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北部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生育期组的精细鉴定
1
作者 贾鸿昌 梁昕 +11 位作者 鹿文成 张雷 武婷婷 宋雯雯 孙石 张立军 闫洪睿 郭儒东 陈应志 李宝华 吴存祥 韩天富 《大豆科技》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生育期组是国际通用的大豆生育期生态类型划分系统。本研究以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考,利用标准品种出苗至生理成熟日数(VE-R7)与生育期组值建立回归方程,对黑龙江北部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 生育期组是国际通用的大豆生育期生态类型划分系统。本研究以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考,利用标准品种出苗至生理成熟日数(VE-R7)与生育期组值建立回归方程,对黑龙江北部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下限区域试验对照品种黑河14号、黑河35号和黑河49的平均相对生育期组值为-1.7(MG000.3),第六积温带上限对照品种黑河13号、黑河33号和华疆2号的平均相对生育期组值为-0.9(MG00.1);第五积温带对照品种黑河17号和黑河45号的平均相对生育期组值为-0.4(MG00.6);第四积温带对照品种黑河18号和黑河43号的平均相对生育期组值为0.0(MG0.0)。利用标准品种出苗至完熟日数(VE-R8)与生育期组值建立回归方程,对上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值求算,结果与利用出苗至生理成熟日数(VE-R7)获得的数值基本一致,但不如其稳定。利用标准品种生育期间活动积温与生育期组值建立回归方程,求算大豆相对生育期组值。结果表明,利用活动积温求算出的相对生育期组值与利用出苗至生理成熟日数(VE-R7)计算的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对第四、第五积温带对照品种的计算结果与利用出苗至生理成熟日数(VE-R7)获得的生育期组值一致性较好,但对第六积温带对照品种的分组结果差异较大。黑河市爱辉区位于我国大豆生育期组0.0组基线,是设立我国大豆生育期组零点标识的适宜地点。在爱辉育成的黑河43号可作为MG0.0的标准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北部 大豆 区域试验 生育期组 零点
下载PDF
大豆bZIP转录因子基因GmbZIP33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蕾 陈昕涛 +3 位作者 白丽娟 王志莉 冯永君 吴存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4-531,共8页
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ZIP)蛋白是真核生物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的调控过程。为探究大豆bZIP转录因子的功能,本研究通过PCR技术从大豆中克隆bZIP转录因子编码基因GmbZIP33(Glyma.03G2... 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ZIP)蛋白是真核生物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的调控过程。为探究大豆bZIP转录因子的功能,本研究通过PCR技术从大豆中克隆bZIP转录因子编码基因GmbZIP33(Glyma.03G219300.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其对逆境的响应能力,通过创制GmbZIP33过表达拟南芥植株分析其对植株表型与开花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GmbZIP33基因位于大豆第3号染色体上,编码区全长453 bp。GmbZIP33与bZIP转录因子家族的GmbZIP41序列同源性高达91.4%,属于S-bZIPs亚族成员。GmbZIP33响应高盐、干旱胁迫,其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且在短日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模式,推测其可能参与到光周期调控开花的复杂网络中。通过拟南芥植物异位过表达GmbZIP33发现,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现出早花表型且引起FT等开花相关基因表达量上升,说明GmbZIP33可参与到拟南芥的开花调控途径中并有效促进植物开花,本研究对深入理解GmbZIP33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多调控性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GmbZIP33 非生物胁迫 开花 拟南芥
原文传递
麦秸覆盖还田对大豆耕层物理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吴宗声 徐彩龙 +5 位作者 李瑞东 徐一帆 孙石 韩天富 宋雯雯 吴存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2-1064,共13页
黄淮海是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但前茬小麦秸秆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大豆生产。本试验通过研究秸秆免耕覆盖还田下大豆耕层温度、含水量、容重、团粒结构等耕层物理性状以及大豆产量构成因素,试图解析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结构... 黄淮海是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但前茬小麦秸秆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大豆生产。本试验通过研究秸秆免耕覆盖还田下大豆耕层温度、含水量、容重、团粒结构等耕层物理性状以及大豆产量构成因素,试图解析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结构及大豆产量的调控机制,为黄淮海地区大豆高产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肥料处理,设施肥(F:225 kg hm-2)与不施肥(NF);副区为秸秆处理,设免耕秸秆不还田(SR)、免耕秸秆覆盖还田(SM)和免耕秸秆粉碎还田(SC)。结果表明:(1)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0cm内。(2)SM与SC较SR耕层温度分别下降0.21℃和0.17℃,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3.18%和9.07%;SM较SR与SC土壤容重分别下降2.61%和2.87%,耕层固相占比分别降低2.60%和3.01%,>2mm土壤团聚体分别增加6.84%和3.14%。(3)SM与SC较SR单株荚数分别增加22.41%和9.49%,单株粒数分别增加18.20%和7.51%,百粒重分别增加1.18%和2.40%,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9.16%和18.07%,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11.56%和5.43%;SM较SC增产效果显著,施肥对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在大豆耕层环境优化与促进产量形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耕层温度 物理性质 产量
