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1
作者 吕昌伟 何江 +3 位作者 孙惠民 高兴东 樊庆云 薛红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78-885,共8页
针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采用连续提取法对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芯进行了磷形态的分级提取和测定,系统地研究了磷在表层沉积物与沉积柱芯中的形态分布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表... 针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采用连续提取法对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芯进行了磷形态的分级提取和测定,系统地研究了磷在表层沉积物与沉积柱芯中的形态分布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均具有由湖心区向湖滨区升高的规律,且磷的形态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层沉积物中活性磷(可交换态磷、铝磷、铁磷三者之和)含量仅占总提取磷的2%~7%,揭示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较低,活性磷以可交换态磷和铁磷为主。沉积柱芯中,可交换态磷、铝磷和铁磷3种活性磷含量较低,基本上不高于20mg·kg-1;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碎屑钙磷和有机磷4种非活性磷在沉积剖面的含量分布较为稳定,且以闭蓄态磷的含量为最低。在表层沉积物与沉积柱芯中,磷均以碎屑钙磷和自生钙磷为主导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分布特征 乌梁素海
下载PDF
岱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素的水平分布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吕昌伟 何江 +2 位作者 高兴东 孙惠民 薛红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05-2308,共4页
针对岱海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及其水域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本文系统地研究了TN、NH4+-N、NO3--N和Org-N在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岱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素的水平分布格局均体现出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为... 针对岱海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及其水域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本文系统地研究了TN、NH4+-N、NO3--N和Org-N在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岱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素的水平分布格局均体现出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为高值区的特征,揭示出岱海的氮污染源主要分布于北岸和西北岸;岱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有机氮,铵氮则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表层沉积物中全氮对底栖生物已经具有最低级别的生态毒性效应,对底栖生物群落及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沉积物 水平分布 岱海
下载PDF
应力环境下三维诱导组织工程种植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被引量:7
3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2 位作者 崔玉明 白健萍 廉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 :三维立体诱导非软骨来源种植细胞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方法 :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组诱导 ,进行周期性应力刺激 ,设立对照。 2周后 ,观测大体、组织学形态、生化指标 ,筛选最佳诱导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模型 ,分别于 12、 ... 目的 :三维立体诱导非软骨来源种植细胞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方法 :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组诱导 ,进行周期性应力刺激 ,设立对照。 2周后 ,观测大体、组织学形态、生化指标 ,筛选最佳诱导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模型 ,分别于 12、 2 4周取材 ,进行组织学观察及评分 ,验证长期修复效果。结果 :与二维培养各组相反 ,立体培养各组出现明显软骨分化 ,并以凝胶微球悬浮细胞进行应力刺激培养组效果最佳。术后动物肢体功能优良 ,12周后软骨缺损被完整修复 ,表面光滑 ,质地坚硬 ,为透明软骨结构 ,与周围软骨结合紧密 ;2 4周后仍然保持透明软骨结构 ,组织学评分无变化。对照各组软骨缺损均未被修复。结论 :立体软骨诱导优于平面诱导 ,应力环境提高诱导质量 ,获得的种植细胞可取得稳定的长期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分化 间充质干细胞 关节软骨损伤 种植细胞修复 三维立体诱导 应力
下载PDF
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吕昌伟 何江 +2 位作者 孙惠民 高兴东 薛红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8-512,共5页
