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WF基因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循环水平与中国人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士尧 殷兆芳 +3 位作者 张阳 严毓勤 解玉水 程纯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0-233,共4页
目的 探讨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在中国人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组 ) 10 9例和中国汉族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 10 4名的资料 ,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亚组。采用PCR技术结合MspⅠ酶切分... 目的 探讨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在中国人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组 ) 10 9例和中国汉族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 10 4名的资料 ,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亚组。采用PCR技术结合MspⅠ酶切分析等测定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循环vWF水平。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中M+/M+、M+/M-和M-/M-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 .0 2 0、0 .490和 0 .490 ;心肌梗死、心绞痛亚组的MspⅠ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其M-/M-型频率分别为 0 .64 9和 0 .712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均 <0 .0 5 ) ;②冠心病心功能Ⅰ~Ⅱ级及Ⅲ~Ⅳ级患者的M-/M-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 .667和 0 .70 6,低射血分数 (EF)和正常EF分别为 0 .744和 0 .5 89,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M-/M-基因型频率在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分别为 0 .778、0 .667和 0 .5 84;④冠心病组、心肌梗死、心绞痛亚组和正常对照组循环vWF水平分别为 ( 185 .0 7± 80 .5 7) %、( 2 11.2 2± 85 .85 ) %、( 15 6.3 2± 63 .60 ) %和 ( 117.0 1± 5 5 .5 2 ) % ,各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冠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WF基因 内含子 MSPI 多态性 循环水平 中国人 冠心病 发病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士尧 王少敏 +2 位作者 陈元美 张阳 殷兆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65-769,共5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的心肌病变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给BALB/c小鼠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_3)病毒建立急性VMC模型。随机均分为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5mg·kg^(-1)·d^(-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的心肌病变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给BALB/c小鼠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_3)病毒建立急性VMC模型。随机均分为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5mg·kg^(-1)·d^(-1)治疗组(5mg组)、20mg·kg^(-1)·d^(-1)治疗组(20mg组)及40mg·kg^(-1)·d^(-1)治疗组(40mg组)。用药14d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心肌病理改变和死亡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中TNF-α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的心脏病变积分、心肌TNF-αmRNA表达和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2.84±0.62)分、0.139±0.029和(147.4±13.3)ng/L,5mg组分别为(2.48±0.55)分、0.124±0.026和(139.0±20.2)ng/L,20mg组分别为(1.56±0.58)分、0.057±0.012和(113.0±11.8)ng/L,40mg组分别为(1.61±0.62)分、0.051±0.012和(101.3±13.8)ng/L,20mg和40mg组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值均<0.01),5mg组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间小鼠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可减轻急性VMC小鼠心肌炎症和心肌病变程度,其机制部分与减少TNF-α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辛伐他汀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美托洛尔对人体心脏变时性反应及肝药酶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士尧 徐济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3-17,共5页
10例健康受试者口服美托洛尔25mg,每日二次,连续七天后,异丙基肾上腺素的心脏变时性剂量(chronotropic dose_(25),CD_(25))从1.2±0.5μg增加到3.5±0.9μg(p<0.01),立、卧位择时心率平均减慢10.7%和14.6%(p<0.01);安替比... 10例健康受试者口服美托洛尔25mg,每日二次,连续七天后,异丙基肾上腺素的心脏变时性剂量(chronotropic dose_(25),CD_(25))从1.2±0.5μg增加到3.5±0.9μg(p<0.01),立、卧位择时心率平均减慢10.7%和14.6%(p<0.01);安替比林Cl降低(从0.02023±0.00526 l/h降至0.01823±0.00434 1/h,p<0.05),T1/2和Vd无明显改变。说明短期使用美托洛尔能够产生β—受体阻滞作用和肝药酶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肾上腺素 安替比林
下载PDF
运动负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士尧 严毓勤 +1 位作者 苏惠若 解玉水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4期267-269,共3页
对20例健康受试者和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运动负荷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运动前静息时,两组t-PA活性无显著差异,而PAI-1活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运动后... 对20例健康受试者和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运动负荷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运动前静息时,两组t-PA活性无显著差异,而PAI-1活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运动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0.96±0.45IU/ml对1.89±0.68IU/ml,P<0.01),PAI-1活性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12.0%对31.9%),使其PAI-1活性仍显著高于对照组(8.20±2.28AU/ml对4.21±0.68AU/ml,P<0.01).提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论是静息,还是在运动负荷激发后,均存在着纤溶活性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运动负荷 纤溶活性
下载PDF
