页
呷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三江”地区的超大型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 ,其综合找矿模式的建立对“三江”有色、贵金属成矿带的成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大量实测物探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地质、遥感和矿床地质资料 ,从 6个方面... 呷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三江”地区的超大型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 ,其综合找矿模式的建立对“三江”有色、贵金属成矿带的成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大量实测物探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地质、遥感和矿床地质资料 ,从 6个方面总结了该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式 :即大地构造背景 ;局部 (矿区 )成矿地质环境 ;地质找矿标志 ;区域物探、化探、遥感示矿要素 ;岩石、矿石物性特征 ;综合物 (化 )探异常特征。并给出了针对呷村型矿床的勘探程序和最佳勘探方法组合 ,对指导区域找矿及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矿模式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物探异常 多金属矿床 矿床地质 地质找矿标志
下载PDF
反射地震技术在成矿地质背景与深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43
15
作者 吕庆田 廉玉广 赵金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1-787,共17页
矿床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特定地质环境下形成的,深部结构、构造和动力过程是控制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成矿带或矿集区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保留着其演化动力学过程留下的痕迹,通过对不同深度地壳结构的探测,不仅可以提供成矿系统... 矿床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特定地质环境下形成的,深部结构、构造和动力过程是控制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成矿带或矿集区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保留着其演化动力学过程留下的痕迹,通过对不同深度地壳结构的探测,不仅可以提供成矿系统(成矿物质来源、迁移路径和存储空间)形成时期的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环境信息,还可以直接追踪控矿构造的延深,甚至直接发现深部矿体。反射地震是深部探测的核心技术,应用于大陆地壳结构探测和油气勘探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应用于成矿学的研究和深部金属矿勘查只有二十几年。本文回顾了近年反射地震技术在区域成矿背景、矿集区深部3D结构和深部找矿勘查中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技术发展方向,为我国"地壳探测工程(SinaProbe)"在重点成矿带和矿集区开展立体探测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资源勘查 反射地震 层析成像 容矿构造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成矿系统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综合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吕庆田 孟贵祥 +3 位作者 严加永 张昆 龚雪婧 高凤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53,共22页
成矿系统是在深部过程驱动下形成的、具有自组织的能量及物质迁移-汇聚系统。系统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在岩石圈不同尺度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方法进行探测或观测。文章尝试... 成矿系统是在深部过程驱动下形成的、具有自组织的能量及物质迁移-汇聚系统。系统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在岩石圈不同尺度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方法进行探测或观测。文章尝试在成矿系统理论框架下,对近10多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进行的多尺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结果进行分析,识别典型陆内成矿系统"源区""通道""场所"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痕迹",尝试构建陆内成矿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型。主要结论有:(1)长江中下游晚中生代的大规模铁、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是一个完整的成矿系统。该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分别为与高钾钙碱性岩浆岩有关的夕卡岩-斑岩成矿子系统、与橄榄安粗岩有关的陆相火山岩铁(硫)成矿子系统和与碱性岩有关的铜-金(铀)成矿子系统。(2)成矿系统的"源区"来自富集地幔的熔融、底侵,并在壳/幔边界与下地壳物质的混合,具有多级分布特点。幔源岩浆与地壳物质混合的比例决定了成矿金属的类型。(3)成矿带发育的"鳄鱼嘴"构造是铁铜成矿系统的主干"通道"。成矿系统"末端"矿质沉淀的"场所"主要受近地表褶皱、断裂、层间滑脱断层,以及由它们形成的断裂(裂隙)网络控制。(4)区域磁异常、放射性和地球化学异常是成矿系统残留"痕迹"的响应和"标识"。通过分析不同尺度的"标识"特征,可以深入认识成矿系统的空间结构,并可用于深部成矿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岩石圈结构 深部过程 成矿系统 地球物理探测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地壳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成像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吕庆田 黄东定 +4 位作者 侯增谦 匡朝阳 吴宣志 赵金花 史大年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73-1176,共4页
大陆成矿带的深部结构对理解陆内成矿过程,建立大陆成矿理论十分重要。深地震反射技术是探测和研究大陆地壳结构的主要方法。文章系统介绍在铜陵矿集区进行的深地震反射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讨论了提高数据采集质量的关键问... 大陆成矿带的深部结构对理解陆内成矿过程,建立大陆成矿理论十分重要。深地震反射技术是探测和研究大陆地壳结构的主要方法。文章系统介绍在铜陵矿集区进行的深地震反射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讨论了提高数据采集质量的关键问题,为今后在复杂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带 矿集区 深地震反射成像 地壳结构
下载PDF
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吕庆田 姜枚 +1 位作者 马开义 许志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本文据青藏高原天然地震震源参数和地震波各向异性资料,讨论了高原岩石圈不同圈层的变形特征。指出高原地壳的变形是以周边的逆冲叠覆和内部的东西向拉张和走滑为特征。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则以北东方向的塑性流动变形为主并呈顺时针旋... 本文据青藏高原天然地震震源参数和地震波各向异性资料,讨论了高原岩石圈不同圈层的变形特征。指出高原地壳的变形是以周边的逆冲叠覆和内部的东西向拉张和走滑为特征。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则以北东方向的塑性流动变形为主并呈顺时针旋转。藏南的上地幔盖层则可能发生以正断层为主的脆性变形。最后讨论了上地幔的塑性流动对岩石圈不同圈层变形的影响。认为上地壳东西拉伸和走滑变形与上地幔北东方向的塑性流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震源机制 地震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
下载PDF
三维走时反演与青藏高原南部深部构造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吕庆田 姜枚 +2 位作者 马开义 A.Hirn A.Nercessian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1-459,共9页
利用中法合作布设在青藏高原南部的51个临时地震台数据,提取了来自80个地震事件的2312个P波到时和部分S波到时,分析了不同方位P,PKP,以及S-P走时差的变化以及其构造含义.最后利用ACH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速... 利用中法合作布设在青藏高原南部的51个临时地震台数据,提取了来自80个地震事件的2312个P波到时和部分S波到时,分析了不同方位P,PKP,以及S-P走时差的变化以及其构造含义.最后利用ACH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速度反演.通过研究,对青藏高原深部构造取得以下初步认识:①青藏高原上地幔速度较正常大陆上地幔速度要低,羌塘地块上地幔速度更低.PKP走时残差沿剖面往北变小(早到),说明剖面北部(桑雄以北)有较浅的莫氏面;②S-P走时差自雅江(ITS)向北突然增加,同时反演结果显示雅江以北至当雄为低速地壳,说明该区地壳深部存在局部熔融;③喀拉昆仑嘉黎断裂(KJFZ)可能是班公—怒江缝合线的南支,推测为羌塘地块的南界;④反演结果显示雅江以南上地幔存在高速体,可能是俯冲的印度岩石圈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上地幔 走时残差 层析反演 深部构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岩石圈结构、变形及地球动力学模式的天然地震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吕庆田 姜枚 +1 位作者 马开义 管志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2-247,共6页
根据中法合作项目(1992~1995)取得的新资料,对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变形及地球动力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由不同时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的微板块拼合而成的.从新生代开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高角度陆... 根据中法合作项目(1992~1995)取得的新资料,对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变形及地球动力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由不同时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的微板块拼合而成的.从新生代开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高角度陆-陆俯冲,青藏高原内部发生以垂直应变为主的缩短变形,中新世以后增厚的岩石圈上地幔发生不均匀剥离,导致高原快速隆升,并使青藏高原以南北挤压为主的变形变为东西拉张为主的变形,部分地区出现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各向异性 青藏高原 地球动力学 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