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等地球化学信息可以用来反演湖泊流域的古环境及污染历史。本文以乌梁素海和岱海两个不同类型的湖泊为研究对象,对两个湖泊沉积柱芯中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柱芯中... 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等地球化学信息可以用来反演湖泊流域的古环境及污染历史。本文以乌梁素海和岱海两个不同类型的湖泊为研究对象,对两个湖泊沉积柱芯中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柱芯中沉积磷的主导形态均为ACa-P、De-P和Or-P,但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芯中Al-P和ACa-P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岱海,而Ex-P、De-P和Or-P的含量水平明显低于岱海。两个湖泊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能较好地揭示出湖泊流域的地理环境、化学风化程度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类型的差异性,沉积柱芯中ACa-P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能很好的指示湖泊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富营养化水平,而De-P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则能较好的揭示出整个湖泊流域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布 差异性乌梁素海岱海
下载PDF
乌梁素海和岱海的水-沉积物系统中有机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吕昌伟 何江 +1 位作者 毛海芳 梁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1-545,共5页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2个不同类型湖泊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2个湖泊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有机磷(Or-P)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2~0.12mg·L-1和0.01~0.03mg·L-1,2个...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2个不同类型湖泊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2个湖泊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有机磷(Or-P)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2~0.12mg·L-1和0.01~0.03mg·L-1,2个湖泊上覆水中DOP均占TDP的60%以上,是上覆水中TDP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存在形态;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物中有机磷(Or-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25~69.40mg·kg-1和168.21~178.41mg·kg-1;2个湖泊上覆水中DOP含量明显高于英格兰Tamar河口区,2个湖泊沉积物中Or-P的含量低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据估算,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的DOP库分别达到12t和10t;这2个湖泊沉积物中Or-P的差异性反映了湖泊环境及生态类型对Or-P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影响,揭示有机磷库是不容忽视的潜在生物有效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分布特征 上覆水 沉积物 湖泊
下载PDF
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碳的形态分布及其制约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吕昌伟 何江 +3 位作者 梁英 毛海芳 刘华琳 王凤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0-338,共9页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2个不同类型湖泊上覆水中TIC、DIC、TOC、DOC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2个湖泊上覆水的水化学特征和TIC、DIC、TOC、DOC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制约机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湖泊的水化学特征均属蒸发-浓缩类...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2个不同类型湖泊上覆水中TIC、DIC、TOC、DOC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2个湖泊上覆水的水化学特征和TIC、DIC、TOC、DOC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制约机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湖泊的水化学特征均属蒸发-浓缩类型,湖泊水体离子组分特征受控于流域的蒸发-浓缩作用及蒸发盐岩的风化作用;岱海TIC、DIC、TOC、DO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93~1.16)×104、(0.78~0.90)×104、(0.07~0.63)×104、(0.07~0.48)×104μmol·L-1,乌梁素海TIC、DIC、TOC、DO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8~1.00)×104、(0.03~0.81)×104、(0.10~0.51)×104、(0.04~0.32)×104μmol·L-1;2个湖泊上覆水中TIC和DIC含量的差异性是湖泊富营养化类型、自然地理区划、水文地质背景及水量收支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岱海上覆水中DIC、TIC、DOC、TOC受N、P、Si等3种营养盐的共同影响,乌梁素海上覆水中DIC、TIC、DOC、TOC主要受N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布 湖泊 上覆水
下载PDF
多样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量化比较 被引量:17
