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培养“创新人”:中国教育回避不了的世纪挑战——吴康宁教授专访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康宁 石艳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3,共14页
“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易变性的今天,以创新应对变化成了一种必然选择。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愈发凸显。如何培养“创新人”也就成了中国教育回避不了的挑战... “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易变性的今天,以创新应对变化成了一种必然选择。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愈发凸显。如何培养“创新人”也就成了中国教育回避不了的挑战和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康宁教授以其学术责任感与学术敏锐感开展我国“创新人”的培养的研究。在访谈过程中,吴康宁教授就“创新人”的核心概念、“创新人”的培养以及中国本土语境下“创新人”的培养作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 创新教育 创新人培养 教育创新 创新素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转向教育的背后——吴康宁教育讲演录》
2
作者 吴康宁 《甘肃教育》 2014年第19期128-128,共1页
内容简介:本书为我国教育社会学界领军人物吴康宁教授力求“只讲真话”的10篇演讲。其不止于“应该怎么样”的直面解答,而更强调“为什么这样”和“还可能怎么样”的反思和追问。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 讲演 领军人物 内容简介 讲真话 教授
下载PDF
重提一个命题:国家课程的实践命运——以“校长对国家课程的地位赋予”为例
3
作者 吴康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共6页
研究国家课程,不仅要研究国家课程本身(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而且要研究国家课程的“实践命运”,审视国家课程在学校中究竟得到怎样的实施、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倘若实施效果不佳乃至较差则究竟是何原因等。笔者近三十年前曾提... 研究国家课程,不仅要研究国家课程本身(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而且要研究国家课程的“实践命运”,审视国家课程在学校中究竟得到怎样的实施、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倘若实施效果不佳乃至较差则究竟是何原因等。笔者近三十年前曾提出“课程的实践命运”这一命题(其确切表达即为“国家课程的实践命运”),并对影响国家课程实践命运的教师因素与学生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现在重提这一命题,认为影响国家课程实践命运的学校内部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校长、作为课程施教主体的教师及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影响分别体现为校长对国家课程的“地位赋予”、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内容重组”、学生对国家课程的“文化反应”。在三十年前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聚焦于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校长,指出不论在“积极”的意义上,还是在“消极”的意义上,校长都对国家课程在本校课程系统中的实际地位进行着事实上的“赋予”。这是我们认识、审视及反思国家课程实施乃至国家课程本身时不可忽略的一个基本常识。这意味着,国家课程在学校中安身立命并非易事,国家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充满不确定性,对于国家课程本身需要边实施、边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课程 主体地位 实践命运 本校课程系统 地位赋予
下载PDF
激活: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康宁 《教育视界》 2017年第5期4-5,共2页
在中文语境里,"管理"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负面联想。譬如,除了"管理"这个词本身之外,同"管"字连在一起的词还有"管控""管束""管教""管制""管押"等等,强制实施、严加防范的色彩很浓;而和"理"字连在一起的词则有... 在中文语境里,"管理"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负面联想。譬如,除了"管理"这个词本身之外,同"管"字连在一起的词还有"管控""管束""管教""管制""管押"等等,强制实施、严加防范的色彩很浓;而和"理"字连在一起的词则有"审理""梳理""清理""整理""修理"等等,很有点公事公办、刻板无趣的味道。事实上,现实中不少学校的管理在相当程度上确实带有强制实施、刻板无趣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强制实施 词则 优化整合 教育科学学院 隐性课程 自我实现 吴康宁 价值感 置身其中
下载PDF
儿童的自主创新:天性、天能与天权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康宁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年第7期19-21,共3页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看到各位老师感到很温暖,因为幼儿园老师的神情似乎都比较和善、比较温柔、比较从容、比较敞亮,这是和如今的许多中小学老师不太一样的。(掌声)看到各位老师也感到很亲切。
关键词 给你 父母心 吴康宁 天都 个体发展 中小学校园 人从 我在 书系 创构
下载PDF
教师课堂角色类型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康宁 程晓樵 +1 位作者 永军 刘云杉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8,共8页
一、研究目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社会身分与文化知识的“极差”(教师是成人与文化高位者,学生是未成年人与文化低位者)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地位“极差”(... 一、研究目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社会身分与文化知识的“极差”(教师是成人与文化高位者,学生是未成年人与文化低位者)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地位“极差”(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学生是社会学习者),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社会化过程必然要受到教师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自教师的课堂角色。而教师作为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正式权威,其社会角色的一个主要范畴便是课堂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角色 言语行为 名教师 学生个体 角色类型 课堂教学 课堂行为 课堂观察 评价 结合型
下载PDF
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 被引量:211
