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分析萌芽大蒜挥发性物质差异
1
作者 韩颖 易宇文 +5 位作者 何莲 邓静 胡金祥 吴华昌 石莉芳 杨会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52,共10页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差异性热图、相关性分析分析大蒜萌芽在0、24、48、72、96 h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OPLS-DA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达96.00%。GC-MS分析表明:含硫化合物是不同萌芽期大蒜的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含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而种类呈现出递增趋势;二烯丙基二硫醚是样品在萌芽过程中含量降低最多的物质。二烯丙基四硫醚、烯丙硫醇是样品共有关键化合物。差异性热图分析显示:除共有物质含量差异外,硫化丙烯、己醛、叠氮二羧酸二叔丁酯、丙烯醇、6-甲基-2-庚炔、5-甲基噻二唑、2-亚乙基-1,3-二硫烷、2-丙-2-炔基磺酰基丙烷、2,5-二甲基噻吩、2,5-二甲基呋喃、1-戊烯-3-醇、1,3-二噻烷的缺失进一步加大了未萌芽和萌芽大蒜气味的差异。萌芽大蒜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萌芽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大蒜主要挥发性物质与电子鼻大多数传感器存在显著相关性。大蒜的气味强度会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芽大蒜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香气活度值 差异 性热图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俄色菊花复合饮料配方研究及香气成分分析
2
作者 邓静 罗晶晶 +4 位作者 朱开宪 雷敏 彭毅秦 易宇文 吴华昌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3期1-4,14,共5页
以俄色茶叶及菊花为主料研制俄色菊花茶复合饮料,基于单因素试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俄色菊花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 以俄色茶叶及菊花为主料研制俄色菊花茶复合饮料,基于单因素试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俄色菊花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复合饮料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影响复合饮料感官品质的因素排序为俄色茶与菊花茶汤体积比(A)>白砂糖添加量(B)>苹果酸添加量(D)>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C);俄色菊花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俄色茶与菊花茶汤体积比4∶1,白砂糖添加量8%,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0.30%,苹果酸添加量0.03%;复合饮料含有4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酯类和酸类物质种类及含量最多,为复合饮料的主要增香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色茶 菊花 正交试验 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气物质
下载PDF
五种产香酵母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杨镰 邓静 +6 位作者 朱建仓 王天杨 吴宝珠 易宇文 乔明锋 钟世荣 吴华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6-282,I0014,I0015,共9页
为探究产香酵母菌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用5种酵母(安琪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耙豌豆进行固态发酵5 d。采用电子鼻结合GC-MS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主成分分... 为探究产香酵母菌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该文用5种酵母(安琪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耙豌豆进行固态发酵5 d。采用电子鼻结合GC-MS对发酵耙豌豆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不同酵母菌发酵耙豌豆的香气进行差异分析。电子鼻分析表明酵母菌发酵对耙豌豆挥发性风味有影响,酵母发酵耙豌豆与未发酵耙豌豆整体风味差异较大。GC-MS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系以醇类和酸类为主,其次为酯类和酮类。5种不同酵母发酵耙豌豆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显著(P<0.05),假丝酵母发酵耙豌豆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丰富,含38种。PLS-DA模型筛选得到12种关键风味物质(VIP>1),主要是异丙醇、异戊醇、2-甲基丁醇和乙酸乙酯等物质,赋予发酵耙豌豆醇香、果香和麦芽香。因此,产香酵母能降低耙豌豆的豆腥味,显著改善耙豌豆的风味。综上,该研究为酵母发酵耙豌豆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发发酵型耙豌豆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发酵 产香酵母 电子鼻 GC-MS 挥发性风味物质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3种香辛料对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吴宝珠 乔明锋 +3 位作者 邓静 熊怡玲 赵志平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探究大蒜、生姜、花椒3种香辛料在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对其有机酸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将香辛料(大蒜、生姜、花椒)分别加入糍粑辣椒中发酵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6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 为探究大蒜、生姜、花椒3种香辛料在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对其有机酸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将香辛料(大蒜、生姜、花椒)分别加入糍粑辣椒中发酵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6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柠檬酸、琥珀酸)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糍粑辣椒在发酵过程中pH总体呈下降趋势,总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发酵末期pH的大小为HJ<SJ<DS<CK,总酸含量的大小为DS=CK<SJ<HJ;由液相色谱分析可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4种糍粑辣椒之间有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苹果酸是4种糍粑辣椒的主要有机酸,在发酵初期样品中苹果酸占总有机酸的比例分别是CK 33%、DS 48%、SJ 26%、HJ 28%,而发酵末期为CK 53%、DS 46%、SJ 51%、HJ 48%;电子舌结果表明,在发酵型糍粑辣椒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大蒜、生姜、花椒对其滋味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HJ在酸味和鲜味传感器上的数值更高。