7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白健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1期1636-1637,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为其在组织工程的应用确立最佳培养方案。方法以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全血培养法、溶血纯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比较性研究,对克隆形成率、首次传代时间、扩增成功率等...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为其在组织工程的应用确立最佳培养方案。方法以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全血培养法、溶血纯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比较性研究,对克隆形成率、首次传代时间、扩增成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对克隆形成率和扩增成功率而言,溶血纯化方法最低传代时间为20.5d,全血培养方法有部分提高传代时间为(13.9±2.9)d;而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的效率最高,首次传代时间为(7.5±0.7)d。结论对于成年动物穿刺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言,密度离心>全血培养>溶血纯化方法,明确了一种实用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大白兔 全血培养法 溶血纯化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三维立体空间动态培养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向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2 位作者 崔玉明 白健萍 吕荣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4期271-274,F0002,共5页
目的三维立体空间动态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向分化,分析培养状态对软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以海藻酸钠凝胶载体诱导软骨向分化,于转壁反应器制造周期应力性三维立体环境,比较凝胶立体结构、细胞聚集... 目的三维立体空间动态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向分化,分析培养状态对软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以海藻酸钠凝胶载体诱导软骨向分化,于转壁反应器制造周期应力性三维立体环境,比较凝胶立体结构、细胞聚集状态、细胞构型等因素对软骨向分化的影响,分别以凝胶微球悬浮高密度细胞、凝胶包埋离心细胞团、凝胶覆盖细胞及普通细胞培养等方式,进行空间动态诱导培养;同时各培养方式分别设立相应静止培养方式作为对照。10d后观察大体和组织学形态,测量生物化学指标并筛选。结果三维诱导方式比平面诱导有效,动态诱导环境优于静止诱导环境,结合三维立体空间培养和动态环境可进一步提高软骨诱导效率。其中,凝胶微球悬浮高密度细胞的培养方式分化效果最好,优于凝胶包埋细胞团的培养方式。结论海藻酸钠凝胶微球立体动态培养可有效诱导MSC的软骨向分化,为改进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立体空间动态培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分化 三维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磷在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及形态再分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吕昌伟 孟婷婷 +5 位作者 张细燕 崔萌 万丽丽 何江 白帆 杨旭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2-409,共8页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开展了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采用交叉型Langmuir模型描述了磷在2个湖泊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并分析测定了等温吸附后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条件下沉积物...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开展了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采用交叉型Langmuir模型描述了磷在2个湖泊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并分析测定了等温吸附后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基本相似,Elov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2个湖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Langmuir交叉型吸附等温式能较好地描述磷在岱海和乌梁素海沉积物上的等温吸附行为(R2=0.990),模型中的k、Qm、EPC0、NAP等参数较好地反映了2个湖泊沉积物在成因、粒度及矿物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吸附磷的形态再分布揭示颗粒物所吸附的水相磷主要分布于Ex-P,且Or-P是沉积物中重要的潜在生物有效性磷源,对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特征 形态分布 沉积物
下载PDF
转壁反应器三维立体培养多样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1 位作者 白建萍 吕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7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微载体三维立体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方法。方法制备明胶多孔微载体,反应器内培养多样本自体MSC,比较其与普通培养的差异,研究生长曲线、粘附曲线、活力变化、糖消耗情况、蛋白合成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 目的探讨微载体三维立体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方法。方法制备明胶多孔微载体,反应器内培养多样本自体MSC,比较其与普通培养的差异,研究生长曲线、粘附曲线、活力变化、糖消耗情况、蛋白合成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结果相转化法制备直径180~300um/孔径40~70um微载体。在合适的培养参数下,三维培养显著优于普通培养,细胞增殖迅速,糖消耗较快,蛋白产量无显著差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抑制三维培养的细胞传代老化。结论相转化法可有效制备多孔微载体,微载体三维立体培养自体MSC是获取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微载体 三维培养
