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生膜内固定的多巴胺对抗坏血酸的氧化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正岩 唐纪琳 汪尔康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81-884,共4页
在玻碳电极表面上成功地构筑了一种仿生膜———磷脂浇铸膜。将多巴胺固定在膜内 ,研究了其对 2 .0× 1 0 - 3mol L的抗坏血酸的催化氧化作用 ,抗坏血酸的氧化过电位被降低了大约 2 60mV。
关键词 多巴胺 抗坏血酸 磷脂浇铸膜 双肉豆蔻磷脂酰胆碱 玻碳电极 氧化作用 测定
下载PDF
化肥与农药控失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蔡冬清 吴正岩 +3 位作者 吴丽芳 余增亮 吴跃进 张桂龙 《科技促进发展》 CSCD 201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针对我国肥料农药高施低效的关键问题,以天然黏土为基础材料,建立了基于纳米网捕的化肥农药迁移阻控方法,研制出控失化肥和控失农药***并实现产业化。迄今,技术累计推广约2亿亩,创造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肥料农药双减提供... 针对我国肥料农药高施低效的关键问题,以天然黏土为基础材料,建立了基于纳米网捕的化肥农药迁移阻控方法,研制出控失化肥和控失农药***并实现产业化。迄今,技术累计推广约2亿亩,创造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肥料农药双减提供有效科技支撑,对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农药 控失 纳米 面源污染
原文传递
低能量离子束轰击对碳纳米管中杂质的去除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冬清 吴正岩 +3 位作者 吴林 吴跃进 朱剑豪 余增亮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87-989,共3页
采用低能量离子束对碳纳米管进行轰击。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表明,离子束轰击可以方便地去除碳纳米管中的杂质,拉曼光谱结果显示离子束轰击没有对碳纳米管造成明显损伤。以尿素作为杂质添加到碳纳米管中,经离子束轰击后发现尿素消失,说明... 采用低能量离子束对碳纳米管进行轰击。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表明,离子束轰击可以方便地去除碳纳米管中的杂质,拉曼光谱结果显示离子束轰击没有对碳纳米管造成明显损伤。以尿素作为杂质添加到碳纳米管中,经离子束轰击后发现尿素消失,说明离子束对杂质的去除机制为其溅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轰击 杂质去除 碳纳米管
下载PDF
有机-无机-磁性树脂对微污染水源水中腐殖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喜君 张滢滢 +4 位作者 周久扬 谢兴勇 姜孝武 吴正岩 张静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3-569,共7页
以有机化磁性凹凸棒土(M-ATP)制备有机-无机-磁性三效性能树脂(MPR)。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树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树脂对腐殖酸(H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超声分散法制备的样品(UD-MPR)溶胀态下有效比表面积为6... 以有机化磁性凹凸棒土(M-ATP)制备有机-无机-磁性三效性能树脂(MPR)。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树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树脂对腐殖酸(H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超声分散法制备的样品(UD-MPR)溶胀态下有效比表面积为674.31 m^2/g,M-ATP的最佳添加量为8%(m/m)。UD-MPR对HA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平衡时间为233 min。当HA初始浓度为14.87 mg/L时,吸附量达13 mg/g。对Langmuir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度均较高。热力学参数(ΔH~θ,ΔS~θ,ΔG~θ)测定结果表明,UD-MPR吸附HA是自发吸热的反应,乙酸对吸附过程影响较大。吸附剂可循环使用,重复使用6次,吸附性能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树脂 凹凸棒土 腐殖酸 吸附动力学 等温线
下载PDF
等离子体技术对钒催化剂载体硅藻土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蔡冬清 马彬 +2 位作者 吴跃进 余增亮 吴正岩 《硫酸工业》 CAS 2011年第3期23-24,共2页
硫酸生产中所用钒催化剂是以钒氧化物为活性组分、碱金属氧化物为助催化剂、硅藻土为载体的催化剂。硅藻土内硅藻壳体具有特殊的微孔结构及由非晶质二氧化硅构成的壳壁,这些分布在壳壁上的小孔能为均匀吸附或涂布催化剂活性组分提供良... 硫酸生产中所用钒催化剂是以钒氧化物为活性组分、碱金属氧化物为助催化剂、硅藻土为载体的催化剂。硅藻土内硅藻壳体具有特殊的微孔结构及由非晶质二氧化硅构成的壳壁,这些分布在壳壁上的小孔能为均匀吸附或涂布催化剂活性组分提供良好条件,加之硅藻土本身具有较好渗透性能,使流体能以较大的流速通过,因此硅藻土成为钒催化剂重要载体。我国硅藻土储量很丰富,但可用作钒催化剂载体的优质硅藻土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催化剂 硅藻土 等离子体技术 改性 研究
下载PDF
钙离子对支撑磷脂膜离子通道行为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韩晓军 宋永海 +2 位作者 吴正岩 张柏林 汪尔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298-1300,共3页
将一种支撑磷脂膜——杂化双层膜 ( Hybrid bilayer membrane,HBM)用于钙离子与磷脂作用的研究 ,以 Fe( CN) 3-6为探针 ,发现钙离子可诱导 HBM产生离子通道 ,且通道的打开与关闭可反复运转 ,并用
关键词 杂化双层膜 离子通道 扫描探针显微镜 钙离子 刷涂自组装 支撑磷脂膜 生物膜
下载PDF
施用新型农药控失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肖庆红 陈学明 +5 位作者 蔡冬清 吴正岩 赵盼 黄新异 武东波 仲乃琴 《中国马铃薯》 2017年第3期160-164,共5页
农药的高流失率、低利用率一直以来都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型农药控失剂的使用,能够减少农药流失,提高利用率,缓解农药过量应用带来的问题。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在种植过程中施用新型农药控失剂后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 农药的高流失率、低利用率一直以来都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型农药控失剂的使用,能够减少农药流失,提高利用率,缓解农药过量应用带来的问题。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在种植过程中施用新型农药控失剂后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马铃薯种植中农药减施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农药施用不减量的条件下,添加农药控失剂可以显著提高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提高幅度最高达47.53%,并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最高可达38.93%;而在减少农药施用次数1次,每次减量10%的条件下,添加农药控失剂仍可以提高晚疫病防效45.69%并小幅增产,增产幅度3.95%。表明研发的新型农药控失剂可以显著提高农药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对马铃薯种植中农药施用具有显著的减施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农药控失剂 防效 产量