大蒜、生姜、花椒的添加使得糍粑辣椒在发酵过程中有机酸总量增加,其中生姜有利于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琥珀酸的产生,而花椒有利于苹果酸、乳酸、柠檬酸的产生。该研究为发酵型糍粑辣椒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糍粑辣椒 香辛料 发酵过程 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基于GC-IMS、GC-MS和OAV法分析花椒粉颗粒度对花椒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陈丽兰 杨心怡 +4 位作者 乔明锋 朱开宪 杨芳 吴华昌 袁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1-310,共10页
为研究不同颗粒度对花椒油(HJ)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菜籽油为浸提油脂,在130℃条件下对20、30、40、60和80目的汉源花椒粉炸制20 min制得样品。采用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 为研究不同颗粒度对花椒油(HJ)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菜籽油为浸提油脂,在130℃条件下对20、30、40、60和80目的汉源花椒粉炸制20 min制得样品。采用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分析不同颗粒度花椒油香气挥发性成分,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Pearson相关法,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电子鼻和CA分析得出样品HJ-1(20目)的香气与其他差异性明显,样品HJ-4(60目)和HJ-5(80目)香气特征相似,样品HJ-2和HJ-3香气特征相似。GC-IMS共鉴定出118种香气化合物,包含未定性的20种化合物和已定性的98种化合物。定性化合物中包含13种醛类,11种酮类,12种醇类,22种酯类,16种杂环类,7种酸类,7种烯烃类,2种酚类和8种其他化合物。14种关键风味物质OAV值大于1有芳樟醇、乙酸芳樟酯、苯乙酸甲酯、γ-松油烯、水芹烯和β-蒎烯等,而HJ-4关键香气化合物对花椒油香气贡献突出。由QDA分析发现样品HJ-4表现出最强的木香、脂肪香、柠檬香和坚果香。由Pearson相关系数发现感官属性柠檬香、木香、坚果香和脂肪香与大部分关键香气化合物呈现强正相关。由综合分析可知,60目花椒粉制备HJ-4样品具有最佳的香气感官品质。由GC-IMS和OAV方法分析颗粒度对花椒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花椒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油 香气物质 气相离子迁移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识别不同工艺的俄色茶 被引量:3
6
作者 易宇文 何莲 +7 位作者 邓静 胡金祥 彭毅秦 乔明锋 蔡雪梅 朱开宪 吴华昌 雷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61-370,共10页
为探究3种不同工艺加工的俄色茶气味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 为探究3种不同工艺加工的俄色茶气味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差异性热图分析俄色红茶、绿茶和康砖茶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子鼻能有效区分3种俄色茶,电子鼻结合OPLS-DA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达95.70%。GC-MS分析表明醛类、酯类、烃类是主要挥发性物质,醇类是红茶、绿茶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醛类、酯类、烃类和醇类的含量差异是导致不同工艺俄色茶香气异同的主要原因。ROAV值结合香气类型分析表明果香类挥发性物质对俄色茶气味形成的贡献相对较大;异戊醛可能是俄色茶的关键香气物质。差异性热图分析表明,三甲氧基酯、异戊醛、2-乙基呋喃是俄色茶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色茶 不同工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相对气味活 度值 差异性热图
下载PDF
不同部位牛肉制作的干煸牛肉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丽兰 吴华昌 +4 位作者 胡琦锋 易宇文 杨芳 张佳敏 袁灿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6,共7页
实验以牛里脊、牛后腿和牛臀肉为原料制作干煸牛肉,并对其营养特性、质构、色泽、风味和感官品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营养特性、质构、风味和感官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色泽无明显差异。其中牛后腿肉样品的硬度、弹性和咀嚼... 实验以牛里脊、牛后腿和牛臀肉为原料制作干煸牛肉,并对其营养特性、质构、色泽、风味和感官品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营养特性、质构、风味和感官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色泽无明显差异。其中牛后腿肉样品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最高,里脊肉样品色泽、亮度和红度较高;牛里脊样品的醇类、酯类和烯烃类含量较高,牛臀肉样品的醛类含量较高,牛后腿肉样品的烷烃类含量较高。里脊肉样品感官评价总分最高,为81.45。由Pearson相关性可知,香气与醇类、酯类和烯烃类相关性显著(P<0.05),色泽与L*值和a*值相关性显著(P<0.05),碳水化合物与烯烃类相关性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部位牛肉 干煸牛肉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辣椒颗粒度对辣椒油品质及风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丽兰 袁灿 +3 位作者 姜瀚雄 吴华昌 乔明锋 杨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66,74,共5页