下载PDF
注射型软骨组织工程活性材料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1 位作者 白建平 崔玉明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10期686-689,共4页
目的 利用注射型活性材料修复兔关节软骨,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ic growth factor,bF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的治疗效果。方法 取18只14周龄成年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只动物于双侧膝... 目的 利用注射型活性材料修复兔关节软骨,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ic growth factor,bF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的治疗效果。方法 取18只14周龄成年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只动物于双侧膝关节股骨髌股关节面制备直径4mm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钻通骨髓腔。准备注射型bFGF和BMP生物蛋白胶材料,三组分别接受如下治疗。A组注射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组注射型骨形态发生蛋白,C组单纯生物蛋白胶治疗。于8周,12周,24周观察大体和形态学特征,组织学评分。结果 A组于8,12周时,软骨缺损被白色半透明坚硬组织平滑修复,富有光泽,与正常软骨边界清楚,24周时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边界模糊,质地坚硬,表面平滑光润。B组于8,12,24周时候均未将缺损表面修复平滑,为疏松组织缺损底部,凹陷明显残留。C组全程均未见软骨修复。组织评分A组明显优于B组C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注射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有效修复兔关节软骨的缺损,效果明显优于BMP治疗组,为关节镜等微创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型软骨组织工程活性材料 修复 关节软骨缺损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周期性流体应力刺激对组织工程软骨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1 位作者 白建萍 崔玉明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9期620-622,共3页
目的研究周期性流体应力刺激对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分化的影响,确立良好的动态培养方案.方法穿刺吸取成年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以2.0×107/ml密度复合于纤... 目的研究周期性流体应力刺激对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分化的影响,确立良好的动态培养方案.方法穿刺吸取成年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以2.0×107/ml密度复合于纤维蛋白胶,制成圆柱形人工组织.实验组材料经受周期为0.2 Hz流体应力刺激,于转壁生物反应器中培养2周,对照组静止培养,两组均于条件培养基内诱导软骨组织形成.2周后观察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Ⅰ型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测量细胞活力和胶原、蛋白多糖含量等生化指标.结果应力刺激组材料的大体形态完整,而对照组材料破碎回缩.实验和对照组均可以诱发材料中MSC分化成为软骨细胞,但流体刺激组表达更高水平的II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静止培养组(P<0.01).结论周期性流体应力刺激明显促进MSC体外软骨分化,转壁生物反应器培养优于单纯静止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流体应力刺激 组织工程 软骨分化 实验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 转壁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磷和硅在湖泊沉积物上的释放特征及形态变化研究
13
作者 吕昌伟 高际玫 +6 位作者 王维 何江 孙园园 麻涛 张细燕 崔萌 万丽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30-2335,共6页
以乌梁素海(WLSH)和岱海(DH)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开展了磷硅在2个湖泊沉积物上的释放实验研究,同时采用连续提取法探讨了释放后的磷硅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磷和硅在2个湖泊沉积物上的释放行为均可用Elovich方程描述;0~20min为磷的快速... 以乌梁素海(WLSH)和岱海(DH)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开展了磷硅在2个湖泊沉积物上的释放实验研究,同时采用连续提取法探讨了释放后的磷硅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磷和硅在2个湖泊沉积物上的释放行为均可用Elovich方程描述;0~20min为磷的快速释放阶段,此时段内约有75%的吸附磷迅速从沉积物上解吸并释放至上覆水中;0~2h为硅的快速释放阶段,此阶段内约有40%的吸附硅从沉积物上解吸并释放至上覆水中;总体上,沉积物中Ex-P、Al-P、Fe-P及IEF-Si、CF-Si具有较强的释放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特征 形态分布 沉积物
下载PDF
转壁生物反应器中动态分化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1 位作者 白建萍 廉凯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 :在转壁生物反应器动态环境中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制备立体组织工程软骨。方法 :穿刺吸取成年兔骨髓 ,分离扩增bMSC ,复合于纤维蛋白凝胶制成圆柱状三维组织 (细胞密度2 0× 10 7/ml) ,置于转壁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分... 目的 :在转壁生物反应器动态环境中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制备立体组织工程软骨。方法 :穿刺吸取成年兔骨髓 ,分离扩增bMSC ,复合于纤维蛋白凝胶制成圆柱状三维组织 (细胞密度2 0× 10 7/ml) ,置于转壁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分化培养 ,同时设单纯静止培养组。 5周后观测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Ⅰ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 ,测量分化组织的细胞活力。结果 :动态培养可以有效保持材料大体形态 ,甲苯胺兰染色阳性 ,无明显Ⅰ型胶原表达 ,大量表达Ⅱ型胶原 ,人工组织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单纯静止培养方法。结论 :转壁生物反应器培养明显改善组织工程软骨的活力 ,有利于进行三维材料体外软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壁生物反应器 组织工程 软骨 实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活化抗原提呈细胞对人骨肉瘤PL-11细胞凋亡后体外免疫原性的影响
