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21年重庆市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误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健 石林 +4 位作者 雷蓉蓉 余雅 汪清雅 吴成果 刘小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89,共7页
目的:分析2015-2021年重庆市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误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减少患者发现延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5-2021年重庆市肺结核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报告时间、患者... 目的:分析2015-2021年重庆市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误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减少患者发现延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5-2021年重庆市肺结核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报告时间、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地区、患者来源、疾病诊断、发病日期和诊断日期,共获得174 067例患者信息。2015-2021年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误率的变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趋势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2015-2021年重庆市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误时间中位数为31(10,73) d,年均发现延误率为53.25%(92 695/174 067);由2015年的58.20%(15 093/25 935),下降至2021年的50.18%(11 026/21 974)。2015-2021年发现延误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2.5%,t=-2.095,P=0.036),2015-2019年发现延误率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4.1%,t=-4.313,P=0.049),2019-2021年发现延误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0.8%,t=0.248,P=0.8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036,95%CI:1.015~1.059)、45~64岁年龄组(OR=1.095,95%CI:1.065~1.125)、无业(离退)人群(OR=1.233,95%CI:1.177~1.294)、农(牧、渔)民(工)(OR=1.624,95%CI:1.546~1.710)、学龄前儿童(OR=3.581,95%CI:2.271~5.761)、工人(OR=1.134,95%CI:1.062~1.213)、渝东北地区(OR=1.270,95%CI:1.244~1.312)、重庆市外(OR=1.136,95%CI:1.087~1.187)、病原学阳性(OR=1.033,95%CI:1.013~1.055)是肺结核患者出现发现延误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延误现象较为严重,随时间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需要重点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发现延误情况,并采取综合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因素分析 重庆市
下载PDF
重庆市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雷蓉蓉 隆红霞 +6 位作者 罗翠红 易本菊 朱小玲 汪清雅 张婷 吴成果 钟吉元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0,共6页
目的了解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LTBI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39个区县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LTBI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39个区县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态。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LTBI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密切接触者2591例,男女性别比为0.69∶1,平均年龄(35.72±16.64)岁。检出LTBI 1058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4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是否患有慢性病或大手术史,是否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以及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是否≥250 h者,感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率随年龄和BMI升高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下降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54岁(OR=1.951,95%CI:1.031~3.693)、55~64岁(OR=2.473,95%CI:1.279~4.781)、其他职业(OR=0.530,95%CI:0.292~0.964)、教师(OR=0.439,95%CI:0.242~0.794)、学生(OR=0.445,95%CI:0.233~0.8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412,95%CI:1.025~1.944)、BMI<18.5 kg/m2(OR=0.762,95%CI:0.586~0.991)、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OR=1.621,95%CI:1.316~1.997)、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250 h(OR=1.292,95%CI:1.083~1.540)是LTBI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高,需重点关注高龄、农民、与患者接触程度高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潜伏感染 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 影响因素 肺结核
下载PDF
三峡建坝后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研究 Ⅲ 库区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吴成果 徐兴建 +5 位作者 王汝波 肖邦忠 魏凤华 戴裕海 余秉圭 郑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找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的重点。结果钉螺在三峡库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花草树木和牲畜,存在将钉螺和动物传染源输入库区的可能;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使血吸虫病传入的危险增加,三峡库区已成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结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引进的牲畜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因素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血吸虫病 监测方案 钉螺