阿罗洛尔治疗混合性心绞痛的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士尧 严毓勤 +1 位作者 苏惠若 解玉水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阿罗洛尔对冠心病混合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混合性心绞痛病人,阿罗洛尔10mg bid,po,共4wk,治疗前后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心绞痛疗效及运动耐量.结果:阿罗洛尔能显著缓解心绞痛,显效率45%,总有效率达85%;心绞... 目的:探讨阿罗洛尔对冠心病混合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混合性心绞痛病人,阿罗洛尔10mg bid,po,共4wk,治疗前后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心绞痛疗效及运动耐量.结果:阿罗洛尔能显著缓解心绞痛,显效率45%,总有效率达85%;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显著下降(P均<0.01);总运动时间、至发生心绞痛时间和ST段压低1mm时间均显著延长(P均<0.01);并降低最高运动负荷时心率血压乘积(P<0.01).此外,可明显减慢静息心率(P<0.01).对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罗洛尔抗心绞痛作用可靠,可提高运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罗洛尔 混合性 心绞痛 平板运动试验 疗效
下载PDF
静脉应用尼卡地平和酚妥拉明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士尧 严毓勤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静滴)尼卡地平与酚妥拉明对老年高血压急症病人的降压疗效。方法:老年高血压急症病人63例,分成2组,尼卡地平组34例,用尼卡地平注射液2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GS)250mL中静滴。酚妥拉明组...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静滴)尼卡地平与酚妥拉明对老年高血压急症病人的降压疗效。方法:老年高血压急症病人63例,分成2组,尼卡地平组34例,用尼卡地平注射液2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GS)250mL中静滴。酚妥拉明组29例,用酚妥拉明10mg溶于5%GS250mL中静滴,均于2h内滴完。结果:尼卡地平降压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9%和97%,酚妥拉明分别为72%和93%(P>0.05)。治疗2h后比较,尼卡地平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下降6.5±2.0kPa和4.8±1.8kPa,而酚妥拉明组分别下降5±3kPa(2组比较P>0.05)和3.3±1.4kPa(2组比较P<0.05)。尼卡地平组起效(5min)快于酚妥拉明组(15min)(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卡地平 酚妥拉明 高血压 老年人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的再认识 被引量:32
7
作者 吴士尧 胡靖超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1期5-7,共3页
他汀类药物作为可以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降脂药物,因其能够在心肌梗死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在临床上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非降脂作用 抗炎症反应 降低风险指标 心血管病 预后
下载PDF
普萘洛尔对人体心脏变时性反应及安替比林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士尧 徐济民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37-340,共4页
10例正常受试者口服普蔡洛尔10mg,tid,持续7d后,异丙基肾上腺素的变时性剂量(chronotropicdose_(25),CD_(25)从1.4±0.5μg增加到8.8±4.9μg,平均β-受体阻滞指... 10例正常受试者口服普蔡洛尔10mg,tid,持续7d后,异丙基肾上腺素的变时性剂量(chronotropicdose_(25),CD_(25)从1.4±0.5μg增加到8.8±4.9μg,平均β-受体阻滞指数为7.1;卧位择时心率明显减慢,安替比林代谢受到抑制。说明短期小量使用普蔡洛尔,能产生β-受体阻滞作用和抑制安替比林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萘洛尔 安替比林 心脏反应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西医结合防治的现代策略 被引量:8
9
作者 吴士尧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118-121,共4页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发病机制 临床诊断 干预策略 药物治疗 再灌注治疗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士尧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Β受体阻滞剂 交感神经系统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士尧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99-204,共6页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血管壁 钙离子 环氧酶抑制剂 ADP拮抗剂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认识及干预策略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士尧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2年第2期60-64,共5页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发病机制 危险分层 干预策略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Tp-e间期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士尧 陈鑫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Tmax法、T均法和TV3法)测得的冠心病患者Tp—e间期差异以及其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315例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p—e间期资料,同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按检查结果分组:A组,冠...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Tmax法、T均法和TV3法)测得的冠心病患者Tp—e间期差异以及其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315例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p—e间期资料,同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按检查结果分组:A组,冠心病单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组(室性期前收缩≥30次/h);B组,冠心病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组(多形性、多源性、R在T上、连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合并室性逸搏);C组,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颤动组;D组.冠心病对照组(无明显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0次/h,且无其他室性心律失常);E组.正常对照组。评价上述3种不同方法测得的Tp-e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并将Tp—e间期与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比较。结果B、C组的Tp-e问期不仅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也显著大于冠心病对照组(P〈0.05)。而A组Tp—e间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e间期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且优于Q-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E间期 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
下载PDF
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内容简介 被引量:38
14
作者 吴士尧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4期199-205,共7页
1引言与目的 为了制定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欧洲高血压协会(ESH)和欧洲心脏病协会(ESC)联合设立专家委员会,旨在为高血压治疗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所有相关信息作出公正评价.同时,该指南得到国际高血压协会认可.