下载PDF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归属 被引量:51
4
作者 吴存祥 李继存 +7 位作者 沙爱华 曾海燕 孙石 杨光明 周新安 常汝镇 年海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77-1987,共11页
以38个分属MG000-MGV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多点对比试验,对来自16个试验组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个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与划分。所有品种均在北京、武汉两地春播,并选用部分代表性品种在18... 以38个分属MG000-MGV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多点对比试验,对来自16个试验组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个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与划分。所有品种均在北京、武汉两地春播,并选用部分代表性品种在18个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点进行补充试验。结果表明,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介于MG0-MGVI之间。不同区域的对照品种可归属相同的生育期组。北方春大豆区晚熟组、西北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及西南山区春大豆区的对照品种均属MGⅢ;长江流域春大豆区、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区对照品种属MGV或MGVI。热带亚热带春大豆区2个对照品种福豆301和泉豆7号所在生育期组差异较大,分别归属MGII和MGIV。根据生育期组并考虑其他因素,建议将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组由目前3个组以黄河为界划分为2个组,并对南方部分试验组进行调整。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和西北春大豆区对照品种尽管生育期组相当,但因品种抗旱性要求不同,建议分别设置区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国家区域试验 对照品种 生育期组
下载PDF
扁茎大豆的花序形态受光周期调控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存祥 刘金 +3 位作者 李兴宗 苗以农 杨华 韩天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41,共6页
以扁茎大豆、正常圆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为材料,分别进行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处理,观察光周期对扁茎大豆及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不仅明显影响大豆的开花期、成熟期... 以扁茎大豆、正常圆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为材料,分别进行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处理,观察光周期对扁茎大豆及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不仅明显影响大豆的开花期、成熟期,而且调控顶端花序的形态。在长日照下,供试大豆品种生殖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开花期延迟,在北京夏播条件下不能正常成熟;扁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植株顶端花序轴伸长,部分材料的花序轴上产生侧生花序,但均未象在原产地一样出现扁平、加宽的花序。在短日照条件下,不论是扁茎大豆还是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均加快,植株顶端为典型的总状花序,花序轴较短,扁茎大豆也未出现扁茎及顶端花序簇集的现象。本实验的结果说明扁茎大豆植株顶端的茎秆扁化、花荚簇集的性状可因光周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不稳定的性状。对扁茎性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茎大豆 花序 形态 光周期 调控 发育速度 性状
下载PDF
植物开花逆转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存祥 韩天富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3-529,共7页
介绍了植物开花逆转的概念、类型、发生条件 ,综述了在形态发生、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将开花逆转应用于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可能性。作者提出 ,采用“诱导—非诱导—逆转”三位一体的实验系统 ,可提高植物光周期... 介绍了植物开花逆转的概念、类型、发生条件 ,综述了在形态发生、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将开花逆转应用于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可能性。作者提出 ,采用“诱导—非诱导—逆转”三位一体的实验系统 ,可提高植物光周期反应研究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开花逆转 研究进展 类型 发生条件 机制 花芽分化
下载PDF
以光周期处理与分期播种试验综合鉴定大豆品种的光温反应 被引量:39
7
作者 费志宏 吴存祥 +3 位作者 孙洪波 侯文胜 张宝石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25-1531,共7页
设置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两种光周期处理,并以春播模拟低温、夏播模拟高温条件,形成长日+低温、长日+高温、短日+低温、短日+高温4种光温组合。2007年对近年育成的10个北方春大豆[Glycinemax(L.)Merr.]品种(系)和18个黄淮海夏大豆... 设置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两种光周期处理,并以春播模拟低温、夏播模拟高温条件,形成长日+低温、长日+高温、短日+低温、短日+高温4种光温组合。2007年对近年育成的10个北方春大豆[Glycinemax(L.)Merr.]品种(系)和18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系)进行了光温反应特性鉴定。2008年对50份材料进行了光周期反应鉴定。结果表明,不论在低温(春播)还是高温(夏播)条件下,短日照均加快大豆的发育进程,导致开花提前;不论在长日照还是短日照条件下,高温均减少出苗至初花的日数。光周期和温度对大豆的发育存在明显的互作,随着温度的升高,短日照促进大豆发育的效应有所加强;随着日照的缩短,高温加快发育的作用也有所增大。供试大豆品种生态类型在光周期反应敏感度(PRS)、温度反应敏感度(TRS)及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PTCRS)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北方春大豆品种的上述3个指标均小于黄淮海夏大豆品种,但前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温度反应敏感度差值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光周期反应敏感度差值均较后者高,说明北方春大豆品种光温互作效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态类型 光周期 温度 光温互作