7
作者 吴康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18,共9页
关键词 中国 学校 21世纪 道德教育 社会学
下载PDF
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作为教师的“我”的困惑 被引量:116
8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10,共4页
当今时代是一个反思的时代、质疑的时代、批判的时代。这一点对于教育研究来讲同样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的反思不可谓不多、涉及面不可谓不广,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对于教师的属性的反思。对于“教师究竟... 当今时代是一个反思的时代、质疑的时代、批判的时代。这一点对于教育研究来讲同样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的反思不可谓不多、涉及面不可谓不广,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对于教师的属性的反思。对于“教师究竟是谁”的追问。 事实上,长期以来,“教师究竟是谁”似乎一直都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不是吗?我们对于教师的“属性”似乎早已有了定论。这一定论在法律中有明确的呈示,即所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社会代表者” 角色 价值取向 教育实践
下载PDF
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走向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 被引量:129
9
作者 吴康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1,共7页
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利益联合型、智慧补合型、文化融合型。它们在合作动机、地位认知、身份界定、角色关系、关注重心、行动过程、力量投入、自身体验及评价内容等方面存在重要区别。要想使大学与中小学得... 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利益联合型、智慧补合型、文化融合型。它们在合作动机、地位认知、身份界定、角色关系、关注重心、行动过程、力量投入、自身体验及评价内容等方面存在重要区别。要想使大学与中小学得以可持续的深度合作,要想使中小学与大学得以可持续的共同发展,双方在合作中的文化融合乃为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合作 利益联合 智慧补合 文化融合
下载PDF
谁是“迫害者”——儿童“受逼”学习的成因追询 被引量:44
10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共5页
有哲人说过: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时代进入了21世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口号也喊了20多年,中国的中小学生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本期发表的3篇文章,从不同视角作出分析,其相同点是都在疾呼:救救孩子!然而,我们的“万世... 有哲人说过: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时代进入了21世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口号也喊了20多年,中国的中小学生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本期发表的3篇文章,从不同视角作出分析,其相同点是都在疾呼:救救孩子!然而,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夫子云:“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心于他,能不教诲他吗?)孟夫子说得更直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本刊愿就此“教育生态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欢迎摈弃空话的田野调查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逼”学习 成因 中小学教育 文化缺失 儿童学习 教育生态 “迫害者”
下载PDF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 被引量:64
11
作者 吴康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4,共5页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状况可大致分为“塞入”、“加入”、“嵌入”及“融入”四种类型。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地位、性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教学属性,因信息技术“进入...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状况可大致分为“塞入”、“加入”、“嵌入”及“融入”四种类型。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地位、性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教学属性,因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不同类型而异。信息化时代呼唤着与之相应的新教学,而这种新教学只有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之后才有可能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技术教育化 教育技术化
下载PDF
学校课程标准的社会形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0,共4页
在社会学视野中 ,课程标准并不只是关于学校所应传授给学生的教育知识之标准的一个“专业性文本” ,而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文本”。课程标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客观地”根据对学生、社会及学科的研究结果来编订的“技术过程” ,而是以... 在社会学视野中 ,课程标准并不只是关于学校所应传授给学生的教育知识之标准的一个“专业性文本” ,而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文本”。课程标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客观地”根据对学生、社会及学科的研究结果来编订的“技术过程” ,而是以政府决策层的价值取向为依据、有选择地利用有关学生、社会及学科的研究成果去编订的“社会过程”。课程标准编订工作的启动是政府决策层的价值需求发生变化及其权力运作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学校教育 课程标准 教育社会学 编订工作 “社会过程” 形成机制 价值取向 权力
下载PDF
教师: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同志的“商榷” 被引量:90
13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18,共9页