下载PDF
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成果 肖邦忠 +1 位作者 廖文芳 晏维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774-776,733,共4页
目的监测三峡库区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因素,为制定库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万州区和市园林局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及花草树木情况。在库区万州、丰都、渝北3区县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IH... 目的监测三峡库区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因素,为制定库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万州区和市园林局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及花草树木情况。在库区万州、丰都、渝北3区县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IHA作血清学检查,对重庆往返武汉列车的旅客进行血吸虫病问卷调查,调查万州区耕牛等牲畜引进情况、三峡中心医院和重庆市相关医院血吸虫病病例等。结果三峡库区存在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在血吸虫病疫区流动人员372人中,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1.34%,曾患血吸虫病者占3.76%;疫区返乡流动人员133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5%;1989~2004年经医院诊治的血吸虫病病例10例;库区未发现从疫区引进的耕牛。结论三峡成库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应加强监测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血吸虫病 传染源 钉螺 监测
下载PDF
2002~2007年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成果 罗兴建 +2 位作者 肖邦忠 陈伟 罗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发生和流行血吸虫病的潜在因素,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2007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在三峡库区调查当地人群、流动人员和引进动物的血吸虫感...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发生和流行血吸虫病的潜在因素,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2007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在三峡库区调查当地人群、流动人员和引进动物的血吸虫感染情况;查阅重庆市历年血吸虫病病例报告;调查库区从疫区引进花草树木等情况及螺类情况;调查当地居民卫生行为。结果调查当地人群、疫区来渝人员、返乡人员分别为5112、1455、1744人,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0.57%、1.44%、0.86%;发现血吸虫病输入性病例18例。库区存在从流行区引进的牲畜和植被,未发现输入性病畜和钉螺。当地居民耕作方式以牛耕为主,厕所无害化率为14.88%,有接触江、河水的习惯。结论三峡库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当地居民生活生产习惯有利于血吸虫感染,应加强流动人员和动植物引进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监测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重庆市小学生蛲虫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成果 谢君 +4 位作者 罗兴建 雷群建 刘庆蓉 肖邦忠 李珊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2-386,共5页
目的 了解重庆市小学生的蛲虫感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于2011年10~12月选择重庆市主城区的北碚和远郊区的长寿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所小学。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查蛲虫卵,连续检查3 d... 目的 了解重庆市小学生的蛲虫感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于2011年10~12月选择重庆市主城区的北碚和远郊区的长寿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所小学。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查蛲虫卵,连续检查3 d。同时对受检对象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卫生习惯和学校生活环境等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重庆市小学生蛲虫总感染率为6.7%(71/1 071),其中农村学生的感染率(7.9%,60/755)显著高于城区(3.8%,12/316)(χ2=6.1169,P〈0.05)。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6.3%(34/536)和7.1%(38/53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3,P〉0.05)。被调查者年龄6~12岁,其中6岁组学生感染率最高(16.0%),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492,P〈0.01)。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重庆市小学生蛲虫感染的因素有地区(OR=0.411)、年龄(OR=0.714)、母亲文化程度(OR=0.568)、教室地面材料(OR=0.116)和儿童寄托方式(OR=0.272)等5个因素(均P〈0.05)。 结论 重庆市应将农村、低年龄组、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水泥地教室地面和寄托的小学生作为蛲虫感染的重点防治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小学生 蛲虫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06年重庆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成果 罗兴建 +2 位作者 周新 肖邦忠 司正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设立监测点,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作血清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调查家畜和植物引进情况等。结果分别检查...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设立监测点,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作血清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调查家畜和植物引进情况等。结果分别检查从疫区返乡人员、来渝人员88、107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4%、1.87%,未检出血吸虫卵;未发现从流行区引进的植物和家畜;当地居民生产以牛耕为主,经常接触江、河水。结论三峡库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疫情 监测 重庆市 三峡库区