下载PDF
中国大豆主产区不同年代大面积种植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彩洁 孙石 +4 位作者 金素娟 李伟 吴存祥 侯文胜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17-1926,共10页
利用与大豆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应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125对SSR标记对中国大豆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大面积种植的89个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自北向南大面积种植品种SSR标记的多态性呈逐渐升高的... 利用与大豆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应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125对SSR标记对中国大豆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大面积种植的89个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自北向南大面积种植品种SSR标记的多态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黑龙江北部、黑龙江中南部、吉林辽宁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依次为0.414、0.469、0.522和0.562。除黑龙江北部以外,其余3个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均比80年代以前种植的品种高。根据Nei和Li提出的遗传相似系数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除黄淮海北部地区的冀豆12外,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各自聚成一类,而在东北地区品种中,吉林辽宁地区和黑龙江地区的品种归属不同亚类,表明同一区域内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同质化现象相当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面积种植品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多态性信息含量
下载PDF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被引量:26
9
作者 万超文 邵桂花 +2 位作者 吴存祥 曹永生 韩天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9-295,共7页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年)育成品种245个,蛋白质平均含量40.76%,脂肪含量20.15%;第三阶段(1981-2000,共20年)育成品种576个(统计到品质性状数据的有563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2.04%,脂肪含量19.77%。本文对第三阶段育成品种的品质分4个时期("六五"一"九五")进行重点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以"八五"期间育成的品种为最高,110个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为42.8%,其中国审品种10个,平均含量44.36%。脂肪含量以"六五"期间选育的品种为最高,96个品种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0.10%,其中17个国审品种的平均含量为20.73%。"六五"一"九五"期间,在3大产区中,蛋白质含量以南方大豆品种为最高,44个品种平均含量达43.81%,比北方春大豆高2.81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以北方春大豆品种为高,220个品种平均含量为20.0%。113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04%,高于北方春大豆,略低于南方大豆;脂肪含量低于北方春大豆,略高于南方大豆。经过20年的努力,3大产区产量逐步提高,其中,北方春大豆提高了12.1%,黄淮海夏大豆提高了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豆 品种 品质性状 演变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幸 邢兴华 +3 位作者 徐泽俊 齐玉军 季春梅 吴存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4-841,共8页
在徐州麦豆一年两熟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2012-2016年),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和旋耕)和小麦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对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处理相比较,免耕处理对大豆... 在徐州麦豆一年两熟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2012-2016年),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和旋耕)和小麦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对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处理相比较,免耕处理对大豆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没有影响,但减少了土壤NO_3^--N含量,增加了土壤NH_4^+-N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和播种期至苗期的土壤容重。与不还田处理相比较,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和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降低了土壤NO_3^--N含量、NH_4^+-N含量和初花期至初熟期土壤容重。免耕和秸秆还田均降低了土壤p H值、播种期至初花期土壤温度,增加了播种期至初花期土壤湿度。秸秆不还田下免耕处理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NO_3^--N含量较旋耕处理显著下降。与之不同,秸秆还田下免耕处理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高于旋耕处理,土壤温度、土壤NO_3^--N含量和土壤NH_4^+-N含量低于旋耕处理,而免耕处理与旋耕处理间大豆产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温度、土壤p H值最低,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因此,在黄淮海夏大豆区推广免耕技术时,应与秸秆覆盖,尤其是秸秆全量覆盖相结合,同时,在生产中需要注意N肥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夏大豆农艺性状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幸 吴存祥 +3 位作者 齐玉军 徐泽俊 王宗标 韩天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53-1465,共13页