下载PDF
超小氧化钆点缀的介孔二氧化硅作为磁共振T_1造影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司元纯 张桂龙 +3 位作者 王丹 吴正岩 邹多宏 陈乔尔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4-690,共7页
目的利用超小氧化钆(Gd_2O_3)改性介孔二氧化硅(SiO_2)开发出高性能的磁共振(MRI)纳米T_1造影剂,并验证其造影性能和细胞生物安全性。方法通过探讨钆(Gd)的添加量,研究SiO_2/Gd_2O_3(氧化钆点缀的二氧化硅,记为SG)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变化... 目的利用超小氧化钆(Gd_2O_3)改性介孔二氧化硅(SiO_2)开发出高性能的磁共振(MRI)纳米T_1造影剂,并验证其造影性能和细胞生物安全性。方法通过探讨钆(Gd)的添加量,研究SiO_2/Gd_2O_3(氧化钆点缀的二氧化硅,记为SG)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变化规律,获取最佳的Gd添加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3. 0 T磁共振成像仪等仪器,测量纳米复合材料形貌、磁共振性能、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结果当六水合氯化钆(GdCl_3·6H_2O)添加量为0. 1 g(记为SG0. 1)时,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661 cm^3/g)和孔隙率;此外TEM结果显示SG0. 1具有均一的尺寸,完整的球形,且直径约50 nm; EDS分析证实了纳米复合材料中Gd元素的存在,进一步说明Gd_2O_3被成功点缀进介孔SiO_2中;同时ICP-OES测得SG0. 1中Gd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约为1. 6%;磁共振成像仪的检测结果证明SG0. 1具有超高的纵向驰豫率(45. 1 mmol^(-1)·s^(-1)),预示其超高的T_1造影性能。在pH 4. 5以上,Gd离子释放率几乎可以忽略,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CCK-8实验结果表明,在SG0. 1培养牙髓干细胞(DPSCs) 24 h和48 h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预示该纳米造影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结论成功制备出基于Gd_2O_3改性介孔SiO_2的新型磁共振T_1纳米造影剂,为其预临床研究和商业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钆 介孔二氧化硅 磁共振成像 T1造影剂
下载PDF
基于核酶开关的哺乳细胞内硫胺素焦磷酸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建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媛媛 程慧 +3 位作者 孙艳 王金娥 吴正岩 裴仁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硫胺素焦磷酸(Thiamine pyrophosphate,TPP)是维生素B1在细胞内的主要活性形式,也是糖、脂肪酸和氨基酸氧化代谢中重要的辅助因子。在细胞内,利用TPP适配体与天然核酶组装成的人工核酶开关调节靶基因表达,目前仅局限于原核、真菌或植物... 硫胺素焦磷酸(Thiamine pyrophosphate,TPP)是维生素B1在细胞内的主要活性形式,也是糖、脂肪酸和氨基酸氧化代谢中重要的辅助因子。在细胞内,利用TPP适配体与天然核酶组装成的人工核酶开关调节靶基因表达,目前仅局限于原核、真菌或植物细胞。本实验将原核生物中筛选的"Switch-on"与"Switchoff"的两种类型的TPP核酶开关,运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构建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3'非翻译区(UTR),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HEK293),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了不同浓度TPP对EGFP表达能力的调控。结果表明,构建的两种"Switch-on"和一种"Switch-off"核酶开关均表现出明显的TPP浓度依赖性,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在150μmol/L TPP时分别将EGFP的荧光强度提高3.1倍、1.9倍和降低2.3倍。这种构建通过TPP与核酶开关中其适配体的特异性作用直接将TPP浓度的变化转化为报告基因表达的改变,利于通过荧光检测方法实现对哺乳活细胞内代谢物或因子的无标记、无损伤、可视、高效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胺素焦磷酸核酶开关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表达调控 荧光生物传感器 哺乳细胞
下载PDF
硅酸铜纳米颗粒作为化学动力学治疗剂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辉 肖建敏 +2 位作者 许瑞 吴正岩 邹多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将Cu2+掺杂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出可促进肿瘤细胞内芬顿反应、具有化学动力学疗效的硅酸铜纳米平台,并验证其肿瘤杀伤能力和细胞生物安全性。方法利用水热法,通过Cu2+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制备出硅酸铜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 目的将Cu2+掺杂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出可促进肿瘤细胞内芬顿反应、具有化学动力学疗效的硅酸铜纳米平台,并验证其肿瘤杀伤能力和细胞生物安全性。方法利用水热法,通过Cu2+掺杂介孔二氧化硅,制备出硅酸铜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检测手段表征纳米粒子的形貌、晶体结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等物理化学性质;通过CCK-8细胞实验验证未掺杂Cu2+的介孔二氧化硅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利用细胞实验评价该硅酸铜纳米颗粒在癌细胞中所产生的细胞毒性羟基自由基的数目,以及进一步评估该纳米颗粒对癌细胞的治疗效果。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介孔二氧化硅与硅酸铜纳米颗粒呈现出球形形貌,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水合平均粒径分别为85.9、204.4 nm。氮气吸脱附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介孔二氧化硅与硅酸铜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6.8、5.36 m2/g,其纳米颗粒的孔径分别为18.9、1.66 nm。CCK-8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而硅酸铜纳米颗粒对癌细胞展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结论成功研究制备出硅酸铜纳米颗粒,该颗粒实现很好的抗肿瘤性能,具有较好的化学动力学治疗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动力疗法 硅酸铜纳米颗粒 羟基自由基
