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模式下种植密度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
作者 谭小敏 吕开源 +4 位作者 马惠 吴宏亮 赵如浪 康建宏 吴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3期232-244,共13页
秸秆还田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农田开展连续5a设置裂区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H1:秸秆粉碎深翻还田、H0:秸秆不还田)和种植密度... 秸秆还田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农田开展连续5a设置裂区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H1:秸秆粉碎深翻还田、H0:秸秆不还田)和种植密度(D1:67500株·hm^(-2)、D2:82500株·hm^(-2)、D3:97500株·hm^(-2))下玉米成熟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Chao1指数、ACE指数及香农指数(P<0.01),以H1D2处理下最高。(2)农田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63.50%~81.82%)、担子菌门(4.83%~18.03%)和被孢霉门(3.18%~9.61%)等14个门及509个属的真菌组成,真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模式各密度处理间群落结构不同,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差异较大。(3)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降低土壤pH值,提高了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P<0.01),以H1D2处理下最高。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真菌α多样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pH值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质含量与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RDA分析表明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和pH值是驱动秸秆还田模式下各密度处理中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中,秸秆还田结合种植密度82500株·hm^(-2)处理,对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改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种植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真菌多样性 真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
作者 马楠 康建宏 +2 位作者 吕开源 谭小敏 刘素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下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筛选出秸秆还田下最佳玉米种植密度,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WF(67 500株/hm^(2))、WSF(82 500株/hm^(2))、WSFR(97 500株/hm^(2))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 为研究秸秆还田下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筛选出秸秆还田下最佳玉米种植密度,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WF(67 500株/hm^(2))、WSF(82 500株/hm^(2))、WSFR(97 500株/hm^(2))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质量比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时最高;土壤全盐、容重和孔隙度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百粒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关系,而667 m^(2)穗数和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当密度为97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 065.79 kg/667 m^(2)。从产量角度考虑,WSFR(97 500株/hm^(2))为最优种植密度,从土壤养分角度考虑,WSF(82 500株/hm^(2))为最优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种植密度 玉米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吕开源 周立萍 +4 位作者 康建宏 吴宏亮 贾彪 班文慧 蔡启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2-122,共11页
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与籽粒直收玉米配套模式下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影响,探究土壤真菌群落对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响应差异的生物学机制,为优化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以... 研究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与籽粒直收玉米配套模式下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影响,探究土壤真菌群落对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响应差异的生物学机制,为优化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以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与籽粒直收玉米连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耕作方式(免耕与深翻)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秸秆半量还田与秸秆全量还田)定位试验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探究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免耕结合秸秆半量覆盖还田处理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表现最优,免耕条件下秸秆不还田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土壤真菌OTU数均多于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则相反。各处理优势真菌种群存在明显差异,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菌门、粪壳菌纲、Symmetrospora属、被孢霉属和子囊菌属在各处理中相对丰度普遍较高;免耕处理对不同真菌物种存在不同的影响,可以促进参与木质素腐解的真菌生长发育,降低致病真菌的相对丰度。耕作方式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显著,免耕结合秸秆不还田、秸秆半量覆盖还田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稳定性较强,其余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稳定性则较差。各处理对真菌群落组成贡献较大的真菌物种存在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与不同菌属的生长繁殖关系密切,主要优势菌属主要受土壤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容重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真菌群落OTU数量、多样性参数以及群落组成,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也是影响各真菌菌属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免耕结合适宜的秸秆覆盖还田量能够促进土壤中易腐解秸秆的菌属生长繁殖,利于形成秸秆还田生态圈的良性循环,促进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花生氮高效品种资源的苗期筛选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蒋春姬 郭佩 +3 位作者 王晓光 赵新华 吕开源 于海秋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45,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东北地区生长的花生氮高效种质,以4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苗期水培方法,在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观察叶片黄化程度、SPAD值,初步筛选出3个耐低氮品种花育22、冀油98和锦花6号,3个氮敏感品种阜花10号、铁花3号和阜花17号... 为筛选出适宜东北地区生长的花生氮高效种质,以4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苗期水培方法,在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观察叶片黄化程度、SPAD值,初步筛选出3个耐低氮品种花育22、冀油98和锦花6号,3个氮敏感品种阜花10号、铁花3号和阜花17号。通过对花生苗期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变异分析及相关性的综合分析,确定以干物质量、氮累积量、氮利用率、氮含量、氮利用指数及根冠比作为花生氮高效种质苗期筛选的参考指标。通过对这6个品种各筛选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做出分析,筛选出耐低氮型品种锦花6号和氮敏感型品种阜花10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苗期 氮高效 品种筛选
下载PDF
施氮对块茎形成期高温胁迫后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和相关酶代谢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班文慧 王星强 +3 位作者 柳强娟 孙建波 吕开源 康建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2-434,共13页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酶、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宁南山区海原县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青薯9号,通过搭建高温棚构建高温环境,设2个温度处理(T1:块茎形成初期高温胁迫,T2:自然温度...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酶、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宁南山区海原县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青薯9号,通过搭建高温棚构建高温环境,设2个温度处理(T1:块茎形成初期高温胁迫,T2:自然温度),4个氮肥水平(不施氮N0:0 kg·hm^(2),低氮水平N1:75 kg·hm^(2)、常规氮水平N2:150 kg·hm^(2)、高氮水平N3:225 kg·hm^(2)),测定马铃薯块茎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淀粉分支酶(SBE)、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束缚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和产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各施氮水平下的减产率不同,介于3.03%~10.35%之间,其中N2的减产率最低,其常温处理与高温胁迫下的产量分别为43.95和41.54 t·hm^(2);各施氮水平下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与总淀粉含量下降率分别介于8.84%~17.71%、13.44%~25.67%以及12.77%~23.90%之间,且处理间均表现为N2>N3>N1>N0,这也与各淀粉合成酶活性大小关系相吻合;本研究还发现,高温胁迫下N0、N1的淀粉合成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N2、N3。综上,本试验条件下,150 kg·hm^(2)的施氮量可以在高温胁迫后维持淀粉合成酶较高的活性,并明显减小了淀粉含量的下降幅度,使马铃薯保持较高的淀粉合成能力,从而减少产量的损失,保证经济效益。本研究探究了适量施氮对马铃薯高温胁迫的缓解效应,明确了其缓解机理,为马铃薯抗逆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施氮量 高温胁迫 淀粉形成 产量
下载PDF
黄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郑昌杰 崔文燕 +4 位作者 王润玲 晁亮 全帅 吕开源 刘岱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90-1897,共8页
目的研究黄花败酱草Patrina scabiosae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花败酱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 目的研究黄花败酱草Patrina scabiosae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花败酱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7-(1′-二十一碳酰氧基-3′-羟基-2′-丙氧基)香豆素(1)、齐墩果酸(2)、熊果酸(3)、棕榈酸(4)、月桂酸(5)、α-生育醌(6)、山楂酸(7)、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8)、2,6-二甲氧基苯醌(9)、3β-乙酰氧基-12-烯-28-熊果酸(10)、α-生育螺环B(11)、22E-3β-羟基-5α,6α-环氧麦角甾-22-烯-7-酮(12)、2α-羟基熊果酸(13)、亚油酸(14)、β-谷甾醇棕榈酸酯(15)、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1-丙酮(16)、橄榄树脂素(17)、常春藤皂苷元(1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花败酱内酯。化合物6、8、9、11、12、16、17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酱属 黄花败酱草 黄花败酱内酯 α-生育醌 2 6-二甲氧基苯醌 橄榄树脂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