下载PDF
2001、2010年重庆市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趋势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成果 蒋诗国 +3 位作者 肖邦忠 罗兴建 罗飞 李珊珊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064-2067,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庆市2001、2010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 2001年选择了7个区县21个调查点,2010年选择了38个区县152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不少于500名。采用的统一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 目的分析重庆市2001、2010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 2001年选择了7个区县21个调查点,2010年选择了38个区县152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不少于500名。采用的统一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肠道蠕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12周岁儿童蛲虫卵。采用SAS9.1.3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1年共调查10 572名,2010年共调查77 891名。2次调查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及总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P<0.01),7个区县中,6个感染率呈下降明显,1个呈上升趋势。2001年以3~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大于60岁年龄组最低,感染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14.65,P<0.01);而2010年以10~1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低,大于60岁年龄组最高,感染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χ2=11.90,P<0.01)。2次调查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以文盲最高,大专及以上最低;文化程度越高,感染率越低(χ2趋势2001=5.87,χ2趋势2010=10.54,P<0.01)。2001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前3位分别是学龄前儿童(43.03%)、学生(39.16%)、农民(30.98%),2010年前3位分别是农民(16.83%)、学生(11.63%)、学龄前儿童(11.38%)。2次调查的虫种构成比存在差异(χ2pearson=1 137.58,P<0.01),同时感染虫种数量有下降趋势(χ2CMH=1 112.88,P<0.01)。结论重庆市土源性线虫感染呈下降趋势,农民、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人群感染严重,应作为防治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 感染 流行趋势 重庆
下载PDF
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成果 罗兴建 +1 位作者 肖邦忠 罗飞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594-2596,共3页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血清学特征,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三峡库区调查流动人口的血吸虫血清感染情况。结果调查流动人口1 416人,其血...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血清学特征,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三峡库区调查流动人口的血吸虫血清感染情况。结果调查流动人口1 416人,其血清学阳性率为3.04%,返乡人员阳性率(4.04%)高于疫区来渝人员(1.76%)(χ2=6.15,P<0.05);区县阳性率以云阳、万州、开县为最高,超过4%。血清阳性率以50岁以上组最高,为5.38%。来自非流行省未发现阳性,传播阻断省血清阳性率(1.33%)低于流行省(3.60%)(χ2=4.05,P<0.05)。流动人员主要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分别占33.40%、17.44%、10.52%;血清阳性率以江西、江苏、湖北最高,均超过4%。结论三峡库区流动人口存在血吸虫感染情况,主要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应加强外来流动人员的血吸虫病监测,防止传染源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流动人口 血吸虫 血清流行病学
下载PDF
重庆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成果 谢君 +4 位作者 罗兴建 雷群建 刘庆蓉 肖邦忠 李珊珊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69,172,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不同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蛲虫感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蛲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重庆市城区和农村各1个区县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幼儿园。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定性检查蛲虫卵... 目的了解重庆市不同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蛲虫感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蛲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重庆市城区和农村各1个区县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幼儿园。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定性检查蛲虫卵。同时对受检对象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卫生习惯、学校生活环境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重庆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率为7.10%,单因素结果显示农村、5~6岁组、父母亲外出打工、饭前和便后间断洗手、干扫教室地面、半托的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重庆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的因素有年龄、不同地区、母亲职业、饭前洗手、儿童寄托方式5个因素。结论重庆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率显著低于农村地区,应把农村、高年龄组、父母外出打工、卫生习惯不好、寄托儿童作为防治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蛲虫感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对钉螺孳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成果 杨小伶 +3 位作者 罗兴建 田艳 唐文革 谭名照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166-1168,1171,共4页
