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治疗幼儿寰枢椎脱位1例
1
作者 熊自立 秦础强 +3 位作者 尹德龙 杨展翔 吴增晖 范震波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302-302,共1页
患儿,男,35个月。出生后诊断为唐氏综合征。2个月前玩耍时不慎摔倒,后脑勺着地,能勉强站立,后逐渐出现站立和行走不稳,经常跌倒。1个月前患儿已无法自主站立,呈瘫坐状态,于2022年10月24日来我院就诊。X线检查(见图1A)显示:寰枢椎脱位,... 患儿,男,35个月。出生后诊断为唐氏综合征。2个月前玩耍时不慎摔倒,后脑勺着地,能勉强站立,后逐渐出现站立和行走不稳,经常跌倒。1个月前患儿已无法自主站立,呈瘫坐状态,于2022年10月24日来我院就诊。X线检查(见图1A)显示:寰枢椎脱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T检查(见图1B)显示:枢椎椎弓根发育极度狭小,椎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外伤 唐氏综合征 寰枢椎可复性脱位 幼儿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被引量:36
2
作者 吴增晖 尹庆水 +4 位作者 马向阳 夏虹 章凯 昌耘冰 刘景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591-593,共3页
目的 :探 讨寰 枢 椎椎 弓根 钉 板固 定融 合 治疗 上颈 椎 不稳 的可 行 性。 方法 :在 气管 插 管全 麻 下对 13 例 患者施 行了 寰 枢椎 椎弓 根 钉板 固定 术 ,并行 自 体髂 骨植 骨 。寰 椎椎 弓 根螺 钉的 进 钉点 位于 枢 椎侧... 目的 :探 讨寰 枢 椎椎 弓根 钉 板固 定融 合 治疗 上颈 椎 不稳 的可 行 性。 方法 :在 气管 插 管全 麻 下对 13 例 患者施 行了 寰 枢椎 椎弓 根 钉板 固定 术 ,并行 自 体髂 骨植 骨 。寰 椎椎 弓 根螺 钉的 进 钉点 位于 枢 椎侧 块中 线 上 ,距 寰椎后 弓上 缘 最少 3m m ,内斜 10° ,上斜 5°枢 椎椎 弓根 螺 钉的 进钉 点 位于 枢椎 侧 块内 上象 限 ,显 露枢 椎椎 弓 内缘 。直视 下进 钉 ,内斜 25°上斜 25° 螺 钉直 径 3.5m m ,寰 椎椎 弓 根螺 钉长 28 ̄32m m ,枢 椎椎 弓根 螺 钉长 24 ̄28m m 。 , 。结果 :全 组病 例未 发 生椎 动脉 、脊 髓 损伤 ,术 后临 床症 状 得到 不同 程 度的 改善 。随 访 3 ̄21 个月 ,平 均 6.7 个月 。 X线、CT 复查 示螺 钉 位置 良好 ,无 松动 、断 钉 ,植骨 3 个月 后均 达 到满 意融 合 。结 论 :寰 枢 椎 椎 弓根 钉 板 固 定治 疗上颈 椎不 稳 效果 良好 ,是 寰枢 椎 后路 固定 可 供选 择的 术 式之 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椎弓根螺钉 寰枢椎不稳
原文传递
寰枢椎后路二种内固定技术的三维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增晖 冯永辉 +2 位作者 马向阳 尹庆水 刘景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6-698,共3页
目的:对比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鲜颈椎标本6例,损伤齿突基底部,建立寰枢椎失稳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先测量失稳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 目的:对比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鲜颈椎标本6例,损伤齿突基底部,建立寰枢椎失稳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先测量失稳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再在失稳模型上对每具标本进行两种内固定: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系统,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钩内固定系统,测量二种不同固定方法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比较两种状态下的寰枢椎稳定状况。结果: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与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无显著性差异,左右旋转C1椎弓根螺钉组优于C1椎板钩组。结论:两种寰枢固定方法:C1椎弓根螺钉+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抗左右旋转方面较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优越,临床上应优先选择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当C1椎弓根过于细小时可选用C1椎板钩+C2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固定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8
4
作者 吴增晖 郑轶 +2 位作者 章凯 马向阳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为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0具成年人枢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枢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 目的:为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0具成年人枢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枢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向下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枢椎上关节面的距离为(5.0±1.0)mm;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7.8±0.7)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6.1±1.7)mm。前路枢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6.4±1.5)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4)°,向下倾斜(14±4)°。结论:(1)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为:枢椎上关节面下5.0 mm,距离前正中失状面7.8 mm处;(2)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向下倾斜14°,置入的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弓根螺钉 经口前路 应用解剖学
原文传递
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行性的CT测量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增晖 马向阳 +3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刘景发 尹吉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8-520,共3页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上缘、下缘和中部的宽度以及椎弓根的内、外缘高度。结果: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为(7.67±1.33)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中...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上缘、下缘和中部的宽度以及椎弓根的内、外缘高度。结果: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为(7.67±1.33)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中部宽度平均(5.75±1.59)mm,19%小于5.0mm;下缘宽度平均(3.87±1.09)mm,84%小于5.0mm。枢椎椎弓根的缘高度平均(5.66±1.43)mm,40%小于5.0mm;内缘高度平均(8.80±0.74)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结论:国人中约81%的患者适合进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CT扫描可明确个体的置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弓根螺钉 CT测量 解剖学