关键词 高血压 预后 诊断评估 继发性高血压 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 欧洲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吴士尧 陈元美 +2 位作者 方鹤莺 殷兆芳 张阿莲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66-167,共2页
背景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炎症和免疫损伤机制曰益明确,细胞介导及自身免疫介导的心肌损伤成为重要致病机制。新近的研究表明,VMC患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及其构成的内环境对心脏有多方面损伤作用。现认... 背景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炎症和免疫损伤机制曰益明确,细胞介导及自身免疫介导的心肌损伤成为重要致病机制。新近的研究表明,VMC患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及其构成的内环境对心脏有多方面损伤作用。现认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故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的平衡从而减轻心肌病变严重性。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IFN-γ、IL-10表达水平,探索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对VMC及IFN-γ与IL-10的影响。方法取60只雄性4周龄BALB/c小鼠,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10-7TCID50)0.06 mL建立VMC模型。随机等分为A组(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0.2mL灌胃)、B组(普伐他汀40 mg·kg-1·d-1灌胃)和C组(普伐他汀80 mg·kg-1·d-1灌胃)。给药14 d后处死所有存活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10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肌IFN-γ、IL-10表达水平。结果A组心肌病变严重,,B组(0.60±0.06)和C组(0.33±0.07)的IFN-γmRNA表达显著低于A组(P<0.01),C组显著低于B组(P<0.05);而B组(1.81±0.03)和C组(2.14±0.03)的IL-10mRNA表达显著高于A组(P<0.05),前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IL-10水平改变与其核酸水平的改变基本一致。A组的血清IFN-γ[(61.10±8.62)pg/mL]显著高于B组[(49.60±4.56)pg/mL]和C组[(37.13±7.63)pg/mL] (P<0.01),后两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血清IL-10[(11.89±2.84) pg/mL]水平显著低于B组[(20.65±2.71)pg/mL]和C组[(34.93±8.19)pg/mL,P值分别<0.05、0.01],后两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伐他汀对VMC有一定的疗效。普伐他汀能维持细胞因子(IFN-γ、IL-10)基因的平衡表达,说明它可通过调节Th1/Th2的平衡发挥抗VMC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毒性心肌炎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Γ 柯萨 免疫介导 他汀类药物 细胞因子 免疫调节作用 腹腔接种
下载PDF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16
作者 吴士尧 范例 严毓勤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79-80,共2页
目的研究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201例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CAG)。其中152例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 目的研究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201例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CAG)。其中152例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49例CAG正常者为对照组,冠心病组年龄(69.55±10.58)岁,男99例,女53例。对照组年龄(64.76±11.93)岁,男28例,女21例,个体之间无血缘关系,两组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次日晨起空腹静脉采血,从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PPARγ2基因B外显子BstuI酶切位点Pro12Ala多态性在中国上海汉族冠心病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结果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分类的冠心病与对照组:PPARγ2基因B外显子BstuI酶切位点,正常对照组P12/P12基因型和P12/A12基因型分别为93.9%、6.1%,冠心病组P12/P12基因型和P12/A12基因型为89.5%、1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研究中发现未见有A12/A12纯合子。按照病变支数来比较:正常组,P12/P12:P12/A12基因型为93.9%比6.1%;一支病变组, P12/P12:P12/A12基因型85%比15%;两支病变组,P12/P12:P12/A12基因型为87.2%比12.8%;三支病变组P12/P12:P12/A12基因型为97.8%比2.2%,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冠状动脉评分Gensini积分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我们发现P12/P12和P12从12两组基因型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6)。按照体重指数>28m2/kg分为肥胖与非肥胖组,发现在肥胖的冠心病患者中A12/P12基因型明显高于非肥胖的冠心病(P=0.028)。PPARγ2基因B外显子BstuI酶切位点各基因型的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P12A基因型中WHR和TC显著高于P12P基因型。其年龄、性别、TG、脂蛋白a、血糖、尿酸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ARγ基因外显子B BstuI酶切位点Pro12Ala基因型可能是肥胖患者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信号。PPARγ基因6号外显子Pml酶切位点Pro12Al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上海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生无关。PPARγ基因6号外显子Pml酶切位点Pro12Ala基因型可能与腹型肥胖与脂质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12ALA 冠状动脉病 多态性 冠脉造影结果 病变支数 三支病变 PPAR 聚合酶链反应 腹静脉 腹型肥胖