利用色差仪、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仪等仪器对以不同颗粒度辣椒制作的辣椒油的感官品质、色泽、辣椒素、挥发性成分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颗粒度为40目时,辣椒油的感官品质较好,色泽鲜红,随着辣椒颗粒度的增大,辣椒油的色泽... 利用色差仪、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仪等仪器对以不同颗粒度辣椒制作的辣椒油的感官品质、色泽、辣椒素、挥发性成分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颗粒度为40目时,辣椒油的感官品质较好,色泽鲜红,随着辣椒颗粒度的增大,辣椒油的色泽逐渐变暗,红度、黄度增加;当辣椒颗粒度超过40目后,辣椒油红度、黄度降低,光泽增大。辣椒颗粒度对样品油中醛类、酮类、醇类和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影响显著,且辣椒颗粒度为40目时醛类、酮类、醇类和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同时,辣椒颗粒度为40目时辣椒油中辣椒素含量最高(0.126 mg/g),辣椒油辣感最强。因此,40目为辣椒的最佳颗粒度,该条件下制备的辣椒油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颗粒度 感官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基于GC-MS技术对不同香型白酒的判别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开宪 胡雪 +3 位作者 邓静 吴华昌 钱宇 赵金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218,共6页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5种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化学计量学手段分析检测结果,并对不同白酒的香型进行识别和分类。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白酒样品中...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5种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化学计量学手段分析检测结果,并对不同白酒的香型进行识别和分类。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白酒样品中的风味成分具有明显差异,PLS-DA中的2个成分能很好的代表酒样中的基本信息,5种香型的组心质都相互分离,没有重合,将“测试集”和“训练集”的判定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较,正确率均为100%。因此,利用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不同香型白酒的鉴别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联用法 白酒 香型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基于循环超声提取枇杷三萜酸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性分析
10
作者 郭明遗 李密 +2 位作者 赵志平 吴华昌 邓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107-114,共8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循环超声提取枇杷果肉中的三萜酸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基础上,选择液料比、乙醇浓度、循环转速、超声时间为影响因素,以三萜酸提取量为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并研究三萜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循环超声提取枇杷果肉中的三萜酸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基础上,选择液料比、乙醇浓度、循环转速、超声时间为影响因素,以三萜酸提取量为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并研究三萜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5.5∶1(mL/g)、乙醇浓度70.0%、循环转速811 r/min、超声时间43.5 min,在该条件下三萜酸提取量为(1.789±0.080)mg/g;在三萜酸提取物浓度为0.48 mg/mL时,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OH、·O_(2)^(-)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0.11%、77.86%、52.76%、45.34%。对4种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148、0.102、0.382、0.510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超声 枇杷 三萜酸 抗氧化活性 清除率
下载PDF
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变化研究
11
作者 朱建仓 尤香玲 +3 位作者 袁小钧 乔明锋 邓静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0-175,共6页
发酵型糍粑辣椒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为探究发酵过程中糍粑辣椒挥发性风味的变化规律,文章以不同发酵时间段的糍粑辣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C-MS与LC-MS对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进行测定来研究发酵前后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 发酵型糍粑辣椒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为探究发酵过程中糍粑辣椒挥发性风味的变化规律,文章以不同发酵时间段的糍粑辣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C-MS与LC-MS对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进行测定来研究发酵前后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水分含量、盐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辣椒素与二氢辣椒素含量降低,总酸含量上升。不同发酵阶段糍粑辣椒的香气差异与构成它的化合物种类与相对含量有关,发酵型糍粑辣椒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酯类、烯烃类、烷烃类为主,发酵过程中酸类和醇类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酯类、烷烃类和烯烃类化合物与发酵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发酵可以赋予糍粑辣椒新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糍粑辣椒 发酵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脂肪酶应用于白酒催陈的初探 被引量:28
12
作者 吴华昌 由耀辉 +2 位作者 卢中明 邓静 周小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77,共3页
白酒催陈过程中最重要且耗时最长的环节是酸酯醇的平衡,利用脂肪酶只改变反应的动力学平衡而不能改变热力学平衡及催化作用特点,拟筛选合适的脂肪酶应用于白酒老熟中,以缩短老熟时间,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探讨。通过在白酒中添加不同种类的... 白酒催陈过程中最重要且耗时最长的环节是酸酯醇的平衡,利用脂肪酶只改变反应的动力学平衡而不能改变热力学平衡及催化作用特点,拟筛选合适的脂肪酶应用于白酒老熟中,以缩短老熟时间,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探讨。通过在白酒中添加不同种类的脂肪酶,发现添加Novozym435的酒中,总酯变化幅度较为明显,且作用5h后,酶活保持50%左右。初步证明了脂肪酶应用于白酒催陈中的可能性,提出了一种新的白酒催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催陈 脂肪酶 酸酯醇的平衡
下载PDF
腌菜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华昌 张伟娜 +2 位作者 邓静 由耀辉 靳晓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29,共4页