下载PDF
小关节切除对颈椎抗扭转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增晖 刘景发 +4 位作者 徐国洲 夏虹 朱青安 原林 钟世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4年第4期157-159,共3页
采用21个新鲜颈段脊柱功能单位,模拟临床术式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扭转强度试验。结果:正常对照组的极限扭矩为32.91±7.94N.m;切除一侧小关节内侧50%~60%的小关节及其相连的部分椎板时,极限扭矩为24.... 采用21个新鲜颈段脊柱功能单位,模拟临床术式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扭转强度试验。结果:正常对照组的极限扭矩为32.91±7.94N.m;切除一侧小关节内侧50%~60%的小关节及其相连的部分椎板时,极限扭矩为24.80±5.35N.m;切除两侧小关节及其相连的部分椎板,极限扭矩为17.33±2.07N.m。证明一侧或两侧小关节切除50%~60%时,其颈椎的抗扭转强度分别下降24.6%和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关节 切除术 生物力学 扭转载荷
原文传递
微波辐射对犬股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增晖 刘景发 +1 位作者 钟世镇 范建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7-368,共2页
目的 :测试微波辐射下犬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 ,分析微波对股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12只 ,显露股骨干 ,左侧为实验组 ,右侧为对照组 ,利用微波对股骨干中段进行 6 5℃加热 10min。术后 45d和 90d取材。测试CT值和生物力学特性... 目的 :测试微波辐射下犬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 ,分析微波对股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12只 ,显露股骨干 ,左侧为实验组 ,右侧为对照组 ,利用微波对股骨干中段进行 6 5℃加热 10min。术后 45d和 90d取材。测试CT值和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肉眼观察微波辐射区股骨干色泽呈灰白样 ,X线和CT表现同正常对照组。最大压缩强度、弹性模量均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微波辐射破坏了骨组织的血供和再生 ,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股骨 微波辐射 骨肿瘤
下载PDF
脊柱T_(5~11)节段极外侧微创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增晖 詹翼 胡小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6,共3页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1节段血管走行较为恒定,节段静脉在上、节段动脉在下,走行于对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两侧交感神经干在T6~9发出内脏大神经,T10~12发出内脏小神经。奇静脉在该段脊柱的右前方,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向脊柱左侧偏,胸主动脉走行于该段脊柱的左前方,向下走行过程逐渐向右侧偏,右侧交感干与奇静脉的间距远大于左侧交感干与胸主动脉的间距。椎间盘水平无血管和神经紧邻。结论在T5~11脊柱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和安全的,行椎体螺钉内固定应注意侧前方血管神经和节段血管的保护,切除椎体时必须先结扎节段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血管神经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腰椎侧路微创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椎间隙塌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5
9
作者 吴增晖 许俊杰 +3 位作者 王建华 王新宇 章凯 夏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4年第5期266-272,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侧路微创椎间融合术(mini-LIF)治疗伴椎间隙塌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mini-LIF手术治疗15例伴椎间隙塌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腰椎侧路微创椎间融合术(mini-LIF)治疗伴椎间隙塌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mini-LIF手术治疗15例伴椎间隙塌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2岁。手术节段:L1/22例、L2/34例、L3/46例、L4/53例。手术在XLIF/DLIF配套的工作通道下完成,采用椎弓根螺钉进行侧前方内固定。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 min(40~100 min),术中出血量20 mL(10~40 mL),切口长度35 mm(30~40 mm),术后下地时间24 h(12~48 h),住院时间5 d(3~7 d)。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5例患者出现术侧腹股沟区和大腿内侧麻痛不适症状,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术后3 d,3、6、12个月腰痛、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X线片、CT检查示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椎间植骨均获融合。结论对于伴椎间隙塌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ini-LIF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隙塌陷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侧路椎间融合
下载PDF
颈后路脊髓前外侧减压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增晖 刘景发 +2 位作者 朱青安 原林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05-308,共4页