目的探明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变化对钉螺孳生的影响。方法在三峡库区重庆段,收集气象资料,实地调查库区不同环境的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成分。结果三峡库区年均气温在16~18.7℃之间,在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的滩塘等环境共调查10750... 目的探明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变化对钉螺孳生的影响。方法在三峡库区重庆段,收集气象资料,实地调查库区不同环境的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成分。结果三峡库区年均气温在16~18.7℃之间,在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的滩塘等环境共调查10750m2,发现草本植物50余种,优势植被主要有双穗雀稗、白茅、马唐、狗尾巴、芒、金盏银盘等,发现钉螺喜欢食用的植物有白茅、莎草。土壤质地有砂土、砂壤、壤土、黄壤、粘土,其理化成分对钉螺孳生有一定影响。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适宜钉螺孳生,应加强重点环境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环境 钉螺 孳生
下载PDF
三峡建坝生态环境改变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成果 周晓农 肖邦忠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5年第5期224-228,共5页
该文综述了三峡建坝引起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钉螺孳生、繁殖、扩散、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等问题,表明三峡成库后库区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需要进一步加强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和监测、防治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三峡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 血吸虫病 疾病传播 钉螺
下载PDF
2007年重庆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13
作者 吴成果 罗兴建 +2 位作者 周新 肖邦忠 司正云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8年第4期207-208,217,共3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三峡库区潜在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2007年监测。结果2007年重庆市各级查出3例输入性血吸虫病例;当地居民、疫区返乡人员和疫区来渝人员的IHA检测... 目的了解重庆市三峡库区潜在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2007年监测。结果2007年重庆市各级查出3例输入性血吸虫病例;当地居民、疫区返乡人员和疫区来渝人员的IH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80%、1.55%和0;三类人群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未发现钉螺和从流行区引进的植物、家畜。结论三峡库区仍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监测 重庆
下载PDF
2006年重庆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14
作者 吴成果 罗兴建 +2 位作者 周新 肖邦忠 司正云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7年第4期218-218,共1页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万州区设立监测点,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流动人群采用血清免疫学方法(IHA)筛查,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调查从疫情引进的家畜和植物情况等...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万州区设立监测点,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流动人群采用血清免疫学方法(IHA)筛查,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调查从疫情引进的家畜和植物情况等。结果疫区返乡人员和来渝流动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14%(1/88)、1.87%(2/107),病原学检查均阴性。未查出疫区引进的植物和家畜。结论加强三峡库区输入性钉螺和输入性传染源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监测 重庆
下载PDF
2005年重庆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15
作者 吴成果 肖邦忠 +2 位作者 周新 罗兴建 陈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6年第4期222-223,230,共3页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人群用IHA作血清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调查家畜和植物引进情况等。结果分别抽查当地人群、疫区来渝人员、返乡人员...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人群用IHA作血清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调查家畜和植物引进情况等。结果分别抽查当地人群、疫区来渝人员、返乡人员492、84、104人,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为0.61%、3.57%、2.91%;血清学阳性者中未检出血吸虫虫卵;未发现从流行区引进的植物和家畜。结论三峡库区存在着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的危险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利于血吸虫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血吸虫病 监测
下载PDF
三峡建坝后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研究Ⅰ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对钉螺孳生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魏凤华 王汝波 +10 位作者 徐兴建 肖邦忠 吴晓华 刘建兵 蔡顺祥 付义 许静 吴成果 戴裕海 周晓农 郑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81-85,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三峡建坝后库区生态环境改变对钉螺在库区生长、繁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并利用三峡库区有关生态环境及血吸虫病相关研究资料,开展实验室和现场模拟环境钉螺生存繁殖实验及库区现场调查。结果实验室结果表明,模拟的库区土壤环境... 目的探讨三峡建坝后库区生态环境改变对钉螺在库区生长、繁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并利用三峡库区有关生态环境及血吸虫病相关研究资料,开展实验室和现场模拟环境钉螺生存繁殖实验及库区现场调查。结果实验室结果表明,模拟的库区土壤环境适宜钉螺生存,且有幼螺孵出,但较现场存活率为低。现场模拟试验结果显示,钉螺存活率宜昌比万州和江津的观测点相对较低(P均<0.05)。土壤湿度与钉螺存活率存在相关性(r=0.3712,P=0.002),土壤pH值、有机质等指标都对钉螺孳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库区模拟的灌溉沟渠和淤积洲滩环境条件下,钉螺可以生存繁殖。应加强对库区潜在钉螺孳生环境的监测,以防钉螺向库区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三峡库区 生态环境 钉螺