【目的】在黄淮海麦豆两熟制条件下,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探讨麦茬夏大豆免耕播种的技术关键,评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利用价值,以期改进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生产技术。【方法】定位试... 【目的】在黄淮海麦豆两熟制条件下,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探讨麦茬夏大豆免耕播种的技术关键,评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利用价值,以期改进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生产技术。【方法】定位试验于2012—2014年在江苏徐州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因素,秸秆还田量为副因素。播种方式有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和浅旋人工撒播3种,秸秆还田量设全量和半量2个水平,共6个处理,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播种和出苗质量、生育进程、产量、土壤物理性状及麦秸腐解率的影响。【结果】免耕覆秸精量播种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出苗早1 d,较浅旋人工撒播早1—3 d,同时田间出苗率最高;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初花期早0.1—2.3 d,差异显著(P<0.05)。相比之下,秸秆还田量则对出苗速度和生育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增产4.12%—12.40%,较浅旋人工撒播增产1.96%—5.50%;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产量高于全量还田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和常规免耕机械条播与浅旋人工撒播相比,播种至出苗期土壤温度较低,土壤湿度较高,差异显著(P<0.05)。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温度低于半量还田处理,而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湿度仅在干旱年份高于半量还田处理。浅旋人工撒播麦秸腐解率较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和常规免耕机械条播高,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的麦秸不会影响下茬小麦的播种和生长。【结论】秸秆覆盖可保蓄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大豆出苗率,为下茬小麦提供优良的有机肥料,是麦豆两熟制条件下良好的秸秆还田方式。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同步解决麦秸还田、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难题,适合在黄淮海及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免耕覆秸精量播种 生长发育 土壤物理性状
下载PDF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生育期主基因的效应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英 吴存祥 +2 位作者 张学明 王云鹏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0-1168,共9页
以大豆生育期近等基因系为材料,比较12h短日照(SD)及16h长日照(LD)条件下E1/e1、E2/e2、E3/e3、E4/e4、E5/e5、E7/e7等6对生育期相关主基因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大多数生育期基因型中,显性位点延迟大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隐性位点提早开... 以大豆生育期近等基因系为材料,比较12h短日照(SD)及16h长日照(LD)条件下E1/e1、E2/e2、E3/e3、E4/e4、E5/e5、E7/e7等6对生育期相关主基因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大多数生育期基因型中,显性位点延迟大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隐性位点提早开花期和成熟期。同一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效应值不同,显性位点可增强其他基因的效应,说明各基因间存在互作。生育期基因的效应受光周期影响很大,长日照可增强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的效应,短日照则相反。此外,光周期对基因效应的影响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其中,E1基因在大豆营养生长阶段、E4基因在生殖生长阶段受光周期影响较大,而E3基因在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阶段均受光周期的严格调控。不同光照条件下生育期基因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为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定量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近等基因系 生育期基因 光周期
下载PDF
大豆品种自贡冬豆花芽分化及开花逆转过程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晓梅 吴存祥 +4 位作者 马启彬 张胜 李春林 张新英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37-1442,T0001-T0002,共8页
研究了光周期反应敏感的晚熟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自贡冬豆在正常花芽分化和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光周期处理包括连续短日照(SD,12 h)、连续长日照(LD,16 h)和13 d短日后转入长日(SD13d-LD)3种。结果表明,自贡冬豆在... 研究了光周期反应敏感的晚熟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自贡冬豆在正常花芽分化和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光周期处理包括连续短日照(SD,12 h)、连续长日照(LD,16 h)和13 d短日后转入长日(SD13d-LD)3种。结果表明,自贡冬豆在连续短日条件下可正常开花结实;经13 d短日照处理后移至长日照下,约50%的植株发生开花逆转,另外50%的植株形成短的顶端花序;在连续长日照下保持营养生长。短日照不仅促进大豆的生殖发育,而且加快出叶速度。短日处理3 d基部叶腋开始分化花芽;13 d顶端分生组织开始分化花序,19 d顶端花序分化结束,29 d植株开花。SD13-LD处理,在移至长日照的最初14 d内,顶端分生组织继续分化花原基,但分化速度比连续短日处理慢,分化出的花芽数目少。长日处理20 d(出苗后33 d)左右,约50%植株的顶端分生组织逆转到营养器官的分化。在连续长日条件下,顶端分生组织一直分化叶片。还讨论了叶片和花器官的同源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周期 花发育 开花逆转 解剖结构