采用8具新鲜颈段脊柱标本,定量地研究了正常颈椎和脊髓前外侧减压术中下部颈椎(C_3~C_7)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所施加的最大纯力矩为2.34N·m,用摄影记录各节段颈椎的运动,计算得到中性区 NZ(Neutral... 采用8具新鲜颈段脊柱标本,定量地研究了正常颈椎和脊髓前外侧减压术中下部颈椎(C_3~C_7)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所施加的最大纯力矩为2.34N·m,用摄影记录各节段颈椎的运动,计算得到中性区 NZ(Neutral Zone)和运动范围 ROM(Range of motion)。将正常颈椎作为自身对照,然后摹拟临床手术分别切除 C_5~C_6(右)→C_4~C_5→(右)C_(5~6)→(左)→C_(4~5)(左)的内侧50%小关节及其相连的部分椎板。结果表明:同一节段单侧手术对颈椎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同一节段双侧手术则该节段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提示临床需附加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外科手术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增晖 冯永辉 +3 位作者 马向阳 章凯 尹庆水 夏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1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评估3种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ADL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117例ADLS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腰椎畸形程度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单... 目的评估3种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ADL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117例ADLS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腰椎畸形程度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单纯椎管减压术48例,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矫形术62例,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7例。术后及随访期间观察ADLS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改善、腰椎畸形矫正和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6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13个月。下肢神经根放射痛缓解率91%,下腰痛缓解率72%。单纯减压术术后下肢麻痛缓解,6例术后12~18个月腰椎畸形开始加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组和XLIF组能够矫正腰椎的侧凸畸形并重建腰椎的生理前凸,5例术后2年复查发现融合器压塌上位椎体终板。结论单纯神经减压手术可缓解ADLS下肢的根性症状,但对腰椎畸形无矫形作用,术后部分病例腰椎畸形加重。后路椎弓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组和XLIF组具有矫形和重建生理前凸的作用,是治疗ADLS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椎管减压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增晖 马向阳 +4 位作者 章凯 艾福志 王智运 王建华 夏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3年第4期221-225,共5页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62例DLS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疼...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62例DLS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疼痛改善和肌力恢复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腰椎侧凸、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体征以及围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例因术中血压过低未完成一期手术,3d后行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920mL(530~2800mL)。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11%),其中脑梗塞2例、脑脊液漏2例、一侧下肢肌力下降3例。术后4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6%;随访时间O.5~10.0年,平均随访时间5.6年。随访期间远期并发症6例(15%,6/41),其中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并行翻修手术,3例患者融合固定的上个节段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予椎体成形术治疗。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4分(6.1~8.5分)降低至术后的2.8分(1.6~4.3分),术前、术后腰椎侧凸及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分别为30.5°(20°~40°)、8.6。(3°~25°)和5.6。(-8°~13°)、31.6。(25°~460)。随访期间x线片示融合器融合节段均已愈合,椎间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塌陷或移位。结论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DLS能有效解除患者的腰腿痛症状,重建腰椎生理前凸,纠正腰椎侧凸;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增晖 刘景发 潘刚明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7年第4期244-245,共2页
本文总结和随访了我院1983~1994年间手术治疗15~19岁青少年椎间盘突出18例,发现症状和体征与成人有较大差异,易误诊或定位困难。发病者大多数有明显的外伤史或椎间盘发育存在缺陷,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 青少年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外科治疗和疗效评定 被引量:104
14
作者 尹庆水 刘景发 +7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章凯 徐国洲 潘刚明 昌耘冰 张余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评定标准.方法:对12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牵引复位,根据复位情况,将脱位分为三型:可复型、难复型和不可复型.根据此临床分型分别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并根据Symon临床标准、脊髓功能...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评定标准.方法:对12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牵引复位,根据复位情况,将脱位分为三型:可复型、难复型和不可复型.根据此临床分型分别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并根据Symon临床标准、脊髓功能评定标准(JOA 17分法)和自拟的脊髓受压及减压影像学评定标准等3种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资料完整的25例经6~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3种方法评定结果分别为:临床显效率平均56%,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67.1%,脊髓减压改善率平均73.7%.结论:根据临床复位难易进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自拟的疗效评定标准可客观反映脊髓减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疗效 分型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 被引量:89
15
作者 尹庆水 刘景发 +4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张余 昌耘冰 权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0-102,W002,共4页