下载PDF
冠心病类型与热休克蛋白60水平及肝脂肪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17
作者 吴士尧 周吴刚 +2 位作者 严毓勤 任义荣 黄震华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水平及肝脂肪酶基因(Hepatic lipase gene,LIPC)Nla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类型之间关系。方法:取91例冠心病患者和72名健康对照者空腹晨起静脉... 目的:探讨血清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水平及肝脂肪酶基因(Hepatic lipase gene,LIPC)Nla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类型之间关系。方法:取91例冠心病患者和72名健康对照者空腹晨起静脉血,从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LIPC多态性在中国汉族冠心病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P60水平。结果:(1)冠心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T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为15.4%对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73)。亚组分析中,心肌梗死与健康对照组28.1%对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3)。(2)TT、CT、CC基因型冠心病各组HSP60水平中分别为(6626±2621)、(3980±3578)、(3537±3018)pg/ml,TT基因型与CT、CC两种基因型之间HSP60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冠心病组中HSP60<3639pg/ml组TT纯合子占2.2%,心肌梗死占2.2%;而>3639pg/ml组中TT纯合子占28.9%,心肌梗死占6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IPCNlaⅢ多态性随着血清HSP60升高,TT纯合子出现频率增大,严重的冠脉事件发生几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脂肪酶基因 多态性 热休克蛋白60 冠心病
下载PDF
氨茶碱对人体心电图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及其与唾液氨茶碱含量的关系
18
作者 吴士尧 贺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 评价氨茶碱对人体心电图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及其与唾液氨茶碱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了氨茶碱对10例健康人心电图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结果 顿服氨茶碱0.4g,2 h后心电图 R波振幅从 9、9± 2.... 目的 评价氨茶碱对人体心电图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及其与唾液氨茶碱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了氨茶碱对10例健康人心电图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结果 顿服氨茶碱0.4g,2 h后心电图 R波振幅从 9、9± 2.8 m增高到 12.0± 3.6 m(P< 0.05);定量脑电图fp1导联。波功率值从1.05±0.83上升到2.08±2.22(P<0.05),f3和f4导联β1波功率值从1.75±1.35高到3.11±3.51(P<0.05);唾液氨茶碱含量为7.6±0.9 μg/ml。心电图R波及脑电图a2波的变化与唾液氨茶碱含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64和0.7933)。10例口服安慰剂健康受试者,其心电图和脑电图改变均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 治疗浓度氨茶碱能引起人体心电和脑电的改变,效应强度与游离药物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茶碱 人体心电图 定量脑电图 唾液 药物浓度
原文传递
如何通过生化指标判断心肌梗死预后?
19
作者 吴士尧 史春志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3期230-231,共2页
现今尽管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较前明显增强,但是心肌梗死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一些生化指标能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有利于医师判断患者的高危状态并进行相关治疗,还可利用生化标志物检验疗效,降低高危患者的死亡... 现今尽管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较前明显增强,但是心肌梗死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一些生化指标能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有利于医师判断患者的高危状态并进行相关治疗,还可利用生化标志物检验疗效,降低高危患者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患者 生化指标 预后 介入治疗 生化标志物 药物治疗 危险分层 高危状态
下载PDF
微量物质异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20
作者 吴士尧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65-68,共4页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疾病 微量物质 正常生理功能 体内含量 生理作用 微量元素 维生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