下载PDF
开花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英 程立锐 +3 位作者 冷建田 吴存祥 侯文胜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92-1099,共8页
以开花期相近的181个大豆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研究开花后不同光照长度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在利用SSR标记构建大豆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日(16h)和短日(12h)条件下检测与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光周期敏感度(PS)相关的QTL。结... 以开花期相近的181个大豆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研究开花后不同光照长度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在利用SSR标记构建大豆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日(16h)和短日(12h)条件下检测与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光周期敏感度(PS)相关的QTL。结果表明,开花后光照处理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不同性状的光周期敏感度差异明显,株高>主茎节数>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单株荚数>蛋白质和脂肪总量。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12个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总量等性状及各性状对开花后光周期处理的敏感度相关的QTL,分别定位于A1、A2、B1、B2、C1、D1a、F、L等8个连锁群上。其中,在短日条件下检测到4个QTL,可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在11.37%~26.63%之间;在长日条件下检测到3个QTL,可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在11.84%~27.85%之间;检测到5个与不同性状光周期敏感度有关的QTL,可解释相对应性状表型变异的范围在6.15%~21.44%之间。针对同一性状,未检测到在长日和短日条件下均起作用的主效QTL,说明开花后光周期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开花后光周期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QTL定位
下载PDF
大豆嫁接体系中砧木或接穗保留叶片数对接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贾贞 吴存祥 +4 位作者 王妙 孙洪波 侯文胜 蒋炳军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0-660,共11页
以早熟品种黑河27为砧木,晚熟品种自贡冬豆为接穗,通过嫁接并结合去叶处理,创造砧木和接穗叶片数各不相同的嫁接体,观察砧木及接穗的叶片数目对接穗发育的效应,分析大豆叶片中可传导开花诱导物质和抑制物质的有无、作用方式及其对植株... 以早熟品种黑河27为砧木,晚熟品种自贡冬豆为接穗,通过嫁接并结合去叶处理,创造砧木和接穗叶片数各不相同的嫁接体,观察砧木及接穗的叶片数目对接穗发育的效应,分析大豆叶片中可传导开花诱导物质和抑制物质的有无、作用方式及其对植株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日照(16h)条件下,与黑河27嫁接,导致自贡冬豆在嫁接后第30天(出苗后第41天)开花,而自体嫁接的自贡冬豆在试验结束前(>120d)仍未开花,说明在非诱导光照条件(长日照)下,早熟品种黑河27的叶片产生可传导的开花促进物质,并通过嫁接传导至晚熟品种自贡冬豆的顶端分生组织,诱导其实现成花转变。砧木诱导接穗开花的效应大小与其所保留的叶片数目呈正比,说明上述可传导物质对大豆开花的促进作用存在剂量效应。接穗去叶可导致自身花期提前,花数增加,显示晚熟接穗的叶片在长日照下可产生开花抑制物质。接穗上的花朵和荚果数目与其保留叶片数呈反比,说明开花抑制物质阻止生殖器官的发育,且其作用也具有剂量效应。接穗去叶部位对其成花发育状态亦有一定影响。试验表明,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根据光周期信号的变化,调节开花促进物质和开花抑制物质的多少和比例,进而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进度,保证生命周期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嫁接 保留叶片数 可传导开花物质 剂量效应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大豆育成品系的特点分析及品种选育方向的探讨 被引量:20
16
作者 冷建田 陈应志 +1 位作者 王英 吴存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299,304,共8页
应用2004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全国166个参试品系的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对同一生态区的品系进行主成份分析,对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可分... 应用2004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全国166个参试品系的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对同一生态区的品系进行主成份分析,对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可分为6个特性不同的组群,组群间各性状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生态区之间育种目标的差异;不同生态区主成份个数和主成份因子不同;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均存在一元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1和0.2868,回归模型分别为Y=46.4183-0.1357ⅹ1和Y=18.1613+0.05014ⅹ2。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及为国家区试点分布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区域试验 育成品系 品种选育方向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科技示范县大豆单产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如萍 宋雯雯 +4 位作者 孙石 吴存祥 王化俊 韩天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7-567,共11页