“社会代表者”不是一个精当、有效的社会角色概念。教师既不应成为“纯粹的”支配阶层代言人,也不应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支配阶层与公共社会的双重角... “社会代表者”不是一个精当、有效的社会角色概念。教师既不应成为“纯粹的”支配阶层代言人,也不应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支配阶层与公共社会的双重角色期待所造成的“教师角色扮演困境”是导致教师社会角色具有悖论性特征的直接缘由,教育自身的适应与超越之矛盾则是教师社会角色具有悖论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社会角色 支配阶层代言人 公共知识分子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 被引量:55
14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学科之眼”是学科赖以相对独立的一个首要条件,“学科视野”是学科之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社会学的学科之眼是“社会平等”。以此来审视教育,社会学所看到的便是影响着教育、发生在教育及受制于教育的各种各样的平等问题。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学科视野 社会平等 研究方式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 被引量:103
15
作者 吴康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9,36,共11页
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世所罕见。理念与利益、文件与文化、前台与后台、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是导致中国教育改革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充分理解中国教育改革的难度及其原因,是实事求是... 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世所罕见。理念与利益、文件与文化、前台与后台、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是导致中国教育改革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充分理解中国教育改革的难度及其原因,是实事求是制定教育改革的合理具体目标与科学推进策略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人才培养:强化大学的根本职能 被引量:35
16
作者 吴康宁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共4页
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之本,不应把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同人才培养职能相提并论。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应当有助于人才培养。对于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有必要就其"人才培养贡献度"进行"教育性评价"。
关键词 大学 根本职能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贡献度 教育性评价
下载PDF
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 被引量:53
17
作者 吴康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1,共6页
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超强控制,已成为妨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政府部门常常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调控者及评价者等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导致学校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不受限制的权力,是政府... 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超强控制,已成为妨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政府部门常常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调控者及评价者等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导致学校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不受限制的权力,是政府部门得以对学校超强控制的主要原因;限制政府部门的权力,乃是有效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 办学自主权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教育批判”的困境 被引量:30
18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共5页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缺少“配套的”教育建构乃至相应实践示范的教育批判,因很难真正被教育实践工作者认同与接纳而不能成为推动教育实践更新的有效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批判” 批判话语权 换位思考 教育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
下载PDF
社会变迁对教育变迁的影响:一种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康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2-80,52,共10页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其结果迟早会引起其结构上的一系列变化,即社会变迁。而无论社会变迁的成因中是否会有教育的作用,它迟早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教育变迁,问题只在于导致何种及如何导致教育变迁,迄今为止的研究多半将视线...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其结果迟早会引起其结构上的一系列变化,即社会变迁。而无论社会变迁的成因中是否会有教育的作用,它迟早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教育变迁,问题只在于导致何种及如何导致教育变迁,迄今为止的研究多半将视线主要集中于变迁的“方面”,选择的是“社会变迁的方面→教育变迁的方面”的考察途径。本文拟将视线主要集中于变迁的“类型”,选择“社会变迁的类型→教育变迁的类型”的考察路线,以期凸现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的一些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剧变 社会渐变 教育变迁 教育失范 社会变迁 直前 个体观 教育系统 振荡式 社会学分析
下载PDF
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释义 被引量:31
20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24-25,32,共3页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 ,任何一种意义上的课程结构其实都是对知识加以控制与分等的一种结果 ,不同的课程结构反映着对于知识的控制与分等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 课程结构 知识控制 知识分等 决定因素 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权力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