15
作者 吕昌伟 王臻 +1 位作者 李立文 彭磊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71-974,共4页
目的 研究人骨肉瘤细胞 PL- 11被诱发凋亡后 ,体外活化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对其免疫原性的影响 .方法 1H2 O2 诱发 PL- 11凋亡的浓度和时间筛选 ,流式细胞仪分析 .2正常献血者粗分白细胞悬液离心沉降法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粘附法... 目的 研究人骨肉瘤细胞 PL- 11被诱发凋亡后 ,体外活化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对其免疫原性的影响 .方法 1H2 O2 诱发 PL- 11凋亡的浓度和时间筛选 ,流式细胞仪分析 .2正常献血者粗分白细胞悬液离心沉降法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粘附法分离单核细胞并预激活 ,同时分离得混合淋巴细胞并预培养 .激活单核细胞分别与凋亡细胞多次冻溶物(PL- 11a)和未发生凋亡之 PL- 11的多次冻溶物 (PL- 11u)和淋巴细胞孵育 7d(pl- 11a组及 pl- 11u组 ) ,另设单纯淋巴细胞与凋亡 PL- 11多次冻溶物培养组 (对照组 )和激活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 (MON组 )组 ,计数法测量增殖 .3各组培养的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 (效靶比 10 0∶ 1) ,改良 MTT(thiazolyl blue)法测量杀伤及抑制率 .结果  1低于 10 0nmol·L- 1 H2 O2 在 7h之内均无明显诱导凋亡作用 ,于 14h后均诱导凋亡 ,且存在量效差别 ,10 0 nmol· L- 1处理 36 h最明显 .2 PL - 11a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显著 ,PL - 11u组仅有较弱的增殖作用 ,对照组和 MON组均无明显增殖作用 .3pl- 11u组仅有较弱的淋巴细胞杀伤作用 ,pl- 11a组则有明显的增强 ,而对照组及 MON组均无作用 .结论 人骨肉瘤细胞在 H2 O2 诱发凋亡后 ,如经活化 APC吞噬 ,可显著提高其体外免疫原性而引出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O2单核细胞 骨肉瘤 细胞凋亡 体外免疫原性 活化抗原提呈细胞
下载PDF
三维动态培养构建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远期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2 位作者 刘建 白健萍 吕荣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三维诱导自体细胞软骨分化构建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探讨动物模型的远期修复效果。方法分离培养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三维动态诱导及二维平面培养诱导,诱导软骨细胞分化并鉴定,比较分化效果。分别收获两种方法诱导后的细胞,... 目的三维诱导自体细胞软骨分化构建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探讨动物模型的远期修复效果。方法分离培养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三维动态诱导及二维平面培养诱导,诱导软骨细胞分化并鉴定,比较分化效果。分别收获两种方法诱导后的细胞,与蛋白胶混合制备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注射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随机设定三维动态培养组、二维平面培养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24、48周后,观察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组织学评分比较远期效果。结果二维平面培养诱导后只有低水平的蛋白多糖沉积和Ⅱ型胶原等标志物表达,三维动态培养后的分化质量明显提高,大量表达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在动物模型中,三维动态培养组:24、48周后缺损基本修复,表面光滑坚韧,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无界限,仍保持类透明软骨形态。二维平面培养组:24、48周后明显退化,失去软骨组织形态。空白对照组:无明显修复,缺损长期残留。结论三维动态培养显著改善自体MSC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的修复效果,为提高关节软骨的微创修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分化 三维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47
17
作者 孙惠民 何江 +4 位作者 吕昌伟 高兴东 樊庆云 薛红喜 田慧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0-624,共5页
针对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系统地研究了其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全氮含量存在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分异特征;沉积物中全氮养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r〉0.93);沉积物中C... 针对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系统地研究了其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全氮含量存在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分异特征;沉积物中全氮养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r〉0.93);沉积物中C/N的平均值介于12.07~19.95之间,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湖中水生植物。水体富营养化具有显著的内源性.TN和有机质在不同粒级表层沉积物中的粒度效应明显,且TN和有机质在Ⅳ粒级的含量分别为Ⅰ粒级的3.1~7.6倍和2.5~8.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全氮 有机质 分布特征 粒度效应