下载PDF
重庆市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与体表面积调查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肖邦忠 廖文芳 +3 位作者 李心术 吴成果 鲁世忠 黄文利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3-474,共2页
目的研究儿童甲状腺容积与体表面积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量儿童甲状腺容积和体表面积,用统计学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均值为3.99ml,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容积显著增大,东部地区甲状腺容积大于西部地区... 目的研究儿童甲状腺容积与体表面积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量儿童甲状腺容积和体表面积,用统计学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均值为3.99ml,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容积显著增大,东部地区甲状腺容积大于西部地区;体表面积为(0.98±0.17)m2,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西部地区儿童体表面积大于东部地区;儿童甲状腺容积随着体表面积增大而增大,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体表面积是影响儿童甲状腺容积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存在着碘缺乏对儿童甲状腺容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容积 体表面积 儿童 年龄 调查分析 碘缺乏 统计学处理 大小 重庆
下载PDF
中国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39
18
作者 许静 李石柱 +10 位作者 黄轶昕 操志国 涂祖武 吴成果 缪峰 党辉 张利娟 陈朝 王立英 郭家钢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8-433,437,共7页
目的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方法2008—2010年,在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途经的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山东省微山县。湖北省潜江市和宜昌市夷陵区... 目的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方法2008—2010年,在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途经的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山东省微山县。湖北省潜江市和宜昌市夷陵区.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重庆市万州区和开县,以及长江下游河口段的张家港市等5省(市)11个县(市、区),选择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开展传播风险相关因素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2008年随机抽取当地6~65岁常住居民,2008—2010年每年对监测县(市、区)内的当地暂住流动人口.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8—2010年每年对居巢、潜江、高邮和万州等4个县(市、区)的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此外.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孳生分布调查和水体漂浮物的监测.并在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的通江河道采用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调查。结果监测点共8256名当地居民接受了血清学检查,抗体阳性率为0.7%(60/8256),60例抗体阳性者中55例接受了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2008—2010年流动人口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53/2611)、1.4%(56/3944)和1.7%(74/4581),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7,P〉0.05);在抗体阳性者中,居巢区连续3年均查获了粪检阳性者,共22例,另于2010年在金湖县检获1例粪检阳性。除在金湖和高邮的可疑环境检获钉螺外。其他监测点均未查获钉螺,检获的钉螺中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水体漂浮物和稻草帘诱螺监测。检获大量水生贝类和螺。但未检获钉螺。结论尚未发现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相关工程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情况.但存在相关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不同类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因素监测的重点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潜在流行区 风险评估 水利工程
下载PDF
重庆市土源性线虫抽样调查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晏维 蒋诗国 +3 位作者 李继艮 赖杰 吴成果 肖鹏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抽样调查 危险因素分析 土源性线虫 重庆市 人体重要寄生虫病 感染 1:2配对 调查方案 对照研究
下载PDF
重庆市燃煤型氟中毒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肖邦忠 廖文芳 +3 位作者 吴成果 陈静 李心术 晏维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掌握燃煤型氟中毒现状,评价防治效果,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8 ̄12岁儿童氟斑牙,各病区区县普查病区村;并调查重症(Ⅲ度)氟骨症病例;各病区抽取一定儿童检测尿氟;抽查各类病区玉米和辣椒氟污染;调查改炉改灶及饮食情况;各病... 目的掌握燃煤型氟中毒现状,评价防治效果,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8 ̄12岁儿童氟斑牙,各病区区县普查病区村;并调查重症(Ⅲ度)氟骨症病例;各病区抽取一定儿童检测尿氟;抽查各类病区玉米和辣椒氟污染;调查改炉改灶及饮食情况;各病区县同时抽样调查非病区村儿童氟斑牙、尿氟、玉米和辣椒氟及改炉改灶。结果调查病区村626个,儿童74795人,氟斑牙患病率为45.86%,缺损率为7.09%,有206个村达到控制病区标准;4县发现Ⅲ度氟骨症患者222例;尿氟中位数为0.89mg/L,5个区县>1mg/L;玉米和辣椒氟中位数分别为1.70mg/kg和9.20mg/kg;炉灶改造率为68.85%,正常使用占70.00%;居民食用大米为主;调查148个非病区村,发现氟斑牙患病率30%以上的病区村12个。结论病区缩小,病情减轻,防治效果显著,但部分病区病情仍较重,并出现了新的病区,须加强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性降氟除氟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中毒 氟中毒 尿氟 粮食氟 改炉改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