分别于2010和2011年对全国18和20个省(区)的130和141个大豆科技示范县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当地大豆生产田的单产及其相关性状数据。在此基础上,按大豆栽培区划进行分区统计,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判断不同地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 分别于2010和2011年对全国18和20个省(区)的130和141个大豆科技示范县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当地大豆生产田的单产及其相关性状数据。在此基础上,按大豆栽培区划进行分区统计,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判断不同地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各地区大豆的播种期因耕作制度不同和气象条件多样而存在很大差异,变化幅度大小依次为南方>西北>东北>黄淮海;东北地区大豆种植密度最高,西北、黄淮海居中,南方最低。平均单产高低依次为西北>东北>黄淮海>南方。在农艺和产量性状中,株高以东北大豆为最高,其后依次为西北、黄淮海和南方;单株荚数与单株粒数2个性状的地域差异趋势一致,2010年均依次为南方>西北>黄淮海>东北,2011年均依次为西北>南方>黄淮海>东北;黄淮海地区大豆的百粒重最高,西北次之,东北及南方则相对偏低。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在东北和南方地区,影响大豆产量的首要因素为单株粒数,而在西北及黄淮海地区则为单位面积株数。文中讨论了不同主产区提高大豆单产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豆 地区 单产 实地调查 产量相关性状 逐步回归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生育期分组及种植区划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兴国 宋雯雯 +11 位作者 魏云山 孙宾成 李强 柴燊 孙如建 邵玉彬 任珂 丁素荣 吴存祥 武婷婷 张万海 韩天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71,共12页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大豆品种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生育期多样性及分布规律,不仅是该区品种合理布局及区内外种质交流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为全国大豆生育期分组和基于生育期组的大豆种植区划提供...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大豆品种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生育期多样性及分布规律,不仅是该区品种合理布局及区内外种质交流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为全国大豆生育期分组和基于生育期组的大豆种植区划提供参考。【方法】以分属MG000、MG00、MG0、MGⅠ、MGⅡ和MGⅢ的21个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在扎兰屯、赤峰、呼和浩特、杭锦后旗和额济纳旗等5个地点,对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生产上收集的120个代表性大豆品种进行田间种植,每个品种选整齐一致的15个植株定点观察,分株记载播种期、出苗期(VE)、始花期(R1)、生理成熟期(R7)和完熟期(R8),初霜时记载未成熟材料的最终发育时期。以出苗至生理成熟期(VE—R7)日数作为判定生育期的依据,应用"分年度划分法"对供试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同时,对代表性品种做地理分布调查,明确其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的最北界限。【结果】供试内蒙古大豆品种归属于MG0000—MGⅢ这7个生育期组,其中3个早于MG000划分下限1.0—7.4 d,将其归入到MG0000,6个属MG000、20个属MG00、43个属MG0、35个属MGⅠ、8个属MGⅡ、5个属MGⅢ。MG0000分布于大兴安岭东北麓及呼伦贝尔高原东北部地区;MG000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近山地区、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及阴山南北高寒地区;MG00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以东较冷凉地区、阴山前后冷凉地区局部和阴山东段大兴安岭南部冷凉地区;MG0分布于大兴安岭以东嫩江流域的呼伦贝尔、兴安盟传统农区及通辽市、赤峰市北部山区及阴山山脉前山较暖地区;MGⅠ分布于大兴安岭东南温凉区、赤峰丘陵山地温凉区及阴山南麓温凉区;MGⅡ分布于大兴安岭岭南温和区、阴山南麓土默川平原和河套梁外温和区;MGⅢ分布于西辽河平原温热区、大青山南部梁峁地、河套平原灌溉区和阿拉善高原绿洲地区。根据品种分布区域,参照当地农业区划和气象资料,形成了基于品种生育期组的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种植区划方案,绘制了各生育期组品种的种植区划图。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引种方案和区域试验分区调整方案。【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分布区域广,生育期生态类型丰富。通过生育期分组,可优化品种布局,加强区内外种质交流,提高品种选育和推广的针对性,加速品种的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内蒙古自治区 生育期组 种植区划
下载PDF
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俊卿 任建军 +5 位作者 卢为国 陈海涛 朱贝贝 段国占 韩天富 吴存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4-738,共5页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3种处理对种床土壤环境及大豆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相比,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能够优化种床土壤环境,促进幼...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3种处理对种床土壤环境及大豆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相比,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能够优化种床土壤环境,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改善产量构成因素,较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分别增产96.1、180.3kg·hm-2。该技术在黄淮海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免耕 覆秸 精量播种 生长发育 产量构成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幸 王宗标 +2 位作者 齐玉军 徐泽俊 吴存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共5页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本文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国内外应用概况,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应用概况 效应 研究进展 存在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