下载PDF
公路旁侧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 被引量:28
18
作者 王再岚 何江 +5 位作者 智颖飙 王中生 王立新 刘华民 吕昌伟 姜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20,共6页
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国道公路旁侧土壤与植物中重金属(Cd、Hg、Pb、Cu、Zn、Ni、Cr、As和Se)含量以及土壤重金属(Cu、Zn、Pb、Ni、Cr)形态进行测定,分析了公路旁侧土壤和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中重金属... 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国道公路旁侧土壤与植物中重金属(Cd、Hg、Pb、Cu、Zn、Ni、Cr、As和Se)含量以及土壤重金属(Cu、Zn、Pb、Ni、Cr)形态进行测定,分析了公路旁侧土壤和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分析该区域土壤的重金属分布状况以及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Cd、Pb、Cr、Ni、Cu、Zn、Hg、As、Se的含量随距公路垂直距离的分布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及污染程度以Cd为最高,土壤中Cd、Pb含量偏高可能因为机动车辆运行导致向公路两旁释放Cd、Pb元素,并在土壤中沉积所致。重金属在植物体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植物的根部和茎叶中重金属的含量均表现出"N"字形变动趋势。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占总量百分比的大小序列与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大小序列基本相同,5种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占总量百分比的大小序列为:c(Zn)>c(Pb)>c(Ni)c、(Cr)>c(Cu),与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大小序列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形态特征 土壤-植物系统 公路 分布
下载PDF
乌梁素海氮污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7
19
作者 孙惠民 何江 +3 位作者 吕昌伟 高兴东 樊庆云 薛红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3-1012,共10页
针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索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本文系统地研究了TN、NH4^+-N、NO2^-—N和Org—N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N含量平均为1.78mg/L,且无机氮污染以NH4^+-N为主,... 针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索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本文系统地研究了TN、NH4^+-N、NO2^-—N和Org—N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N含量平均为1.78mg/L,且无机氮污染以NH4^+-N为主,占无机氮总量的69%以上;表层沉积物中氮素的水平分布格局均体现出西高东低的经向分异特征并主要以OrgN的形式存在;表层沉积物中TN对底栖生物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态毒性效应并正甫最低级向严重级过渡;氮素在乌梁素海沉积剖面上均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含量递减的规律,表层0~10cm的TN平均含量达到1.28g/kg,分别为10~22cm和22-40cm的1.6和1.9倍,揭示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进程加速始于20世纪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上覆水 沉积物 空间分布格局 乌梁素海
下载PDF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全磷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20
作者 孙惠民 何江 +3 位作者 高兴东 吕昌伟 樊庆云 薛红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9-584,共6页
开展了浅水草型湖泊乌梁素海沉积物中TP(全磷)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在0.37~0.99g/kg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75g/kg;水平分布上,TP含量呈现从湖区四周向湖心递减的变化趋势,大部分湖区已具有... 开展了浅水草型湖泊乌梁素海沉积物中TP(全磷)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在0.37~0.99g/kg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75g/kg;水平分布上,TP含量呈现从湖区四周向湖心递减的变化趋势,大部分湖区已具有生态毒性效应,并对湖区底栖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威胁;垂向上,尽管沉积物中TP含量有所波动,但0~10cm的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揭示了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对乌梁素海沉积物中磷累积的重大影响;实验得出了粉砂、粘土粒级〉极细砂粒级〉细砂粒级〉中砂以上粒级的TP含量序列,各粒级对TP的吸附贡献率由吸附能力和质量百分比共同控制;磷的沉积对乌梁素海富营养化进程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富营养化 沉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