目的 :总结经口咽前路同时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顺序。同期进行经口咽前路减压松解复位和后路减压 ,枕颈CD或Cervifix枕颈内固定。按JOA... 目的 :总结经口咽前路同时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顺序。同期进行经口咽前路减压松解复位和后路减压 ,枕颈CD或Cervifix枕颈内固定。按JOA 17分法颈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颈髓功能评定 ,并测量比较脊髓矢径的变化。结果 :平均随访 18个月 ,颈脊髓功能改善率达 5 8 3%。颈髓减压改善率平均达 6 9%。结论 :经口咽前路减压同时行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咽入路 寰枢椎脱位 内固定 治疗
原文传递
寰枢椎经口咽前路手术预防感染之经验 被引量:36
16
作者 尹庆水 刘景发 +2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徐国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829-830,共2页
目的 介绍经口咽寰枢椎前路手术的感染预防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 5 8例经口咽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颅底畸形和疾患的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和经验。结果 本组 5 8例经口咽手术术后咽部切口均 期愈合 ,无感染发生。结论 只要预防... 目的 介绍经口咽寰枢椎前路手术的感染预防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 5 8例经口咽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颅底畸形和疾患的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和经验。结果 本组 5 8例经口咽手术术后咽部切口均 期愈合 ,无感染发生。结论 只要预防措施得力 ,经口咽入路手术可以预防术后感染 ,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咽入路 寰枢椎脱位 外科感染 并发症预防
下载PDF
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3
17
作者 马向阳 钟世镇 +5 位作者 刘景发 尹庆水 徐达传 夏虹 吴增晖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4-555,共2页
目的 :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 5 0例干燥寰椎标本 ,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其侧块中部、椎弓根以及后弓的宽度和高度。结果 :寰椎侧块中部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 12 .78mm和 12 .95mm ;寰椎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 8.... 目的 :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 5 0例干燥寰椎标本 ,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其侧块中部、椎弓根以及后弓的宽度和高度。结果 :寰椎侧块中部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 12 .78mm和 12 .95mm ;寰椎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 8.5 7mm和 5 .83mm ;椎动脉沟下方寰椎后弓的宽度为8.46mm ,该部内侧 1/3和外侧 1/3的高度分别是 3 .88mm和 4.2 5mm。结论 :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弓根 螺钉 解剖学
下载PDF
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测量 被引量:42
18
作者 马向阳 钟世镇 +4 位作者 刘景发 尹庆水 徐达传 夏虹 吴增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为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40例干燥寰椎标本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测量得出寰椎后弓平均高度为4.58mm,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89mm,侧块中部平均高度和宽度分别为... 目的:为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40例干燥寰椎标本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测量得出寰椎后弓平均高度为4.58mm,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89mm,侧块中部平均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2.94mm和12.76mm,最大进钉深度为28.50mm,螺钉内斜角度为9.1°,上斜角度为4.7°。结论:进行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该术式可望成为寰枢段后路短节段固定的优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 解剖学 测量 标本 测量工具
原文传递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探 被引量:28
19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9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许俊杰 王智运 邱锋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齿状突骨折 新鲜骨折 钉棒固定 非融合
原文传递
寰椎侧块螺钉与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解剖与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55
20
作者 马向阳 尹庆水 +4 位作者 刘景发 钟世镇 夏虹 吴增晖 徐达传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对寰椎侧块螺钉和寰椎椎弓根螺钉进行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2例新鲜标本的寰椎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和钉道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螺... 目的对寰椎侧块螺钉和寰椎椎弓根螺钉进行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2例新鲜标本的寰椎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和钉道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为29·79mm±1·68mm,其中10·15mm在寰椎后弓内,19·65mm在寰椎侧块内。寰椎侧块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为24·88mm±0·41mm,其进钉点与寰椎后弓后缘的平均距离为9·93mm±1·35mm。双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最大,平均1757·0N±318·7N;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1192·5N±172·6N)与双皮质寰椎侧块螺钉(1243·8N±350·0N)无明显差异,单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小(794·5N±314·8N)。结论在同时适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宜首先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次选寰椎侧块螺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块螺钉 对比研究 解剖 椎弓根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研究 寰椎侧块 固定方式 临床选择 拔出强度 测试比较 皮质 长度 进钉点 后弓 平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