腌菜是一种传统的腌制食品。文章阐述了腌菜制品的腌制机理,分析了风味物质形成机理,并介绍了腌菜制品风味物质提取、鉴定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腌菜 腌制机理 风味 提取 鉴定
下载PDF
一株耐高浓度乙醇酒精酵母的筛选及发酵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华昌 肖辰 +1 位作者 邓静 谭文其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3期111-115,共5页
为获得乙醇耐受性较高的酵母菌,通过富集培养,从白酒窖池的酒糟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耐18%vol乙醇浓度的菌株A2。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pH值为4.5。通过正交试验得出A2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葡萄糖浓度20%(w/v),温度34℃,pH值为4.5。发酵72h... 为获得乙醇耐受性较高的酵母菌,通过富集培养,从白酒窖池的酒糟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耐18%vol乙醇浓度的菌株A2。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pH值为4.5。通过正交试验得出A2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葡萄糖浓度20%(w/v),温度34℃,pH值为4.5。发酵72h后,发酵液酒精浓度达到9.5%v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酵母 高浓度乙醇 筛选 发酵特性
下载PDF
无溶剂系统脂肪酶催化POMF转酯生产类可可脂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华昌 宗敏华 +1 位作者 王菊芳 刘羽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39,共4页
研究了在无溶剂系统中 ,利用 1,3位置特异性脂肪酶催化POMF与硬脂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取类可可脂。探讨了反应温度、振荡速度、底物配比、酶浓度、加水量等因素对酶促酯交换反应的质量产率和特异性酯交换速率的影响 。
关键词 棕榈油中间溶点物 酯交换反应 脂肪酶 类可可脂 无溶剂系统 生产
下载PDF
无溶剂系统脂肪酶促POMF酯交换生产CBE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华昌 宗敏华 +1 位作者 邓静 王菊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0-53,共4页
研究了无溶剂系统脂肪酶促棕榈油中间熔点物酯交换生产类可可脂的动力学,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建立了初始底物浓度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和三种主要甘三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两个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较吻合。
关键词 无溶剂系统脂肪酶 棕榈油 酯交换 类可可脂 动力学模型 底物浓度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7
作者 罗晶晶 戢得蓉 +3 位作者 聂鑫 邓艳 贾洪锋 吴华昌 《中国食品》 2024年第4期13-15,共3页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要求高校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教育体制方针不断改革和创新,社会...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要求高校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教育体制方针不断改革和创新,社会各界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也产生了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模式 产业需求 工程科技人才 工科背景 工程教育改革 应用型人才 新工科建设 国家教育体制
下载PDF
发酵液中提取透明质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华昌 马钦元 +2 位作者 邓静 石岩昌 由姚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共3页
从发酵液中分离提纯透明质酸是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关键步骤之一,文中综述了国内外研究从发酵液中提取透明质酸的各种方法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透明质酸 发酵液 分离提纯
下载PDF
芽菜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华昌 张良 +3 位作者 邓静 李萍萍 肖辰 沈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8-104,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不同发酵时间芽菜的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萃取,再经气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75个挥发组分。其中,新鲜芽菜含有挥发性香味成分29种,新腌制含有22种,腌制40天含有21种,腌制80天含有22种,腌制120天含有22种,腌制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不同发酵时间芽菜的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萃取,再经气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75个挥发组分。其中,新鲜芽菜含有挥发性香味成分29种,新腌制含有22种,腌制40天含有21种,腌制80天含有22种,腌制120天含有22种,腌制160天含有27种。挥发性的醇类、酸类、酯类和烷烃类等化合物构成了芽菜的主体香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菜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仪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酶催化餐饮业废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华昌 邓静 +2 位作者 马钦元 石岩昌 徐静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1期24-26,共3页
研究了利用餐饮业废油脂和甲醇,在无溶剂系统中通过脂肪酶的转酯作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结果表明,醇油摩尔比为3:1时甲醇转化率只能达到48%左右,醇油摩尔比低于1:1时甲醇转化率能达到95%以上,采用分批添加法,甲醇总转化率可以明... 研究了利用餐饮业废油脂和甲醇,在无溶剂系统中通过脂肪酶的转酯作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结果表明,醇油摩尔比为3:1时甲醇转化率只能达到48%左右,醇油摩尔比低于1:1时甲醇转化率能达到95%以上,采用分批添加法,甲醇总转化率可以明显提高到80%以上。反应体系的最适初始水活度应控制在0.54~0.75之间,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酯交换反应的速度加快,但酶失活率也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废油脂 转酯反应 生物柴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