下载PDF
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单层膜技术研究短杆菌肽D与卵磷脂混合物的界面性质(英文)
11
作者 景卫国 唐智勇 +1 位作者 吴正岩 汪尔康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18,共6页
短杆菌肽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细胞膜中的多肽.其与磷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磷脂单层膜中的构象还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短杆菌肽D在卵磷脂单层膜中有自发形成聚集体的趋势,而且聚集体的形状依赖于短杆菌肽D在膜中的浓度.当浓度特... 短杆菌肽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细胞膜中的多肽.其与磷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磷脂单层膜中的构象还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短杆菌肽D在卵磷脂单层膜中有自发形成聚集体的趋势,而且聚集体的形状依赖于短杆菌肽D在膜中的浓度.当浓度特别低时,聚集体很大;随着浓度的增加,聚集体逐渐变高但面积逐渐变小.特别是当短杆菌肽D的摩尔百分率达到1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杆菌肽D 卵磷脂 原子力显微镜 单层膜 细胞膜
下载PDF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Dopamine by Ferrocene in Lipid Film Cast on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12
作者 王建国 吴正岩 +2 位作者 唐纪琳 滕人瑞 汪尔康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7-152,共6页
The ferrocene-lipid film electrode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means ofcasting the solution of ferrocene and lipid in chloroform onto a glassy carbon (GC) electrodesurface. Ferrocene saved in the biological membrane ... The ferrocene-lipid film electrode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means ofcasting the solution of ferrocene and lipid in chloroform onto a glassy carbon (GC) electrodesurface. Ferrocene saved in the biological membrane gave a couple of quasi-reversible peaks ofcyclic voltammogram. The electrode displays a preferentia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dopamine(DA). The effect of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DA depends on the solution pH and the negativecharge lipid is in favor of catalytic oxidation of DA. The characteristic was employed forsepara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responses of DA and ascorbic acid (AA). The electrode was assessedfor the voltammetric differentiation of DA and AA. The measurement of DA can be achieved with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in the presence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AA. The catalytic peakcurrent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DA in the range of 1 x 10^(-4)―3x10^(-3)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corbic acid DOPAMINE FERROCENE dimyristo-rylphosphatidylcholine LIPID cast film
原文传递
Electro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Cytochrome c with Anionic Lipid Vesicles
13
作者 景卫国 刘长伟 +3 位作者 唐纪琳 吴正岩 董绍俊 汪尔康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44-549,共6页
The structure and the electron-transfer of cytochrome c binding on the anionic lipid vesicles were analyzed by electrochemical and various spectroscopic methods. It was found that upon binding to anionic lipid membran... The structure and the electron-transfer of cytochrome c binding on the anionic lipid vesicles were analyzed by electrochemical and various spectroscopic methods. It was found that upon binding to anionic lipid membrane, the formal potential of. cytochrome c shifted 30 mV negatively indicating an eager redox interaction than that in its native state. This is due to the local alter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and the heme crevice. The structural Perturbation in which a molten globule-like state is formed during binding to anionic lipid vesicles is more important. This study ma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s of cytochrome c at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chrome c ELECTROCHEMISTRY dimyristoylphosphatidylglycerol circular dichroism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